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軍隊已經準備殊死一搏了,但他們對麵的蘇聯紅軍呢?也準備好了所有的計劃。
如果說德國軍隊是因為自己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才被迫發動了這次大規模反擊作戰,那麽蘇聯紅軍就是在一大堆選擇當中選擇了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
在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會議上麵,斯大林同誌和其他人在進行了一定時間的討論之後,最終確認了現在終於可以將德國人徹底趕出蘇聯了。
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作出這一係列判斷,主要依據是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德國軍隊不僅在東線戰場之上,已經很久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役了,而且在意大利戰場上巴爾幹戰場上麵,均沒有取得決定性的進展。
在意大利戰場上麵,德國軍隊保衛佛羅倫薩,最終在1943年的1月14號失敗。
同盟國軍隊得以經意大利中部繼續向北部推進,甚至於已經開始威脅到墨索裏尼政權,現在的臨時首都米蘭了。
另外一方麵,德國軍隊雖然在巴爾幹地區的反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收複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的一定領土,但問題在於,如果德國軍隊不能快速的占領包括伊斯坦布爾在內的所有歐洲方向的城市的話,那麽同盟國很快就可以依靠其強大的恢複能力和運輸能力,再次組織起一支強大的作戰兵力。
而一旦同盟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再次卷土重來,那麽對於德國軍隊來說就是非常恐怖的一點了,德國軍隊甚至都沒有足夠的能力阻擋同盟國。
第二點,德國軍隊自身在東線的戰鬥力也在快速的下滑。
根據蘇聯情報機關的相關情報顯示,德國在東線的裝甲部隊,其坦克數量已經有了13左右的下滑,雖然說德國投入了最新型的裝甲部隊的坦克在技術上麵全麵超越了同盟國和蘇聯紅軍,但是裝甲作戰是要有數量保障的,單憑單個的高技術兵器是無法實現戰略優勢的。
除了裝甲部隊之外,德國的空中部隊也遭遇了慘重的損失,根據蘇聯紅軍的相關情報部門的情報顯示,德國的戰鬥機生產量已經開始了下滑,同盟國在持續不斷對德國的轟炸,終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這種情況之下前一段時間的巴爾幹作戰,德國軍隊又將自己的大量作戰飛機調往了巴爾幹地區,其在東線的力量進一步的下降。
而除了這些技術兵種之外,對於德國軍隊來說最重要的普通步兵,他們的軍事數量和軍事素質也是在快速下滑的,雖然說前一段時間甚至說自從蘇德爆發戰爭以來,蘇聯的損失就一直要比德國的損失大的多,但問題在於蘇聯的人也比德國人多得多,蘇聯的人力也比德國的人力多的多。
斯大林同誌可以輕鬆的將自己的部隊補給成原來的水平,但是希特勒卻不能這樣做。
如果說前兩點還不足以支撐斯大林同誌在這一次發動如此大規模反擊的話,那麽第3點就是斯大林同誌在今天終於決定發動反擊的最主要原因了。
第三點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德國在蘇聯西部地區扶植了一係列傀儡政權,他們的統治已經漸趨於瓦解了。
德國在順利的推進過程當中,對於蘇聯西部地區的治理一些所謂的民族獨立國家是比較寬容的,他們甚至於可以讓白俄羅斯,烏克蘭這種國家掌握對於當地的絕大部分政權的控製。
甚至於對於烏克蘭來說,德國人最初一年的統治比俄羅斯人的統治要好得多。
蘇聯紅軍在此地的遊擊作戰部隊,規模一直不大,就是因為當地的烏克蘭人並不歡迎蘇聯紅軍迴來,他們認為德國人的統治要比蘇聯人統治好得多。
但是隨著時間進入到1942年的下半年,德國在各個戰場上麵持續不斷的遭到失敗,蘇聯紅軍和同盟國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德國現在所遭遇的壓力越來越巨大。
這種壓力很快就傳導到了德國的各個生產部門,由於要壓縮出足夠多的軍隊數量,所以說德國軍隊也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平民更多的從事於農業生產和工業軍事生產。
所以說德國對於其占領區的壓迫程度進一步升高,由於丹麥等地一直被德國視為是德意誌民族的一部分,所以說對他們的壓迫並沒有升高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但是對於烏克蘭人來說,德國就沒有那麽寬容了。
1942年的下半年,德國幾乎從烏克蘭帶走了烏克蘭全國農業生產量的90%以上,並進而導致了烏克蘭在1943年年初和1942年的冬天,遭遇到了非常巨大的饑荒。
這樣的饑荒所造成的死亡人數,雖然趕不上之前蘇聯統治時期的烏克蘭大饑荒,但問題在於時間也並不相同,烏克蘭大饑荒持續了兩年以上的時間,但是這一次饑荒僅僅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就造成了數百萬人的喪生。
與此同時,在白俄羅斯方麵,明斯克周圍的戰役也對白俄羅斯當地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和苦難。
在這麽多程度的疊加之下,當地的人民對於德國的歡迎程度大幅度的下降,他們開始歡迎蘇聯紅軍解放他們,而且由於斯大林同誌現在手握著同盟國給予的巨大援助,蘇聯最開始的時候陷入到的饑餓狀態,現在已經基本上完全得到了解除。
在這種情況之下,斯大林同誌自然可以拿出一定的糧食來解決平民饑餓的問題,既然平民的饑餓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而且斯大林同誌也不打算在戰爭期間解決一係列的政治問題。
所以說斯大林同誌本人在整個德國占領區的威望開始大幅度的提高,並且當地的人民已經傾向於幫助蘇聯紅軍反抗德國軍隊。
正是看到了這一係列的行動,斯大林同誌從細致入微的觀察,出發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他認為現在已經是反擊的好時機了!
如果說德國軍隊是因為自己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才被迫發動了這次大規模反擊作戰,那麽蘇聯紅軍就是在一大堆選擇當中選擇了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
在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會議上麵,斯大林同誌和其他人在進行了一定時間的討論之後,最終確認了現在終於可以將德國人徹底趕出蘇聯了。
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作出這一係列判斷,主要依據是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德國軍隊不僅在東線戰場之上,已經很久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役了,而且在意大利戰場上巴爾幹戰場上麵,均沒有取得決定性的進展。
在意大利戰場上麵,德國軍隊保衛佛羅倫薩,最終在1943年的1月14號失敗。
同盟國軍隊得以經意大利中部繼續向北部推進,甚至於已經開始威脅到墨索裏尼政權,現在的臨時首都米蘭了。
另外一方麵,德國軍隊雖然在巴爾幹地區的反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收複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的一定領土,但問題在於,如果德國軍隊不能快速的占領包括伊斯坦布爾在內的所有歐洲方向的城市的話,那麽同盟國很快就可以依靠其強大的恢複能力和運輸能力,再次組織起一支強大的作戰兵力。
而一旦同盟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再次卷土重來,那麽對於德國軍隊來說就是非常恐怖的一點了,德國軍隊甚至都沒有足夠的能力阻擋同盟國。
第二點,德國軍隊自身在東線的戰鬥力也在快速的下滑。
根據蘇聯情報機關的相關情報顯示,德國在東線的裝甲部隊,其坦克數量已經有了13左右的下滑,雖然說德國投入了最新型的裝甲部隊的坦克在技術上麵全麵超越了同盟國和蘇聯紅軍,但是裝甲作戰是要有數量保障的,單憑單個的高技術兵器是無法實現戰略優勢的。
除了裝甲部隊之外,德國的空中部隊也遭遇了慘重的損失,根據蘇聯紅軍的相關情報部門的情報顯示,德國的戰鬥機生產量已經開始了下滑,同盟國在持續不斷對德國的轟炸,終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這種情況之下前一段時間的巴爾幹作戰,德國軍隊又將自己的大量作戰飛機調往了巴爾幹地區,其在東線的力量進一步的下降。
而除了這些技術兵種之外,對於德國軍隊來說最重要的普通步兵,他們的軍事數量和軍事素質也是在快速下滑的,雖然說前一段時間甚至說自從蘇德爆發戰爭以來,蘇聯的損失就一直要比德國的損失大的多,但問題在於蘇聯的人也比德國人多得多,蘇聯的人力也比德國的人力多的多。
斯大林同誌可以輕鬆的將自己的部隊補給成原來的水平,但是希特勒卻不能這樣做。
如果說前兩點還不足以支撐斯大林同誌在這一次發動如此大規模反擊的話,那麽第3點就是斯大林同誌在今天終於決定發動反擊的最主要原因了。
第三點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德國在蘇聯西部地區扶植了一係列傀儡政權,他們的統治已經漸趨於瓦解了。
德國在順利的推進過程當中,對於蘇聯西部地區的治理一些所謂的民族獨立國家是比較寬容的,他們甚至於可以讓白俄羅斯,烏克蘭這種國家掌握對於當地的絕大部分政權的控製。
甚至於對於烏克蘭來說,德國人最初一年的統治比俄羅斯人的統治要好得多。
蘇聯紅軍在此地的遊擊作戰部隊,規模一直不大,就是因為當地的烏克蘭人並不歡迎蘇聯紅軍迴來,他們認為德國人的統治要比蘇聯人統治好得多。
但是隨著時間進入到1942年的下半年,德國在各個戰場上麵持續不斷的遭到失敗,蘇聯紅軍和同盟國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德國現在所遭遇的壓力越來越巨大。
這種壓力很快就傳導到了德國的各個生產部門,由於要壓縮出足夠多的軍隊數量,所以說德國軍隊也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平民更多的從事於農業生產和工業軍事生產。
所以說德國對於其占領區的壓迫程度進一步升高,由於丹麥等地一直被德國視為是德意誌民族的一部分,所以說對他們的壓迫並沒有升高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但是對於烏克蘭人來說,德國就沒有那麽寬容了。
1942年的下半年,德國幾乎從烏克蘭帶走了烏克蘭全國農業生產量的90%以上,並進而導致了烏克蘭在1943年年初和1942年的冬天,遭遇到了非常巨大的饑荒。
這樣的饑荒所造成的死亡人數,雖然趕不上之前蘇聯統治時期的烏克蘭大饑荒,但問題在於時間也並不相同,烏克蘭大饑荒持續了兩年以上的時間,但是這一次饑荒僅僅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就造成了數百萬人的喪生。
與此同時,在白俄羅斯方麵,明斯克周圍的戰役也對白俄羅斯當地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和苦難。
在這麽多程度的疊加之下,當地的人民對於德國的歡迎程度大幅度的下降,他們開始歡迎蘇聯紅軍解放他們,而且由於斯大林同誌現在手握著同盟國給予的巨大援助,蘇聯最開始的時候陷入到的饑餓狀態,現在已經基本上完全得到了解除。
在這種情況之下,斯大林同誌自然可以拿出一定的糧食來解決平民饑餓的問題,既然平民的饑餓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而且斯大林同誌也不打算在戰爭期間解決一係列的政治問題。
所以說斯大林同誌本人在整個德國占領區的威望開始大幅度的提高,並且當地的人民已經傾向於幫助蘇聯紅軍反抗德國軍隊。
正是看到了這一係列的行動,斯大林同誌從細致入微的觀察,出發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他認為現在已經是反擊的好時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