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


    在古代,醫生對病人應該是一種很牽掛,很擔心的心態,所以跟父母對自己孩子的心態一樣,所以“醫者父母心”是醫生和醫院理應遵守的基本職業操守。


    其實,“父母心”還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要有平等心,對所有的“孩子”(患者)都一視同仁。


    如果區別心太重,對某一類“孩子”極好,而對另一類“孩子”極差,那麽,這樣的“父母”,就是典型的偏心眼和勢利眼。


    隋唐時期,在醫學上有很大發展,湧現一批優秀的醫學家和重要的醫學著作。


    像隋朝的醫學大家巢元方、許智藏,唐朝的名醫許胤宗、張文仲、韋慈藏、孟詵、孫思邈,以及諸多醫學名著,如隋朝甄權所著《脈經》、甄立言著《古今錄驗方》、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都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唐朝十分重視醫藥學的古籍整理和研究,曾由宮廷主持編修一部藥物學著作,總結了一千多年來我國藥物學的知識,並由各地征集實物標本,繪製成圖,成為一部圖文並茂、反映我國自上古至隋唐時期藥物成就的專著。


    這部書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編修完畢,取名《新修本草》(後人叫做《唐本草》),共載藥物844種。


    這是我國古代由國家頒定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比歐洲頒定的藥典要早八、九百年。


    孫思邈是這一時期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醫學家,真真正正做到“醫者父母心”。


    他具有高尚的醫德,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先。他關心人民的疾病痛苦,處處為患者著想,對前來求醫的人,不分高貴低賤、貧富老幼,親近疏遠,皆平等相待。


    他出外治病,不分晝夜,不避寒暑,不顧饑渴和疲勞,全力以赴。臨床時,精神集中,認真負責,不草率從事,不考慮個人得失,不嫌髒臭汙穢,專心救護。


    特別是他提倡醫生治病時,不能借機索要財物,應該無欲無求。


    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實為後世之楷模,千餘年來,一直受華夏人民和醫學工作者稱頌,被尊稱為“藥王”。


    因為他早期曾經在今陝西耀縣城東的北五台山隱居,後世人為紀念他,便改稱此山為“藥王山”,並在此處修建了藥王祠。


    迄今尚存藥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


    其中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始刻,元憲宗五年(1255)另刻的碑石,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對孫思邈的頌詞:“鑿開經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另有明隆慶六年(1572)刻的《千金寶要》和《海上方》,載有重要藥方近千條。


    在孫思邈醫學著作陳列室中,保存有各種版本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著作。


    因為他的醫學經驗非常豐富,又虛心好學,所以在醫藥學方麵取得了多方麵的成就。


    譬如,孫思邈在藥物學方麵也有很高成就。


    他一生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實地采集藥材,並在醫療中又有多次驗方的經驗,所以他積累了豐富的采藥和製藥的經驗。


    他總結出了一些特效藥的用途,如白頭翁、馬齒莧、黃連之治痢疾,檳榔治療絛蟲等。


    他還首創“複方”,這是我國醫藥史上的重大革新。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和續作《千金翼方》裏,列舉了幾百種藥材,並告訴人們采集的季節,這些創造性的和總結性的工作都是很不平凡的貢獻。


    孫思邈是我國婦科和兒科的首創者。


    《千金方》“始婦人而次嬰孺”,他分析了女性和男性、小兒和成人在生理上的不同,指出婦產病和小兒病的特點,應單獨立科。


    在他的影響下,唐代醫學家王燾在《外台秘要》中特為“婦人”、“小兒”立專章,宋代時更出現了婦產科和小兒科的專著《婦人大全良方》、《小兒藥證直訣》。


    孫思邈對針灸學也有重大貢獻。


    他在前人的基礎上,重作了《明堂針灸圖》,繪製了三幅大型彩色針灸掛圖,分別把人體正麵、背麵和側麵的二十經脈用五色繪出,把奇經八脈用綠色繪出。


    孫思邈主張針灸和藥物綜合治療,“知針知藥,固是良醫”,把我國醫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此外,他在養生學方麵,病理學方麵都有許多超越前人的成就。


    ………………


    孫思邈全心全意為人治病,很重視研究常見病和多發病。


    如山區人民由於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狀腺腫大病(俗稱粗脖子),他就長期觀察和探索病因和治療辦法。


    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山中的水質不潔淨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動物的甲狀腺來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


    他對腳氣病作了詳細的研究,首先提出用穀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預防。他所選擇的治療腳氣病的藥物,譬如含有乙種維生素的杏仁、防風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效果很好。


    而歐洲人第一次論述腳氣病卻晚到1642年,孫思邈這方麵的成就比歐洲早一千年。


    夜盲病(當時叫“雀目”)的患者,則是缺乏維生素的緣故,他主張用含大量甲種維生素的動物肝髒來治夜盲症,所謂“牛肝明目”等。


    他在長期的實踐中,還總結出治療痢疾、絛蟲、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藥方。


    孫思邈在太白山中居住時,親自采集藥材,研究藥物性能。他認為適時采藥極為重要,早則藥勢未成,晚則藥勢已竭。他憑自己的經驗,確定出233種藥物的適當采集時節。


    孫思邈非常重視預防疾病,講求預防為先的觀點。他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強調“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


    他提倡講求個人衛生,重視運動保健,提出了食療、藥療、養生、養性、保健相結合的防病治病主張。


    孫思邈一生勤奮好學,知識廣博,深通老、莊學說,知佛家經典,閱曆非常豐富,唐初著名文學家孟詵、盧照鄰等人對他皆以師尊之禮相待。


    他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用來發火煉丹,這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火藥的配方。


    他在所著《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


    ………………


    孫思邈出生在北周時期,社會動蕩,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裏,這個地方盛產藥材。


    孫思邈又因為小時候身體不好,立誌要鑽研醫藥學,經常進山裏采藥,自己製作各種草藥藥材,有時候還自己親自適用,酸甜苦辣鹹,功效、藥用,都要親自驗證。


    他對醫術精益求精,發現許多新的療法,在學術史上都是重要的發現和突破。


    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人。


    相傳,從前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孫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樣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時之間卻也沒有別的辦法。


    正好看見旁邊的孩子拿著蔥管在玩兒,孫思邈受到了啟發,於是決定用這個方法試一試,然後自己用嘴對著蔥管吹了起來。


    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恢複了正常。


    從這件事兒就可以看出,孫思邈為人聰慧,又十分的重視醫德,不管病人是什麽身份,得了什麽病,都一律一視同仁。


    還有一件人盡皆知的小故事,說是孫思邈到長安一帶行醫,在途中遇到喪禮,卻見棺材中不停的滴著血,孫思邈過去一問,原來是孕婦難產,一屍兩命。


    孫思邈覺得不正常,開棺一看,那孕婦果然流著血。孫思邈當即為她針灸,產婦完全蘇醒過來,後來又生了孩子,母子平安。


    長安的人們一看,紛紛讚揚孫思邈醫術高超,是“起死迴生”的神醫。


    孫思邈受到後人深深的尊敬,在他的故鄉孫家塬,為他建立了祠堂,把他曾經隱居過的山叫做“藥王山”,山上建有藥王廟,廟中有他居住過的石洞——太玄洞和他的塑像。


    太玄洞旁還有宋代刻的八塊大石碑,刻著他的《千金要方》的一部分內容。此外,還有傳說這是當年孫思邈洗藥用過的洗藥池。


    這些都說明了人們對這位傑出醫學家的崇敬。


    如今,藥王孫思邈,也已在王者大陸重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笙水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笙水起並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