南慶的變故,像南海上的風一樣吹遍了王朝十八郡,吹進了京城。
甘德皇帝的國書,隻有王朝那些站在朝堂上的少數人知道內容,而小道消息,才是普通王朝人獲取真相的渠道。
據小道消息稱,婆羅多國的三位皇子死於非命,竟和王朝有著莫大的關係,具體說來,則是兇手極有可能是王朝使團中的某人。
使團是由那位小郡王總領。
那位小郡王是否就是兇手,小道消息裏並沒有辦法確認,但能夠確認的是,那位小郡王真是囂張跋扈、心狠手辣,竟然在人家皇宮大殿上殺了一位幕謀。
其殺人的原因,正是那位幕謀指認他就是殺害三位皇子的兇手。
不僅如此,在殺了幕謀之後,那位小郡王又放火燒了人家皇室祈福用的蓮花寺,順帶燒毀了周圍幾條街,不知造成多少人流離失所。
真是喪心病狂啊。
還有更甚者,那位小郡王為了給婆羅多國造成壓迫,為了彰顯自己的強勢,居然擅自調令鎮坤營的赤烏神騎,直接兵臨新裏城,差點讓兩國開戰。
當然,對於這則小道消息,幾乎所有王朝人都心知肚明,其所謂的擅自調令,必然與那位奸賊有著直接的關係,至少也得到了奸賊的首肯。
正是人在做、天在看。
那位小郡王仗著和奸賊的父子關係,目空一切,肆意妄為,但他怎麽也不會想到,連老天爺也看不下去了,在他火燒蓮花寺時,硬是把自己給一並燒了。
雖然得到了老天的懲罰,但那位小郡王的惡行還是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隱患,比如讓婆羅多國對王朝生出了強烈的不滿,隻是苦於目前沒有展示不滿的實力而已,而兩國之間的通商往來,卻已經受到明顯影響,至少在新裏城的王朝商人,便比南慶之前少了許多。
普通王朝人聽著這些消息,驚詫之後多是發發牢騷,順帶罵幾句那個奸賊,最後再來幾句幸災樂禍便了事。
各郡的名人士子則反應激烈。
上次杭城碣山神仙會的慘案,雖然後來官宣是唐河許家二公子搞的事,但很多名人士子並不相信,畢竟唐河許家名聲極佳,不太可能作出這等毫無人性的勾當,且朝廷並未治許家的罪,也是一個佐證。
那十數名死傷的名人士子家族,則還是堅持許二公子所說的話,認為慘案就是那位小郡王一手刨製,隻是讓許家二公子替他頂了缸。
不過朝廷已然定論,這些家族心中雖有怨,手中卻沒辦法,隻好將怒火衝著東臨宋家發,宋笑天、宋祖德父子被搞得焦頭爛額,成天忙於應付,更是深悔當初不該作那勞什子神仙會的東道主。
南慶發生變故後,固然有楊塵、柳灰之流繼續南下遊玩,但更多的名人士子則早早迴到了王朝,並把變故的消息散播了出去。
宋家父子得知消息後震驚而興奮,在與那十數位死去的名人士子家族磋商後,最後的結論更顯然的表明這十數大家族真的對了,神仙會慘案就是那小郡王所為。
此結論如星星之火,迅速燎燃了湖川、西蜀、南海等十二郡,各郡的名人士子聯名上書各郡郡守,說是那位小郡王草菅人命,勾結氐羌人、破壞友國關係等等,其罪是罄竹難書,但既然已咎由自取的亡命蓮花寺,也便不再多說。
但那位小郡王的惡行一定要有人負責,有些委婉的名人士子引經據典,說什麽子不教父之過,有些直性子的則明確要求懲治那奸賊,否則天理難容,否則王朝危矣。
麵對郡內這些激昂的群情,麻千竹等十二郡郡守紛紛上奏,雖然不敢擅自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各大名門望族的意思,卻是一五一十地報達天聽。
朝廷聞之震蕩。
冉莫以及剛迴京交印的閔高等武將,對鎮坤營擅入婆羅多國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譴責,適當地重申神鎮營應當由大都督府進行整治。
賈東風、李梨亭等文臣,則對路小石殺婆羅多國幕謀、縱火蓮花寺等行為展開了口伐,並附議大都督府掌治神鎮營。
至於禮部尚書周雪之、刑部尚書陶不聞,以及兵部遊走許逐波等少數人,則保持了沉默。
奇怪的是,作為各種或明或暗的茅頭所指的對象,晉王鄭雄罕見地沒有反駁辯解,一直默默地聽著飄蕩在大殿上的那些彈劾,那張儒雅的臉上則掛滿沉重的麻木。
更奇怪的是,一向袒護晉王的虞樂皇帝鄭淮,對那些彈劾之聲不僅不反感,還顯得很有興趣,甚至聽到要將神鎮營交由大都督府整治時,還明顯點了點頭。
最奇怪的是,一向對朝政不聞不見的二皇子鄭堅,居然頂替了鄭雄的角色,首先說了一句“我相信石弟不是那樣的人”,便讓朝堂安靜下來。
接著,鄭堅又引用婆羅多國甘德皇帝的國書,證明路小石殺的那位幕謀是死有餘辜,且甘德皇帝亦表示殺得好,殺得連他都要表示感謝。
再接著,這位二皇子又讓禮部遊走徐思華和龍羽軍提樸古風前來,問了諸多問題後得出了明確的結論,即是並沒有誰親眼看到路小石放火燒了蓮花寺,更沒有誰親眼看到路小石殺了三位皇子。
最最奇怪的是,經過鄭堅這般看似胡鬧的折騰,並不喜歡這個唯一兒子的鄭淮不但沒有斥責,反倒說起了骨肉親情,念著路小石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竟當著群臣掉了幾滴眼淚。
鄭雄則一掃臉上的麻木,連連感恩不止,並表示盡快查清路小石的下落,妥善處理各郡名人士子的怨怒。以及修補和婆羅多國的關係,替皇上分憂等等。
於是,一場由路小石引起、再由十二郡名人士子推動、最後由群臣實施的彈劾風暴,便在莫名其妙的親情下、莫名其妙地弱了下去。
時去兩月餘,各郡名人士子的怨氣沒有完全息去,但朝堂之上誰也不再就著這事說事,因為北氐國又在霍青城頻繁調動軍隊了。
有飛仙關之鑒,此次賈東風和鄭雄難得地一致,早早薦舉由副都督閔高迴去坐陣七裏峽地戶穀,大都督冉莫則親臨風淩渡。
同時,二人又一致建議駐守京畿的鎮艮營拔營,將其數萬人馬在衣冠江沿岸拉開,除了七裏峽和風淩渡外,其他任何一個可以渡江的地方,哪怕是隻能靠竹筏偷渡的窄僻之地,也要有相應的兵力鎮守。
這日,鄭雄下朝剛迴到王府,老張便眼冒星星地衝進了書房,他壓抑著自己的嗓音,但壓抑不住心中的激動,顫聲道:“殿下,小石活著!”
鄭雄正在斟茶的手抖了一下,但神色依然鎮定,道:“青顏迴來了?”
老張點頭道:“今日剛迴來,夏夫人特令屬下去了趟,說是小……郡王現在信度國…..”他偷眼瞟了眼鄭雄,聲音弱了下去,道:“隻是目前小郡王還有些小問題,就是什麽事都記不得……但殿下放心,郡王他身子骨什麽的都沒有事!”
鄭雄倚窗而坐,把白玉茶杯啜在唇邊,半晌道:“人沒事就好。”
老張怔了怔,笑道:“當然,人沒事就好!”又猶豫道:“要不要把這個消息壓下來?”
鄭雄搖頭道:“這種消息壓不下來,遲早會被人知道。”
老張堅持道:“遲知道總比早知道好。”
鄭雄沉思了會,道:“還是不必了,你記得不宣揚、不隱瞞這幾個字就行。”說完笑了笑,話題已經離開了路小石,道:“老張,如果過陣子還有必要的話,我想讓你再去一次扶桑島。”
老張神色鄭重起來,道:“屬下隨時待命。”
鄭雄微笑道:“你不問問為什麽?”
老張正色道:“去扶桑島,自然是去找該找的人,至於為什麽要去,那不是屬下應該問的。”
鄭雄點點頭,口中話題又變了,道:“大都督和副都督都離了京,鎮艮營也去了衣冠江,我不知道賈東風到底想幹什麽,你派人多留意一些。”
老張應下,又吱唔道:“現在外麵有些傳聞,說是賈東風占了上風,兩位都督和鎮艮營離京的事,就是殿下妥協的結果。”
鄭雄輕笑一聲,道:“嘴長在別人臉上,愛怎麽說是他們的事,我所做的事都是我份內之事,與他人無關。”
老張默然。
鄭雄挑眉道:“還有傳聞?”
老張點點頭,道:“誣陷郡王的消息,是最先從杭城傳出來的,而挑起那些名人士子不滿的,也正是宋家。”
鄭雄嗯了一聲,起身看著窗外漸漸暗下的天色,道:“宋笑天其人,雖然性格狂妄、行為粗鄙,卻沒有不利王朝的心思,隻要宋家不變,暫時就不用管他。”說罷迴頭看著老張,又道:“我實在不敢分心。”
老張一怔,有些不敢相信最後這句話是從晉王口中說出,想著霍青城雖然調兵頻頻,但氐羌人想要過江卻不容易,甚至就算能過江來,也不可能讓晉王重視到不敢分心這種程度,道:“請殿下明示。”
鄭雄嘴角露出笑意,道:“你探聽了那麽多傳聞,難道就沒聽到朝堂上那些奇怪的傳聞?”
(本章完)
甘德皇帝的國書,隻有王朝那些站在朝堂上的少數人知道內容,而小道消息,才是普通王朝人獲取真相的渠道。
據小道消息稱,婆羅多國的三位皇子死於非命,竟和王朝有著莫大的關係,具體說來,則是兇手極有可能是王朝使團中的某人。
使團是由那位小郡王總領。
那位小郡王是否就是兇手,小道消息裏並沒有辦法確認,但能夠確認的是,那位小郡王真是囂張跋扈、心狠手辣,竟然在人家皇宮大殿上殺了一位幕謀。
其殺人的原因,正是那位幕謀指認他就是殺害三位皇子的兇手。
不僅如此,在殺了幕謀之後,那位小郡王又放火燒了人家皇室祈福用的蓮花寺,順帶燒毀了周圍幾條街,不知造成多少人流離失所。
真是喪心病狂啊。
還有更甚者,那位小郡王為了給婆羅多國造成壓迫,為了彰顯自己的強勢,居然擅自調令鎮坤營的赤烏神騎,直接兵臨新裏城,差點讓兩國開戰。
當然,對於這則小道消息,幾乎所有王朝人都心知肚明,其所謂的擅自調令,必然與那位奸賊有著直接的關係,至少也得到了奸賊的首肯。
正是人在做、天在看。
那位小郡王仗著和奸賊的父子關係,目空一切,肆意妄為,但他怎麽也不會想到,連老天爺也看不下去了,在他火燒蓮花寺時,硬是把自己給一並燒了。
雖然得到了老天的懲罰,但那位小郡王的惡行還是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隱患,比如讓婆羅多國對王朝生出了強烈的不滿,隻是苦於目前沒有展示不滿的實力而已,而兩國之間的通商往來,卻已經受到明顯影響,至少在新裏城的王朝商人,便比南慶之前少了許多。
普通王朝人聽著這些消息,驚詫之後多是發發牢騷,順帶罵幾句那個奸賊,最後再來幾句幸災樂禍便了事。
各郡的名人士子則反應激烈。
上次杭城碣山神仙會的慘案,雖然後來官宣是唐河許家二公子搞的事,但很多名人士子並不相信,畢竟唐河許家名聲極佳,不太可能作出這等毫無人性的勾當,且朝廷並未治許家的罪,也是一個佐證。
那十數名死傷的名人士子家族,則還是堅持許二公子所說的話,認為慘案就是那位小郡王一手刨製,隻是讓許家二公子替他頂了缸。
不過朝廷已然定論,這些家族心中雖有怨,手中卻沒辦法,隻好將怒火衝著東臨宋家發,宋笑天、宋祖德父子被搞得焦頭爛額,成天忙於應付,更是深悔當初不該作那勞什子神仙會的東道主。
南慶發生變故後,固然有楊塵、柳灰之流繼續南下遊玩,但更多的名人士子則早早迴到了王朝,並把變故的消息散播了出去。
宋家父子得知消息後震驚而興奮,在與那十數位死去的名人士子家族磋商後,最後的結論更顯然的表明這十數大家族真的對了,神仙會慘案就是那小郡王所為。
此結論如星星之火,迅速燎燃了湖川、西蜀、南海等十二郡,各郡的名人士子聯名上書各郡郡守,說是那位小郡王草菅人命,勾結氐羌人、破壞友國關係等等,其罪是罄竹難書,但既然已咎由自取的亡命蓮花寺,也便不再多說。
但那位小郡王的惡行一定要有人負責,有些委婉的名人士子引經據典,說什麽子不教父之過,有些直性子的則明確要求懲治那奸賊,否則天理難容,否則王朝危矣。
麵對郡內這些激昂的群情,麻千竹等十二郡郡守紛紛上奏,雖然不敢擅自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各大名門望族的意思,卻是一五一十地報達天聽。
朝廷聞之震蕩。
冉莫以及剛迴京交印的閔高等武將,對鎮坤營擅入婆羅多國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譴責,適當地重申神鎮營應當由大都督府進行整治。
賈東風、李梨亭等文臣,則對路小石殺婆羅多國幕謀、縱火蓮花寺等行為展開了口伐,並附議大都督府掌治神鎮營。
至於禮部尚書周雪之、刑部尚書陶不聞,以及兵部遊走許逐波等少數人,則保持了沉默。
奇怪的是,作為各種或明或暗的茅頭所指的對象,晉王鄭雄罕見地沒有反駁辯解,一直默默地聽著飄蕩在大殿上的那些彈劾,那張儒雅的臉上則掛滿沉重的麻木。
更奇怪的是,一向袒護晉王的虞樂皇帝鄭淮,對那些彈劾之聲不僅不反感,還顯得很有興趣,甚至聽到要將神鎮營交由大都督府整治時,還明顯點了點頭。
最奇怪的是,一向對朝政不聞不見的二皇子鄭堅,居然頂替了鄭雄的角色,首先說了一句“我相信石弟不是那樣的人”,便讓朝堂安靜下來。
接著,鄭堅又引用婆羅多國甘德皇帝的國書,證明路小石殺的那位幕謀是死有餘辜,且甘德皇帝亦表示殺得好,殺得連他都要表示感謝。
再接著,這位二皇子又讓禮部遊走徐思華和龍羽軍提樸古風前來,問了諸多問題後得出了明確的結論,即是並沒有誰親眼看到路小石放火燒了蓮花寺,更沒有誰親眼看到路小石殺了三位皇子。
最最奇怪的是,經過鄭堅這般看似胡鬧的折騰,並不喜歡這個唯一兒子的鄭淮不但沒有斥責,反倒說起了骨肉親情,念著路小石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竟當著群臣掉了幾滴眼淚。
鄭雄則一掃臉上的麻木,連連感恩不止,並表示盡快查清路小石的下落,妥善處理各郡名人士子的怨怒。以及修補和婆羅多國的關係,替皇上分憂等等。
於是,一場由路小石引起、再由十二郡名人士子推動、最後由群臣實施的彈劾風暴,便在莫名其妙的親情下、莫名其妙地弱了下去。
時去兩月餘,各郡名人士子的怨氣沒有完全息去,但朝堂之上誰也不再就著這事說事,因為北氐國又在霍青城頻繁調動軍隊了。
有飛仙關之鑒,此次賈東風和鄭雄難得地一致,早早薦舉由副都督閔高迴去坐陣七裏峽地戶穀,大都督冉莫則親臨風淩渡。
同時,二人又一致建議駐守京畿的鎮艮營拔營,將其數萬人馬在衣冠江沿岸拉開,除了七裏峽和風淩渡外,其他任何一個可以渡江的地方,哪怕是隻能靠竹筏偷渡的窄僻之地,也要有相應的兵力鎮守。
這日,鄭雄下朝剛迴到王府,老張便眼冒星星地衝進了書房,他壓抑著自己的嗓音,但壓抑不住心中的激動,顫聲道:“殿下,小石活著!”
鄭雄正在斟茶的手抖了一下,但神色依然鎮定,道:“青顏迴來了?”
老張點頭道:“今日剛迴來,夏夫人特令屬下去了趟,說是小……郡王現在信度國…..”他偷眼瞟了眼鄭雄,聲音弱了下去,道:“隻是目前小郡王還有些小問題,就是什麽事都記不得……但殿下放心,郡王他身子骨什麽的都沒有事!”
鄭雄倚窗而坐,把白玉茶杯啜在唇邊,半晌道:“人沒事就好。”
老張怔了怔,笑道:“當然,人沒事就好!”又猶豫道:“要不要把這個消息壓下來?”
鄭雄搖頭道:“這種消息壓不下來,遲早會被人知道。”
老張堅持道:“遲知道總比早知道好。”
鄭雄沉思了會,道:“還是不必了,你記得不宣揚、不隱瞞這幾個字就行。”說完笑了笑,話題已經離開了路小石,道:“老張,如果過陣子還有必要的話,我想讓你再去一次扶桑島。”
老張神色鄭重起來,道:“屬下隨時待命。”
鄭雄微笑道:“你不問問為什麽?”
老張正色道:“去扶桑島,自然是去找該找的人,至於為什麽要去,那不是屬下應該問的。”
鄭雄點點頭,口中話題又變了,道:“大都督和副都督都離了京,鎮艮營也去了衣冠江,我不知道賈東風到底想幹什麽,你派人多留意一些。”
老張應下,又吱唔道:“現在外麵有些傳聞,說是賈東風占了上風,兩位都督和鎮艮營離京的事,就是殿下妥協的結果。”
鄭雄輕笑一聲,道:“嘴長在別人臉上,愛怎麽說是他們的事,我所做的事都是我份內之事,與他人無關。”
老張默然。
鄭雄挑眉道:“還有傳聞?”
老張點點頭,道:“誣陷郡王的消息,是最先從杭城傳出來的,而挑起那些名人士子不滿的,也正是宋家。”
鄭雄嗯了一聲,起身看著窗外漸漸暗下的天色,道:“宋笑天其人,雖然性格狂妄、行為粗鄙,卻沒有不利王朝的心思,隻要宋家不變,暫時就不用管他。”說罷迴頭看著老張,又道:“我實在不敢分心。”
老張一怔,有些不敢相信最後這句話是從晉王口中說出,想著霍青城雖然調兵頻頻,但氐羌人想要過江卻不容易,甚至就算能過江來,也不可能讓晉王重視到不敢分心這種程度,道:“請殿下明示。”
鄭雄嘴角露出笑意,道:“你探聽了那麽多傳聞,難道就沒聽到朝堂上那些奇怪的傳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