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使用皇族擔任印度方麵軍的最高司令官,雖然能夠提高天皇對於軍隊的掌控能力,並且能夠防止日本軍隊再度發生背離中央政權的行為,但是要知道皇族可基本上沒有什麽非常出色的指揮官。
在這樣一個需要非常快速作出決定,並且對日本至關重要的戰區使用一些沒有什麽作戰經驗的高級指揮官,可是一件非常錯誤的事情。
就這樣在兩個難題之間,日本最終選擇了一個不是最好,但也不是最壞的選擇。
在完成了對印度方麵軍的改造之後,日本針對想要發起新的攻擊,但是。中東戰局的突然爆發。讓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都轉移到了中東方向,日本人在這一過程當中並沒有發起對新德裏的第二次攻擊。
或許日本人不知道一件事情是,這是他們最後一次攻擊的機會了,在中東戰役結束之後,英國人並沒有把自己的主要全部力量都集中在巴勒斯坦地區要知道巴勒斯坦地區雖然非常的重要,但是畢竟也是一個麵積狹小的地區,向這一地區部署大量的軍隊是不符合當地的戰略情況了,而且巴勒斯坦地區也並不是靠絕大多數龐大的力量就可以擋得住的。
所以說,英國軍隊在將陸軍轉移至亞洲方向之後,60%的軍隊部署在了巴勒斯坦地區,剩下40%的軍隊就被調入了印度。
在得到了英國本土艦隊的支援之後,印度方麵的英國軍隊已經達到了日本軍隊的接近13,如果算上現在在印度本土征召當地殖民地的軍隊的話,那麽英國人實際掌握的軍隊數量已經超過了日本軍隊的。
不過數量上的超過並不代表質量上的超過,由於大量印度人填充在英國人的軍隊當中,總體上印軍的質量都不可能跟日本人相比。
在日本,在2月底3月初準備發起新一輪的攻擊的時候,英國方向上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到足以擋住日本人的這次進攻了,日本在3月初發動的對印度中部山區的進攻讓日本陸軍損失非常慘重,甚至日本唯一的一個裝甲師團都在這次進攻中徹底的崩潰了。
這一次的進攻的失敗,讓日本國內相當的震驚,日本人似乎已經意識到了,現在日本在印度方向上已經沒有了之前那種突飛猛進的形勢了。
現在對於日本來說,他們似乎現在根本不可能快速的解決印度方麵的作戰了,而且英國人對於日本人的態度也是相當惡劣,英國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和日本達成談判了,畢竟現在世界大戰已經達到這種地步了,不到對方徹底被打死之前,是沒有任何一方想要停戰的。
而和日本的態度相反的是,英國人在得知了日本進攻印度中部山區遭遇慘敗之後,是非常高興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召開了內閣會議,在內閣會議開完之後,其又在國會當中發表了演講,在英國議會當中,丘吉爾首相對這次戰役的表述為。
“這不僅是印度方麵的轉折點,也是整個大英帝國命運的轉折點,同時也是同盟國命運的轉折點!”
這基本上標誌著日本在印度方向快速推進的結束,而且也可以認為英國人已經基本控製住了印度方麵的局麵。
雖然說丘吉爾首相這個說法有點太過於看得起自己吧,畢竟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戰爭的轉折點,肯定不會在印度發生,畢竟現在美國人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中東和太平洋地區,而德國的主要力量集中在蘇聯戰場上。
英國人現在已經不是一個超級帝國了,他現在隻不過是一個正在依附在美國周圍的一個一般性強國而已。
雖然英國人還不想相信,但這就是事實。
如果說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英國內閣以及英國國會的喜悅是有一定克製的話,那麽對於英國媒體和英國普通平民來說,這個喜悅就是溢於言表的。
要知道的一點是,英國媒體和英國國民其實在經曆了接近兩年的世界大戰之後,已經是非常的悲傷了,在兩年的試卷中,英國人首先在克克遭到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英國本土又遭到了德國的大規模轟炸,在隨後的日子當中,雖然英國本土沒有被德國繼續進攻,但是英國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卻成了其他國家進攻的首要目標。
在世界大戰當中,英國國民聽到的最多的消息就是這個地方失陷了那個地方失守了。
當然最令英國國民感覺到恐懼的兩個消息是新加坡的失守以及日本人發動對印度的攻擊。
現在日本發起對印度中部山區的進攻,被英國人挫敗,這個消息傳迴本土的時候,至少向英國民眾說明了,他們在不斷的失敗當中,終於取得了一次成功。
這一次成功刺激著英國國民,繼續投入到作戰當中,而且英國國民將3月3號這一天定為了世界大戰的勝利日。
丘吉爾首相本人對於這個想法也是非常的讚成的,因為在進行到這種程度的時候,現在世紀大戰比拚的已經是各國的忍耐能力了。
他必須想辦法找到讓自己的國民可以繼續支撐下去的方法,如果沒有繼續支撐下去方法的話那麽英國很有可能屈服於德國現在的攻擊。
畢竟雖然德國拿英國本土沒有任何的辦法德國也不打算再發動一次海事行動來登陸英國本土,但是德國可是有一個讓英國人非常厭煩的東西。
那就是無處不在的德國潛艇。
在德國對美國宣戰之後,雖然說美國人直接介入到戰爭當中,向英國輸送了大量的補給,也減輕了英國的海上運輸壓力,但是隨即德國掀起了對整個大西洋的潛艇戰高潮。
這使得英國人自己的物資供應捉襟見肘。
為了能夠讓英國繼續支撐下去,英國也被迫向美國求援,而美國的運輸艦才加入到大西洋的運輸航線之後,損失也在持續的增大,英國人民不得不逐漸忍受饑餓的情況。
在這樣一個需要非常快速作出決定,並且對日本至關重要的戰區使用一些沒有什麽作戰經驗的高級指揮官,可是一件非常錯誤的事情。
就這樣在兩個難題之間,日本最終選擇了一個不是最好,但也不是最壞的選擇。
在完成了對印度方麵軍的改造之後,日本針對想要發起新的攻擊,但是。中東戰局的突然爆發。讓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都轉移到了中東方向,日本人在這一過程當中並沒有發起對新德裏的第二次攻擊。
或許日本人不知道一件事情是,這是他們最後一次攻擊的機會了,在中東戰役結束之後,英國人並沒有把自己的主要全部力量都集中在巴勒斯坦地區要知道巴勒斯坦地區雖然非常的重要,但是畢竟也是一個麵積狹小的地區,向這一地區部署大量的軍隊是不符合當地的戰略情況了,而且巴勒斯坦地區也並不是靠絕大多數龐大的力量就可以擋得住的。
所以說,英國軍隊在將陸軍轉移至亞洲方向之後,60%的軍隊部署在了巴勒斯坦地區,剩下40%的軍隊就被調入了印度。
在得到了英國本土艦隊的支援之後,印度方麵的英國軍隊已經達到了日本軍隊的接近13,如果算上現在在印度本土征召當地殖民地的軍隊的話,那麽英國人實際掌握的軍隊數量已經超過了日本軍隊的。
不過數量上的超過並不代表質量上的超過,由於大量印度人填充在英國人的軍隊當中,總體上印軍的質量都不可能跟日本人相比。
在日本,在2月底3月初準備發起新一輪的攻擊的時候,英國方向上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到足以擋住日本人的這次進攻了,日本在3月初發動的對印度中部山區的進攻讓日本陸軍損失非常慘重,甚至日本唯一的一個裝甲師團都在這次進攻中徹底的崩潰了。
這一次的進攻的失敗,讓日本國內相當的震驚,日本人似乎已經意識到了,現在日本在印度方向上已經沒有了之前那種突飛猛進的形勢了。
現在對於日本來說,他們似乎現在根本不可能快速的解決印度方麵的作戰了,而且英國人對於日本人的態度也是相當惡劣,英國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和日本達成談判了,畢竟現在世界大戰已經達到這種地步了,不到對方徹底被打死之前,是沒有任何一方想要停戰的。
而和日本的態度相反的是,英國人在得知了日本進攻印度中部山區遭遇慘敗之後,是非常高興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召開了內閣會議,在內閣會議開完之後,其又在國會當中發表了演講,在英國議會當中,丘吉爾首相對這次戰役的表述為。
“這不僅是印度方麵的轉折點,也是整個大英帝國命運的轉折點,同時也是同盟國命運的轉折點!”
這基本上標誌著日本在印度方向快速推進的結束,而且也可以認為英國人已經基本控製住了印度方麵的局麵。
雖然說丘吉爾首相這個說法有點太過於看得起自己吧,畢竟同盟國和軸心國之間的戰爭的轉折點,肯定不會在印度發生,畢竟現在美國人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中東和太平洋地區,而德國的主要力量集中在蘇聯戰場上。
英國人現在已經不是一個超級帝國了,他現在隻不過是一個正在依附在美國周圍的一個一般性強國而已。
雖然英國人還不想相信,但這就是事實。
如果說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英國內閣以及英國國會的喜悅是有一定克製的話,那麽對於英國媒體和英國普通平民來說,這個喜悅就是溢於言表的。
要知道的一點是,英國媒體和英國國民其實在經曆了接近兩年的世界大戰之後,已經是非常的悲傷了,在兩年的試卷中,英國人首先在克克遭到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英國本土又遭到了德國的大規模轟炸,在隨後的日子當中,雖然英國本土沒有被德國繼續進攻,但是英國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卻成了其他國家進攻的首要目標。
在世界大戰當中,英國國民聽到的最多的消息就是這個地方失陷了那個地方失守了。
當然最令英國國民感覺到恐懼的兩個消息是新加坡的失守以及日本人發動對印度的攻擊。
現在日本發起對印度中部山區的進攻,被英國人挫敗,這個消息傳迴本土的時候,至少向英國民眾說明了,他們在不斷的失敗當中,終於取得了一次成功。
這一次成功刺激著英國國民,繼續投入到作戰當中,而且英國國民將3月3號這一天定為了世界大戰的勝利日。
丘吉爾首相本人對於這個想法也是非常的讚成的,因為在進行到這種程度的時候,現在世紀大戰比拚的已經是各國的忍耐能力了。
他必須想辦法找到讓自己的國民可以繼續支撐下去的方法,如果沒有繼續支撐下去方法的話那麽英國很有可能屈服於德國現在的攻擊。
畢竟雖然德國拿英國本土沒有任何的辦法德國也不打算再發動一次海事行動來登陸英國本土,但是德國可是有一個讓英國人非常厭煩的東西。
那就是無處不在的德國潛艇。
在德國對美國宣戰之後,雖然說美國人直接介入到戰爭當中,向英國輸送了大量的補給,也減輕了英國的海上運輸壓力,但是隨即德國掀起了對整個大西洋的潛艇戰高潮。
這使得英國人自己的物資供應捉襟見肘。
為了能夠讓英國繼續支撐下去,英國也被迫向美國求援,而美國的運輸艦才加入到大西洋的運輸航線之後,損失也在持續的增大,英國人民不得不逐漸忍受饑餓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