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神仙說,槍杆子裏出政權及抗敵統一戰線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 作者:胖的很顯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日參觀之行結束,張煌言心中大為振奮,對朱慈炯的觀感愈發拔高,首次對複興大明充滿信心。
不過,他心中還有很多疑惑,或者說是深深的隱憂,需要問清楚。
當他在心中思慮,斟酌著如何開口時,朱慈炯帶他進了軍營議事廳,揮手讓其他人離開。
張煌言頓時明白,這是皇太子有要事和自己密談了,這剛好是一個坦誠交流的機會。
“張愛卿,本王見你雖然振奮,但眉目間卻仍有深深的憂慮!”
“愛卿,此間隻有我們君臣二人,盡可以說出來,本王定當如實解答。”
朱慈炯畢竟當過幾年銷冠,對於察言觀色還是有點功底的。
張煌言被說的一愣,旋即失笑出來,他發現皇太子對人心的把握,很有一套,此乃大明之幸。
“太子殿下,微臣確實在擔憂一件大事,就是各地反清複明力量之間的關係,臣擔憂內訌再起啊!”
“外部建奴兇悍,內部卻相互慘烈廝殺,最終徹底葬送了所有希望!”
張煌言迴憶往事,臉上盡是沉痛惋惜之色。
他當時人微言輕,被那幫人給排擠在權力邊緣,隻能有心無力的看著悲劇發生。
對於這段曆史,朱慈炯當然是知道的,不過他卻沒有任何惋惜,隻有深深的鄙視。
一幫隻有私心的豬狗文人,勾結隻有私心的割據軍閥,控製著隻有身份的皇子,同時建立起幾個政權。
這幫豬狗毫無民族大義,更不是為國為民,隻為所謂“定策從龍”之功,隻為爭權奪利。
他們為了爭權奪利,甚至在建奴大軍壓境時,不去抵抗清軍,反而互相殘殺。
1645年,黃道周和鄭芝龍擁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控製福建、兩廣、贛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但在同年,浙東的官員文人,卻又擁立魯王朱以海紹興就任監國,又搞出一個政權來。
兩個政權之間都沒全力抗清,反而花費最多精力爭“正統”,相互殺害對方的官員,弄得人心惶惶。
後來隆武帝朱聿鍵死在了汀州,按理說可以整合抗清力量了吧,但官員、軍閥、文人們偏不,繼續作死。
大學士蘇觀生與廣東官員,擁立唐王朱聿鐭稱紹武帝,和另一幫人擁立的永曆帝朱由榔,直接開始內戰死磕。
大戰之下雙方死傷慘重,再無抵抗建奴的軍力;最終紹武帝在廣州被建奴幹掉,永曆帝一路逃竄,在雲貴苟延殘喘。
“張愛卿,本王明白你的憂慮,擔心本王依仗皇太子的正統身份,勒令永曆朱由榔、監國朱以海去掉帝號和監國身份。”
“你擔憂如此一來,又造成擁立他們的各方勢力動蕩,甚至再度造成內訌,折損抗清力量。”
“張愛卿,本王說的對嗎?”
朱慈炯說完,目光定定地看著張煌言,等待對方的反應。
他還知道,張煌言之前是非常擁護魯王朱以海的,可能也擔心自己對魯王不利。
“太子殿下,微臣確實有此擔心,還請恕罪!”
“不過,微臣還須向殿下說明,您才是我大明最正統的繼承人,臣是絕對擁護殿下的。”
“隻是當下的時機,並不適合做類似“削藩”的動作!”
張煌言既然開了口,索性直言不諱了。
聽得此言,朱慈炯心底偷偷長出了一口氣,隻要張煌言忠於自己,那就足夠了。
他也不急著辯解,反而沉思了起來,琢磨著如何表達自己的謀劃。
良久之後,朱慈炯才在張煌言擔憂的眼神中,再次開了口!
“愛卿啊,本王隨著太祖爺洪武大帝,曾有幸受到過一個絕世神仙的指點,懂得了很多道理。”
“他曾經對我諄諄教誨,有些道理本王記憶深刻,第一個道理叫做:槍杆子裏,才能出政權!”
“為君者,沒有自己掌控的絕對武力,不僅會自身的悲劇,往往還會使國家陷入動蕩。”
“實話告訴愛卿,本王要做的是太祖爺洪武大帝般的開國之君,而不是做沒有實權的傀儡!”
“第二個道理,叫做抗敵統一戰線!要團結一切抗擊敵人的力量,先把敵人消滅再說!”
“否則,國家就會被敵人占領,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這兩個道理,相信愛卿你是感同身受的吧,之前的種種內訌,以及朱由榔、朱以海等的傀儡地位,不用本王說明了吧。”
朱慈炯侃侃而談,再次剽竊了那位偉人的思想,同時在心底狠狠磕了給他磕了無數響頭。
朱慈炯是未蒙偉人其麵,深受偉人天恩啊,無論是在後世,還是在當下的這個世界。
而張煌言這邊,聽著朱慈炯所述的道理,心裏豁然開朗起來,他的擔憂也被驅散了。
“這位神仙屬實厲害啊,他一眼就看透了華夏幾千年王朝的實質啊,臣下隻能仰望也。”
“太子殿下有此雄心壯誌和廣闊心胸,實乃大明之幸,必能團結各方力量複興大明。”
兩人交談至此,心結和憂慮俱都消散,相視一笑,君臣相得。
一番坦誠交流,原則性的問題達成了一致,兩人終於可以開始商談具體的事務了!
“太子殿下,您剛才所說的人手問題,微臣那邊可以選拔1000名左右的老兵過來!”
“一些士兵久在海上,特別渴望能迴到陸上來,剛好可以調配。”
張煌言一番思考計算後,給朱慈炯獻上一份大禮。
朱慈炯聞言大喜,自己一直苦惱的兵源問題,總算是得到了緩解,暫時是夠用了。
這件事重要,得到的結果也很好,但卻不是最緊迫的!
他心裏很清楚,張煌言的出現和信賴自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改變曆史走向,取得命運之戰勝利的契機。
因此,他必須抓住機會,利用張煌言的地位和影響力,撬動鄭成功做出改變,從而取得南京之戰勝利。
南京之戰如取勝,將使建奴無法集中力量對付西南的李定國,保存住這股最大的抗清力量,且會極大激勵各地抗清力量。
如此一來,全國抗清的局麵,就會被徹底的盤活了!而建奴則相反,會陷入處處被動的局麵。
這一切謀劃,都要依靠張煌言來實現,他和鄭成功必須頂在前麵。
如此,朱慈炯才能在這些大目標的遮掩下,發展擴張自身力量,直至成為無敵的存在。
一念至此,他緩緩開口,首次將自己長久以來的謀劃,細細的與張煌言商量了起來。
不過,他心中還有很多疑惑,或者說是深深的隱憂,需要問清楚。
當他在心中思慮,斟酌著如何開口時,朱慈炯帶他進了軍營議事廳,揮手讓其他人離開。
張煌言頓時明白,這是皇太子有要事和自己密談了,這剛好是一個坦誠交流的機會。
“張愛卿,本王見你雖然振奮,但眉目間卻仍有深深的憂慮!”
“愛卿,此間隻有我們君臣二人,盡可以說出來,本王定當如實解答。”
朱慈炯畢竟當過幾年銷冠,對於察言觀色還是有點功底的。
張煌言被說的一愣,旋即失笑出來,他發現皇太子對人心的把握,很有一套,此乃大明之幸。
“太子殿下,微臣確實在擔憂一件大事,就是各地反清複明力量之間的關係,臣擔憂內訌再起啊!”
“外部建奴兇悍,內部卻相互慘烈廝殺,最終徹底葬送了所有希望!”
張煌言迴憶往事,臉上盡是沉痛惋惜之色。
他當時人微言輕,被那幫人給排擠在權力邊緣,隻能有心無力的看著悲劇發生。
對於這段曆史,朱慈炯當然是知道的,不過他卻沒有任何惋惜,隻有深深的鄙視。
一幫隻有私心的豬狗文人,勾結隻有私心的割據軍閥,控製著隻有身份的皇子,同時建立起幾個政權。
這幫豬狗毫無民族大義,更不是為國為民,隻為所謂“定策從龍”之功,隻為爭權奪利。
他們為了爭權奪利,甚至在建奴大軍壓境時,不去抵抗清軍,反而互相殘殺。
1645年,黃道周和鄭芝龍擁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控製福建、兩廣、贛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但在同年,浙東的官員文人,卻又擁立魯王朱以海紹興就任監國,又搞出一個政權來。
兩個政權之間都沒全力抗清,反而花費最多精力爭“正統”,相互殺害對方的官員,弄得人心惶惶。
後來隆武帝朱聿鍵死在了汀州,按理說可以整合抗清力量了吧,但官員、軍閥、文人們偏不,繼續作死。
大學士蘇觀生與廣東官員,擁立唐王朱聿鐭稱紹武帝,和另一幫人擁立的永曆帝朱由榔,直接開始內戰死磕。
大戰之下雙方死傷慘重,再無抵抗建奴的軍力;最終紹武帝在廣州被建奴幹掉,永曆帝一路逃竄,在雲貴苟延殘喘。
“張愛卿,本王明白你的憂慮,擔心本王依仗皇太子的正統身份,勒令永曆朱由榔、監國朱以海去掉帝號和監國身份。”
“你擔憂如此一來,又造成擁立他們的各方勢力動蕩,甚至再度造成內訌,折損抗清力量。”
“張愛卿,本王說的對嗎?”
朱慈炯說完,目光定定地看著張煌言,等待對方的反應。
他還知道,張煌言之前是非常擁護魯王朱以海的,可能也擔心自己對魯王不利。
“太子殿下,微臣確實有此擔心,還請恕罪!”
“不過,微臣還須向殿下說明,您才是我大明最正統的繼承人,臣是絕對擁護殿下的。”
“隻是當下的時機,並不適合做類似“削藩”的動作!”
張煌言既然開了口,索性直言不諱了。
聽得此言,朱慈炯心底偷偷長出了一口氣,隻要張煌言忠於自己,那就足夠了。
他也不急著辯解,反而沉思了起來,琢磨著如何表達自己的謀劃。
良久之後,朱慈炯才在張煌言擔憂的眼神中,再次開了口!
“愛卿啊,本王隨著太祖爺洪武大帝,曾有幸受到過一個絕世神仙的指點,懂得了很多道理。”
“他曾經對我諄諄教誨,有些道理本王記憶深刻,第一個道理叫做:槍杆子裏,才能出政權!”
“為君者,沒有自己掌控的絕對武力,不僅會自身的悲劇,往往還會使國家陷入動蕩。”
“實話告訴愛卿,本王要做的是太祖爺洪武大帝般的開國之君,而不是做沒有實權的傀儡!”
“第二個道理,叫做抗敵統一戰線!要團結一切抗擊敵人的力量,先把敵人消滅再說!”
“否則,國家就會被敵人占領,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這兩個道理,相信愛卿你是感同身受的吧,之前的種種內訌,以及朱由榔、朱以海等的傀儡地位,不用本王說明了吧。”
朱慈炯侃侃而談,再次剽竊了那位偉人的思想,同時在心底狠狠磕了給他磕了無數響頭。
朱慈炯是未蒙偉人其麵,深受偉人天恩啊,無論是在後世,還是在當下的這個世界。
而張煌言這邊,聽著朱慈炯所述的道理,心裏豁然開朗起來,他的擔憂也被驅散了。
“這位神仙屬實厲害啊,他一眼就看透了華夏幾千年王朝的實質啊,臣下隻能仰望也。”
“太子殿下有此雄心壯誌和廣闊心胸,實乃大明之幸,必能團結各方力量複興大明。”
兩人交談至此,心結和憂慮俱都消散,相視一笑,君臣相得。
一番坦誠交流,原則性的問題達成了一致,兩人終於可以開始商談具體的事務了!
“太子殿下,您剛才所說的人手問題,微臣那邊可以選拔1000名左右的老兵過來!”
“一些士兵久在海上,特別渴望能迴到陸上來,剛好可以調配。”
張煌言一番思考計算後,給朱慈炯獻上一份大禮。
朱慈炯聞言大喜,自己一直苦惱的兵源問題,總算是得到了緩解,暫時是夠用了。
這件事重要,得到的結果也很好,但卻不是最緊迫的!
他心裏很清楚,張煌言的出現和信賴自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改變曆史走向,取得命運之戰勝利的契機。
因此,他必須抓住機會,利用張煌言的地位和影響力,撬動鄭成功做出改變,從而取得南京之戰勝利。
南京之戰如取勝,將使建奴無法集中力量對付西南的李定國,保存住這股最大的抗清力量,且會極大激勵各地抗清力量。
如此一來,全國抗清的局麵,就會被徹底的盤活了!而建奴則相反,會陷入處處被動的局麵。
這一切謀劃,都要依靠張煌言來實現,他和鄭成功必須頂在前麵。
如此,朱慈炯才能在這些大目標的遮掩下,發展擴張自身力量,直至成為無敵的存在。
一念至此,他緩緩開口,首次將自己長久以來的謀劃,細細的與張煌言商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