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金榜題名


    侯方域邊吟誦,邊讚歎道:“好詞!好詞!如是君真乃當代李清照也!”


    錢謙益搖頭晃腦道:“詞中“東風”“春色”“芳菲”等意境,不正是我們此時此刻的心境嗎?下闋“春日釀成秋日果”一句,既表達了我們過往努力的感慨,也暗含對未來的信心。占睛之筆便是“待約個蟾宮,黃昏月滿,與君高歌長別。此句既是如是君對成功的渴望,也是我與諸君的渴望。”


    侯徇道:“是啊!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正是你們年青人的追求,如是君大才,是老朽小看你們女人了。”


    侯詢此言有一語雙關之意,雖然是對柳如是說的,但實際卻是委婉的問李香君道歉,他極力阻撓侯方域與李香君的婚事,現在永昌帝都出麵成全這門姻緣,他侯詢豈敢再加阻撓。


    陳圓圓讚道:“如是姐姐真是才女,今晚月光真好,香君姐姐,你也彈唱一首給大家助興。”


    李香君抿嘴一笑道:“那我便獻醜了!”


    夜色漸深,大運河一艘艘船的燈火都明了起來,點點燈火映照在水麵上,波光粼粼。李香君一襲素衣,手持一把精致的團扇,緩步踏上這艘大船的甲板,錢謙益、侯詢、侯方域等人屏息凝神,目光齊聚於她身上。她微微一笑,輕啟朱唇,唱起了那首膾炙人口的《牡丹亭·遊園驚夢》。


    她的嗓音清亮婉轉,如泉水叮咚,又如春風拂柳,帶著一絲江南女子特有的柔媚與哀愁。唱到“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時,她的聲音微微顫抖,仿佛將杜麗娘對青春的無奈與對愛情的渴望盡數傾注其中。她的眼神時而迷離,時而堅定,仿佛與角色融為一體。


    她的腔調並非一味追求華麗,而是以昆曲的細膩婉轉為基礎,融入了自己對曲詞的理解與情感。她的咬字清晰,每一句都如珠落玉盤,聲聲入耳。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時,她的聲音陡然一轉,帶著幾分淒婉與不甘,仿佛在訴說著自己身世的飄零與對命運的感慨。


    錢謙益聽得如癡如醉,低聲讚歎:“香君姑娘的唱腔,真是天籟之音!”。


    侯徇也感慨:“她不僅唱出了杜麗娘的柔情,更唱出了自己的心事。”


    一曲終了,李香君輕輕合上團扇,微微欠身行禮,謙虛道:“獻醜了!”


    眾人掌聲雷動,喝彩道:“香君果然梨園翹楚!”


    這幾位年輕人泛舟運河,一邊吟詩作對,一邊學習科考要考的知識。到了京師後,又參加了科考學習班。


    這些科考學習班的老師全部由剛從“新學”畢業的學生擔任。


    到了八月,秋闈時間,柳如是等人都迴到南京參加鄉試。


    這次考試,朝廷並沒有讓考生用毛筆參加考試,而是統一發了鉛筆。


    永昌朝提倡使用鉛筆書寫,課堂上提倡用粉筆教學。


    這一提倡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毛筆字以後隻能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存在。


    王淩在民生會時期,已在其學校推廣了鉛筆與粉筆。


    而且,鋼筆在永昌帝的指導下也已經誕生,隻是還比較貴重,隻在一些權勢人群中流傳,還沒有普及。


    侯方域、柳如是、李香君、陳圓圓四人都幸運的通過了鄉試,成為了舉人。


    次年二月京師會試,幾個人如約參加,結果這四個人又幸運通過會試,不過名次都比較靠後。


    此次科舉考試男子錄取一千兩百人,女子錄取八百人。


    殿試資格男科三百名,女科三百名。 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二百九十七名:賜“進士出身”。


    三甲男科九百名,女科五百名:賜“同進士出身”。


    侯方域獲得第九百八十名,無緣殿試。


    柳如是獲得第一百九十名,獲得參加殿試資格。


    李香君獲得第二百五十六名,獲得殿試資格。


    陳圓圓獲得第二百九十二名,獲得殿試資格。


    侯方域不滿自己的成績,但是已是“明史”編撰委員會委員的侯徇已是心滿意足了,不枉自己的殷殷期望。


    侯方域如果是在前朝,肯定在三甲之內,無奈這次考的是“新學”,終是自己十分努力,還是吃了虧。


    而三個女子成績卻非常好,這是因為一是女子參加科考人數少,而且錄取名額又多,而這幾個女子都聰慧過人,所以成績好也在情理之中。


    由於侯方域與李香君都要備戰科考,所以兩個人並沒有在一起。


    侯方域和冒襄等人在一起,和他兩人在一起的還有陳貞慧、方以智兩人。


    這四個人在後世被稱作“明末四公子”,當時,他們是文人階層憂國憂民的代表。


    如今,永昌帝即位,改天換地,國力蒸蒸日上,此四人再無憂國憂民之心,取而代之的則是報效國家,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


    方以智由於對新學科的數學、物理、化學理解力非常高,大有舉一反三之天賦。


    永昌帝親自接見了方以智,並與其親切交談,發現方以智便是現代科學的鼻祖。


    方以智經永昌帝的指點,很多困擾其心中多年的疑問迎刃而解。


    新籌建的京師大學堂校長一職,永昌帝已內定方以智擔任。


    方以智是崇禎十三年的進士,是明末四公子中唯一考取功名之人。


    本來他是不用再參加科舉的,永昌帝昭告天下,永昌朝承認曆朝科舉製度。


    但是方以智認為現在的科舉所考知識和舊朝大相徑庭,他欲報效國家,須在新科舉中取得功應。


    而李香君則和柳如是、陳圓圓還有董小宛在一起學習。


    董小宛也取得了一百八十名的好成績,取得殿試資格。


    而明末四公子中,除了侯方域未進入前三百名之外,冒襄取得二百八十三名,陳貞慧取得一百七十五名,而方以智更是勇奪會員,取得第一名。


    這次科舉中男科取得前二十名的依次是方以智、鄭成功、吳偉業、王儀、何三俊、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金聖歎、宋應星、張煌言、史可法、李漁、李定國、閻應元、周遇吉等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淩在明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豐收的西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豐收的西瓜並收藏王淩在明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