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手中的兩把手術刀,運轉如風,快如閃電,輕靈飄逸,卻久攻不下。


    “青蓮劍仙,果然名不虛傳!”


    華佗淡淡一笑,突然閃至李白的身後,揚手撒出一把白色的粉末,瞬間罩住李白,卻被李白用金光罩和鬥轉星移反彈迴來。


    這種白色粉末,正是由傳說中的麻沸散演變而成,迷魂效果超強。


    華佗輕輕一揚手,倏地卷起一股勁風,將那些白色粉末收迴袖中,施展五禽戲,跟李白遊鬥起來。


    根據曆史的記載,麻醉藥是華夏古代外科手術的極大成就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中醫領域就已開始使用麻醉藥。


    《列子·湯問》中記載,神醫扁鵲為兩位患者實施剖胸手術,而讓其飲下了“毒酒”。患者喝完後,便失去了知覺,長達三天之久。


    手術後,扁鵲又給二人喝下了“醒酒”,病人才得以蘇醒。


    根據文章的記載,不難看出扁鵲讓病人吞下的“毒酒”,其實就是麻醉藥的前身,可是“毒酒”的具體成分是什麽,書籍資料中卻沒有任何記載。


    東漢後期,戰爭連年不斷。華佗是當時著名的醫生,很多人都請他去療傷。可是,因為沒有麻醉藥,開刀剜肉時傷員們聲嘶力竭的喊叫,讓人耳不忍聞。


    醫術高明的華佗,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這世上草藥不勝枚舉,是否有一種草藥,可以讓人暫時失去知覺,從而減少病人的痛苦呢?


    於是,他開始了反複漫長的實驗,可是研究結果收效甚微。


    一天,華佗給病人做完手術之後,已經是筋疲力盡,再加上心情抑鬱煩悶,便多喝了幾杯酒,結果酩酊大醉,人事不知。


    華佗的妻子見狀,嚇了一大跳,當發現華佗的心跳、脈搏等一切正常時,她才確定他僅僅是喝醉而已,並沒有其它病症。


    華佗醒後,妻子把事情的經過向他講述了一遍。


    華佗猛然意識到,酒就是現成的可以麻痹人知覺的東西。


    經反複試驗,他發現酒的確有麻醉性,於是手術前便先用酒來麻醉病人。


    但是,用酒麻醉,有個致命的問題:酒的麻痹時效短暫,如果手術持續的時間短,效果尚可,可時間一長,便失去了功效。


    有一天,華佗在行醫途中,遇到了一位奇怪的患者:他牙關緊咬,眼睛瞪著,酣睡在地,脈搏、體溫等卻一切正常。


    經詢問發現,這位患者身體一向強壯,什麽毛病都沒有,隻是誤食幾朵臭麻子花後,便昏睡在地。


    華佗如獲至寶,急忙讓病人家屬幫他拿來了些許臭麻子花。他摘取一小片花朵,放入嘴裏品嚐,頓時覺得滿嘴發麻,而且頭暈目眩。


    此時,華佗已經認定這種花朵具有麻醉作用,便按照解除麻醉的配方,為昏睡之人下藥,片刻之後,病人果真蘇醒過來。這便讓華佗更加肯定了,臭麻子花是一種絕佳的麻醉藥劑。


    經過多次試驗,華佗發現,臭麻子花的花、葉、根、果,都有麻醉性,但它的果實麻醉效果最好。


    後來,他又拜訪各地名醫,多次嚐試,終於研究出了麻醉藥。


    他發現,當麻醉藥配以熱酒使用時,麻醉效果更好,便將其命名為“麻沸散”。


    “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


    此後,華佗名聲大振,確立了他在麻醉界的鼻祖之位。


    隻可惜,他生不逢時,後來被曹操哢嚓了,從此“麻沸散”便失傳了。


    那麽,華佗的麻沸散,為何有麻醉功效?


    原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曼陀羅,體內含有東莨菪堿、莨菪堿、曼陀羅堿、阿托品等生物堿。


    當這些生物堿進入人體後,幹擾、破壞了神經的正常功能,從而使其具備了止痛、鎮靜等麻醉功效。


    如今,麻醉藥已經是臨床醫藥中必不可少的藥劑,它從麻沸散進化為現在的麻醉藥,曆時漫長。


    讓人們倍感迷惑的是,在麻沸散失傳後的若幹年裏,人們又是如何重新找到麻醉藥方的呢?


    不過,這也不再重要,隻要有對醫藥癡迷的人,就會不斷有新的發現。


    ………………


    接下來,要說一下華佗創造的五禽戲。


    想當年,曹氏三代君王都相繼去世了,而司馬懿還健康的活著,成了三國最後的贏家。


    司馬懿活了七十三歲,弟弟司馬孚活了九十三歲,這在古代算是非常長壽了,那麽司馬懿及整個司馬家都長壽的原因是什麽呢?


    有人說,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神醫華佗臨終前,傳授給司馬懿的五禽戲。


    華佗創造的五禽戲,是通過模仿虎、鹿、熊、猿、鳥(鶴)這五種動物的動作,以保健強身的一種氣功功法。經常練習,能治病養生,強壯身體。


    五禽戲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具備,有剛有柔,剛柔相濟,內外兼練,是一種仿生功法,與華夏的太極拳、扶桑的柔道相似。


    它的動作看似緩慢柔軟,實則很費體力,鍛煉效果極佳。當年柏夫人隻打了一招,便全身熱血沸騰,春風拂麵。


    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卻依然耳聰目明,牙齒完好。


    2006年,華佗五禽戲被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1年,又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華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和西安的李當之,皆聞名於世。


    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藥錄》,樊阿喜針灸,這三個弟子後來均成為有名望的醫家。


    廣陵郡的吳普,投華佗為師學醫,得到了華佗的教誨,不單醫術高明,而且高壽百歲,耳不聾,眼不花,發不白、齒不落。


    那麽,他為何能活那麽高的年齡呢?這裏有個傳說。


    據說,吳普曾是官宦之家的子弟,過著富裕的生活,是一位肩不能擔,手不能提的闊少爺。


    有一次,華佗帶著他出外采藥,沒想到一迴到家,他就病倒了。


    華佗就去給他看病,到那兒一摸脈,六脈和平,一點病都沒有。


    這個時候,華佗心中有底了,笑道:“人要想身強體壯,減少疾病,延年益壽,最有效的辦法是勞動鍛煉。”


    吳普聽了這番話,心想:噢,我說師父身體咋恁強壯呢,原來他有長壽的秘訣。


    一想到這裏,興趣來了,他急忙問道:“老師,你的秘訣能教給我麽?”


    華佗笑著說“當然可以”,然後就將五禽戲教給了吳普。


    那麽,這五禽戲是怎麽來的呢?


    有一次,華佗看到一個小孩抓著門閂,來迴蕩著玩耍,便聯想起“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


    他又想到,人的大多數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暢和瘀寒停滯而造成的,如果人體也像“戶樞”那樣經常活動,讓氣血暢通,就會增進健康,不易生病了。


    於是,華佗一有時間就專心致誌地研究鍛煉身體的方法,參照當時古人鍛煉身體的“導引術”,不斷琢磨改進。


    後來,他根據各種動物的動作,創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拳法,叫做五禽戲,是以模仿動物的動作和神態為主要內容的組合動功。


    “五”是一個約數,並非限於五種功式;“禽”指禽獸,古代泛指動物;“戲”在古代是指歌舞雜技之類的活動,在此指特殊的運動方式。


    本法之起源,可上溯至先秦,如《莊子》中有“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等載述,可見當時已有多種模仿動物形神的導引圖文,更屬“五禽戲”原始功法之類。


    華佗將“五禽戲”整理總結,並作為一套功法進行推廣,隻是有關“五禽戲”的原始文字早已佚失,隻剩下一些零星的史籍記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笙水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笙水起並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