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到”了一兩銀子的意外之財,馬夫對於李承的問題簡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很快將目前齊國內他所知道的情況交代的一清二楚。


    馬夫離開後,李承開始整理了一下齊國目前的情況。


    根據光球中的知識以及李承家裏的兩本藏書中的介紹,李承隻是知道齊國目前掌握的大概國土範圍,分別包括三國時代的青州、半個徐州以及東瀛九州島。但是向這個馬夫詳細詢問了解過後,才發現齊國並不是這麽簡單。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齊國目前是整個大漢最富有的諸侯國。


    齊國的國土控製區域除了剛剛所說的三個主要部分外,三韓(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幾處港口城市,濟州島,對馬島、石見銀山也都在齊國的控製中。


    其中三韓的港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地階段,經過兩百年的滲透同化,這些港口城市的占地麵積已經穩定下來,城市中漢族人口比例越來越多,本地的三韓土著越來越少,也就是正在從殖民地向著齊國封地轉化。


    濟州島(為了方便讀者能夠對號入座,就不再取一個符合當時時代的名字了,以後都會沿用這個名字)則是濟州伯爵的封地,第一代濟州伯是曹植的第六子,因為領軍攻下了這座島嶼才獲得的這塊封地,靠著收取來往於齊國本土與東瀛商船的稅收,就已經富得流油了。


    對馬島則是對馬伯爵的封地,不過這個對馬伯混的就比濟州伯差多了。因為對馬島的麵積太小,地理位置也不如濟州島好,完全是靠著倒騰後勤物資賣給駐守在對馬島的鯨海(日本海)水師維持著。


    為什麽會有一隻能夠養活一個伯爵的水師駐守在對馬島呢,因為東瀛最大的銀礦,石見銀山就在齊國的掌握中,而石見銀山的位置就位於對馬島以東五百五十裏,銀山向西北方向走上十五裏地就能夠到達海邊。


    石見銀山是齊國唯一的堅持了兩百年沒有變化的殖民地。也就是齊國在石見銀山沒有任何一個貴族的封地,隻有軍隊駐守的港口區。不是石見銀山太過於荒蕪沒有開發價值,而是恰恰相反,石見銀山的地位可以說是整個漢朝金融體係的骨髓。


    石見銀山到底有多重要,曆代的齊王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就是靠著他們的老祖宗齊武王打下了出雲島(九州島),建立了鯨海水師,控製了石見銀山,才使得大量的白銀穩定的流入了基本不產銀的本土,使得東漢的貨幣從東漢分封初期的銅-米-布本位製,在這兩百年的時間裏硬生生的變成了銅-銀本位製,可見這兩百年來從石見銀山裏麵挖出了多少的銀子,變成了名為“貨幣”的血液流進了大漢這一巨人的身體裏。


    而齊國除了是全天下最富有的諸侯國外,還是全天下最強大的海軍擁有者。


    為了能夠擁有的控製住這座石見銀山,齊王對石見銀山反而沒有采用直接統治的方式進行開采挖掘,采取的是完全的殖民製度。石見銀山完全是交由東瀛本地的倭人大名控製,齊國隻是通過收取各個大名的稅賦,外加通過貿易的方式,洗劫著整個東瀛的財富。


    同時為了防止東瀛發展海軍,齊國會花費大量的奢侈品收購東瀛本土上麵的巨木,封鎖造船工藝及工匠,使得東瀛的各個諸侯國實際上變成了一座為石見銀山服務的巨大武裝礦務公司。買來武器也是為了爭奪銀山的分紅權以及去其他地方抓捕挖礦的奴隸,糧食布匹等都是從齊國買買買。


    這一政策在李承看來簡直就是毒辣不已的絕戶計,一旦石見銀山枯竭,沒有任何農業及工業的東瀛島隻會麵臨徹底崩潰的結果。


    不過在各方勢力看來,東瀛大島上的形式對各方都是極好的。要知道在齊武王打上出雲島前,整個東瀛列島都還處於石器時代和奴隸製社會,所有的金屬物品都是和三韓還有漢朝商人那裏換來的。納入了齊國的統治後,機靈的部落搖身一變成為了東瀛大島上的大名,隻要能夠拿出銀子,白花花的的大米,精美的絲綢,舒適的房屋,精美的瓷器,隻要是漢人有的,他們都可以買到,比起自己吭哧吭哧的種地收租強上何止百倍。一個礦場的奴隸一年挖出的銀子,所能購買迴來的物品,遠遠超過這個奴隸種地或者從事手工業創造的價值。


    齊武王打下出雲島,得到了足夠的土地作為跳板後,就沒有進一步直接占領石見銀山,而是聽從了第一代出雲侯賈凡的建議,在政治上以倭治倭,完全照搬分封製,給予東瀛大島上的每個大名完全獨立的統治權,隻需要按照常例繳納稅負即可;在經濟上,通過傾銷手段摧毀整個東瀛大島上的農業及手工業,使得整個東瀛如今隻剩下三種身份的人:作為管理以及分配生存資源者的貴族階級,構成軍隊作為武力威懾的武士階級,成為為上述兩大階級服務的奴仆或者去銀山勞動的奴隸階層。


    如今的東瀛大島上齊國隻承認三位大名,分別持有石見銀山四成-三成-三成的收益,三個國家的奴隸挖出了足夠的銀礦後,提煉成了銀錠,除去繳納給齊國的稅負之外,剩下的都被三個大名用來從齊國采購各種廉價的物資,用於維護國內的穩定統治以及征伐東瀛大島上的其他土著生番,抓迴銀山做為消耗品的礦工。


    另外有趣的是,這個四三三的分成比例不是一直不變的。每五年這三個大名都會舉行一次會戰,獲勝的一方才能夠保證接下來的五年持有最多的四成收益。對於齊國來說,這樣可以控製東瀛的軍備數量,使得他們更加依賴齊國;對於三個大名來說,這種會戰也是一種剛需。在開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定期的大會戰既可以輪流獲得最多份額的礦山分成,更重要的是“科學”的控製各自國內貴族階級和武士階級數量,保證這些人的數量不會過剩,導致發放的俸祿過多拖垮財政支出。


    於是,在這樣各取所需的前提下,齊國根本就不需要駐紮大量的軍隊在這個地理環境複雜的東瀛大島,隻需要安置一個港口貿易站,就能夠將整個東瀛大島牢牢的控製在手裏。


    “不愧是‘毒士’賈詡賈文和的子孫啊。”李承感歎道。沒錯,第一代出雲侯賈凡是三國著名“毒士”賈詡的次子,在繼承賈詡的爵位無望的情況下,投奔了曹植。最後雖然賈凡還是沒能繼承賈詡的爵位和封地,但是繼承了賈詡大半才華以及行事風格的他,獲得整個出雲島作為封地,賈家的這一脈在這兩百年來一直都是整個東瀛的實際統治者。


    “這一次來齊國,一定要趁機到東瀛去看看。”李承在心中定下了這麽一個計劃,作為一個根正苗紅的中國人,對於這個東海對麵的國家,心中都是抱有特殊的情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武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者炎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者炎冰並收藏新武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