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應對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 作者:胖的很顯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驟然遭遇危機的急報,很快以最快速度,傳到了剛成為閩王的鄭成功手上,令他悚然而驚。
他看到家族艦隊損失近四成的奏報時,頓時眼前一黑,覺得天都塌了,愣怔了好半晌才重新清醒過來。
不幸中萬幸,他很快得知陸上作戰的結果,萬萬沒想到竟然是一封捷報,各處陣地穩若磐石,還擊斃、俘虜不少敵軍。
鄭成功很快冷靜了下來,立即調動鄭家的全部力量,將散布各處海上的艦船,快速的召迴或令其至倭島暫避,聚集和保存有生力量。
他又令家族的造船、造炮等工坊,不分日夜的拚命趕工,製造更多的戰船和大炮,彌補艦隊的損失。
想起了大戰中,水泥建設的炮台、營寨的巨大作用,想起太子送來的存貨還有不少,趕緊令人繼續加固、建造炮台。
一番安排之後,鄭成功又和萬禮、萬義、劉國軒等將領反複商議,覺得海上能夠穩住局麵,陸上自是無憂。
隨後便是嚴刑審問俘虜,弄明白這股突然冒出來的海上強敵,到底是從哪裏冒出的混蛋,竟然敢來捋鄭家虎須。
結果完全不用嚴刑拷打,綠營漢奸和西洋蠻夷盡皆軟骨,主動竹筒倒豆子,把所知情報盡皆說出。
偷襲鄭家的人馬,以滿清建奴及綠營漢奸兵為主體,西洋蠻夷來自四個國家,分別是和蘭國(荷蘭)、佛郎機國(葡萄牙)、大呂宋國(西班牙)以及英吉利國。
這些混蛋在世界及東亞的地麵、海麵上,都有非常激烈競爭甚至戰爭,絕不應該抱團出擊才對。
鄭成功被弄得一頭霧水,隻能發出急報給皇太子,同時發動鄭家的明麵、暗中的所有力量,去調查實情及敵人的艦隊去了何方。
朱慈炯在正月二十四這天,終於收到了閩王發來的急報,看著其中的奏報內容,眉頭緊鎖,心中亦有些驚駭。
遭遇如此大事,他很快召來張煌言、宋應星和兀爾特、薑光輝、甘輝等軍方將領,商議如何應對。
眾人也是大驚失色,張煌言尤其憂心忡忡,他之前一直在海上活動抗擊建奴,是知道西方蠻夷的強悍的。
朱慈炯見眾人到齊,又都看完急報後,方才緩緩開口:“各位愛卿,事態緊急軍情如火,都暢所欲言吧,該當如何應對?”
眾人沉默半晌後,張煌言率先沉聲諫言:“殿下,此事屬實重大緊急,但軍國大事,須有靜氣,當慎之又慎。”
“我大明根基複立,握有最富庶的四省之地,財力糧草取之不竭,軍備武器生產源源不斷,海陸軍隊強大無敵且仍快速擴大!有此幾點,何必慌慌張張?”
眾人聞言,略微思索便知其意:是啊,不管敵人如何強悍、狡猾,大明自身實力足夠強大,沉著應對便可,完全不懼。
張煌言略微停頓片刻,方再度緩聲開口,語氣堅定沉穩:“殿下、諸位同僚,吾與閩王共事多年,亦多次共同作戰!在大海之上,閩王可不是易於之輩,反是當世最絕頂之人。”
“故此,閩王定能穩住海上局麵,不用過度憂慮!至於陸上的戰局麽,似乎不用過於擔憂吧?”
“要知道,閩王當年在其父叛明投清、鄭家四分五裂時,麵臨的局麵可比當下困難百倍,更無強大的朝廷為依靠的。”
“吾等與其商量所謂的“救援”,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趁此良機,給建奴和西洋賤夷沉重一擊。”
張煌言的話語,如同醍醐灌頂一般,頓時打開了思路,憂慮之情減少不少,開始苦思如何作戰。
朱慈炯聽了張煌言的奏報,不由啞然失笑,一直以來大明對外作戰總是勝利,令人產生妄想:己方百戰百勝無損失,敵人隻能失敗滅亡。
此想法有百害無一利,兩國相爭大軍作戰,要抓住正確的戰略方向,承受必須承受的代價,攫取最後的勝利,萬不可有不切實際幻想。
朱慈炯想明白這點,便徹底的沉靜下來,也不忙著發言,而是等待著眾將們的諫言。
薑光軍沉思之後,揚聲說出了諫言:“從奏報中看,西洋賤夷的陸戰能力,亦不算強悍,且人數極其之少。”
“不若由陸三軍四萬人,加上大明新兵萬人和緬甸新兵萬人共計六萬人,出江南經江西殺入福建,滅了建奴和賤夷的陸軍。”
他話音剛落,甘輝緊跟著發言:“殿下,末將諫言海軍立即出港,不過要緩緩而進接近戰區,待弄清敵軍艦隊所在後,再大軍急進和鄭家共同夾擊,滅殺這些賊廝。”
朱慈炯聽著將領們的發言,心中頗為滿意,覺得他們成長很快很穩,逐漸都能獨當一麵了。
甘輝的發言,尤其令朱慈炯暖心,這些諫言都是站在大明立場上提出,都是為了維護大明的利益。
金俊此時也起身,神情頗為激昂的就要發言,卻被朱慈炯揮手打斷,笑著給出了個要求:
“金團長,如果有對陸三軍和海軍作戰的諫言,盡管道來!但如果是請戰之言,那就不必多言了。”
“兩路大軍出征後,警衛團必須擔負起訓練新兵的責任,尚有三萬新兵需要你們負責呢。”
金俊臉色頓時僵住,訕訕的坐了下去,不複多言。
朱慈炯又想起一事,轉向甘輝詢問道:“甘將軍,你們此次出戰,新戰船也一起出戰嗎?如果新戰船出戰,眾多新兵能夠勝任嗎?”
甘輝趕緊起身,繼續稟報道:“啟稟太子殿下,所有新戰船和新兵都要一起出戰!行軍途中剛好練兵,令新兵們盡快適應。”
“作戰之前,末將和張飛在根據情況調整部署,重新安排老兵和新兵的組成,保證不影響戰力。”
朱慈炯沉思片刻,緩緩頷首,算是認可了甘輝的諫言!
金俊也很高興,如此一來他們需要訓練的新兵,可就隻剩一萬大明新兵和一萬緬甸新兵了,壓力減少不少。
其後眾人又細細商議了作戰細節,以及後勤保障諸事,便最終定下計劃,大軍將於三日後出發。
他看到家族艦隊損失近四成的奏報時,頓時眼前一黑,覺得天都塌了,愣怔了好半晌才重新清醒過來。
不幸中萬幸,他很快得知陸上作戰的結果,萬萬沒想到竟然是一封捷報,各處陣地穩若磐石,還擊斃、俘虜不少敵軍。
鄭成功很快冷靜了下來,立即調動鄭家的全部力量,將散布各處海上的艦船,快速的召迴或令其至倭島暫避,聚集和保存有生力量。
他又令家族的造船、造炮等工坊,不分日夜的拚命趕工,製造更多的戰船和大炮,彌補艦隊的損失。
想起了大戰中,水泥建設的炮台、營寨的巨大作用,想起太子送來的存貨還有不少,趕緊令人繼續加固、建造炮台。
一番安排之後,鄭成功又和萬禮、萬義、劉國軒等將領反複商議,覺得海上能夠穩住局麵,陸上自是無憂。
隨後便是嚴刑審問俘虜,弄明白這股突然冒出來的海上強敵,到底是從哪裏冒出的混蛋,竟然敢來捋鄭家虎須。
結果完全不用嚴刑拷打,綠營漢奸和西洋蠻夷盡皆軟骨,主動竹筒倒豆子,把所知情報盡皆說出。
偷襲鄭家的人馬,以滿清建奴及綠營漢奸兵為主體,西洋蠻夷來自四個國家,分別是和蘭國(荷蘭)、佛郎機國(葡萄牙)、大呂宋國(西班牙)以及英吉利國。
這些混蛋在世界及東亞的地麵、海麵上,都有非常激烈競爭甚至戰爭,絕不應該抱團出擊才對。
鄭成功被弄得一頭霧水,隻能發出急報給皇太子,同時發動鄭家的明麵、暗中的所有力量,去調查實情及敵人的艦隊去了何方。
朱慈炯在正月二十四這天,終於收到了閩王發來的急報,看著其中的奏報內容,眉頭緊鎖,心中亦有些驚駭。
遭遇如此大事,他很快召來張煌言、宋應星和兀爾特、薑光輝、甘輝等軍方將領,商議如何應對。
眾人也是大驚失色,張煌言尤其憂心忡忡,他之前一直在海上活動抗擊建奴,是知道西方蠻夷的強悍的。
朱慈炯見眾人到齊,又都看完急報後,方才緩緩開口:“各位愛卿,事態緊急軍情如火,都暢所欲言吧,該當如何應對?”
眾人沉默半晌後,張煌言率先沉聲諫言:“殿下,此事屬實重大緊急,但軍國大事,須有靜氣,當慎之又慎。”
“我大明根基複立,握有最富庶的四省之地,財力糧草取之不竭,軍備武器生產源源不斷,海陸軍隊強大無敵且仍快速擴大!有此幾點,何必慌慌張張?”
眾人聞言,略微思索便知其意:是啊,不管敵人如何強悍、狡猾,大明自身實力足夠強大,沉著應對便可,完全不懼。
張煌言略微停頓片刻,方再度緩聲開口,語氣堅定沉穩:“殿下、諸位同僚,吾與閩王共事多年,亦多次共同作戰!在大海之上,閩王可不是易於之輩,反是當世最絕頂之人。”
“故此,閩王定能穩住海上局麵,不用過度憂慮!至於陸上的戰局麽,似乎不用過於擔憂吧?”
“要知道,閩王當年在其父叛明投清、鄭家四分五裂時,麵臨的局麵可比當下困難百倍,更無強大的朝廷為依靠的。”
“吾等與其商量所謂的“救援”,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趁此良機,給建奴和西洋賤夷沉重一擊。”
張煌言的話語,如同醍醐灌頂一般,頓時打開了思路,憂慮之情減少不少,開始苦思如何作戰。
朱慈炯聽了張煌言的奏報,不由啞然失笑,一直以來大明對外作戰總是勝利,令人產生妄想:己方百戰百勝無損失,敵人隻能失敗滅亡。
此想法有百害無一利,兩國相爭大軍作戰,要抓住正確的戰略方向,承受必須承受的代價,攫取最後的勝利,萬不可有不切實際幻想。
朱慈炯想明白這點,便徹底的沉靜下來,也不忙著發言,而是等待著眾將們的諫言。
薑光軍沉思之後,揚聲說出了諫言:“從奏報中看,西洋賤夷的陸戰能力,亦不算強悍,且人數極其之少。”
“不若由陸三軍四萬人,加上大明新兵萬人和緬甸新兵萬人共計六萬人,出江南經江西殺入福建,滅了建奴和賤夷的陸軍。”
他話音剛落,甘輝緊跟著發言:“殿下,末將諫言海軍立即出港,不過要緩緩而進接近戰區,待弄清敵軍艦隊所在後,再大軍急進和鄭家共同夾擊,滅殺這些賊廝。”
朱慈炯聽著將領們的發言,心中頗為滿意,覺得他們成長很快很穩,逐漸都能獨當一麵了。
甘輝的發言,尤其令朱慈炯暖心,這些諫言都是站在大明立場上提出,都是為了維護大明的利益。
金俊此時也起身,神情頗為激昂的就要發言,卻被朱慈炯揮手打斷,笑著給出了個要求:
“金團長,如果有對陸三軍和海軍作戰的諫言,盡管道來!但如果是請戰之言,那就不必多言了。”
“兩路大軍出征後,警衛團必須擔負起訓練新兵的責任,尚有三萬新兵需要你們負責呢。”
金俊臉色頓時僵住,訕訕的坐了下去,不複多言。
朱慈炯又想起一事,轉向甘輝詢問道:“甘將軍,你們此次出戰,新戰船也一起出戰嗎?如果新戰船出戰,眾多新兵能夠勝任嗎?”
甘輝趕緊起身,繼續稟報道:“啟稟太子殿下,所有新戰船和新兵都要一起出戰!行軍途中剛好練兵,令新兵們盡快適應。”
“作戰之前,末將和張飛在根據情況調整部署,重新安排老兵和新兵的組成,保證不影響戰力。”
朱慈炯沉思片刻,緩緩頷首,算是認可了甘輝的諫言!
金俊也很高興,如此一來他們需要訓練的新兵,可就隻剩一萬大明新兵和一萬緬甸新兵了,壓力減少不少。
其後眾人又細細商議了作戰細節,以及後勤保障諸事,便最終定下計劃,大軍將於三日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