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對老臣痛下殺手?製衡的至高境界!
開局綁定曹操,美人灑盡紅顏淚 作者:福健全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的時候,孫權也不明白。
他都這麽“仁慈”了,為什麽有的老家夥仍是不知足?
難不成非要像兄長孫策那樣,殺個血流成河,才算高興嗎?
遭遇刺殺事件後,孫權冷靜下來想了想,決定先不把這件事對外宣揚,而是隻告訴了郭圖和諸葛瑾這幾個心腹。
當天下午,孫權去往張竑府邸,美名其曰看望一下張竑這種德高望重的老臣。
眼瞅著新年也快到了,再給張竑提前拜個年。
不料,卻吃了張竑的閉門羹。
門童告訴孫權,說是張竑外出祭祖去了,要過幾天才迴來。
孫權冷笑一聲。
張竑一個徐州人,江東哪來的祖給他祭?
若是“遙祭”,隻需要到城外找個空地,燒點紙錢就行了,半天之內就能辦完所有流程,根本用不上好幾天!
這分明就是找個借口,做賊心虛,不想見他孫權罷了。
無妨,他孫權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翌日,孫權再次拜訪張竑,門童仍舊是那副說辭。
第三天,孫權又來了,還親自拎著一大堆禮物。
門童臉色尷尬,剛想拒絕,張竑從府內走了出來,皮笑肉不笑的說道:
“老夫剛剛祭祖而歸,不知這幾日主公一直來訪,有失遠迎,還望主公見諒!”
孫權哈哈大笑:
“別人不知道張公是什麽樣的人,難不成孫某還不知道嗎?”
“像張公這樣的至孝之人,深得孫某佩服。”
“孫某也沒啥大事,隻是想來看望張公,略表心意。”
“見張公一切安好,孫某也就放心了。”
伸手不打笑臉人。
張竑也是要麵子之人。
孫權連著拜訪三天了,好不容易見上一麵。
若是不請孫權進入府內坐坐,喝盞茶,吃點糕點,傳出去也不好聽。
於是,張竑把孫權請入府內。
但孫權走入正廳之後,卻並沒有落座,而是向張竑拱手道:
“孫某想進張公的書房看看,不知可否?”
張竑眉頭微皺,但想到孫權一向喜歡看書,便也不覺得奇怪。
尤其是打仗方麵的兵書,那是孫權的最愛。
嗯,也不知道經曆逍遙津之敗後,還喜不喜歡看那些兵書了。
邁入書房,孫權的目光瞬間被懸掛在一旁的劍鞘所吸引。
那劍鞘之中,並無任何佩劍!
而孫權記得,原先這柄劍鞘,正是那與那湛月劍相配!
“張公,這裏空有劍鞘,怎麽不見劍柄?”
孫權漫不經心的說道。
“主公說這柄劍呀?”
“家中子侄喜歡,老夫借給他玩去了。”
“但劍鞘怕他弄丟,故而仍舊放在此地。”
聞言,孫權內心無比冷冽。
這種借口,簡直就像是在糊弄小孩!
誰家好人隻要劍,卻不要劍柄?
更何況,湛月也算是一柄知名寶劍,價格不菲。
但孫權自身的演技甚是不錯。
他裝模作樣的看了會兒張竑的藏書,向張竑告退。
收下孫權送來的禮物,張竑感慨道:
“主公還是個厚道人,隻不過那郭羽小兒誤導了他,使他有些走入歧途。”
“待老夫除了那郭羽,定能讓主公迷途知返,還江東一個朗朗乾坤!”
不知不覺間,張竑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
卻不知,孫權已經把他從“製衡名單”移動到了“必殺名單”。
至於張竑死後的空缺,孫權需要一個原先張竑派係的重要人物站出來頂替。
否則,若是讓他自己的心腹,比如諸葛瑾郭圖這種站出來頂替,江東世家又不是傻子,三足鼎立的製衡格局頃刻間便會土崩瓦解。
思來想去,孫權找上了步騭。
“子山,別來無恙。”
孫權客氣的向步騭行了一禮。
步騭可沒張竑那麽大的膽子,敢讓孫權連著三天拜訪。
所以,他恭恭敬敬的把孫權迎了進去。
隻不過,話語間充滿了防備。
步騭是徐州臨淮人,屬於根正苗紅的淮泗文人。
很多人認為淮泗文人是因為曹操屠城,才被迫遷移至江東,但這個說法完全不對。漢末時期所有著名的淮泗文人,根據史料記載,都是在陶謙統治徐州時期南逃,跑到了江東。
這裏麵包括前文分析過的諸葛瑾四兄妹。
這其中涉及到一係列鬥爭,簡而言之就是,徐州有一半文人支持陶謙,一半文人反對陶謙。
支持陶謙的,像是糜竺、陳登這些。
反對陶謙的,麵對陶謙的暴力鎮壓,大多跑路了。
跑路的這些淮泗文人,後來形成了以張昭張竑為首的“江東淮泗文人派係”。
這其中最悲慘的,就是“帶投大哥”張昭。
曆史上的他被陶謙關進牢裏,當成典型。
而可憐的他,在這本書裏命運更加悲慘。
剛出大牢沒多久,就被抓進了尚書令府,至今為止,已經當了很多年牛馬!(詳情見第124章)
……
與孫權大眼瞪小眼,步騭有些尷尬,偷偷摳了摳衣角,鼓起勇氣問道:
“不知主公今日前來,所為何事?”
孫權微微一笑:
“子山啊,張公有些老了,也有些昏聵了。”
“不知他的位置,你有無興趣坐一坐?”
此言一出,步騭後背瞬間被冷汗浸透。
他沉默了,他猶豫了,他心動了!
……
ps:加更送到,祝所有追讀至此的讀者大大新年快樂,祝你們來年萬事如意!
他都這麽“仁慈”了,為什麽有的老家夥仍是不知足?
難不成非要像兄長孫策那樣,殺個血流成河,才算高興嗎?
遭遇刺殺事件後,孫權冷靜下來想了想,決定先不把這件事對外宣揚,而是隻告訴了郭圖和諸葛瑾這幾個心腹。
當天下午,孫權去往張竑府邸,美名其曰看望一下張竑這種德高望重的老臣。
眼瞅著新年也快到了,再給張竑提前拜個年。
不料,卻吃了張竑的閉門羹。
門童告訴孫權,說是張竑外出祭祖去了,要過幾天才迴來。
孫權冷笑一聲。
張竑一個徐州人,江東哪來的祖給他祭?
若是“遙祭”,隻需要到城外找個空地,燒點紙錢就行了,半天之內就能辦完所有流程,根本用不上好幾天!
這分明就是找個借口,做賊心虛,不想見他孫權罷了。
無妨,他孫權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翌日,孫權再次拜訪張竑,門童仍舊是那副說辭。
第三天,孫權又來了,還親自拎著一大堆禮物。
門童臉色尷尬,剛想拒絕,張竑從府內走了出來,皮笑肉不笑的說道:
“老夫剛剛祭祖而歸,不知這幾日主公一直來訪,有失遠迎,還望主公見諒!”
孫權哈哈大笑:
“別人不知道張公是什麽樣的人,難不成孫某還不知道嗎?”
“像張公這樣的至孝之人,深得孫某佩服。”
“孫某也沒啥大事,隻是想來看望張公,略表心意。”
“見張公一切安好,孫某也就放心了。”
伸手不打笑臉人。
張竑也是要麵子之人。
孫權連著拜訪三天了,好不容易見上一麵。
若是不請孫權進入府內坐坐,喝盞茶,吃點糕點,傳出去也不好聽。
於是,張竑把孫權請入府內。
但孫權走入正廳之後,卻並沒有落座,而是向張竑拱手道:
“孫某想進張公的書房看看,不知可否?”
張竑眉頭微皺,但想到孫權一向喜歡看書,便也不覺得奇怪。
尤其是打仗方麵的兵書,那是孫權的最愛。
嗯,也不知道經曆逍遙津之敗後,還喜不喜歡看那些兵書了。
邁入書房,孫權的目光瞬間被懸掛在一旁的劍鞘所吸引。
那劍鞘之中,並無任何佩劍!
而孫權記得,原先這柄劍鞘,正是那與那湛月劍相配!
“張公,這裏空有劍鞘,怎麽不見劍柄?”
孫權漫不經心的說道。
“主公說這柄劍呀?”
“家中子侄喜歡,老夫借給他玩去了。”
“但劍鞘怕他弄丟,故而仍舊放在此地。”
聞言,孫權內心無比冷冽。
這種借口,簡直就像是在糊弄小孩!
誰家好人隻要劍,卻不要劍柄?
更何況,湛月也算是一柄知名寶劍,價格不菲。
但孫權自身的演技甚是不錯。
他裝模作樣的看了會兒張竑的藏書,向張竑告退。
收下孫權送來的禮物,張竑感慨道:
“主公還是個厚道人,隻不過那郭羽小兒誤導了他,使他有些走入歧途。”
“待老夫除了那郭羽,定能讓主公迷途知返,還江東一個朗朗乾坤!”
不知不覺間,張竑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
卻不知,孫權已經把他從“製衡名單”移動到了“必殺名單”。
至於張竑死後的空缺,孫權需要一個原先張竑派係的重要人物站出來頂替。
否則,若是讓他自己的心腹,比如諸葛瑾郭圖這種站出來頂替,江東世家又不是傻子,三足鼎立的製衡格局頃刻間便會土崩瓦解。
思來想去,孫權找上了步騭。
“子山,別來無恙。”
孫權客氣的向步騭行了一禮。
步騭可沒張竑那麽大的膽子,敢讓孫權連著三天拜訪。
所以,他恭恭敬敬的把孫權迎了進去。
隻不過,話語間充滿了防備。
步騭是徐州臨淮人,屬於根正苗紅的淮泗文人。
很多人認為淮泗文人是因為曹操屠城,才被迫遷移至江東,但這個說法完全不對。漢末時期所有著名的淮泗文人,根據史料記載,都是在陶謙統治徐州時期南逃,跑到了江東。
這裏麵包括前文分析過的諸葛瑾四兄妹。
這其中涉及到一係列鬥爭,簡而言之就是,徐州有一半文人支持陶謙,一半文人反對陶謙。
支持陶謙的,像是糜竺、陳登這些。
反對陶謙的,麵對陶謙的暴力鎮壓,大多跑路了。
跑路的這些淮泗文人,後來形成了以張昭張竑為首的“江東淮泗文人派係”。
這其中最悲慘的,就是“帶投大哥”張昭。
曆史上的他被陶謙關進牢裏,當成典型。
而可憐的他,在這本書裏命運更加悲慘。
剛出大牢沒多久,就被抓進了尚書令府,至今為止,已經當了很多年牛馬!(詳情見第124章)
……
與孫權大眼瞪小眼,步騭有些尷尬,偷偷摳了摳衣角,鼓起勇氣問道:
“不知主公今日前來,所為何事?”
孫權微微一笑:
“子山啊,張公有些老了,也有些昏聵了。”
“不知他的位置,你有無興趣坐一坐?”
此言一出,步騭後背瞬間被冷汗浸透。
他沉默了,他猶豫了,他心動了!
……
ps:加更送到,祝所有追讀至此的讀者大大新年快樂,祝你們來年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