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踟躕再三後,還是橫下心來,打算開口為永曆帝及皇室成員求情,至少要保住性命。


    “太子殿下,關於永、永曆...”


    他的話開了個頭,卻也沒法繼續了,這話題太過於敏感了!


    而且,這裏還涉及皇家家事,帝脈轉移的天大之事,他作為一個臣子來提,委實有些僭越了。


    他臉色有些黯然,內心也非常之忐忑,趕緊起身就要施禮告罪。


    “李愛卿盡可安坐,你的心意孤王深知!朱由榔他從輩分算起來,還是孤王的叔父輩,自不會傷他及家眷性命。”


    “不過呢,他這位“走天子”啊,樣貌堂堂卻徒有其表,實在過於仁柔懦弱,可擔不起大明複興的重任。”


    “李愛卿,你覺得是否如此呢?”


    朱慈炯的話語,李定國是非常讚同的,不過他隻能一臉尷尬的,保持了高貴的沉默。


    倒是他下手的白文選,聽著太子對朱由榔的評價,一直頻頻的點頭,一副深有同感的表情。


    白文選深知想起了一些文臣的私下評價:福王粗知文墨,魯王薄曉琴書,楚王但知痛哭,永曆惟事奔逃!


    永曆皇帝遇事毫無主見,但凡清軍有些風吹草動,他所想到的就是趕緊逃跑,令能戰敢戰的武將們深惡痛絕。


    朱由榔“走天子”的名聲,就這麽點點滴滴的積累了起來,實在令人無奈和歎息不已。


    而且他還用人不當,被馬吉翔等奸臣玩弄於股掌之間,經常弄得忠臣良將受盡排擠無處安身。


    朱慈炯看著眾人的反應,尤其是李定國與白文選的反應,確認了大家對朱由榔的能力,都絕對不抱希望。


    “朱由榔固然窩囊,隻會一路逃竄,但也比投降韃子的漢奸強千倍,也比攫取了大明血肉又無恥出賣大明的地主鄉紳文官集團強萬倍。”


    “他一路逃竄,倒也從無投降韃子的心思,也算為抗清貢獻了一絲力量,總算還有點可取之處。”


    “所以,孤王認為,朱由榔他不是合格的皇室成員,更沒資格做大明的帝王,還是老老實實做個外域藩王吧。


    “他也別做桂王或永陽王,就做緬王吧!朝廷每年給這支俸銀萬兩,無特權不得幹預地方治理,子弟可從事百業,不做限製!”


    朱慈炯三言兩語,決定了朱由榔這一支皇室子弟的命運!


    眾人聞言駭然,有些驚疑的看向朱慈炯,被他話語中蘊含的意思,深深的震驚了。


    這些話語中,表示這朱由榔這一支朱家子弟,實際上和朱慈炯隻又親戚關係了,皇室成員的身份和特權被剝奪了。


    要知道,大明以前對皇家子弟的防範,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把各地的藩王和後代,當做肥豬來養的,就怕他們學了永樂大帝那套。


    但藩王經濟上卻有無限特權,他們霸占了封地的大部分土地!朝廷為了供養他們,還要耗費近三成的國庫收入。


    可以說,這些腦滿腸肥的藩王,活生生的吃垮了大明朝啊!他們啊,和文官集團、士紳地主一樣,都是大明的毒瘤。


    朱慈炯覺得,這些混蛋,比造反的農民軍要壞一萬倍,都該全部幹掉,送下十八層地獄才行。


    華夏自有史以來,百姓們拚死拚活的勞作著,用血肉供養著一個個或強或弱的朝廷,他們是全世界的百姓。


    朝廷收了百姓的賦稅,就必須保護百姓安居樂業,至少能吃飽喝足吧!如果做不到,農民造反就是天經地義的。


    大明末年那十幾年,藩王富貴潑天、金銀糧食滿庫,家家有土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畝,不用繳稅。


    鄉紳地主也是富貴無比、金銀糧食滿倉,家家都有土地幾千、幾萬畝,也不用繳稅。


    富商巨賈們,壟斷著國內百業,國內海外貿易的利益,都被他們吃的幹幹淨淨,幾乎不用繳稅。


    那麽是誰在繳稅繳糧,維持著大明帝國最後的生機呢?反而是那些幾乎無立錐之地,已在生死線上掙紮的百姓、農民。


    為什麽特權階級不用繳稅呢?因為他們的背後,都站著一個可怕群體,就是導致大明敗亡的罪魁禍首:文官集團!


    文官們嘴上喊著為國為民,朝廷不得與民爭利,但實際上卻保護者這些特權階層,瓜分了所有的利益,卻不願上交一絲一毫給國家。


    文官集團無恥的把所有的負擔,都轉嫁給了貧苦的百姓,把所有的百姓都逼到了朝廷的對立麵,加入了造反的隊伍。


    朱慈炯帶著大明複起,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鐵了心要徹底幹掉毀滅大明的毒瘤。


    他在國內趁機指揮大軍,連根拔除了江南省內的這些特權階級,就是為了這個目的,還收獲了海量的財物,百姓也有了好生活。


    藩王的這個大明毒瘤,他也是必然要一刀割掉的,不會留有絲毫的餘地和情麵。


    這件事情,隻有他在此天下鼎革之際來做,此時是最好的時機!他不做,如果大明複興,將來的帝王定難做成此大事。


    “太子殿下,如此處置藩王,是否過、過於嚴苛了!”


    “微臣有些擔心,天下無知之人,可能會因此誹謗殿下對親人刻薄,如此會傷及殿下的英名。”


    “因此,末將諫言,是否可以等到天下混一之後,再定處理方略。”


    羅倫想了又想,還是鄭重提出了諫言,覺得還是用拖字訣解決問題。


    “無須如此,孤王心意已決!前車之鑒,吾等不能再犯同等錯誤,不能讓藩王再危害大明和百姓。”


    “區區罵名,孤王擔了,孤王隻要大明發展更好及百姓生活更好。”


    朱慈炯決心堅定,做了最後的決斷。


    他想了一想,又看向了李定國,更加鄭重的開口說道:


    “李愛卿,孤王對於農民軍、還有各位農民軍領袖,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大家應當謹記。”


    “各路農民軍,包括張獻忠、李自成在內,他們的起義是理所應當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這在我華夏是理所當然的。”


    “張獻忠、李自成等人,自然是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初期也是敢於為百姓爭取生路的英雄。”


    “但是,他們在實力大漲之後,反而比朝廷更加兇殘,殘害了更多的百姓的姓名,這是他們的罪惡。”


    “韃子驟然入關之後,他們作為天下權柄的操持者,被打的一潰千裏,不能抵擋異族入侵,更是他們最大的汙點。”


    “孤王所想的是,待到天下安定了,絕對不可隨意汙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功過應當客觀評價。”


    “孤王要帶著諸位愛卿,建立一個新大明,讓最廣大的百姓共同占有土地和財富,新大明要與百姓共天下。”


    朱慈炯聲調不高,但語氣堅定無比。


    李定國聞言之後,心神激蕩不已,覺得皇太子才是自己的知己,才是自己一直以來追尋的明主。


    楊三水、羅倫等一直追隨的將領,則是覺得理所當然;鄭成功、白文選等人,則是有所憂慮,擔心將來家族利益受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胖的很顯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胖的很顯眼並收藏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