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嵇康發現普通攻擊無法打敗李白,突然一揚手,變出一架古琴來,開始彈奏早已失傳的《廣陵散》,用天籟之音來對付李白。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隻記今朝……”李白微微一笑,左手拿酒壺,右手拿寶劍,突然放聲高歌,唱起那首非常經典的笑傲江湖之曲。


    他將天龍八音的運勁訣竅,融入超級難聽的歌聲中,用歌聲來對抗琴聲,看看誰的音波功更厲害。


    相傳,《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


    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讚揚。


    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複仇意誌。


    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作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誌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旋律激昂、慷慨,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為父報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


    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誌,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它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


    據說,《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大約產生於東漢後期,因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絕世。


    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廣陵散》的各曲段,分為井裏(聶政故鄉)、取韓、亡身、含誌、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史記》中記載,聶政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勇士。


    當時韓國大臣嚴遂(字仲子)與韓相韓傀(字俠累)產生了仇隙,於是嚴仲子花重金試圖收買聶政去刺殺俠累。


    聶政原本為一市井“屠狗輩”,因要贍養老母,故拒絕了嚴仲子的厚禮。


    後來,聶政的母親離世,聶政在安葬母親之後,對嚴仲子說,自己本來是市井之徒,而嚴仲子作為“諸侯之卿相”,不遠千裏,驅車前來以重金邀請。


    此番禮遇,聶政自然要迴報,因此他“將為知己者用”,誓死報答嚴仲子。


    嚴仲子說自己的仇人是韓相俠累,他一直想請刺客去刺殺俠累,但俠累是韓國國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圍防衛森嚴,恐不易得手。


    聶政答應了嚴仲子的請求,仗劍隻身前往韓國邑都。


    到了邑都後,韓相俠累正在府中。俠累雖然有大量侍衛層層保護,但聶政還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殺了俠累。


    《史記》中隻用了簡略的語言,描述了驚心動魄的刺殺場麵,“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唿不止,又連殺數十人。


    最後,聶政把劍指向了自己,割麵,剜眼,剖腹。


    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有人認出自己,而連累嚴仲子。


    後來,聶政被暴屍於市,卻無人認得他。


    韓國國君以百金懸賞提供線索的人。後來,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有刺客刺殺了韓相而被暴屍街頭,就懷疑是自己的弟弟聶政所為,於是他立即動身到韓國,去探詢究竟。


    聶榮到達聶政的暴屍之處後,認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


    聶榮對圍觀者說:“這是我的弟弟聶政,他受了嚴仲子重托,來刺殺俠累。為了避免株連我,竟然自破麵相。我不能連累聶政的聲名啊!”然後哀慟而死。


    根據索隱對《史記》的注解,聶榮顯然誤會了聶政的意圖。


    聶政這麽做的目的,是保護嚴仲子,而聶榮以為是為了避免連累自己。但聶榮這麽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聶政成為無名刺客。


    買兇殺人的嚴仲子,是整個事件的幕後主謀。


    無論是《史記》,還是《戰國策》,都很中立的提到嚴仲子與俠累之間的矛盾衝突:當時兩人已經水火不能兼容,但孰是孰非,誰也不知。


    太史公司馬遷,在刺客列傳裏對聶政的事跡,基本上采取了一種正麵的肯定態度。


    另外,《戰國策》中提到,當時天現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聶政刺韓相是順應天命。


    可見,聶政的行為在當時被看作是英雄義士的行徑。


    《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的年代大約為東漢後期。


    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裏,這次刺殺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


    在這則故事裏,聶政殺的不是韓相,而是韓王。聶政也不是為嚴仲子而行刺,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


    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他還掌握了易容術,變得無人認識自己。


    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


    韓王聽說後,立即召見了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


    這時,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一舉刺殺了韓王,為父親報了仇。


    後來,伏在聶政屍體上慟哭不止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


    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反而成了《廣陵散》的曲情。


    雖然故事情節與史書的記載有太多出入,但《廣陵散》一曲主要表現的內容,如取韓、亡身、含誌、烈婦、沉名、投劍等,並未因故事的走樣而減色。


    此時,因為李白的歌聲太難聽,嵇康忍受不住,突然收起古琴,主動跳下擂台。


    李白微微一笑,踏著閃現疾風步,又向阮籍撲過去。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他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據說,阮籍能作“青白眼”。所謂青眼,就是黑眼珠,兩眼正視,眼球上黑的多;所謂白眼,就是兩眼斜視,眼球上白的多。


    對待不歡迎的人,他就用白眼看他;對待欣賞的人,就用“青眼”相視,所以有個成語叫做青眼有加,與青睞同義,表示對別人的賞識或喜愛。


    愛怎麽活就怎麽活的阮籍,哪管它叔嫂有別的禮教,他執意為嫂嫂送別;也不管男女大防,為素不相識的少女哭喪。


    他醉臥美婦人身邊,也拎著酒缸趕著車,窮途末路之際就啼血哭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酒量不好,偏又嗜酒如命,自作古琴曲《酒狂》。


    曲中既有極致的慷慨激昂,又有委婉的萎靡頹傷,如受傷的困獸,一路跌跌撞撞,似乎在訴說著他一輩子擰巴的心理和糾結,讓人唏噓不已。


    阮籍是“竹林七賢”的領頭人,他的行為模式代表了竹林名士集團的氣質。極端的浪漫、自由和個人主義,與當權者、政治保持距離,貫穿了竹林名士們恣意揮灑的一生。


    竹林七賢所處的時代——三國魏晉,正是華夏曆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戰爭、饑荒、瘟疫、異族不斷輪迴,遷徙、死亡、政鬥……成了每天必須麵對的話題。


    但是,即便是在最深的黑暗裏,他們也用鮮活的姿態,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點亮了曆史的天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笙水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笙水起並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