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英國人利用他們現在有利的國際形勢,向同盟國方麵施壓,美國人的辦法非常的少,由於此時英國實際上處於沒有跟任何主要大國實際交戰的狀態。
美國人似乎已經對英國人失去了利用的價值,英國人已經不像之前幾個月那樣非常的困境了,他們在歐洲方向不但成功了,阻止了德國的攻擊,而且由於蘇德之間直接爆發了戰爭,英國隔岸觀火。
甚至在蘇德爆發戰爭的過程當中,英國人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非洲,成功的占領了包括意大利的殖民地利比亞,埃塞俄比亞以及整個法屬殖民地的大片地區。
似乎現在英國人在東南亞地區丟失的殖民地,完全可以用非洲地區的殖民地補償迴來,甚至於在某些方麵,東南亞的殖民地價值都不如非洲方麵的殖民地的價值。
另一方麵,由於德國遭到了蘇聯的攻擊,對於英國的曠日持久的轟炸也被迫停了下來,這使得本來垂死掙紮的英國工業體係得以喘了一口氣。
在英國國內工業體係可以繼續維持下去,甚至於在地中海方向上,英國的航線並沒有遭到大規模攻擊的情況下,英國人對於美國人的需求並沒有那麽大。
而且美國國內此時甚至感覺到了英國人,似乎正希望日本和美國之間的作戰進行長期化。
這樣就可以使得美國將國力嚴重的耗費在太平洋地區,這樣英國人就可以趁著全世界所有其他主要國家全部都陷入戰爭的狀態的時候,積攢自己的力量。
英國人在本土沒有受到絲毫威脅的情況下繼續進行大規模的造艦行動,難道說這裏麵就沒有針對美國人的意思嗎?
英國人實力強大的本土艦隊,根本就不是為了德國海軍準備的,德國海軍還不值得英國人準備這麽一支龐大的艦隊對付。
那麽這支英國本土艦隊在東南亞方向既不投入作戰,也不在地中海方向執行對意大利本土的攻擊,而是呆在英國本土始終看著大西洋方向,到底是為什麽呢?
這不得不使美國方麵陷入了更加大的猜測當中,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讓美國大西洋艦隊製定了一個可能同英國在大西洋發生海上衝突的預案。
雖然英國人有這樣利用國際形勢讓自己穩定世界霸主地位的企圖。
但是羅斯福總統依然認為丘吉爾首相現在還沒有傻到,直接讓英國人和美國人發生決裂。
這樣對英國人來說沒有絲毫的好處,並且這也會極大的破壞整個同盟國的穩定性。
難道說英國人以為他們在和美國人撕破臉之後,他們還能保有對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自治領的控製權嗎?
英國和美國就這樣互相之間勾心鬥角,但又被迫站在一條戰線上。
美國方麵的利益非常簡單,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製服日本,然後伺機而動,對於新崛起的歐陸強權進行製裁,進而奠定對整個世界的統治權!
而在這一環又一環的美國人的計劃當中,英國就是必須被肢解的一個國家。
英國的自治領實在是太龐大了,龐大的自治領體係為英國提供了爭霸全世界的資格,所以,美國人之所以向澳大利亞方向派遣如此多的陸軍部隊,其中一個考慮就是直接讓澳大利亞脫離英國的控製。
通過現階段的幾次大規模的戰役,美國人和澳大利亞的關係已經很顯然比英國人和澳大利亞的關係還要親密了。
在英國勢力全麵退出西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情況之下,美國人已經取代了英國人成為這裏的平衡器。
甚至於在夏威夷軍事會議上,美國代表曾經直接提出讓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
這無疑觸怒了英國代表,這也是成為了英國抱怨美國人政策作為的直接導火索。
雖然在夏威夷軍事會議上,雙方的代表針鋒相對,唇槍舌戰。
但是最終雙方把分歧上交到國家領袖層麵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首相兩個人還是互相溝通了一番之後決定達成妥協,英國的艦隊可以撤出,但是英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所有殖民機構必須聽從同盟國方麵的指揮,也就是變相的聽從美國人的指揮。
與此同時,根據英國同美國政府達成的最新協議,英國政府決定開放在太平洋地區的所有島嶼。
當然這些島嶼也包括法國的殖民地,因為現在法國大部分的殖民地都已經被英國人控製了。
這些被英國人控製的法國殖民地,包括了法屬北非殖民地,法屬太平洋殖民地和法屬圭亞那。
這些殖民地雖然名義上處於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的控製之下,但是實際上這些殖民地的主人全部都已經換成了英國人。
事實上在這次妥協當中,英國人是占了非常巨大便宜的,他們一方麵得以繼續將自己的軍事力量保持在全球各個地區,而另一方麵,則可以繼續避免同日本的實質性衝突,從現在看來日本陸軍並沒有進軍印度的計劃。
這也就使得日本和英國再次在爆發衝突是非常小概率的一個事件。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日本人攻擊目標直直東南亞太平洋地區,那麽首當其衝的太平洋共和國和澳大利亞,不得不仰賴美國人,而美國人又不能放棄上述兩個國家。
所以這就導致了美國人在自己的後備力量還沒有完全得到啟動,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不斷的投入力量,同日本作戰,目的就是為了減緩日本人進軍的速度。
但是這也使得美國人的損失持續擴大,如果美國人要是縮迴本土,等待個一年半載再出來的話,日本人是絕對不可能打得過的,但是到時候美國人在出來的時候,世界上就已經變天了。
在日本控製太平洋共和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所有太平洋地區其他島嶼的情況下,美國人難道還能再打出來嗎?根本不可能!
即便從夏威夷出發,距離上述這些地點也是非常遙遠的。
美國人似乎已經對英國人失去了利用的價值,英國人已經不像之前幾個月那樣非常的困境了,他們在歐洲方向不但成功了,阻止了德國的攻擊,而且由於蘇德之間直接爆發了戰爭,英國隔岸觀火。
甚至在蘇德爆發戰爭的過程當中,英國人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非洲,成功的占領了包括意大利的殖民地利比亞,埃塞俄比亞以及整個法屬殖民地的大片地區。
似乎現在英國人在東南亞地區丟失的殖民地,完全可以用非洲地區的殖民地補償迴來,甚至於在某些方麵,東南亞的殖民地價值都不如非洲方麵的殖民地的價值。
另一方麵,由於德國遭到了蘇聯的攻擊,對於英國的曠日持久的轟炸也被迫停了下來,這使得本來垂死掙紮的英國工業體係得以喘了一口氣。
在英國國內工業體係可以繼續維持下去,甚至於在地中海方向上,英國的航線並沒有遭到大規模攻擊的情況下,英國人對於美國人的需求並沒有那麽大。
而且美國國內此時甚至感覺到了英國人,似乎正希望日本和美國之間的作戰進行長期化。
這樣就可以使得美國將國力嚴重的耗費在太平洋地區,這樣英國人就可以趁著全世界所有其他主要國家全部都陷入戰爭的狀態的時候,積攢自己的力量。
英國人在本土沒有受到絲毫威脅的情況下繼續進行大規模的造艦行動,難道說這裏麵就沒有針對美國人的意思嗎?
英國人實力強大的本土艦隊,根本就不是為了德國海軍準備的,德國海軍還不值得英國人準備這麽一支龐大的艦隊對付。
那麽這支英國本土艦隊在東南亞方向既不投入作戰,也不在地中海方向執行對意大利本土的攻擊,而是呆在英國本土始終看著大西洋方向,到底是為什麽呢?
這不得不使美國方麵陷入了更加大的猜測當中,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讓美國大西洋艦隊製定了一個可能同英國在大西洋發生海上衝突的預案。
雖然英國人有這樣利用國際形勢讓自己穩定世界霸主地位的企圖。
但是羅斯福總統依然認為丘吉爾首相現在還沒有傻到,直接讓英國人和美國人發生決裂。
這樣對英國人來說沒有絲毫的好處,並且這也會極大的破壞整個同盟國的穩定性。
難道說英國人以為他們在和美國人撕破臉之後,他們還能保有對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自治領的控製權嗎?
英國和美國就這樣互相之間勾心鬥角,但又被迫站在一條戰線上。
美國方麵的利益非常簡單,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製服日本,然後伺機而動,對於新崛起的歐陸強權進行製裁,進而奠定對整個世界的統治權!
而在這一環又一環的美國人的計劃當中,英國就是必須被肢解的一個國家。
英國的自治領實在是太龐大了,龐大的自治領體係為英國提供了爭霸全世界的資格,所以,美國人之所以向澳大利亞方向派遣如此多的陸軍部隊,其中一個考慮就是直接讓澳大利亞脫離英國的控製。
通過現階段的幾次大規模的戰役,美國人和澳大利亞的關係已經很顯然比英國人和澳大利亞的關係還要親密了。
在英國勢力全麵退出西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情況之下,美國人已經取代了英國人成為這裏的平衡器。
甚至於在夏威夷軍事會議上,美國代表曾經直接提出讓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
這無疑觸怒了英國代表,這也是成為了英國抱怨美國人政策作為的直接導火索。
雖然在夏威夷軍事會議上,雙方的代表針鋒相對,唇槍舌戰。
但是最終雙方把分歧上交到國家領袖層麵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首相兩個人還是互相溝通了一番之後決定達成妥協,英國的艦隊可以撤出,但是英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所有殖民機構必須聽從同盟國方麵的指揮,也就是變相的聽從美國人的指揮。
與此同時,根據英國同美國政府達成的最新協議,英國政府決定開放在太平洋地區的所有島嶼。
當然這些島嶼也包括法國的殖民地,因為現在法國大部分的殖民地都已經被英國人控製了。
這些被英國人控製的法國殖民地,包括了法屬北非殖民地,法屬太平洋殖民地和法屬圭亞那。
這些殖民地雖然名義上處於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的控製之下,但是實際上這些殖民地的主人全部都已經換成了英國人。
事實上在這次妥協當中,英國人是占了非常巨大便宜的,他們一方麵得以繼續將自己的軍事力量保持在全球各個地區,而另一方麵,則可以繼續避免同日本的實質性衝突,從現在看來日本陸軍並沒有進軍印度的計劃。
這也就使得日本和英國再次在爆發衝突是非常小概率的一個事件。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日本人攻擊目標直直東南亞太平洋地區,那麽首當其衝的太平洋共和國和澳大利亞,不得不仰賴美國人,而美國人又不能放棄上述兩個國家。
所以這就導致了美國人在自己的後備力量還沒有完全得到啟動,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不斷的投入力量,同日本作戰,目的就是為了減緩日本人進軍的速度。
但是這也使得美國人的損失持續擴大,如果美國人要是縮迴本土,等待個一年半載再出來的話,日本人是絕對不可能打得過的,但是到時候美國人在出來的時候,世界上就已經變天了。
在日本控製太平洋共和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所有太平洋地區其他島嶼的情況下,美國人難道還能再打出來嗎?根本不可能!
即便從夏威夷出發,距離上述這些地點也是非常遙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