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公孫淵想造反?孝子賢孫,簡直孝死了!
開局綁定曹操,美人灑盡紅顏淚 作者:福健全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父親,若是給那尚書令府當看門犬,孩兒寧願去死!”
公孫康勃然大怒。
投降曹操,損失最大的,就是他這個遼東未來的繼承人。
畢竟,大哥公孫恭投不投降都無所謂,投降了可能未來發展的甚至更好一些。
父親公孫度都快六十了,眼瞅著也沒多少年活頭。
投降之後,就當是去許昌享幾年清福也行。
可他公孫康呢?
三十出頭的年紀,還有大把的“遼東土皇帝”時光可以享受。
卻要去許昌給荀彧當看門狗?
羞辱!簡直就是羞辱!
公孫度長歎一聲,結束這場議事。
他也知道,二兒子現在的情緒很不穩定。
可他公孫度,也得考慮一下曹操和公孫家的實力對比。
抗爭到底,身死族滅,這真的是正確的嗎?
……
“父親,您怎麽滿臉憂愁?”
公孫康迴府後,年僅十五的長子公孫淵,來到他身旁,向其詢問道。
公孫淵在大魏的史書上,被定義為“謀逆之輩”,所以並沒有留下具體出生日期。
但後世發掘的孫權寫給公孫淵的書信裏,對公孫淵自稱為“略長幾歲”。
由此可見,孫權大抵是比公孫淵大幾歲,但不超過十歲。
因為如果大於十歲,書信則會寫“一旬”、“二旬”、“一輪”等形容詞,而非“略長幾歲”。
而此刻,年僅十五的公孫淵,眉宇間已出現“狼眸”之相。
狼眸,是比鷹顧狼視更兇殘的一種外表形容詞。
公孫康對公孫淵這個嫡長子,也一直抱有很大的期待。
“淵兒,你祖父和大伯有意向曹操投降,獻上遼東之地。”
聞言,公孫淵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惡狠狠道:
“祖父怎能有此想法?”
“我公孫家在遼東耕耘這麽多年,好不容易有了如今的氣象。”
“若是投了曹操,一切就都將化為烏有!”
“父親,祖父是已經做出決定,打算投降了嗎?”
公孫康搖頭道:
“未曾,目前隻是有意投降,具體事務仍在商議中。”
公孫淵捏著下巴,沉思道:
“父親,孩兒聽您的意思,顯然是不想投降。”
“既然如此,父親何不對祖父取而代之?”
“反正祖父他老人家年紀也大了,也是時候享受一下晚年。”
公孫康連忙捂住公孫淵的嘴巴,大唿道:
“淵兒!你怎可有如此想法?”
“那可是你祖父!”
“如此大逆不道之事,為父若是做了,天下人該如何看待為父?”
公孫淵緩緩放下父親公孫康的手掌,笑道:
“父親,天下人如何看待您,重要嗎?”
“祖父老了,大伯太過迂腐!”
“他們二人都會逐漸傾向於投降曹操。”
“到那個時候,父親您,隻能窩窩囊囊的跟著他們一起離開遼東,去往人生地不熟的許昌。”
“屆時,即便父親再有抱負,也隻能胎死腹中,無法實現矣!”
猶如當頭一棒,令公孫康陷入沉默。
他無法否認,兒子公孫淵說的都是對的。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若是再不做些什麽,恐怕遼東土皇帝的位置就真與他無緣了!
公孫淵朝著公孫康又走近了近,提議道:
“父親,您也不要急著對祖父動手。”
“動手,也得講究時機。”
“孩兒有一計,不僅可以助父親成為遼東之主,還可以令曹操死在遼東!”
公孫康眼前豁然一亮。
……
五日後
經過公孫家父子三人的商議,決定全麵交出遼東,向曹操投降。
滿寵帶著這則好消息,迴到曹營複命。
“嗯,公孫度還算是識時務之人。”
“既然如此,曹某便帶著諸位,去襄平一趟,接受公孫度的投誠。”
曹操對眾文武說道。
這也是默認的潛在規矩了。
接受投降的一方,必須得親自去往投降者的居城,接受投降。
宛城張繡投降之時,亦是如此。
原先曆史上劉琮張魯等人的投降,曹操也都是親自前往。
“不知道那家夥現在幾歲了。”
“算起來,估摸著起碼也得是個少年了吧?”
蘇羽腦海中思索著公孫淵的年紀。
作為三國之外的第四國,公孫淵以野心家的身份而聞名。
不過,他還是太猴急了。
非要趕在曹叡去世的前一年宣布造反,遭到了曹魏大軍的攻伐,以及司馬懿的全力一擊!
若是等曹叡去世之後再造反,或許公孫淵真有成為建立第四國的可能。
畢竟。
曹叡去世之後,司馬懿和曹爽以及王淩等人便開始了內鬥。
收拾公孫淵,恐怕還真沒人願意去幹這個吃力不討好的活。
若是公孫淵運氣再好一些。
讓他的燕國苟到八王之亂,說不準還真能成為另一個漢人正統。
哪怕讓公孫淵入主中原,那也比五胡亂華要好得多。
起碼,他是個漢人,懂漢人的規矩。
不至於像外族那樣,因為百姓不服從管教而大肆殺戮,殺人成癮。
眼下,公孫家即將投降。
蘇羽因為想到公孫淵的緣故,向曹操提議道:
“主公,公孫家投降事大,但也要注意防範。”
“請主公把所有騎兵將士都帶上!”
“如此一來,既可以防範有可能存在的隱患,又能震懾遼東的本地豪強。”
曹操秒讚同蘇羽的提議。
聯想到當初宛城事件,曹操絲毫不敢在接受投降這件事上太過大意。
多帶點人,總歸是沒錯的。
……
很快。
曹操帶著麾下騎兵部隊,朝著襄平趕去。
公孫度也做好了迎接準備,帶著親衛兵在城外迎接曹操。
好在,現在是夏季。
即便是遼東,溫度也保持在二十度以上。
若是換成冬季投降,光是城外迎接這一條,恐怕就能把公孫度父子凍成傻叉!
“恭兒,你弟弟和你侄兒哪去了?”
“今天是我遼東歸順朝廷的日子,他們二人皆是我公孫家的重要成員,豈能無故不出席?”
公孫恭答道:
“父親,二弟說他身體不適,喝了湯藥,稍後再來。”
“淵兒則是不知去了何處。”
“這樣嗎?”
公孫度眉毛微擰。
二兒子公孫康是他最屬意的繼承人,孫子公孫淵也是年少聰慧,想必不會這般不識分寸。
況且,平日裏二人都很孝順。
孝順的孩子,在父母這兒總是有濾鏡的嘛!
……
公孫康勃然大怒。
投降曹操,損失最大的,就是他這個遼東未來的繼承人。
畢竟,大哥公孫恭投不投降都無所謂,投降了可能未來發展的甚至更好一些。
父親公孫度都快六十了,眼瞅著也沒多少年活頭。
投降之後,就當是去許昌享幾年清福也行。
可他公孫康呢?
三十出頭的年紀,還有大把的“遼東土皇帝”時光可以享受。
卻要去許昌給荀彧當看門狗?
羞辱!簡直就是羞辱!
公孫度長歎一聲,結束這場議事。
他也知道,二兒子現在的情緒很不穩定。
可他公孫度,也得考慮一下曹操和公孫家的實力對比。
抗爭到底,身死族滅,這真的是正確的嗎?
……
“父親,您怎麽滿臉憂愁?”
公孫康迴府後,年僅十五的長子公孫淵,來到他身旁,向其詢問道。
公孫淵在大魏的史書上,被定義為“謀逆之輩”,所以並沒有留下具體出生日期。
但後世發掘的孫權寫給公孫淵的書信裏,對公孫淵自稱為“略長幾歲”。
由此可見,孫權大抵是比公孫淵大幾歲,但不超過十歲。
因為如果大於十歲,書信則會寫“一旬”、“二旬”、“一輪”等形容詞,而非“略長幾歲”。
而此刻,年僅十五的公孫淵,眉宇間已出現“狼眸”之相。
狼眸,是比鷹顧狼視更兇殘的一種外表形容詞。
公孫康對公孫淵這個嫡長子,也一直抱有很大的期待。
“淵兒,你祖父和大伯有意向曹操投降,獻上遼東之地。”
聞言,公孫淵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惡狠狠道:
“祖父怎能有此想法?”
“我公孫家在遼東耕耘這麽多年,好不容易有了如今的氣象。”
“若是投了曹操,一切就都將化為烏有!”
“父親,祖父是已經做出決定,打算投降了嗎?”
公孫康搖頭道:
“未曾,目前隻是有意投降,具體事務仍在商議中。”
公孫淵捏著下巴,沉思道:
“父親,孩兒聽您的意思,顯然是不想投降。”
“既然如此,父親何不對祖父取而代之?”
“反正祖父他老人家年紀也大了,也是時候享受一下晚年。”
公孫康連忙捂住公孫淵的嘴巴,大唿道:
“淵兒!你怎可有如此想法?”
“那可是你祖父!”
“如此大逆不道之事,為父若是做了,天下人該如何看待為父?”
公孫淵緩緩放下父親公孫康的手掌,笑道:
“父親,天下人如何看待您,重要嗎?”
“祖父老了,大伯太過迂腐!”
“他們二人都會逐漸傾向於投降曹操。”
“到那個時候,父親您,隻能窩窩囊囊的跟著他們一起離開遼東,去往人生地不熟的許昌。”
“屆時,即便父親再有抱負,也隻能胎死腹中,無法實現矣!”
猶如當頭一棒,令公孫康陷入沉默。
他無法否認,兒子公孫淵說的都是對的。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若是再不做些什麽,恐怕遼東土皇帝的位置就真與他無緣了!
公孫淵朝著公孫康又走近了近,提議道:
“父親,您也不要急著對祖父動手。”
“動手,也得講究時機。”
“孩兒有一計,不僅可以助父親成為遼東之主,還可以令曹操死在遼東!”
公孫康眼前豁然一亮。
……
五日後
經過公孫家父子三人的商議,決定全麵交出遼東,向曹操投降。
滿寵帶著這則好消息,迴到曹營複命。
“嗯,公孫度還算是識時務之人。”
“既然如此,曹某便帶著諸位,去襄平一趟,接受公孫度的投誠。”
曹操對眾文武說道。
這也是默認的潛在規矩了。
接受投降的一方,必須得親自去往投降者的居城,接受投降。
宛城張繡投降之時,亦是如此。
原先曆史上劉琮張魯等人的投降,曹操也都是親自前往。
“不知道那家夥現在幾歲了。”
“算起來,估摸著起碼也得是個少年了吧?”
蘇羽腦海中思索著公孫淵的年紀。
作為三國之外的第四國,公孫淵以野心家的身份而聞名。
不過,他還是太猴急了。
非要趕在曹叡去世的前一年宣布造反,遭到了曹魏大軍的攻伐,以及司馬懿的全力一擊!
若是等曹叡去世之後再造反,或許公孫淵真有成為建立第四國的可能。
畢竟。
曹叡去世之後,司馬懿和曹爽以及王淩等人便開始了內鬥。
收拾公孫淵,恐怕還真沒人願意去幹這個吃力不討好的活。
若是公孫淵運氣再好一些。
讓他的燕國苟到八王之亂,說不準還真能成為另一個漢人正統。
哪怕讓公孫淵入主中原,那也比五胡亂華要好得多。
起碼,他是個漢人,懂漢人的規矩。
不至於像外族那樣,因為百姓不服從管教而大肆殺戮,殺人成癮。
眼下,公孫家即將投降。
蘇羽因為想到公孫淵的緣故,向曹操提議道:
“主公,公孫家投降事大,但也要注意防範。”
“請主公把所有騎兵將士都帶上!”
“如此一來,既可以防範有可能存在的隱患,又能震懾遼東的本地豪強。”
曹操秒讚同蘇羽的提議。
聯想到當初宛城事件,曹操絲毫不敢在接受投降這件事上太過大意。
多帶點人,總歸是沒錯的。
……
很快。
曹操帶著麾下騎兵部隊,朝著襄平趕去。
公孫度也做好了迎接準備,帶著親衛兵在城外迎接曹操。
好在,現在是夏季。
即便是遼東,溫度也保持在二十度以上。
若是換成冬季投降,光是城外迎接這一條,恐怕就能把公孫度父子凍成傻叉!
“恭兒,你弟弟和你侄兒哪去了?”
“今天是我遼東歸順朝廷的日子,他們二人皆是我公孫家的重要成員,豈能無故不出席?”
公孫恭答道:
“父親,二弟說他身體不適,喝了湯藥,稍後再來。”
“淵兒則是不知去了何處。”
“這樣嗎?”
公孫度眉毛微擰。
二兒子公孫康是他最屬意的繼承人,孫子公孫淵也是年少聰慧,想必不會這般不識分寸。
況且,平日裏二人都很孝順。
孝順的孩子,在父母這兒總是有濾鏡的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