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問題在於德國無法同時在東線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也有在巴爾幹地區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
兩個方向上同時發動進攻,已經遠遠超過了德國軍隊現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德國軍隊現在一方麵需要穩住德國占領的國家,另外一方麵也需要在長達幾萬公裏的防線上防禦同盟國和蘇聯紅軍的進攻。
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最高參謀部認為現在應該優先在東線地區采取軍事行動,阻止蘇聯紅軍的反擊。
整個軍事會議一直持續到1943年的1月11號,最終在11號的當天下午,德國最高參謀本部最終達成了一致,他們停止在巴爾幹地區發動全麵的反擊,轉而將主力部隊轉移到東線戰場上阻止,蘇聯紅軍在烏克蘭地區的反擊。
雖然現在已經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但問題在於軍隊的調集和軍隊的轉移,並不是一個命令就可以實現的,如果想要讓德國軍隊在巴爾幹地區的主力部隊全部撤出前往烏克蘭地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同盟國軍隊會不會發動反擊?
雖然說現在德國軍隊依仗著強大的戰鬥力,將同盟國軍隊壓縮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沿岸。
但問題在於同盟國軍隊依靠著強大的海空軍優勢,依然可以維係自己的脆弱的陸軍防禦陣線。
並且在某些程度上麵德國軍隊在正麵的防禦線隻能繼續進攻而無法退過來形成防禦,如果德國軍隊放棄了進攻轉向防禦的話,那麽他們麵臨的將是同盟國軍隊山唿海嘯一般的海空優勢和巨大的火力優勢。
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軍隊的撤退會非常艱難的,所以說德國軍隊打算在接下來的行動當中采取進攻性撤退。
在接下來的行動當中,德國最高總參謀部計劃利用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發動一次針對伊斯坦布爾的大規模高速進攻。
這次大規模進攻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將同盟國的軍隊壓縮在伊斯坦布爾周圍,讓同盟國的軍隊不可能在德國軍隊進行調動的時候做出幹涉,或者在德國軍隊進行其他活動的時候做出任何的反應。
麵對德國軍隊這次的攻擊,同盟國軍隊自然是非常的小心謹慎,在美國還沒有來得及支援的情況之下,英國軍隊隻能撤退到伊斯坦布爾城內,不過德國軍隊的快速進攻很快就被德國的最高總參謀部叫停了。
叫停的原因是非常滑稽的,那就是德國軍隊的推進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他們甚至已經攻進到了伊斯坦布爾市區,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軍隊一旦陷入到伊斯坦布爾市區的戰役當中,就無法再後撤了。
所以說為了全局考慮,德國軍隊不得不要求已經進入到伊斯坦布爾的軍隊撤出伊斯坦布爾,但是這種情況之下卻造成了更加混亂的局麵出現。
在此之前曾經出現過一係列戰役的巴爾幹地區,此時並不是僅僅隻有伊斯坦布爾擁有同盟國軍隊,在其他地區還是有一些同盟國軍隊的。
同盟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其他軍隊,分別駐紮在了伊斯坦布爾的南方和伊斯坦布爾的東麵這些軍隊雖然說被分割包圍了,但是他們還是可以通過馬爾馬拉海同伊斯坦布爾相互連接,並且還可以通過馬爾馬拉海向巴爾幹地區繼續增援軍隊。
德國軍隊攻入伊斯坦布爾城區的消息在同盟國內部引發了一定的混亂,但是同盟國軍隊隨後強行要求所有的馬爾馬拉海周圍的軍隊繼續保持穩定,不要撤退,也不要慌亂。
1月17號,德國軍隊此時已經陷入到了在巴爾幹地區無法撤退的境地了,希特勒在一次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大發雷霆。
他認為現在德國軍隊竟然違背他的命令,進入到了伊斯坦布爾市區是之前一係列違背它的作戰行動的又一次體現,也體現出了國防軍對於他的命令陽奉陰違。
如果說這隻是讓希特勒發怒的一個原因的話,那麽讓希特勒徹底瘋狂的就是另外一個重大消息了。
1月17號當天下午,蘇聯紅軍三個方麵軍從三個方向進入到了烏克蘭境內,隨後在當天即攻占了基輔外圍的所有城市,並且拿下了哈爾科夫,成功的進入到了烏克蘭大平原。
這個消息對於德國軍隊來說是非常震撼的,這說明,在東線戰場上的蘇聯紅軍的反擊已經越來越強大了,德國軍隊不能再繼續在巴爾幹地區糾結下去了。
1月18號當天,德國軍隊放棄了已經占領的伊斯坦布爾外圍城區以及伊斯坦布爾周圍的幾個城鎮,將大量的裝甲部隊調往了哈斯科沃。
在這裏德國的裝甲部隊將通過哈斯科沃至布加勒斯特至基輔的鐵路線被運往東線。
不過現在的問題在於,同盟國軍隊再結合了所有的相關情報之後,已經判斷出來德國軍隊現在的目的是什麽,他們當然不會就這樣放德國軍隊離開!
在德國軍隊剛剛放棄對於伊斯坦布爾的攻擊,以及馬爾馬拉海周圍沿岸同盟國依舊控製了城市的攻擊之後,同盟國的海空軍部隊隨即展開了對德國的反擊。
其中現在德國利用的最主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哈斯科沃遭到了同盟國的全麵轟炸。
1月19號和1月20號兩天,同盟國軍隊在哈斯科沃投下了,相當於在巴爾幹戰役當中所有的炸藥量。
雖然說德國軍隊連夜將自己的裝甲部隊已經從哈斯科沃啟程前往了東線。
但是德國軍隊的大量步兵部隊卻沒有辦法現在從巴爾幹地區撤離。
這也成了現在德國軍隊所要麵對的最主要的問題,因為現在在東線地區,由於蘇聯紅軍的首次反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戰果,斯大林同誌現在異乎尋常的興奮,他決定要讓蘇聯紅軍發動一場超大規模的反擊。
這一次超大規模的反擊,其規模將超過之前的幾次,並且其主要戰略目標是將德國軍隊趕出蘇聯。
兩個方向上同時發動進攻,已經遠遠超過了德國軍隊現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德國軍隊現在一方麵需要穩住德國占領的國家,另外一方麵也需要在長達幾萬公裏的防線上防禦同盟國和蘇聯紅軍的進攻。
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最高參謀部認為現在應該優先在東線地區采取軍事行動,阻止蘇聯紅軍的反擊。
整個軍事會議一直持續到1943年的1月11號,最終在11號的當天下午,德國最高參謀本部最終達成了一致,他們停止在巴爾幹地區發動全麵的反擊,轉而將主力部隊轉移到東線戰場上阻止,蘇聯紅軍在烏克蘭地區的反擊。
雖然現在已經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但問題在於軍隊的調集和軍隊的轉移,並不是一個命令就可以實現的,如果想要讓德國軍隊在巴爾幹地區的主力部隊全部撤出前往烏克蘭地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同盟國軍隊會不會發動反擊?
雖然說現在德國軍隊依仗著強大的戰鬥力,將同盟國軍隊壓縮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沿岸。
但問題在於同盟國軍隊依靠著強大的海空軍優勢,依然可以維係自己的脆弱的陸軍防禦陣線。
並且在某些程度上麵德國軍隊在正麵的防禦線隻能繼續進攻而無法退過來形成防禦,如果德國軍隊放棄了進攻轉向防禦的話,那麽他們麵臨的將是同盟國軍隊山唿海嘯一般的海空優勢和巨大的火力優勢。
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軍隊的撤退會非常艱難的,所以說德國軍隊打算在接下來的行動當中采取進攻性撤退。
在接下來的行動當中,德國最高總參謀部計劃利用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發動一次針對伊斯坦布爾的大規模高速進攻。
這次大規模進攻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將同盟國的軍隊壓縮在伊斯坦布爾周圍,讓同盟國的軍隊不可能在德國軍隊進行調動的時候做出幹涉,或者在德國軍隊進行其他活動的時候做出任何的反應。
麵對德國軍隊這次的攻擊,同盟國軍隊自然是非常的小心謹慎,在美國還沒有來得及支援的情況之下,英國軍隊隻能撤退到伊斯坦布爾城內,不過德國軍隊的快速進攻很快就被德國的最高總參謀部叫停了。
叫停的原因是非常滑稽的,那就是德國軍隊的推進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他們甚至已經攻進到了伊斯坦布爾市區,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軍隊一旦陷入到伊斯坦布爾市區的戰役當中,就無法再後撤了。
所以說為了全局考慮,德國軍隊不得不要求已經進入到伊斯坦布爾的軍隊撤出伊斯坦布爾,但是這種情況之下卻造成了更加混亂的局麵出現。
在此之前曾經出現過一係列戰役的巴爾幹地區,此時並不是僅僅隻有伊斯坦布爾擁有同盟國軍隊,在其他地區還是有一些同盟國軍隊的。
同盟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其他軍隊,分別駐紮在了伊斯坦布爾的南方和伊斯坦布爾的東麵這些軍隊雖然說被分割包圍了,但是他們還是可以通過馬爾馬拉海同伊斯坦布爾相互連接,並且還可以通過馬爾馬拉海向巴爾幹地區繼續增援軍隊。
德國軍隊攻入伊斯坦布爾城區的消息在同盟國內部引發了一定的混亂,但是同盟國軍隊隨後強行要求所有的馬爾馬拉海周圍的軍隊繼續保持穩定,不要撤退,也不要慌亂。
1月17號,德國軍隊此時已經陷入到了在巴爾幹地區無法撤退的境地了,希特勒在一次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大發雷霆。
他認為現在德國軍隊竟然違背他的命令,進入到了伊斯坦布爾市區是之前一係列違背它的作戰行動的又一次體現,也體現出了國防軍對於他的命令陽奉陰違。
如果說這隻是讓希特勒發怒的一個原因的話,那麽讓希特勒徹底瘋狂的就是另外一個重大消息了。
1月17號當天下午,蘇聯紅軍三個方麵軍從三個方向進入到了烏克蘭境內,隨後在當天即攻占了基輔外圍的所有城市,並且拿下了哈爾科夫,成功的進入到了烏克蘭大平原。
這個消息對於德國軍隊來說是非常震撼的,這說明,在東線戰場上的蘇聯紅軍的反擊已經越來越強大了,德國軍隊不能再繼續在巴爾幹地區糾結下去了。
1月18號當天,德國軍隊放棄了已經占領的伊斯坦布爾外圍城區以及伊斯坦布爾周圍的幾個城鎮,將大量的裝甲部隊調往了哈斯科沃。
在這裏德國的裝甲部隊將通過哈斯科沃至布加勒斯特至基輔的鐵路線被運往東線。
不過現在的問題在於,同盟國軍隊再結合了所有的相關情報之後,已經判斷出來德國軍隊現在的目的是什麽,他們當然不會就這樣放德國軍隊離開!
在德國軍隊剛剛放棄對於伊斯坦布爾的攻擊,以及馬爾馬拉海周圍沿岸同盟國依舊控製了城市的攻擊之後,同盟國的海空軍部隊隨即展開了對德國的反擊。
其中現在德國利用的最主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哈斯科沃遭到了同盟國的全麵轟炸。
1月19號和1月20號兩天,同盟國軍隊在哈斯科沃投下了,相當於在巴爾幹戰役當中所有的炸藥量。
雖然說德國軍隊連夜將自己的裝甲部隊已經從哈斯科沃啟程前往了東線。
但是德國軍隊的大量步兵部隊卻沒有辦法現在從巴爾幹地區撤離。
這也成了現在德國軍隊所要麵對的最主要的問題,因為現在在東線地區,由於蘇聯紅軍的首次反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戰果,斯大林同誌現在異乎尋常的興奮,他決定要讓蘇聯紅軍發動一場超大規模的反擊。
這一次超大規模的反擊,其規模將超過之前的幾次,並且其主要戰略目標是將德國軍隊趕出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