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褐以北,厄沙軍長驅直入,攻到了玄武衛城之下。
玄武衛城,是阿拉褐四大衛城之中,最為堅固的。
即便是在多年以後的今天,這城塞依然是固若金湯。
作為中部區域的防禦重點,玄武衛城也駐紮了近十萬人,各勢力兵卒都有。
若是兩軍實力懸殊不大,想要攻破此城,恐怕得用數月,甚至數年。
此次,守城的中部勢力合編軍,與攻城的厄沙軍,懸殊並不大。
但,厄沙軍的彪悍,卻遠勝中部勢力合編軍。
而且,厄沙軍攻城炮、投石機火力兇猛。
實心炮彈,沉重大石,密集的砸在玄武衛城厚實的城牆之上。
整個城塞,似乎都在震動一般。
如此猛烈的攻勢,中部勢力合編軍,哪裏見過。
城牆雖還能支撐,可城中守軍,卻已覺得滅頂已至。
雖是混編勢力,但事關立足生死,玄武衛城的守軍卻也不會退。
不過,他們在攻城火力之下,卻把持不住了。
近十萬的玄武衛城守軍,傾城而出,直殺向攻城的厄沙軍陣。
厄沙軍,等的就是麵對麵的廝殺,麵對合編軍的衝陣,彪悍的洛滿人沒有防守,而是對衝而出。
洛滿族,長居苦寒之地,好戰勇猛。
厄沙軍,身經百戰,鋒芒奪目。
對衝,並沒有持續多久,貿然出城的合編軍,便被擊潰。
在厄沙軍的追擊之下,合編軍殘部狼狽撤向了阿拉褐。
北方,玄武衛城陷落……
……
阿拉褐以東,赤州鐵槍營所向披靡,推進到青龍衛城。
這城塞,本是以木製機關鞏固城防。
當年,是攻守兼備的硬骨頭。
可,機關精巧,衛城不再是衛城,自然沒有維護。
如今,青龍衛城已淪成一座普通城塞。
不過,城中也有十萬守軍。
五萬鐵槍營,想要破城,也不是容易的事。
可,這鐵槍營卻並沒有攻城。
五萬赤州鐵槍,繞入了青龍衛城四下的樹林之中,徑直向西去了。
這是要放棄攻城,直接繞道去阿拉褐。
不敢打,即是怕了!
赤州軍的迴避,讓青龍衛城的守軍士氣大振。
他們,不打算讓這些膽小鬼得逞。
五萬中部勢力合編軍,從青龍衛城追擊而出。
樹林,擋住了城中守軍的視線。
林中喊殺聲一片,卻也知道追上了赤州軍。
林中廝殺之聲末了,追擊算是結束了。
“勝了!”
林中,衝出一隊裝備各異的兵將,這是合編軍的裝扮。
這隊兵士,一邊往青龍衛城奔,一邊高喊。
勝了?
赤州軍也不過如此!
青龍衛城的守軍,歡悅的打開了城門。
城外的兵士湧入城內。
就在這時,大量的赤州軍緊隨其後,從樹林中衝了出來。
等守軍反應過來上了當,為時已晚。
那湧入城中的兵士,突然倒戈。
城門,很快淪陷。
赤州軍從這城門攻入,中部勢力合編軍沒有能組織起任何有效的抵抗。
死的死,降的降,潰散的潰散。
東方,青龍衛城陷落……
……
阿拉褐以南,帝山國的巨象軍團,踐踏過中部邊界,直抵朱雀衛城。
朱雀衛城,是以火器城防為主。
當年,朱雀衛城的城防銃炮火力,足以讓大軍團卻步。
時過境遷,朱雀衛城和其他三座衛城一樣,因年久之故,已沒了以前的風采。
中部勢力,雖也對其城防火器進行了修複,卻也未能完全複原。
這朱雀衛城的火力,隻有當年的十分之二。
而,這城中的八萬合編軍,要麵對的,卻是善於攻城的帝山軍。
帝山國巨象軍團,則是帝山軍的精銳。
十萬帝山軍,以巨象軍團為核心,擺開了攻城架勢。
巨象,既能對步兵騎兵製造巨大壓力,也能裝備攻城器具。
被裝載在象背上的攻城火炮,為重火力附加了機動性。
這樣的組合,可以迅速突破多重防線。
配合其他兵種,還能換做多種用途。
背負火炮的巨象,在象兵的操控下,避開了朱雀衛城的防禦火力鋒芒。
同時,用攻城火炮集中轟擊城防火器點。
在攻擊中,不斷推進。
帝山國步兵緊隨其後,一步步近到了城下。
近到城下,朱雀衛城的防禦火力,已被摧毀殆盡。
身負厚甲,背載雲梯的巨象,在弓箭火銃的掩護下,貼近了城牆。
步兵接上底部,順著雲梯湧上了朱雀衛城的城牆。
帝山軍並沒有付出太多的代價,便破了城防。
合編軍與大國軍隊比較,戰力上是無法比肩的。
朱雀衛城的守軍,被趕出了城塞。
但,城外帝山國騎兵的彎刀,早已等待多時。
潰兵被衝散,被分割。
最終逃迴阿拉褐的,隻有少數。
南方,朱雀衛城陷落……
……
阿拉褐以西,君格拉山南天門,雖是易守難攻。
可,此處地勢狹窄,無法構建火力防線。
在梅林間軍的炮火下,南天門被夷平。
梅林間軍翻過君格拉山,一路攻到了白虎衛城之下。
梅林間軍不到十萬,城中守軍則隻有五萬。
白虎衛城四周,有寬闊的水域。
雖然,水麵結冰,但卻都是薄冰。
梅林間軍,隻能通過狹窄的道路攻城。
這對城中的合編軍來說,是巨大的優勢。
憑借這樣的地勢,隻要集中火力,五萬人也能守下城塞。
但,白虎衛城裏的合編軍,卻選擇了棄城。
因為,他們收到了戰報。
舟鐮國的十一萬大軍,已經從君格拉山南段越境。
雖說,在搶奪小麻煩這件事上,梅林間國和舟鐮國並不是聯盟分享的關係。
可,這並不是人人皆知的事。
在大多數人看來,兩國還是共進退的盟友。
白虎衛城的五萬合編軍,不認為自己能抵擋得住,近二十萬大軍的圍攻。
對於守軍來說,如果真要麵對兩國的合力進攻,棄城這個決定倒了明智的。
沒有任何的抵抗,梅林間軍兵不血刃,進駐了白虎衛城。
而舟鐮國的十一萬大軍,卻並沒有靠近這城塞。
而是,直接向阿拉褐挺近。
西方,白虎衛城陷落……
……
一日之內,中部區域,四座衛城,先後失守。
中心阿拉褐,失去屏障。
中部勢力最後的據點,直接暴露在了五大國軍隊的鋒芒之下……
……
玄武衛城,是阿拉褐四大衛城之中,最為堅固的。
即便是在多年以後的今天,這城塞依然是固若金湯。
作為中部區域的防禦重點,玄武衛城也駐紮了近十萬人,各勢力兵卒都有。
若是兩軍實力懸殊不大,想要攻破此城,恐怕得用數月,甚至數年。
此次,守城的中部勢力合編軍,與攻城的厄沙軍,懸殊並不大。
但,厄沙軍的彪悍,卻遠勝中部勢力合編軍。
而且,厄沙軍攻城炮、投石機火力兇猛。
實心炮彈,沉重大石,密集的砸在玄武衛城厚實的城牆之上。
整個城塞,似乎都在震動一般。
如此猛烈的攻勢,中部勢力合編軍,哪裏見過。
城牆雖還能支撐,可城中守軍,卻已覺得滅頂已至。
雖是混編勢力,但事關立足生死,玄武衛城的守軍卻也不會退。
不過,他們在攻城火力之下,卻把持不住了。
近十萬的玄武衛城守軍,傾城而出,直殺向攻城的厄沙軍陣。
厄沙軍,等的就是麵對麵的廝殺,麵對合編軍的衝陣,彪悍的洛滿人沒有防守,而是對衝而出。
洛滿族,長居苦寒之地,好戰勇猛。
厄沙軍,身經百戰,鋒芒奪目。
對衝,並沒有持續多久,貿然出城的合編軍,便被擊潰。
在厄沙軍的追擊之下,合編軍殘部狼狽撤向了阿拉褐。
北方,玄武衛城陷落……
……
阿拉褐以東,赤州鐵槍營所向披靡,推進到青龍衛城。
這城塞,本是以木製機關鞏固城防。
當年,是攻守兼備的硬骨頭。
可,機關精巧,衛城不再是衛城,自然沒有維護。
如今,青龍衛城已淪成一座普通城塞。
不過,城中也有十萬守軍。
五萬鐵槍營,想要破城,也不是容易的事。
可,這鐵槍營卻並沒有攻城。
五萬赤州鐵槍,繞入了青龍衛城四下的樹林之中,徑直向西去了。
這是要放棄攻城,直接繞道去阿拉褐。
不敢打,即是怕了!
赤州軍的迴避,讓青龍衛城的守軍士氣大振。
他們,不打算讓這些膽小鬼得逞。
五萬中部勢力合編軍,從青龍衛城追擊而出。
樹林,擋住了城中守軍的視線。
林中喊殺聲一片,卻也知道追上了赤州軍。
林中廝殺之聲末了,追擊算是結束了。
“勝了!”
林中,衝出一隊裝備各異的兵將,這是合編軍的裝扮。
這隊兵士,一邊往青龍衛城奔,一邊高喊。
勝了?
赤州軍也不過如此!
青龍衛城的守軍,歡悅的打開了城門。
城外的兵士湧入城內。
就在這時,大量的赤州軍緊隨其後,從樹林中衝了出來。
等守軍反應過來上了當,為時已晚。
那湧入城中的兵士,突然倒戈。
城門,很快淪陷。
赤州軍從這城門攻入,中部勢力合編軍沒有能組織起任何有效的抵抗。
死的死,降的降,潰散的潰散。
東方,青龍衛城陷落……
……
阿拉褐以南,帝山國的巨象軍團,踐踏過中部邊界,直抵朱雀衛城。
朱雀衛城,是以火器城防為主。
當年,朱雀衛城的城防銃炮火力,足以讓大軍團卻步。
時過境遷,朱雀衛城和其他三座衛城一樣,因年久之故,已沒了以前的風采。
中部勢力,雖也對其城防火器進行了修複,卻也未能完全複原。
這朱雀衛城的火力,隻有當年的十分之二。
而,這城中的八萬合編軍,要麵對的,卻是善於攻城的帝山軍。
帝山國巨象軍團,則是帝山軍的精銳。
十萬帝山軍,以巨象軍團為核心,擺開了攻城架勢。
巨象,既能對步兵騎兵製造巨大壓力,也能裝備攻城器具。
被裝載在象背上的攻城火炮,為重火力附加了機動性。
這樣的組合,可以迅速突破多重防線。
配合其他兵種,還能換做多種用途。
背負火炮的巨象,在象兵的操控下,避開了朱雀衛城的防禦火力鋒芒。
同時,用攻城火炮集中轟擊城防火器點。
在攻擊中,不斷推進。
帝山國步兵緊隨其後,一步步近到了城下。
近到城下,朱雀衛城的防禦火力,已被摧毀殆盡。
身負厚甲,背載雲梯的巨象,在弓箭火銃的掩護下,貼近了城牆。
步兵接上底部,順著雲梯湧上了朱雀衛城的城牆。
帝山軍並沒有付出太多的代價,便破了城防。
合編軍與大國軍隊比較,戰力上是無法比肩的。
朱雀衛城的守軍,被趕出了城塞。
但,城外帝山國騎兵的彎刀,早已等待多時。
潰兵被衝散,被分割。
最終逃迴阿拉褐的,隻有少數。
南方,朱雀衛城陷落……
……
阿拉褐以西,君格拉山南天門,雖是易守難攻。
可,此處地勢狹窄,無法構建火力防線。
在梅林間軍的炮火下,南天門被夷平。
梅林間軍翻過君格拉山,一路攻到了白虎衛城之下。
梅林間軍不到十萬,城中守軍則隻有五萬。
白虎衛城四周,有寬闊的水域。
雖然,水麵結冰,但卻都是薄冰。
梅林間軍,隻能通過狹窄的道路攻城。
這對城中的合編軍來說,是巨大的優勢。
憑借這樣的地勢,隻要集中火力,五萬人也能守下城塞。
但,白虎衛城裏的合編軍,卻選擇了棄城。
因為,他們收到了戰報。
舟鐮國的十一萬大軍,已經從君格拉山南段越境。
雖說,在搶奪小麻煩這件事上,梅林間國和舟鐮國並不是聯盟分享的關係。
可,這並不是人人皆知的事。
在大多數人看來,兩國還是共進退的盟友。
白虎衛城的五萬合編軍,不認為自己能抵擋得住,近二十萬大軍的圍攻。
對於守軍來說,如果真要麵對兩國的合力進攻,棄城這個決定倒了明智的。
沒有任何的抵抗,梅林間軍兵不血刃,進駐了白虎衛城。
而舟鐮國的十一萬大軍,卻並沒有靠近這城塞。
而是,直接向阿拉褐挺近。
西方,白虎衛城陷落……
……
一日之內,中部區域,四座衛城,先後失守。
中心阿拉褐,失去屏障。
中部勢力最後的據點,直接暴露在了五大國軍隊的鋒芒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