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漢族有點少?這好辦呐!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 作者:胖的很顯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子殿下,臣聽您的意思,似乎對神佛並滿意。難道您要學那三武一宗,行那滅佛之舊事。”
鄭成功沉思許久後,低聲開口詢問。
“孤王倒不想做的那麽極端,但要限製佛道各教的人數,而且他們也要繳納賦稅,服兵役勞役,不得享受特權。”
“百姓們,還是需要有些信仰的,孤王自當給他們選擇的自由。歸根結底,還是要辦教育教化百姓,他們才不會被迷惑。”
朱慈炯淡淡迴道,不過在他心裏,大明之外倒是可以大興宗教的。
“太子殿下,末將看這東籲王朝,是佛教大興的模樣。我們如此摧毀這大金塔,會否引起緬人的不滿,甚至反抗。”
楊三水是個實用主義者,他更願意相信祖宗血脈,對所謂宗教基本無感。
但他很擔心緬人因為金塔被毀,憤而群起拚死抵抗。
緬人戰力相比明軍,固然是羸弱不堪,但明軍畢竟身在敵國異域作戰,總歸是有不小風險的。
“當當當,砰砰砰~~~”
“哎,你們這些傻小子,鏟金箔時力氣大沒有問題,挖寶石也這麽粗暴?這可都是大明的財富,都小心些。”
“營長你就放心吧,我們小心著呢,絕對不會弄壞的。”
朱慈炯聽著戰士們的對話,看著海量金銀珠寶和糧米物資等,被源源不斷運去港口,心情非常愉快。
因此,他聽到楊三水的疑問後,也不見怪,隻是迴頭一笑後說道:
“孤王此次帶大軍前來,不僅是要救援晉王,還要複建緬甸宣慰司。而宣慰司想要長久,可不能靠原本的利益階層。”
“因此,我們首要依靠當地的漢人,其次則是幹掉原本的利益階層,扶植起依靠大明的新利益階層。”
“這些寺廟的大和尚們,可是過去獲利最大的階層,是必須清除的目標之一,絕不可心慈手軟。”
朱慈炯細細解釋了一番,令的楊三水等人恍然大悟,不再憂慮。
鄭成功聞言之後,內心對朱慈炯愈發心悅誠服。
他帶領海軍一路行來,全程陪同和護衛朱慈炯,發現皇太子對於世界的認識、對政事軍事認知,遠超自己。
“有此英明神武之君,大明再度複興乃是必然!隻是太子殿下的對於蠻夷的殺性太重了,不知是否會有傷天和?”
“我要勸諫一二嗎?可我又覺得,這樣做才更加爽利,這樣的大明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天朝上國。”
鄭成功心念電轉,終究沒有開口勸諫,決定繼續跟著太子,多看多學多進步。
朱慈炯等人一番遊覽,隨著各處廟宇寺塔被明軍或是扒掉了金箔,或是拆走了梁柱的珍貴檀木,美景開始變得殘破。
眾人終於失去了興趣,很快返迴軍中,指揮眾軍加快進度。
明軍的高層,在大金塔上欣賞美景侃侃而談時,大金塔很快被搜刮一空,很多僧人也不見了蹤影。
大光城內,原本的緬族官員、大家族、大地主商人等上層階層,也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劫難,很快也消失無蹤了。
這個階層累計數代的財富物資、奇珍異寶,全部落入了朱慈炯的腰包,這又是一次巨額財富。
根據羅綸的估算,“清理”全城之後,大明了獲得金二十六萬八千兩、銀一百六十餘萬、奇珍異寶一百二十箱、糧草二十二萬石,另有大量各色物資。
終究是應了一句將來之話: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這些有形的財富物資搜刮的同時,朱慈炯心目中最寶貴的“財富”,也基本統計了出來,令他有些失望。
原來,城中漢人的人數統計了出來,有五百餘戶人家,人口共計近五千人。
這些都是純正的漢人,大多是從福建一帶出來,到南洋來闖生活的;他們積累了一些財富,但仍處在社會中低層。
“我漢家子民,終究還是太少了!數千漢民,在十幾萬的異族環繞之中,恐很難建立長久統治啊!”
“不久後,等到大軍撤離,他們的處境可就危險了。”
這一日,匆匆趕來匯報的羅綸,有些擔憂城中漢人未來的前景。
聞訊趕來的鄭成功、萬禮,聞言之後皺起了眉頭,臉上都是深深地擔憂之色。
這些漢民對於他們而言,不僅是大明子民,更是他們的福建鄉黨,他們不能容忍鄉黨麵臨悲慘命運。
萬禮略一琢磨,就想開口說話,提出一些建議,不過被鄭成功以眼神阻止,打算等等看太子殿下的意見。
楊三水、金俊和李虎聞言之後,眼中殺氣森然,看他們那個意思,似乎想要通過物理方法,拉平人數對比。
三人眼神交流一番,最後由楊三水出口說道:
“太子殿下,不若末將立即就去安排一番,盡快令人數比例合理起來。”
楊三水的話語,大大啟發了鄭成功和萬禮,萬禮也在鄭成功示意下開口:
“太子殿下,楊將軍言之有理,我們水師全軍,願意配合行事。”
“末將願立下軍令狀,一日之內,必定完成此項重任。”
萬禮也是語氣森森、殺氣四溢,絲毫沒在意緬人的死活。
畢竟在近數十年,緬甸不僅脫離大明統治,還幾度與大明互相攻殺,雙方其實已結下了死仇。
朱慈炯眼見眾將殺氣騰騰,心裏非常滿意,敢戰敢殺的彪悍氣勢,終於在他們身上形成和穩固了下來。
不過,緬人百姓畢竟不是韃子,倒也不用趕盡殺絕,要從長遠著眼。想了想,朱慈炯再度開口說道:
“此事的處理,還是不要殺戮過甚,畢竟上天有好生之德。”
鄭成功、楊三水等人聞聽此話,每人臉色都怪異非常,驚訝莫名。
太子殿下竟然說啥上天有好生之德了,簡直太離奇了,讓人不敢相信。
當然了,他們也不會犯傻,去揭穿太子才是殺性最大之人的事實,反而一個個恭敬的假做請教:
“是末將等人孟浪了,還請太子殿下示下,如何應對處理此事!”
果然,身處高位之後,到處都是有眼色的捧哏。
“孤王是這樣想的,各位愛卿可以從幾個方向入手:”
“其一,將俘虜的三千俘虜兵的所有將領全部斬殺,然後統計他們民族,非漢族的都斬殺,直至他們做出正確選擇。”
“從當地漢人中選有才能之人,進入軍中擔任各級將官;當然,要留三成將官位置,讓軍中新漢人擔任。”
“最後安排專人,入軍中教授漢語和漢字,能掌握的餉銀加兩成!如此,這些人很快都會成為堅定的漢人。”
“其二,按照大明土改的路子,城內外的百姓,如果是漢人的,商稅隻收兩成,田賦隻收一成。”
“如果是緬族或他族的,商稅收四成田賦收三成。”
“而且,大明還將給城內外的漢人,每戶人家發銀十兩、糧米三石。”
“如此一來,孤王相信城內外兩萬餘戶百姓十數萬人,大都會做出正確選擇。”
“最後,從大明軍中,選拔數十名精明強幹的人員,控製三千俘虜軍,並和當地漢人家族共同擔任大光城各級官吏。”
“從即日起,大興文教免費教育百姓,隻要懂漢語會漢話的,都可通過考試入軍或擔當官吏,每年選拔一次。”
朱慈炯侃侃而談,給手下們展現了一把殖民手段。
鄭成功、楊三水等人聽著這些招數,個個目瞪口呆,冷汗直流。
這是要斷根,一兩代人後,這裏將和大明本土無異,再無緬族的存在痕跡。
鄭成功沉思許久後,低聲開口詢問。
“孤王倒不想做的那麽極端,但要限製佛道各教的人數,而且他們也要繳納賦稅,服兵役勞役,不得享受特權。”
“百姓們,還是需要有些信仰的,孤王自當給他們選擇的自由。歸根結底,還是要辦教育教化百姓,他們才不會被迷惑。”
朱慈炯淡淡迴道,不過在他心裏,大明之外倒是可以大興宗教的。
“太子殿下,末將看這東籲王朝,是佛教大興的模樣。我們如此摧毀這大金塔,會否引起緬人的不滿,甚至反抗。”
楊三水是個實用主義者,他更願意相信祖宗血脈,對所謂宗教基本無感。
但他很擔心緬人因為金塔被毀,憤而群起拚死抵抗。
緬人戰力相比明軍,固然是羸弱不堪,但明軍畢竟身在敵國異域作戰,總歸是有不小風險的。
“當當當,砰砰砰~~~”
“哎,你們這些傻小子,鏟金箔時力氣大沒有問題,挖寶石也這麽粗暴?這可都是大明的財富,都小心些。”
“營長你就放心吧,我們小心著呢,絕對不會弄壞的。”
朱慈炯聽著戰士們的對話,看著海量金銀珠寶和糧米物資等,被源源不斷運去港口,心情非常愉快。
因此,他聽到楊三水的疑問後,也不見怪,隻是迴頭一笑後說道:
“孤王此次帶大軍前來,不僅是要救援晉王,還要複建緬甸宣慰司。而宣慰司想要長久,可不能靠原本的利益階層。”
“因此,我們首要依靠當地的漢人,其次則是幹掉原本的利益階層,扶植起依靠大明的新利益階層。”
“這些寺廟的大和尚們,可是過去獲利最大的階層,是必須清除的目標之一,絕不可心慈手軟。”
朱慈炯細細解釋了一番,令的楊三水等人恍然大悟,不再憂慮。
鄭成功聞言之後,內心對朱慈炯愈發心悅誠服。
他帶領海軍一路行來,全程陪同和護衛朱慈炯,發現皇太子對於世界的認識、對政事軍事認知,遠超自己。
“有此英明神武之君,大明再度複興乃是必然!隻是太子殿下的對於蠻夷的殺性太重了,不知是否會有傷天和?”
“我要勸諫一二嗎?可我又覺得,這樣做才更加爽利,這樣的大明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天朝上國。”
鄭成功心念電轉,終究沒有開口勸諫,決定繼續跟著太子,多看多學多進步。
朱慈炯等人一番遊覽,隨著各處廟宇寺塔被明軍或是扒掉了金箔,或是拆走了梁柱的珍貴檀木,美景開始變得殘破。
眾人終於失去了興趣,很快返迴軍中,指揮眾軍加快進度。
明軍的高層,在大金塔上欣賞美景侃侃而談時,大金塔很快被搜刮一空,很多僧人也不見了蹤影。
大光城內,原本的緬族官員、大家族、大地主商人等上層階層,也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劫難,很快也消失無蹤了。
這個階層累計數代的財富物資、奇珍異寶,全部落入了朱慈炯的腰包,這又是一次巨額財富。
根據羅綸的估算,“清理”全城之後,大明了獲得金二十六萬八千兩、銀一百六十餘萬、奇珍異寶一百二十箱、糧草二十二萬石,另有大量各色物資。
終究是應了一句將來之話: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這些有形的財富物資搜刮的同時,朱慈炯心目中最寶貴的“財富”,也基本統計了出來,令他有些失望。
原來,城中漢人的人數統計了出來,有五百餘戶人家,人口共計近五千人。
這些都是純正的漢人,大多是從福建一帶出來,到南洋來闖生活的;他們積累了一些財富,但仍處在社會中低層。
“我漢家子民,終究還是太少了!數千漢民,在十幾萬的異族環繞之中,恐很難建立長久統治啊!”
“不久後,等到大軍撤離,他們的處境可就危險了。”
這一日,匆匆趕來匯報的羅綸,有些擔憂城中漢人未來的前景。
聞訊趕來的鄭成功、萬禮,聞言之後皺起了眉頭,臉上都是深深地擔憂之色。
這些漢民對於他們而言,不僅是大明子民,更是他們的福建鄉黨,他們不能容忍鄉黨麵臨悲慘命運。
萬禮略一琢磨,就想開口說話,提出一些建議,不過被鄭成功以眼神阻止,打算等等看太子殿下的意見。
楊三水、金俊和李虎聞言之後,眼中殺氣森然,看他們那個意思,似乎想要通過物理方法,拉平人數對比。
三人眼神交流一番,最後由楊三水出口說道:
“太子殿下,不若末將立即就去安排一番,盡快令人數比例合理起來。”
楊三水的話語,大大啟發了鄭成功和萬禮,萬禮也在鄭成功示意下開口:
“太子殿下,楊將軍言之有理,我們水師全軍,願意配合行事。”
“末將願立下軍令狀,一日之內,必定完成此項重任。”
萬禮也是語氣森森、殺氣四溢,絲毫沒在意緬人的死活。
畢竟在近數十年,緬甸不僅脫離大明統治,還幾度與大明互相攻殺,雙方其實已結下了死仇。
朱慈炯眼見眾將殺氣騰騰,心裏非常滿意,敢戰敢殺的彪悍氣勢,終於在他們身上形成和穩固了下來。
不過,緬人百姓畢竟不是韃子,倒也不用趕盡殺絕,要從長遠著眼。想了想,朱慈炯再度開口說道:
“此事的處理,還是不要殺戮過甚,畢竟上天有好生之德。”
鄭成功、楊三水等人聞聽此話,每人臉色都怪異非常,驚訝莫名。
太子殿下竟然說啥上天有好生之德了,簡直太離奇了,讓人不敢相信。
當然了,他們也不會犯傻,去揭穿太子才是殺性最大之人的事實,反而一個個恭敬的假做請教:
“是末將等人孟浪了,還請太子殿下示下,如何應對處理此事!”
果然,身處高位之後,到處都是有眼色的捧哏。
“孤王是這樣想的,各位愛卿可以從幾個方向入手:”
“其一,將俘虜的三千俘虜兵的所有將領全部斬殺,然後統計他們民族,非漢族的都斬殺,直至他們做出正確選擇。”
“從當地漢人中選有才能之人,進入軍中擔任各級將官;當然,要留三成將官位置,讓軍中新漢人擔任。”
“最後安排專人,入軍中教授漢語和漢字,能掌握的餉銀加兩成!如此,這些人很快都會成為堅定的漢人。”
“其二,按照大明土改的路子,城內外的百姓,如果是漢人的,商稅隻收兩成,田賦隻收一成。”
“如果是緬族或他族的,商稅收四成田賦收三成。”
“而且,大明還將給城內外的漢人,每戶人家發銀十兩、糧米三石。”
“如此一來,孤王相信城內外兩萬餘戶百姓十數萬人,大都會做出正確選擇。”
“最後,從大明軍中,選拔數十名精明強幹的人員,控製三千俘虜軍,並和當地漢人家族共同擔任大光城各級官吏。”
“從即日起,大興文教免費教育百姓,隻要懂漢語會漢話的,都可通過考試入軍或擔當官吏,每年選拔一次。”
朱慈炯侃侃而談,給手下們展現了一把殖民手段。
鄭成功、楊三水等人聽著這些招數,個個目瞪口呆,冷汗直流。
這是要斷根,一兩代人後,這裏將和大明本土無異,再無緬族的存在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