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檄文,胡無人漢道昌!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 作者:胖的很顯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淩錦聽著“王世元”的話語,明白某件事情應該是定了下來,心中有些惶恐、有些驚喜。
她因父母寵溺,自由自在的成長到二十二歲,自然是快樂無憂的。
但時至今日,她因種種原因,導致從“待字閨中”,變成了“雲英未嫁”,其中心酸外人怎知?
但上天垂憐,今日竟突然遇到這個叫“王士元”的書生,其人似乎很欽慕自己,而自己對他也有種莫名的親切。
淩錦正因這種莫名的親切,才鼓足了勇氣,做出了今天的一切,不希望錯過了好的姻緣。
不過,他似乎說了要出征作戰,這不由得令她心中一緊,開口詢問:
“王公子說將要出征,是要和兇殘可怖的韃虜作戰嗎?”
“嗯,是的!必須消滅韃清朝廷,才能光複煌煌大明!隻有徹底滅絕韃虜全族,大明百姓才能安享太平。”
“公子你必須隨軍出征嗎?看你文質彬彬,也不似善戰的武將,就不能在後方做些輔助之事嗎?”
淩錦的眼中,充滿了深深的擔憂,深怕“王書生”發生意外。
“哈哈哈,姑娘心意吾已深知!但滅絕韃虜之戰,華夏男子豈可逃避,此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無上的榮耀!”
“況且戰機難得,這場仗吾等現在不打,將來就要付出更大的傷亡和代價,可能就要犧牲更多的大明子民。”
“吾等出生入死,拚死作戰,就是為了讓大明將來不打仗,就是為了少犧牲一些大明子女。”
朱慈炯語氣鏗鏘,說出了心中所思所想!
整個中原大地,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饑荒和野蠻屠殺,漢人丁口僅剩一千九百多萬,人口僅存五千餘萬了。
每一個大明子民,都珍貴無比,萬不能再有大的損傷了。
淩錦看著慷慨陳詞意氣風發的“王世元”,不由得有些癡了,愈發覺得這個書生不凡。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郎君之意,妾身了然。”
“你且等小女片刻,有一物送你。”
淩錦未做小女兒態,知道必須出征後,立即不再糾結。
她叮囑“王世元”宅外稍待後,自己腳步匆匆邁進了家門,去取那件物事要送給書生了。
頃刻之後,淩錦氣喘籲籲的一路小跑,再度折迴了門口,看見“王世元”仍在,不由的鬆了口氣。
她將手中的兩個物事,輕輕的地到了“王世元”手中,並輕聲祝禱:
“公子此次出征,必能旗開得勝、犁庭掃穴、盡滅韃虜,必能為大明建立無上功業。”
“小女願公子百戰百勝之時,更要保重身體!小女在此,日日祈願,等待公子平安歸來。”
淩錦的話語,聲音不大,但情真意切。
說完之後,迴身就往家宅中返迴,今日所做一切,已經遠超出一般女子的矜持。
加之天色已晚,她不願被家人發現而節外生枝,於是不敢再耽擱時間,返迴了家中。
最關鍵的是,今天發生的一切,太過突兀和快速!情感剛有眉目,對方又要出征,這種變化也很劇烈。
以上種種,作為一名女子,自然也要靜心一番,穩住情緒。
“嗯,淩錦姑娘慢行,你也好好保重身體!少則兩月,之多三月,吾必再次登門。”
朱慈炯沒有阻攔,任由淩錦離去!他,也需要靜一靜。
他又在淩家門前站了片刻,然後才邁步離開,不遠處的張飛已經把馬牽了過來。
“張飛,派遣一隊得力之人,保護好淩家,尤其是淩姑娘。”
“還有,安排兩名可信之人,查一查淩家的背景。”
朱慈炯鄭重的交代了一番,這才帶著眾人,返迴皇宮。
......
公元1659年,順治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南京城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這裏是大明開國洪武大帝和皇後馬氏的長眠之地。
遠遠望去,陵寢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神道蜿蜒曲折,兩側排列著高大的翁仲和石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彰顯著皇家威嚴。
穿過神道,便是陵宮正門所在,紅牆黃瓦、莊嚴肅穆。其間建築錯落有致,有享殿、方城、明樓等。
往昔的陵寢中,總是保持著肅穆寧靜的氛圍,維持著皇家陵寢的高貴、威嚴和安全。
但是今日,陵寢四周各處,旌旗飄揚、鼓樂齊鳴。祭祀的高台之上,擺滿了豐盛的祭品,香燭煙氣嫋嫋升騰。
大明皇太子朱慈炯,身著華麗高貴的袞冕九章,頭戴五彩玉珠九旒冕,神色莊重而威嚴。
他一步一步的登上高台,陽光灑在他的身上,映出了金色的光芒。高台之下,文武群臣俯首,百姓跪地,大軍亦跪伏,一片肅穆神聖。
朱慈炯麵向天地,雙手高舉祭文,緩緩開聲:
“不肖子孫朱慈炯,率領皇漢大明百官謹祭於吾祖之靈曰:”
“嗚唿!國家外患,振古有聞。趙宋末造,代於蒙古,神州陸沈,幾及百年。我高皇帝,應時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明,河山再造,光複大義,昭示來茲。”
“不幸季世俶擾,國力罷疲,皇漢不幸,皇綱覆墜,亂臣賊子引虎狼以危中國,韃虜兇蠻率獸食人,遂使大地陸沉,中原板蕩。”
“朝堂之地,行省之間,非複吾有,韃虜因得以盤據,靈秀之胄,雜以腥膻,種族淪亡,至於十五年矣。”
“昔以慈炯自惟涼薄,不及早除異類,慰我先靈。今藉吾祖在天之靈,默為嗬護,君臣用命,百姓歸心,江浙兩省,次第收複。”
“今奮吾祖之遺烈,與天下附托之重,指日北征,盡誅異族韃虜,還我浩蕩神州。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胡無人,漢道昌。”
“如此,上慰吾祖在天之靈,下解百姓倒懸之急,終將實現驅除韃虜、恢複中華之偉業,慈炯等不敢不勉也。伏維尚饗。
朱慈炯的每一句祭文,都被以此排列的禮官,大聲的宣讀出來,讓眾人都清晰聽聞。
待到全篇祭文宣讀完畢,朱慈炯略微平靜片刻,腳步穩重的向前幾步,將祭文投入了熊熊燃燒的大鼎之中。
所有的人心中,莊嚴肅穆之感愈發濃烈,一股自豪自強情緒,也隨之迸發出來。
此時此刻,朱慈炯猛然過身來,麵對著台下跪伏的所有臣民名,用盡全力大聲喝到:
“大明子民皆為皇漢貴胄,豈可輕易彎腰跪伏!孤王旨意,自今日起,隻可跪天跪地跪祖宗父母,餘者皆不跪!”
“眾位愛卿、大明將士、孤之子民,盡皆起身,都給孤站穩了!”
台下眾人聞言,先是惶恐不解,緊接著陸續明白了太子話中深意!
是啊,黃漢貴胄,豈可輕易軟了膝蓋斷了脊梁,豈可輕易跪伏於地,成了奴才?
漸漸地,每個人的心中,剛滋生自豪自強之感,愈發的濃鬱強盛起來,直至無法抑製。
“好,很好!孤王要帶著你們,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胡無人,漢道昌。”
朱慈炯繼續大喝道,禮官們也聲嘶力竭得大吼傳遞著。
“驅除韃虜,恢複中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胡無人,漢道昌。”
“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整個紫金山,被如雷鳴般的吼聲籠罩,一直擴展到整個南京城。
“君王可以死社稷,但必須做到全民守國門!大明朝,不僅是我的,更是全體百姓的,君民一心,方可天下無敵。”
朱慈炯看著這一切,在心底又補充了一句。
她因父母寵溺,自由自在的成長到二十二歲,自然是快樂無憂的。
但時至今日,她因種種原因,導致從“待字閨中”,變成了“雲英未嫁”,其中心酸外人怎知?
但上天垂憐,今日竟突然遇到這個叫“王士元”的書生,其人似乎很欽慕自己,而自己對他也有種莫名的親切。
淩錦正因這種莫名的親切,才鼓足了勇氣,做出了今天的一切,不希望錯過了好的姻緣。
不過,他似乎說了要出征作戰,這不由得令她心中一緊,開口詢問:
“王公子說將要出征,是要和兇殘可怖的韃虜作戰嗎?”
“嗯,是的!必須消滅韃清朝廷,才能光複煌煌大明!隻有徹底滅絕韃虜全族,大明百姓才能安享太平。”
“公子你必須隨軍出征嗎?看你文質彬彬,也不似善戰的武將,就不能在後方做些輔助之事嗎?”
淩錦的眼中,充滿了深深的擔憂,深怕“王書生”發生意外。
“哈哈哈,姑娘心意吾已深知!但滅絕韃虜之戰,華夏男子豈可逃避,此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無上的榮耀!”
“況且戰機難得,這場仗吾等現在不打,將來就要付出更大的傷亡和代價,可能就要犧牲更多的大明子民。”
“吾等出生入死,拚死作戰,就是為了讓大明將來不打仗,就是為了少犧牲一些大明子女。”
朱慈炯語氣鏗鏘,說出了心中所思所想!
整個中原大地,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饑荒和野蠻屠殺,漢人丁口僅剩一千九百多萬,人口僅存五千餘萬了。
每一個大明子民,都珍貴無比,萬不能再有大的損傷了。
淩錦看著慷慨陳詞意氣風發的“王世元”,不由得有些癡了,愈發覺得這個書生不凡。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郎君之意,妾身了然。”
“你且等小女片刻,有一物送你。”
淩錦未做小女兒態,知道必須出征後,立即不再糾結。
她叮囑“王世元”宅外稍待後,自己腳步匆匆邁進了家門,去取那件物事要送給書生了。
頃刻之後,淩錦氣喘籲籲的一路小跑,再度折迴了門口,看見“王世元”仍在,不由的鬆了口氣。
她將手中的兩個物事,輕輕的地到了“王世元”手中,並輕聲祝禱:
“公子此次出征,必能旗開得勝、犁庭掃穴、盡滅韃虜,必能為大明建立無上功業。”
“小女願公子百戰百勝之時,更要保重身體!小女在此,日日祈願,等待公子平安歸來。”
淩錦的話語,聲音不大,但情真意切。
說完之後,迴身就往家宅中返迴,今日所做一切,已經遠超出一般女子的矜持。
加之天色已晚,她不願被家人發現而節外生枝,於是不敢再耽擱時間,返迴了家中。
最關鍵的是,今天發生的一切,太過突兀和快速!情感剛有眉目,對方又要出征,這種變化也很劇烈。
以上種種,作為一名女子,自然也要靜心一番,穩住情緒。
“嗯,淩錦姑娘慢行,你也好好保重身體!少則兩月,之多三月,吾必再次登門。”
朱慈炯沒有阻攔,任由淩錦離去!他,也需要靜一靜。
他又在淩家門前站了片刻,然後才邁步離開,不遠處的張飛已經把馬牽了過來。
“張飛,派遣一隊得力之人,保護好淩家,尤其是淩姑娘。”
“還有,安排兩名可信之人,查一查淩家的背景。”
朱慈炯鄭重的交代了一番,這才帶著眾人,返迴皇宮。
......
公元1659年,順治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南京城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這裏是大明開國洪武大帝和皇後馬氏的長眠之地。
遠遠望去,陵寢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神道蜿蜒曲折,兩側排列著高大的翁仲和石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彰顯著皇家威嚴。
穿過神道,便是陵宮正門所在,紅牆黃瓦、莊嚴肅穆。其間建築錯落有致,有享殿、方城、明樓等。
往昔的陵寢中,總是保持著肅穆寧靜的氛圍,維持著皇家陵寢的高貴、威嚴和安全。
但是今日,陵寢四周各處,旌旗飄揚、鼓樂齊鳴。祭祀的高台之上,擺滿了豐盛的祭品,香燭煙氣嫋嫋升騰。
大明皇太子朱慈炯,身著華麗高貴的袞冕九章,頭戴五彩玉珠九旒冕,神色莊重而威嚴。
他一步一步的登上高台,陽光灑在他的身上,映出了金色的光芒。高台之下,文武群臣俯首,百姓跪地,大軍亦跪伏,一片肅穆神聖。
朱慈炯麵向天地,雙手高舉祭文,緩緩開聲:
“不肖子孫朱慈炯,率領皇漢大明百官謹祭於吾祖之靈曰:”
“嗚唿!國家外患,振古有聞。趙宋末造,代於蒙古,神州陸沈,幾及百年。我高皇帝,應時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明,河山再造,光複大義,昭示來茲。”
“不幸季世俶擾,國力罷疲,皇漢不幸,皇綱覆墜,亂臣賊子引虎狼以危中國,韃虜兇蠻率獸食人,遂使大地陸沉,中原板蕩。”
“朝堂之地,行省之間,非複吾有,韃虜因得以盤據,靈秀之胄,雜以腥膻,種族淪亡,至於十五年矣。”
“昔以慈炯自惟涼薄,不及早除異類,慰我先靈。今藉吾祖在天之靈,默為嗬護,君臣用命,百姓歸心,江浙兩省,次第收複。”
“今奮吾祖之遺烈,與天下附托之重,指日北征,盡誅異族韃虜,還我浩蕩神州。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胡無人,漢道昌。”
“如此,上慰吾祖在天之靈,下解百姓倒懸之急,終將實現驅除韃虜、恢複中華之偉業,慈炯等不敢不勉也。伏維尚饗。
朱慈炯的每一句祭文,都被以此排列的禮官,大聲的宣讀出來,讓眾人都清晰聽聞。
待到全篇祭文宣讀完畢,朱慈炯略微平靜片刻,腳步穩重的向前幾步,將祭文投入了熊熊燃燒的大鼎之中。
所有的人心中,莊嚴肅穆之感愈發濃烈,一股自豪自強情緒,也隨之迸發出來。
此時此刻,朱慈炯猛然過身來,麵對著台下跪伏的所有臣民名,用盡全力大聲喝到:
“大明子民皆為皇漢貴胄,豈可輕易彎腰跪伏!孤王旨意,自今日起,隻可跪天跪地跪祖宗父母,餘者皆不跪!”
“眾位愛卿、大明將士、孤之子民,盡皆起身,都給孤站穩了!”
台下眾人聞言,先是惶恐不解,緊接著陸續明白了太子話中深意!
是啊,黃漢貴胄,豈可輕易軟了膝蓋斷了脊梁,豈可輕易跪伏於地,成了奴才?
漸漸地,每個人的心中,剛滋生自豪自強之感,愈發的濃鬱強盛起來,直至無法抑製。
“好,很好!孤王要帶著你們,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胡無人,漢道昌。”
朱慈炯繼續大喝道,禮官們也聲嘶力竭得大吼傳遞著。
“驅除韃虜,恢複中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胡無人,漢道昌。”
“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整個紫金山,被如雷鳴般的吼聲籠罩,一直擴展到整個南京城。
“君王可以死社稷,但必須做到全民守國門!大明朝,不僅是我的,更是全體百姓的,君民一心,方可天下無敵。”
朱慈炯看著這一切,在心底又補充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