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小隊第二個上場的,是清末狀元張謇,由青蓮小隊的楊玉環應付。


    迷蹤步!


    驚鴻舞!


    音波功!


    霓裳曲!


    玉環微微一笑,踏著優雅輕靈的舞步,拿著玉石琵琶,纖纖玉指輕輕勾動,演奏李白創作的詩歌《俠客行》,用悅耳動聽的無形音波來對付張謇。


    張謇拿著兩把特製的紫金色轉輪手槍,目光凝注著玉環,沉著應戰。


    根據華夏曆史的記載,清末狀元張謇,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是華夏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


    他是華夏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的創始人,創辦華夏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華夏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


    他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華夏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華夏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國近代著名的狀元實業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張謇,來命名的萬米級載人深淵器科考母船“張謇”號,開工建設。


    相傳,當年張謇能夠當上狀元,跟慈禧太後有關。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唐朝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高官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狀元。


    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


    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


    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隻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慈禧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她是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後六十歲。為了祝賀她六十壽誕,皇宮裏頭特地設立一個規矩: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狀元。


    本來狀元是三年考一科,這次它不受這個三年之限。


    這一年去考的人也不少,在初考的時候,張謇考的是六十名貢士。在京城,從鄉試、會試一直到殿試,一共花了三十五天。


    在這三十五天當中,張謇也認識了不少人,這裏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先生。


    翁同和對張謇比較了解,曉得他有學問,也想成全他,正好他這時又考了六十名。於是,翁先生就向慈禧太後建議,今年這恩科要打破常規,要選一名有久遠紀念的人當狀元。


    慈禧就問:怎麽為久遠呢?


    翁同和說:依臣之見,往年是第一名貢士當狀元,今年就以第六十名貢士為狀元,以示太後的六十壽誕之慶。


    慈禧一聽,說:哎,倒有些道理。


    隻不過,最後她並沒有表示可否。


    後來,翁同和就找考相公布臵,說:慈禧太後過六十大壽,你們所有考相公都要送禮品,但這個禮品不是要你們送錢財,而是要你們每人送一個條幅。


    也就是說,每個貢生都要寫賀壽詞。


    張謇想,太後六十大壽,自己又是第六十名進士,應該把這名次的六十,跟太後壽慶的六十聯起來才好。


    他拿定主意,擺開文房四寶寫起來。


    寫的是:“太後壽誕六十花甲輪流轉返老還童千千歲,佛祖治國二聖臨朝天地應大清江山萬萬年。”


    寫到底,年字的最後一筆,落筆時高了些,成了出頭的年。


    六十大壽前一天的晚上,西太後在百官的陪同下,前去觀賞賀幛賀聯。


    那些賀幛賀聯,全部掛在乾清宮賀壽的廳堂裏,張謇的一幅,掛在第六十位進士的位臵上。


    西太後從頭看起,當看到第六十幅時,眼睛突然一亮,心道:“噫,這是誰寫的?龍飛鳳舞,不但字寫得好,內容也好。


    六十花甲輪流轉,讓我六十歲之後從頭活起,又把佛祖、二聖用得恰到好處。不是有人反對老娘垂簾聽政麽?此聯說我垂簾聽政應天順人,惟其如此,才使大清江山萬萬年哩。”


    西太後一看落款地方的名字,忍不住脫口而出:“好!好!隻是這‘年’字出了頭,好像多了一點,不知是何道理。”


    張謇就站在一旁,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連忙跪地叩頭,說:“啟奏太後,‘年’字頭上本無點,隻緣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後福壽添,百姓人家出頭年。出頭年乃民間俗語,意思是苦日子好容易過去,從此步入好光景……”


    此話好像醮了蜜糖,西太後聽了,咧嘴一笑,就像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哈哈,倒有狀元之才!”


    西太後話音未落,張謇伏在那裏,立即又是一陣磕頭,一邊磕一邊說:“太後、皇上英明,謝太後、皇上恩典,祝太後、皇上萬壽無疆萬萬歲!”


    太後一看,心想:不好,本是開心辰光的玩笑話,他張謇怎麽當起真來了呢?若說點狀元,那是明天五更皇帝的事兒,你是謝哪個恩呀!


    轉念一想:金口玉言,君無戲言,將錯就錯算啦!


    於是,她收起笑容,正色道:“眾卿聽著,多蒙皇帝孝道,文武忠心,在本後六十大壽之際恩科取士,又特地將狀元郎排在六十花甲之位,借此吉日良辰,要我恩準加封。為上應天意,下順民心,準各位所請,加封江蘇舉子張謇為恩科狀元!”


    就這樣,張謇成了恩科狀元。


    當然,這樣考上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那是有“貓膩”的,不過在當時也是公開的秘密。


    狀元是要由皇帝欽點的,一般情況下都由閱卷大臣排定。他們認為好的卷子,就在上麵畫一個圈,誰的圈多,誰就排在前麵。


    前十本要呈交皇帝親自審查,閱卷大臣把他們認為第一的放在最上麵,皇帝拿起的第一本就是狀元了。下邊的就是榜眼、探花,以此類推。


    但是,有“貓膩”,不等於張謇就很平凡。他不但不平凡,而且還非等閑之輩。


    清代狀元張謇,在華夏近代化過程中,影響巨大,聲望頗高。


    在張謇眼裏,沒有比國家利益更高的政府利益。當一個舊體製願意更新,並處於更新階段時,他會與其保持最大誠意、最大程度的合作,因而任何人都不會說張謇頑固、保守。


    即使當現行體製遭遇不測、命懸一線時,他仍舊會為其效命奔波。


    他這樣做,並不是出於對舊體製的“愚忠”,隻是為了將民族革新的代價降到最低點。


    但是,如果這個體製真的被排擠出局,張謇就會毅然決然與新政府展開合作,而決不會對舊時代存在絲毫的留戀。


    無論處於任何政治集團、任何人主宰的政府,他都會勇於站到前台,嚴厲批評當局的失策。


    張謇,一個偉大的人。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笙水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笙水起並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