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幾位前輩別過之後,隻身迴國,迴首前塵,恍如一夢。


    他仍然扮作一個維族獵人,避人耳目。


    走了幾天,這天他在草原上單騎獨行,忽見前麵黃沙滾滾,有一隊軍馬馳來。


    李白登上高地一看,但見旌旗委地,馬失離鞍,衣甲不全,軍容淩亂,看來竟是一隊潰兵。他一算行程,離邊關已是不遠,敢情這隊潰兵是從前線敗下來的。


    雖然突厥大汗已經被魅魔愛麗絲控製,發布“永遠與其它國家和平共處”詔令,但是讓這詔令到達每一個軍官手中,是需要時間的。


    況且,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乖乖聽話。


    此時,李白既喜且憂,喜的是華夏打了勝仗,憂的是敗軍無人管轄,沿途搶劫百姓,那是難免的了。


    他避開潰軍的方向,走了一程,忽見有幾個突厥兵縱馬追來,大聲喝他停下。


    李白人強馬壯,本來可以逃跑得了,但他想從這幾個突厥士兵的口中打聽軍情,便故意緩緩而行。過了一會,四匹馬齊向李白衝來,嗖嗖連聲,冷箭射到。


    李白使出接暗器的手法,來一支接一支。


    那幾個突厥兵見他武藝如此高強,不像是個好惹的人,呆了一呆,便想拔馬退去。


    這時雙方距離已近,李白突然將接來的利箭甩手射出,不射人而射馬。


    轉眼間,那四個突厥兵都跌下馬背,在雪地上掙紮了一陣,竟然爬不起來。隻見他們麵如菜色,雙目深陷,原來都是餓壞了的。


    此刻他們被負痛狂奔的坐騎拋了下來,登時頭暈眼花,哪裏還有力氣掙紮?


    李白心中惻然,看其中一個的服飾似是軍官,顏容也比較沒有那麽憔悴,便跳下馬來,將他揪起。


    那軍官顫聲叫道:“壯士饒命!”


    李白淡聲道:“我與你無冤無仇,你為什麽要射殺我?”


    那軍官道:“我隻是想討取一點幹糧……”


    原來,草原上人煙稀少,往往數十裏不見人家,他們餓得慌了,見人就搶。


    在草原上往來的人,不是獵戶,就是牧民,最少也貯備有幾天幹糧,而且還可以將他們的坐騎殺了來吃。


    至於他們自己的坐騎,那是逃生用的,非到必要,決不肯殺。


    李白看他們餓得可憐,便拿了一些幹糧給他們。


    那幾個突厥兵大嚼一頓,又向李白討水來喝,過了一陣精神才漸漸恢複,對李白千恩萬謝。


    他們見李白穿的是維族服飾,說的是突厥語言,以為是族人。


    那軍官羞慚滿麵的道:“我們也都是窮苦的百姓出身,若不是餓得慌了,絕不會搶自己人。”


    李白道:“怎麽敗得這麽慘?”


    那軍官歎氣道:“都是我們的長官不好,騙我們說華夏兵不能打仗,叫我們放心打進去搶華夏的女子、玉帛。


    上個月,我們打進華夏的定州,又攻下蔚州的飛狐縣,長官叫我們放火燒盡他們的房屋,把華夏人都擄掠來當夫役。


    我們隻道可以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長安,隨地都可以補充糧食,便放心大燒大殺。哪知我們立足未穩,華夏的大軍便來反攻。


    聽說是華夏的皇太子做元帥,還有吐蕃的軍隊幫他們,我們接連打了幾個敗仗。


    定州、蔚州的華夏百姓,紛紛聚集起來,沿途伏擊,斷了我們後方的糧道。我們前軍深入,後援不斷,幾乎全軍覆沒!”


    李白聽得他們在華夏境內大肆燒殺,登時須眉皆豎,提起馬鞭,罵道:“如此殘暴,理應全軍覆沒!哼,你們就餓死了,也是活該!”馬鞭揮動,照著那個突厥軍官就打。


    那軍官見他突然翻臉,嚇得在雪地上縮作一團,隻聽得劈啪一聲,馬鞭在他麵上掠過,卻未曾打著他。


    李白歎了口氣,沉聲道:“這都是你們大汗的罪過!”收迴馬鞭,跳上馬背,撇下他們走了。


    ………………


    沿途所見的潰軍,絡繹不絕,但都是零星小股。


    李白不想再招惹他們,一遇上了,就遠遠避開。


    走了兩天,潰軍漸漸稀少,碰見幾個難民,聽他們說突厥大汗已向華夏女皇帝求和,未知真假。他們的家在邊境附近,逃亡了十多天,現在情勢稍定,所以冒險迴家探望。


    李白連日見到戰爭慘況,心中也是和突厥的百姓同一願望,但願早早息了幹戈,世界和平。


    再過兩天,已到邊境的軍事區域,李白不敢再行大路,於是取道山區,想穿過星星峽,進入安西內地。


    這一日,他正穿過一個狹長的山穀,忽然聽得前有極慘的叫聲,是一個突厥女人在叫救命。


    李白知道又是潰軍在劫掠百姓,急忙飛馬趕去,看見前麵有一個倒塌了的茅棚,地上有個女人和兩個孩子的屍首,殺害這些婦孺的,竟是兩個漢人。


    李白大怒,直衝過去,突然唿的一聲,兩塊石子迎麵飛來,勢勁力沉,竟是高手所發。


    當!


    李白冷笑,拔出寶劍,將兩塊石頭劈落。


    他的坐騎忽然長嘶一聲,四蹄屈地,原來已給對方的石子打中了腦袋。


    李白雙腳一撐,如箭高弦,在馬背上射出,閃電般到了那兩個人的跟前,雙方打了一個照麵,不由得都叫出聲。


    這兩個人,正是程建男和一個盜魁,衣衫襤縷,滿麵風塵,十分狼狽。


    原來,戰爭爆發之後,武則天乘機立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命他做河北道行軍大元帥,由狄仁傑在軍中輔佐他,用意是在讓他掌握兵權,好作它日登位的準備。


    太子雖然平庸,但狄仁傑替他調度,甚是得宜。


    大軍分兵三路,以幽州都督張仁亶統兵三十萬為東路,右羽林衛大將軍閻敬容統兵十五萬為西路,以吐蕃將領沙吒忠義統領蕃漢混合軍十萬為中路。


    三路大軍同時反攻,不但盡複失地,還打入了突厥境內。


    突厥大汗無法抵擋,派遣使者莫賀達於到長安要求和親,願以自己的女兒,嫁給華夏皇太子的兒子。


    曆史上的和親,多是華夏將公主或冒充的公主嫁與外國,這次突厥要以公主和親,那是極罕見的事。


    後來事雖不成,卻已在曆史上留下一段“佳話”。(事見《舊唐書一九四突厥列傳》)


    大汗求和的消息傳出去,突厥的老百姓知道了都非常高興,但也有一小撮人非常恐慌,那就是從華夏來投奔突厥的叛賊。


    他們生怕和議成功,武則天要向大汗索取他們,於是紛紛趁亂逃走了。


    李白不想跟這兩個強盜多費唇舌,立即施展幽冥鬼手,放出愛麗絲,瞬間吸幹他們,隨後將那些屍體埋葬了。


    他走了五天,終於走出荒山,穿過星星峽,來到華夏的安西地界。然後,他換了漢人的服飾,混進難民群中,逃入內地。


    這一群難民,是蔚州、定州一帶的老弱婦孺,家園被突厥兵焚燒劫掠,早已一無所有,因此逃進內地覓食,一路的淒慘境況,自是說之不盡。


    不過,他們的神情,卻不像突厥難民那般沮喪,因為勝利的消息頻傳,而且聽說武則天也已接納了突厥的求和使者,他們還有希望迴去再重整家園。


    走了好多天,有些難民找到了親友投靠,有些難民被官府收容。


    難民的行列更一天天縮短,李白當然不願求官府的救濟所收容,仍然隨著一些去投親的難民趕路。這時離開戰區已遠,後方已可以買到吃的東西了。


    不過,李白為了避人注目,仍然混中難民群中。


    再走兩日,過了酒泉,正是春耕時分,田頭隴畔,農夫荷鋤,牧童吹笛,戰爭的痕跡已完全不見,換上了一片寧靜和平的氣氛。


    李白的心情也好了許多,這一日正在路上行走,看見幾騎快馬越過難民的行列,在黃土路上揚起一片塵沙。李白忽然發現,其中一個騎士相貌好熟。


    他心中一動,猛地想起:這不就是陽太華麽?


    轉眼間,那匹快馬已越過難民的行列,箭一般的射向前方,在黃沙滾滾中看不見了。


    但李白這一瞥,已經認出來,不錯,是陽太華,是百憂上人那個最得意的弟子陽太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笙水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笙水起並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