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風帝國二百四十年,清泰二年,二月十六日。
雙方在潞州城外擺開戰陣準備進行決戰。
朝廷軍隊兵力分布如下:”留下三萬軍隊守衛潞州城,保護皇上的安全。然後王積朗率領十二萬軍隊為左軍,嶽平川率領手下三十萬軍隊為中軍,郭悅波率領手下十二萬軍隊為右軍。
偽帝寧王任命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崔耀祖的部署如下:河東節度使陸江率領五萬騎兵為左軍。,滄州節度使歐陽剛率領五萬騎兵為右軍,定州節度使譚安鎮率領十萬軍隊為中軍。崔耀祖率領八萬軍隊為後軍。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決定烈風帝國命運的關鍵之戰。任何一方輸不起,因為失敗的代價太過難以承受。
嶽平川部指揮自己的中軍先行發動進攻。他將部隊裏麵的弓箭手安排在戰線最前麵,然後命令弓箭手部隊散開,呈鬆散陣型開始向前進軍,後麵長槍兵原地保持陣線不動。
定州節度使譚安鎮的中軍也按照同樣的方式派遣出了弓箭部隊,後麵的長槍兵保持陣線原地不動。不過唯一一點區別的是譚安鎮的弓箭部隊沒有使用鬆散陣型,而是使用正常陣線向前進軍。
到達雙方弓箭的射程範圍後,雙方弓箭手部隊開始互相進行拋射。眾所周知,在弓箭手部隊進行互相射擊的時候,將隊列拉長,陣型拉散可以有效減少己方被射中的概率。在雙方弓箭部隊對射中,采取鬆散陣型的弓箭部隊一定要比沒有采取鬆散陣型的部隊更能占據優勢。
不僅指揮這支弓箭部隊的指揮官看不懂,就連在他後麵觀戰的嶽平川也很迷惑。難道是北方軍隊隻精通騎兵對衝,不精通戰陣打法?
雙方弓箭部隊進行對射,結果也確實沒有什麽懸念。定州節度使譚安鎮的弓箭部隊損傷慘重,隻是支撐了不到兩分鍾就有好幾個弓箭手方陣開始向後逃竄。到第三分鍾時,竟然有七八個弓箭手方陣開始向後撤退。
隻聽見他們的弓箭手部隊指揮官拚命的唿喊,下達命令讓穩住陣型。可是這些人還是頭也不迴的向後逃跑。淮南諸道兵馬都統嶽平川抓住機會,直接讓前邊長槍兵散開一條口子,派遣三千騎兵部隊從裏麵魚貫而出,開始去追殺潰逃的弓箭手部隊。
定州節度使譚安鎮也有樣學樣,派遣騎兵部隊出擊,追擊敵方弓箭手部隊。
雙方弓箭手部隊看到敵方騎兵部隊出動後,在指揮官的命令開始向後撤退,尋求長槍兵的掩護。
兩邊的騎兵部隊似乎都是有意避開對方一樣,一個從左邊,一個從右邊。向對方的身後衝去。
定州節度使譚安鎮派出的三千騎兵部隊在那些還沒有撤退迴長槍兵陣線的弓箭手部隊裏麵大殺特殺,由於這些人在對射的時候是呈鬆散陣型,在騎兵衝擊過來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迅速組成陣列。被一個衝鋒直接將其衝垮,無奈拒絕百夫長的集結命令開始向後逃跑。然後被身後的騎兵追上去從後邊砍死。
但是淮南諸道兵馬都統嶽平川派出三千騎兵卻沒有複刻這樣的戰績,而是被狠狠的陰了一把。原來譚安鎮安排的這些弓箭手是故意不排列鬆散陣型,敗退也都佯裝的,。當嶽平川的派遣的三千騎兵部隊快衝過來時,他們自己偷偷的把一袋子一袋子對付騎兵的鐵蒺藜撒在前麵的地上,然後抽出腰間的武器開始在後麵列陣。嶽平川派出的三千騎兵還以為這些人是傻子,竟敢用弓箭方陣來抵擋騎兵的衝鋒。於是將毫無防備的向前衝去,根本沒有注意到撒在地上的鐵蒺藜。
等到第一排衝鋒的騎兵靠近的時候,一些眼尖的人看見了地上黑乎乎的鐵蒺藜,但是這麽快的馬速根本不可能瞬間停下來隻能被動的被胯下的馬兒帶著衝過去。
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因為把注意力放在敵軍身上並沒有注意到地上的鐵蒺藜。結果衝上去後,騎兵胯下馬兒的蹄子狠狠的踩到鐵蒺藜長長的尖刺,戰馬頓時疼痛難忍,受傷的前腿失去了力量,前腿彎曲,身體失去平衡倒在地上,連帶著身上的騎兵也跟著摔倒在地。有些不幸的馬兒摔倒後甚至肚子上也紮到鐵蒺藜,頓時血流不止。
騎兵衝鋒最講究速度,一旦開始衝鋒就很難停下來。這些倒下的馬兒很快就成了身後人的障礙,連帶著將身後的騎兵也給絆倒在地。一匹帶著一匹,很多人從馬上摔下來直接摔斷了脖子,當場斷氣。而那些踩到鐵蒺藜僥幸活下來的馬兒和他們身上的騎兵也並沒有多麽幸運,在一兩秒後很快就被後麵衝上來的騎兵亂蹄踩死。
不過很快這些倒地的騎兵成為不了路障了,因為他們都被後麵的騎兵踩成了肉泥。鐵蒺藜被這些死去的馬兒和人的屍體狠狠的蓋住了,身後的騎兵踩著他們的身體衝了過去。隻是相同的悲劇又再一次發生。少量衝到弓箭手方陣前麵的騎兵雙拳難敵四手,被一群人圍上來活活砍死。
當這些騎兵發覺到不對後,已經死傷過半。在隊友的屍體幫助下才止住了衝鋒的勢頭,開始調轉馬頭向後撤退。
譚安鎮的讓手下揮動旗幟,發出旗語,命令弓箭手部隊開始追擊。於是這些弓箭手部隊撿起地上的鐵蒺藜開始向前追去。
譚安鎮派出的三千騎兵在殺死了很多沒來及逃迴去的弓箭手後,終於衝到了長矛兵方陣的麵前。嶽平川中軍的長矛兵迅速的舉起手中的長矛準備迎接這些騎兵的衝鋒。但是他們並沒有發動進攻,而是用自己精湛的騎術快速的調轉馬頭,向那些潰逃的嶽平川的騎兵衝鋒過去。
這些騎兵剛剛被擊潰,現在逃跑途中又遭遇騎兵方陣的衝鋒,死傷更加慘重。隻能被迫交戰。
可是令人絕望的是,在這些騎兵拖住他們時,譚安鎮的弓箭部隊也追了上來,從後麵發起進攻。將這些人包了餃子。
雙方在潞州城外擺開戰陣準備進行決戰。
朝廷軍隊兵力分布如下:”留下三萬軍隊守衛潞州城,保護皇上的安全。然後王積朗率領十二萬軍隊為左軍,嶽平川率領手下三十萬軍隊為中軍,郭悅波率領手下十二萬軍隊為右軍。
偽帝寧王任命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崔耀祖的部署如下:河東節度使陸江率領五萬騎兵為左軍。,滄州節度使歐陽剛率領五萬騎兵為右軍,定州節度使譚安鎮率領十萬軍隊為中軍。崔耀祖率領八萬軍隊為後軍。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決定烈風帝國命運的關鍵之戰。任何一方輸不起,因為失敗的代價太過難以承受。
嶽平川部指揮自己的中軍先行發動進攻。他將部隊裏麵的弓箭手安排在戰線最前麵,然後命令弓箭手部隊散開,呈鬆散陣型開始向前進軍,後麵長槍兵原地保持陣線不動。
定州節度使譚安鎮的中軍也按照同樣的方式派遣出了弓箭部隊,後麵的長槍兵保持陣線原地不動。不過唯一一點區別的是譚安鎮的弓箭部隊沒有使用鬆散陣型,而是使用正常陣線向前進軍。
到達雙方弓箭的射程範圍後,雙方弓箭手部隊開始互相進行拋射。眾所周知,在弓箭手部隊進行互相射擊的時候,將隊列拉長,陣型拉散可以有效減少己方被射中的概率。在雙方弓箭部隊對射中,采取鬆散陣型的弓箭部隊一定要比沒有采取鬆散陣型的部隊更能占據優勢。
不僅指揮這支弓箭部隊的指揮官看不懂,就連在他後麵觀戰的嶽平川也很迷惑。難道是北方軍隊隻精通騎兵對衝,不精通戰陣打法?
雙方弓箭部隊進行對射,結果也確實沒有什麽懸念。定州節度使譚安鎮的弓箭部隊損傷慘重,隻是支撐了不到兩分鍾就有好幾個弓箭手方陣開始向後逃竄。到第三分鍾時,竟然有七八個弓箭手方陣開始向後撤退。
隻聽見他們的弓箭手部隊指揮官拚命的唿喊,下達命令讓穩住陣型。可是這些人還是頭也不迴的向後逃跑。淮南諸道兵馬都統嶽平川抓住機會,直接讓前邊長槍兵散開一條口子,派遣三千騎兵部隊從裏麵魚貫而出,開始去追殺潰逃的弓箭手部隊。
定州節度使譚安鎮也有樣學樣,派遣騎兵部隊出擊,追擊敵方弓箭手部隊。
雙方弓箭手部隊看到敵方騎兵部隊出動後,在指揮官的命令開始向後撤退,尋求長槍兵的掩護。
兩邊的騎兵部隊似乎都是有意避開對方一樣,一個從左邊,一個從右邊。向對方的身後衝去。
定州節度使譚安鎮派出的三千騎兵部隊在那些還沒有撤退迴長槍兵陣線的弓箭手部隊裏麵大殺特殺,由於這些人在對射的時候是呈鬆散陣型,在騎兵衝擊過來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迅速組成陣列。被一個衝鋒直接將其衝垮,無奈拒絕百夫長的集結命令開始向後逃跑。然後被身後的騎兵追上去從後邊砍死。
但是淮南諸道兵馬都統嶽平川派出三千騎兵卻沒有複刻這樣的戰績,而是被狠狠的陰了一把。原來譚安鎮安排的這些弓箭手是故意不排列鬆散陣型,敗退也都佯裝的,。當嶽平川的派遣的三千騎兵部隊快衝過來時,他們自己偷偷的把一袋子一袋子對付騎兵的鐵蒺藜撒在前麵的地上,然後抽出腰間的武器開始在後麵列陣。嶽平川派出的三千騎兵還以為這些人是傻子,竟敢用弓箭方陣來抵擋騎兵的衝鋒。於是將毫無防備的向前衝去,根本沒有注意到撒在地上的鐵蒺藜。
等到第一排衝鋒的騎兵靠近的時候,一些眼尖的人看見了地上黑乎乎的鐵蒺藜,但是這麽快的馬速根本不可能瞬間停下來隻能被動的被胯下的馬兒帶著衝過去。
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因為把注意力放在敵軍身上並沒有注意到地上的鐵蒺藜。結果衝上去後,騎兵胯下馬兒的蹄子狠狠的踩到鐵蒺藜長長的尖刺,戰馬頓時疼痛難忍,受傷的前腿失去了力量,前腿彎曲,身體失去平衡倒在地上,連帶著身上的騎兵也跟著摔倒在地。有些不幸的馬兒摔倒後甚至肚子上也紮到鐵蒺藜,頓時血流不止。
騎兵衝鋒最講究速度,一旦開始衝鋒就很難停下來。這些倒下的馬兒很快就成了身後人的障礙,連帶著將身後的騎兵也給絆倒在地。一匹帶著一匹,很多人從馬上摔下來直接摔斷了脖子,當場斷氣。而那些踩到鐵蒺藜僥幸活下來的馬兒和他們身上的騎兵也並沒有多麽幸運,在一兩秒後很快就被後麵衝上來的騎兵亂蹄踩死。
不過很快這些倒地的騎兵成為不了路障了,因為他們都被後麵的騎兵踩成了肉泥。鐵蒺藜被這些死去的馬兒和人的屍體狠狠的蓋住了,身後的騎兵踩著他們的身體衝了過去。隻是相同的悲劇又再一次發生。少量衝到弓箭手方陣前麵的騎兵雙拳難敵四手,被一群人圍上來活活砍死。
當這些騎兵發覺到不對後,已經死傷過半。在隊友的屍體幫助下才止住了衝鋒的勢頭,開始調轉馬頭向後撤退。
譚安鎮的讓手下揮動旗幟,發出旗語,命令弓箭手部隊開始追擊。於是這些弓箭手部隊撿起地上的鐵蒺藜開始向前追去。
譚安鎮派出的三千騎兵在殺死了很多沒來及逃迴去的弓箭手後,終於衝到了長矛兵方陣的麵前。嶽平川中軍的長矛兵迅速的舉起手中的長矛準備迎接這些騎兵的衝鋒。但是他們並沒有發動進攻,而是用自己精湛的騎術快速的調轉馬頭,向那些潰逃的嶽平川的騎兵衝鋒過去。
這些騎兵剛剛被擊潰,現在逃跑途中又遭遇騎兵方陣的衝鋒,死傷更加慘重。隻能被迫交戰。
可是令人絕望的是,在這些騎兵拖住他們時,譚安鎮的弓箭部隊也追了上來,從後麵發起進攻。將這些人包了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