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和東方的哲學從根本上就有很大的變化,之所以會這樣,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進行了一次大一統,而西方並沒有,所以西方的哲學都是在探討人與自然,人和世界之間的關係。
第一次大一統的時候,秦始皇統一六國,麵對這麽龐大的一個國家,他采用了郡縣製來管理。
然而,雖然已經統一了,但是大家心裏麵卻都不服氣秦始皇,那怎麽才能讓他們臣服呢?法家提出了觀點,那就是使用嚴酷的刑法管理子民,對社會擁有高度的控製力,在這種高壓的情況下持續十幾年,那子民自然就心生臣服。
這個方法確實可行,但還沒有等到這個方法被完全使用的時候,秦始皇就駕崩了,於是立刻引起了十分強烈的反彈。
等到第二次大一統的時候,劉邦他麵對的問題把嬴政更多。
因為他在沒成為皇帝之前,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個地痞無賴,所以對他並不信服…所以,劉邦不但要讓自己的子民擁護和臣服自己,還需要改觀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讓他們真正心服口服的認為自己是皇帝。
這時候儒家就站了出來,叔孫通提議劉邦要用繁瑣的禮法限製大家,讓他們在行禮的時候,明白長幼尊卑,這樣時間長了,就能夠固化姓劉的是君主,而其他是臣子這樣的概念。
比如說你碰到一個人天天下跪,碰到一次就跪一次,那麽時間長了,再看到那個人的時候,你的心態不由自主就會變得卑微。
然而這個方法雖然管用,但是卻讓那些開國功臣的人心都散了,最後不是被劉邦拿了封地,就是砍了,或者抄家滅族。
等到文帝的時候,文帝也因為這件事而苦惱,這時候道家(黃老派)和法家站出來了,法家還是當初秦始皇的那一套,而道家的理念就是給大家好處,隻要大家拿到好處了,就會從心底認同這種模式。
當初漢文帝剛上位,諸侯王強勢,是臣強君弱,於是就采用了道家的說法,管理天下,無為而治,這樣經濟很快的就得到了發展。
這裏補充一下,高祖的時候還有一個人發展了儒家的理論,那就是陸賈。
他的思路和叔孫通的不一樣,他表麵上是聲張要仁義,但仁義的核心卻又被解釋成了無為,也就是說這是儒家的架構和道家的核心。
他的學說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建立了宇宙論,意思君主是按照宇宙的規律在管理子民,所以都要聽話,否則就是對抗天地的規律,第二部分就是強調“仁義”,用施恩來籠絡人心,這幫百姓自然歸順,最後就是無為,君主不需要做什麽,隻需要任其發展,讓民間自己繁榮,之後享受成果就可以。
他的理論奠定了漢朝初期的政治方向,而且還借助了陰陽家的部分理論,給後麵董仲舒提出來的“天人感應”論提供了基礎。
陸賈之後,又有一個儒家子弟上來了,他的理論是基於陸賈的理論之上,更近了一步,順帶的還提倡用五行論,把皇帝塑造成正統…隻不過他唯一不用的是,陸賈的理論核心是無為,而他的理論核心卻是禮法…
而當時的漢文帝並不願意折騰,也沒有能力折騰,所以他的這套方法就被放棄了,這貨迴家之後自己折騰折騰就死了。
作者:林欣浩
研究曆史要遵守“兩重證據法”,除了古人留下的文字記錄,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文物古跡,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可靠。
——————————————————————————
1、社會的根本是什麽。
生產關係有兩層,一層是誰製造財富,一層是誰擁有財富。如果製造財富的人不是擁有財富的人,那麽製造財富的是就是被剝削階級,擁有財富的就是剝削階級。
而製造財富的是什麽,這個社會的性質就是什麽,比如商周時期,製造財富的人是奴隸,那麽當時就是奴隸社會。現代製造財富的是資本,那麽現代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所以,社會的根本是生產關係。
補充:資本,就是用來生產的生產基本要素,比如資金,設備,廠房,材料。
2、為什麽要廢除分封製。
統治者占領的土地越大,那麽擁有的官僚係統也就越發龐大,而建立官僚係統需要強大的經濟,這是一條鐵律。
建立官僚體係之所以需要強大的經濟,是因為要靠經濟來支撐起——
高效安全的通訊係統。
公正全麵的考核係統。
製定極為複雜的製度。
安排多方勢力互相監督製約。
通達保密的舉薦係統。
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官員不至於濫用職權,保證選拔的官員真正有才能,保證皇帝的指令能夠迅速的傳遞給官員。
而商周時期之所以采用分封製,就在於它占領著大量的土地,但經濟不發達,無法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官僚係統來幫助它管理這個國家,所以隻能依靠將土地分封出去,讓別人管理之後自己再成為名義上的共主。
雖然這看上去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可是這個解決辦法也有很大的弊端,分封製的弊
端就在於,它無法使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利,分封出去的土地,明麵上屬於自己,但不能掌控這塊土地的經濟、軍事、以及任命官員的權利。
補充:就算名義上皇帝掌控著所有的兵權,可是由於諸侯王的士兵都是諸侯自己供養起來的私兵,所以皇帝無法調遣。
所以,秦朝時期廢除了分封製,在有經濟的基礎上,采用了郡縣製,取代了分封製,建立起了龐大的官僚體係。
思考:官員需要處理大量的文書,所以必須是讀書人,而農民階級的人很少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不去當勞動力幹活,而是選擇脫產去當一個讀書人,這使大部分農民家庭都供養不起,這種情況隻有在印刷術發達之後才有所改變。
3、社會形態由什麽來決定?
社會形態由這個社會的生產方式來決定的。比如中原文明的生產方式是種田,所以就定居一個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導致了中原文明生產力高、單位土地生產糧食多。而且因為生產力高,所以精神文明也發達,對禮儀、政治、宗教、文藝下的功夫也多。
中原文明很長時間的死對頭,遊牧文明的生產方式是畜牧,所以就居無定所,這就導致它們機動性高,騎兵戰鬥力強,並且因為居無定所,所以總是搶劫。
另外,中原文明因為定居種田,所以擁有大量的糧食,就算遇到了災年,也活得下去,可遊牧文明不行,他們一旦遇到災年,所依賴的牲畜會大批凍餓死,隻能搶劫富有的中原文明過活。
思考:正因為人們定居,在一個地方生活,才誕生了文明。
4、戰爭的本質。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武將的英勇,謀士的智慧,主帥的能力,因為這些隻能決定局部的勝利。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是國力。之前提到的這些,是兩個國家的國力差距不大的時候,決定成敗的因素。
諸葛亮跟誰打仗都贏,蜀漢不也是被滅了?因為蜀漢人口少,耕地少,財富少,根本無法和曹魏相比,所以才被滅,這就是比曹魏國力低的後果。
所以戰爭的本質是比拚國力。
第一次大一統的時候,秦始皇統一六國,麵對這麽龐大的一個國家,他采用了郡縣製來管理。
然而,雖然已經統一了,但是大家心裏麵卻都不服氣秦始皇,那怎麽才能讓他們臣服呢?法家提出了觀點,那就是使用嚴酷的刑法管理子民,對社會擁有高度的控製力,在這種高壓的情況下持續十幾年,那子民自然就心生臣服。
這個方法確實可行,但還沒有等到這個方法被完全使用的時候,秦始皇就駕崩了,於是立刻引起了十分強烈的反彈。
等到第二次大一統的時候,劉邦他麵對的問題把嬴政更多。
因為他在沒成為皇帝之前,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個地痞無賴,所以對他並不信服…所以,劉邦不但要讓自己的子民擁護和臣服自己,還需要改觀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讓他們真正心服口服的認為自己是皇帝。
這時候儒家就站了出來,叔孫通提議劉邦要用繁瑣的禮法限製大家,讓他們在行禮的時候,明白長幼尊卑,這樣時間長了,就能夠固化姓劉的是君主,而其他是臣子這樣的概念。
比如說你碰到一個人天天下跪,碰到一次就跪一次,那麽時間長了,再看到那個人的時候,你的心態不由自主就會變得卑微。
然而這個方法雖然管用,但是卻讓那些開國功臣的人心都散了,最後不是被劉邦拿了封地,就是砍了,或者抄家滅族。
等到文帝的時候,文帝也因為這件事而苦惱,這時候道家(黃老派)和法家站出來了,法家還是當初秦始皇的那一套,而道家的理念就是給大家好處,隻要大家拿到好處了,就會從心底認同這種模式。
當初漢文帝剛上位,諸侯王強勢,是臣強君弱,於是就采用了道家的說法,管理天下,無為而治,這樣經濟很快的就得到了發展。
這裏補充一下,高祖的時候還有一個人發展了儒家的理論,那就是陸賈。
他的思路和叔孫通的不一樣,他表麵上是聲張要仁義,但仁義的核心卻又被解釋成了無為,也就是說這是儒家的架構和道家的核心。
他的學說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建立了宇宙論,意思君主是按照宇宙的規律在管理子民,所以都要聽話,否則就是對抗天地的規律,第二部分就是強調“仁義”,用施恩來籠絡人心,這幫百姓自然歸順,最後就是無為,君主不需要做什麽,隻需要任其發展,讓民間自己繁榮,之後享受成果就可以。
他的理論奠定了漢朝初期的政治方向,而且還借助了陰陽家的部分理論,給後麵董仲舒提出來的“天人感應”論提供了基礎。
陸賈之後,又有一個儒家子弟上來了,他的理論是基於陸賈的理論之上,更近了一步,順帶的還提倡用五行論,把皇帝塑造成正統…隻不過他唯一不用的是,陸賈的理論核心是無為,而他的理論核心卻是禮法…
而當時的漢文帝並不願意折騰,也沒有能力折騰,所以他的這套方法就被放棄了,這貨迴家之後自己折騰折騰就死了。
作者:林欣浩
研究曆史要遵守“兩重證據法”,除了古人留下的文字記錄,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文物古跡,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可靠。
——————————————————————————
1、社會的根本是什麽。
生產關係有兩層,一層是誰製造財富,一層是誰擁有財富。如果製造財富的人不是擁有財富的人,那麽製造財富的是就是被剝削階級,擁有財富的就是剝削階級。
而製造財富的是什麽,這個社會的性質就是什麽,比如商周時期,製造財富的人是奴隸,那麽當時就是奴隸社會。現代製造財富的是資本,那麽現代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所以,社會的根本是生產關係。
補充:資本,就是用來生產的生產基本要素,比如資金,設備,廠房,材料。
2、為什麽要廢除分封製。
統治者占領的土地越大,那麽擁有的官僚係統也就越發龐大,而建立官僚係統需要強大的經濟,這是一條鐵律。
建立官僚體係之所以需要強大的經濟,是因為要靠經濟來支撐起——
高效安全的通訊係統。
公正全麵的考核係統。
製定極為複雜的製度。
安排多方勢力互相監督製約。
通達保密的舉薦係統。
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官員不至於濫用職權,保證選拔的官員真正有才能,保證皇帝的指令能夠迅速的傳遞給官員。
而商周時期之所以采用分封製,就在於它占領著大量的土地,但經濟不發達,無法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官僚係統來幫助它管理這個國家,所以隻能依靠將土地分封出去,讓別人管理之後自己再成為名義上的共主。
雖然這看上去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可是這個解決辦法也有很大的弊端,分封製的弊
端就在於,它無法使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利,分封出去的土地,明麵上屬於自己,但不能掌控這塊土地的經濟、軍事、以及任命官員的權利。
補充:就算名義上皇帝掌控著所有的兵權,可是由於諸侯王的士兵都是諸侯自己供養起來的私兵,所以皇帝無法調遣。
所以,秦朝時期廢除了分封製,在有經濟的基礎上,采用了郡縣製,取代了分封製,建立起了龐大的官僚體係。
思考:官員需要處理大量的文書,所以必須是讀書人,而農民階級的人很少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不去當勞動力幹活,而是選擇脫產去當一個讀書人,這使大部分農民家庭都供養不起,這種情況隻有在印刷術發達之後才有所改變。
3、社會形態由什麽來決定?
社會形態由這個社會的生產方式來決定的。比如中原文明的生產方式是種田,所以就定居一個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導致了中原文明生產力高、單位土地生產糧食多。而且因為生產力高,所以精神文明也發達,對禮儀、政治、宗教、文藝下的功夫也多。
中原文明很長時間的死對頭,遊牧文明的生產方式是畜牧,所以就居無定所,這就導致它們機動性高,騎兵戰鬥力強,並且因為居無定所,所以總是搶劫。
另外,中原文明因為定居種田,所以擁有大量的糧食,就算遇到了災年,也活得下去,可遊牧文明不行,他們一旦遇到災年,所依賴的牲畜會大批凍餓死,隻能搶劫富有的中原文明過活。
思考:正因為人們定居,在一個地方生活,才誕生了文明。
4、戰爭的本質。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武將的英勇,謀士的智慧,主帥的能力,因為這些隻能決定局部的勝利。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是國力。之前提到的這些,是兩個國家的國力差距不大的時候,決定成敗的因素。
諸葛亮跟誰打仗都贏,蜀漢不也是被滅了?因為蜀漢人口少,耕地少,財富少,根本無法和曹魏相比,所以才被滅,這就是比曹魏國力低的後果。
所以戰爭的本質是比拚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