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選擇步行下山,一路上感覺頗為輕鬆。她不禁感歎,上山的過程極為辛苦,就像昨天去天台寺,即便自己大半路程都是乘坐纜車上去,隻有小段路程是步行,也依然感覺吃力的不行。更別提有的人全程登頂天台寺。辛苦和艱難,更是不言而喻。而下山卻容易許多,這讓她聯想到有些人在創業時拚搏奮進,過程充滿艱辛,曆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取得了點成績,然而開始貪圖安逸,下坡路便走得極快,不過短短幾年,事業便衰敗殆盡,果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創業難,守業更難啊!
在山腳下,她看到了一名男導遊帶著十幾位遊客在石階上休息。隨後男導遊指著右手邊不遠處一座年代較近新建的寺廟說道:“下麵是三門殿,裏麵供奉著三世佛,大家可以過去點點香。”
“山門殿為近年新建,位於九華街東南,近通慧庵,皖南民居式建築,白牆褐瓦馬頭牆。從山門殿爬1649級台階到達迴香閣建築群。”
聽這位男導遊介紹,王心怡才知道自己剛剛下來走了1649級台階。於是王心怡跟他們一行人進入了山門殿。
三門殿規模不大。殿內不見師父身影,或許是師父有事外出了。此刻導遊,便開始為大家講解起來。
“山門殿供奉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兩側為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對象,常見於內地寺院。具體還分為按照時間表述的豎三世佛,以及按照空間表述的橫三世佛。豎三世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劫佛。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過去佛有很多,即使在所謂現在“賢劫”中也有很多佛,然而中國在寺院造像中常以燃燈佛代表過去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是彌勒佛。橫三世佛是指三個佛世界的佛,中國選取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為橫三世佛。對此,南傳上座部佛教則隻尊奉釋迦牟尼佛,在斯裏蘭卡、泰國、緬甸以及雲南西雙版納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多數都是隻有一尊釋迦牟尼佛的造像,偶爾有兩位阿羅漢站立左右。……”
王心怡覺得這個導遊講解得很不錯,而自己也確實有些疲憊了。於是,她便慢慢地跟在隊伍裏,好在導遊人挺好,也沒說什麽。接著,他們便朝著山下走去,導遊說道:“下一站,我們前往通慧禪林。”
導遊一邊走一邊給大家講:“通慧禪林,地處九華街東南,近鄰閔公殿。這裏供奉有仁義師太肉身,自1999年仁義師太成為九華山第一尊比丘尼肉身以來,截止2023年底,九華山及周邊青陽縣寺廟已經出現了7尊比丘尼肉身,短短20年,就超過了比丘肉身的數量。
仁義師太,俗名薑素敏,1911年出生吉林通化。年輕時潛心醫學,主攻針灸。1940年在五台山顯通寺出家,兩年後又到沈陽中醫學院進修,後來以醫務兵身份參加了抗美援朝,救死扶傷無數。戰後一直在醫院工作,直到1963年下放農村。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仁義師太遂於五台山塔院寺重新受戒,第二次出家。1983年到九華山,弘法行醫,修廟結緣,1995年圓寂。
1985年,仁義師太看中了通慧庵,於是原通慧庵一分為二,大殿及以北為通慧禪林,由仁義師太進行複建;大殿以南及後殿大花廳仍稱通慧庵,住持尼惟修。1991年本旺法師從佛教協會退下來,通慧庵又劃分出小花廳為通慧寺,本旺法師於此專心念佛,本旺法師也是九華山老人了,80年代曾連續擔任兩屆九華山佛教協會的秘書長,2000年後離開通慧寺,隨緣居住,2017年在江西靖安寶峰禪寺安祥示寂,終年95歲。此後通慧寺劃歸到了通慧禪林。
通慧禪林,地處東崖西麓,依山就勢而建,低處是大雄寶殿和觀音殿,高處是寮房、禪堂、戒壇等。通慧禪林麵積不大,清雅靜謐。
通慧禪林的山門朝東,兩側楹聯“通曉世間淩夷,懸壺濟之行仁義;慧顯塵外清淨,慈悲喜舍出迷津”。雖不太工整,但也說明了仁義法師行醫救苦的善行。
大雄寶殿為兩層宮殿式建築,一層匾額為本煥長老題寫,二層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兩側楹聯:“戒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燈”。
在三尊大佛的後方兩側供奉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其中手持如意,身騎青獅的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手持蓮花,身騎白象的是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他們唿應大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這種造像組合稱為“華嚴三聖”,其理論依據來自大乘佛教經典《華嚴經》。
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是毗盧遮那佛最重要的兩位助手之一,長期陪伴在佛陀的左側,象征著佛法的智德和證德,代表著大乘佛法走入人群之中的諸多方便善巧、應世化俗和移風易俗的生機勃勃、以及佛法中不共世間的無上甚深智慧和金剛鋒利般的般若正見。普賢菩薩,則是作為毗盧遮那佛的另一位最重要的助手,長期陪伴在佛陀的右側,象征著佛法的理德和行德,代表著大乘佛法嚴密係統的理論、順序次第的禪定和豐富具體的實踐。
修學文殊菩薩的智慧,遵循普賢菩薩的行願,其實就是把大乘佛法的無上般若智慧和具體修行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把大乘佛法菩薩道中,所有的“境、行、果”,都迅速地修學契入和圓滿完成。
導遊講解完畢後,便引領著我們前往了第二層。悅殊殿位於大殿二層,供奉仁義師太肉身。
悅殊殿正中供奉一尊釋迦玉佛。導遊繼續講道:“35歲的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從此成為十號具足的三界至尊和人間佛陀。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成佛之後的四十五年時間裏,非常善巧地教化了來自社會上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成功地引導佛教出家弟子和在家信眾逐漸認識人生真相、依次斷除內心之中的無明煩惱,從而獲得身心上的清淨安樂與解脫自在。”
悅殊殿靠南供奉一尊地藏菩薩,頭戴毗盧帽,右手持錫杖,左手持摩尼寶珠。地藏,意為萬物藏育於大地。時至當下,地藏菩薩不僅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更是民間信仰中的全能神隻。人們隻要信地藏菩薩,念其名號,便能立刻獲得今生乃至來世的各種最高利益。
大家依次在地藏王菩薩聖像前磕頭。
下去以後,導遊又帶我們來到觀音殿,觀音殿為兩層徽派建築,白牆褐瓦馬頭牆,古樸端莊。正中為佛堂,供奉一尊高大的滴水觀音。
導遊又耐心給我們講道:“觀世音菩薩,起源於印度佛教。西晉時期,竺法護法師曾翻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時期,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則翻譯為“觀世音菩薩”;到了唐朝,三藏法師玄奘又翻譯為“觀自在菩薩”。在民間信仰中,觀世音常被尊稱為觀音佛祖、觀音大士、白衣大士。
在印度佛教史上,對於觀世音的信仰和崇拜,最早始於公元前一世紀時期。而至於觀世音到底來自何處,卻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觀世音是阿彌陀佛之子,也有人認為觀世音為蓮花所化生。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觀世音是從婆羅門教“雙馬童神”的神話傳說演化而來。雙馬童是婆羅門教崇拜的神明,主要功德是救苦救難,尤其能治很多病,所以雙馬童就成為古印度處於水深火熱中底層民眾的精神慰藉。後來大乘佛教受其影響,塑造了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大慈大悲的觀世音也繼承了雙馬童的全部功德。
在南傳佛教國家,如斯裏蘭卡、泰國、尼泊爾等以及近代的印度,人們對觀世音菩薩少有所聞,而在北傳佛教國家,觀世音菩薩在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是影響最為廣泛的一位菩薩。
觀世音菩薩位列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以內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稱,在漢傳佛教以及民間信仰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從佛教傳入我國,在曆代的各種佛教畫像以及造像中,也是以觀世音菩薩像最為常見。是以民間在宋代曾有過“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親切形容,元明清以至於近代,對觀世音的信仰有增無減,實際已經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信仰的核心。
王心怡在一旁靜靜聆聽,時間在講解聲中悄然流逝,很快寺院到了閉門謝客之時。導遊見狀,便帶著眾人緩緩離去。王心怡麵帶不舍,離開了通慧禪林。
在山腳下,她看到了一名男導遊帶著十幾位遊客在石階上休息。隨後男導遊指著右手邊不遠處一座年代較近新建的寺廟說道:“下麵是三門殿,裏麵供奉著三世佛,大家可以過去點點香。”
“山門殿為近年新建,位於九華街東南,近通慧庵,皖南民居式建築,白牆褐瓦馬頭牆。從山門殿爬1649級台階到達迴香閣建築群。”
聽這位男導遊介紹,王心怡才知道自己剛剛下來走了1649級台階。於是王心怡跟他們一行人進入了山門殿。
三門殿規模不大。殿內不見師父身影,或許是師父有事外出了。此刻導遊,便開始為大家講解起來。
“山門殿供奉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兩側為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對象,常見於內地寺院。具體還分為按照時間表述的豎三世佛,以及按照空間表述的橫三世佛。豎三世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劫佛。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過去佛有很多,即使在所謂現在“賢劫”中也有很多佛,然而中國在寺院造像中常以燃燈佛代表過去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是彌勒佛。橫三世佛是指三個佛世界的佛,中國選取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為橫三世佛。對此,南傳上座部佛教則隻尊奉釋迦牟尼佛,在斯裏蘭卡、泰國、緬甸以及雲南西雙版納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多數都是隻有一尊釋迦牟尼佛的造像,偶爾有兩位阿羅漢站立左右。……”
王心怡覺得這個導遊講解得很不錯,而自己也確實有些疲憊了。於是,她便慢慢地跟在隊伍裏,好在導遊人挺好,也沒說什麽。接著,他們便朝著山下走去,導遊說道:“下一站,我們前往通慧禪林。”
導遊一邊走一邊給大家講:“通慧禪林,地處九華街東南,近鄰閔公殿。這裏供奉有仁義師太肉身,自1999年仁義師太成為九華山第一尊比丘尼肉身以來,截止2023年底,九華山及周邊青陽縣寺廟已經出現了7尊比丘尼肉身,短短20年,就超過了比丘肉身的數量。
仁義師太,俗名薑素敏,1911年出生吉林通化。年輕時潛心醫學,主攻針灸。1940年在五台山顯通寺出家,兩年後又到沈陽中醫學院進修,後來以醫務兵身份參加了抗美援朝,救死扶傷無數。戰後一直在醫院工作,直到1963年下放農村。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仁義師太遂於五台山塔院寺重新受戒,第二次出家。1983年到九華山,弘法行醫,修廟結緣,1995年圓寂。
1985年,仁義師太看中了通慧庵,於是原通慧庵一分為二,大殿及以北為通慧禪林,由仁義師太進行複建;大殿以南及後殿大花廳仍稱通慧庵,住持尼惟修。1991年本旺法師從佛教協會退下來,通慧庵又劃分出小花廳為通慧寺,本旺法師於此專心念佛,本旺法師也是九華山老人了,80年代曾連續擔任兩屆九華山佛教協會的秘書長,2000年後離開通慧寺,隨緣居住,2017年在江西靖安寶峰禪寺安祥示寂,終年95歲。此後通慧寺劃歸到了通慧禪林。
通慧禪林,地處東崖西麓,依山就勢而建,低處是大雄寶殿和觀音殿,高處是寮房、禪堂、戒壇等。通慧禪林麵積不大,清雅靜謐。
通慧禪林的山門朝東,兩側楹聯“通曉世間淩夷,懸壺濟之行仁義;慧顯塵外清淨,慈悲喜舍出迷津”。雖不太工整,但也說明了仁義法師行醫救苦的善行。
大雄寶殿為兩層宮殿式建築,一層匾額為本煥長老題寫,二層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兩側楹聯:“戒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燈”。
在三尊大佛的後方兩側供奉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其中手持如意,身騎青獅的是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手持蓮花,身騎白象的是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他們唿應大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這種造像組合稱為“華嚴三聖”,其理論依據來自大乘佛教經典《華嚴經》。
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是毗盧遮那佛最重要的兩位助手之一,長期陪伴在佛陀的左側,象征著佛法的智德和證德,代表著大乘佛法走入人群之中的諸多方便善巧、應世化俗和移風易俗的生機勃勃、以及佛法中不共世間的無上甚深智慧和金剛鋒利般的般若正見。普賢菩薩,則是作為毗盧遮那佛的另一位最重要的助手,長期陪伴在佛陀的右側,象征著佛法的理德和行德,代表著大乘佛法嚴密係統的理論、順序次第的禪定和豐富具體的實踐。
修學文殊菩薩的智慧,遵循普賢菩薩的行願,其實就是把大乘佛法的無上般若智慧和具體修行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把大乘佛法菩薩道中,所有的“境、行、果”,都迅速地修學契入和圓滿完成。
導遊講解完畢後,便引領著我們前往了第二層。悅殊殿位於大殿二層,供奉仁義師太肉身。
悅殊殿正中供奉一尊釋迦玉佛。導遊繼續講道:“35歲的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從此成為十號具足的三界至尊和人間佛陀。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成佛之後的四十五年時間裏,非常善巧地教化了來自社會上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成功地引導佛教出家弟子和在家信眾逐漸認識人生真相、依次斷除內心之中的無明煩惱,從而獲得身心上的清淨安樂與解脫自在。”
悅殊殿靠南供奉一尊地藏菩薩,頭戴毗盧帽,右手持錫杖,左手持摩尼寶珠。地藏,意為萬物藏育於大地。時至當下,地藏菩薩不僅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更是民間信仰中的全能神隻。人們隻要信地藏菩薩,念其名號,便能立刻獲得今生乃至來世的各種最高利益。
大家依次在地藏王菩薩聖像前磕頭。
下去以後,導遊又帶我們來到觀音殿,觀音殿為兩層徽派建築,白牆褐瓦馬頭牆,古樸端莊。正中為佛堂,供奉一尊高大的滴水觀音。
導遊又耐心給我們講道:“觀世音菩薩,起源於印度佛教。西晉時期,竺法護法師曾翻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時期,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則翻譯為“觀世音菩薩”;到了唐朝,三藏法師玄奘又翻譯為“觀自在菩薩”。在民間信仰中,觀世音常被尊稱為觀音佛祖、觀音大士、白衣大士。
在印度佛教史上,對於觀世音的信仰和崇拜,最早始於公元前一世紀時期。而至於觀世音到底來自何處,卻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觀世音是阿彌陀佛之子,也有人認為觀世音為蓮花所化生。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觀世音是從婆羅門教“雙馬童神”的神話傳說演化而來。雙馬童是婆羅門教崇拜的神明,主要功德是救苦救難,尤其能治很多病,所以雙馬童就成為古印度處於水深火熱中底層民眾的精神慰藉。後來大乘佛教受其影響,塑造了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大慈大悲的觀世音也繼承了雙馬童的全部功德。
在南傳佛教國家,如斯裏蘭卡、泰國、尼泊爾等以及近代的印度,人們對觀世音菩薩少有所聞,而在北傳佛教國家,觀世音菩薩在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是影響最為廣泛的一位菩薩。
觀世音菩薩位列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以內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稱,在漢傳佛教以及民間信仰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從佛教傳入我國,在曆代的各種佛教畫像以及造像中,也是以觀世音菩薩像最為常見。是以民間在宋代曾有過“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親切形容,元明清以至於近代,對觀世音的信仰有增無減,實際已經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信仰的核心。
王心怡在一旁靜靜聆聽,時間在講解聲中悄然流逝,很快寺院到了閉門謝客之時。導遊見狀,便帶著眾人緩緩離去。王心怡麵帶不舍,離開了通慧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