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麽多,無非是想說諸葛亮不是神仙,也未必時時刻刻都是那麽精明,而魏延也不是庸才,不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麽不堪。


    關於魏延之死,亦為一大冤案。《三國誌.魏延傳》載,建興十二年,“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最後一次高級軍事會議,但這次會議的召開卻導致了嚴重後果。


    首先,主帥病危,為了怕引起軍心動搖,隻與少數人商定後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少數人,既應包括自己的親信,也應包括軍中最重要的高級將領。魏延在蜀漢朝廷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而楊儀時任丞相府長史,費禕為丞相司馬,薑維任中監軍征西將軍。以官位論,楊、費、薑三人之官職均不能與魏延相比。而諸葛亮召開如此重要的軍事會議,卻偏偏將魏延排斥在外,這本身就是錯誤、自私的決定。


    其二,諸葛亮雖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但並沒有安排誰任全軍主帥。隻是“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在前後軍中間起銜接輔助作用。楊儀任何職呢?不知道。看以後事態發展,似乎全軍上下都認定諸葛亮讓楊儀暫攝全軍統帥之職。


    而事實上,楊儀並無蜀漢朝廷或諸葛亮臨終前的正式任命,楊儀統率全軍名不正、言不順,這就為魏、楊內訌伏下了禍根。當然,禍根的根源確實諸葛亮,皇帝死前還知道找個繼承人,你作為主帥,嗝屁了就連個屁都不放?你隻要好歹指認個主帥,那就有法律效力了,也就沒有後麵的領導權之爭了。難道你諸葛亮在死後還要算計別人一把,把你徒弟給推向最高的職位?


    第三,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如此安排,倒也無可厚非,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方將領做出決斷是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後邊統帥的指揮來,那樣可能會壞事的。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說魏延隻要抗命就是“叛逆”,所以楊儀武斷的認為魏延謀反,並且逼得魏延退軍途中燒毀主力部隊迴歸的“閣道”,授人以“謀反”之柄,這是*裸的為了一己之私而廢國家大事。


    筆者認為,魏延的性格才能同韓信確實非常相似,即他善於用兵,是軍事上的奇才。但在政治上卻顯得幼稚,缺智少謀。魏延死後七年,蜀人楊戲著《季漢輔臣讚》,給魏延下了這樣幾句評語:“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楊戲肯定了魏延“折衝外禦,鎮保國境”的功勞,歎息他不能善始善終,指出根源在於他那“不協不和”、桀驁不馴的性格,這個評價是比較公允的。


    當然三國演義中魏延“謀反”說,那完全是羅貫中捏造的罪名。陳壽對此已經下了結論:“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所以說,魏延這個人不算是個很棒的朋友、同事。因為他身上存在各種各樣棱角,存在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但是,他始終是一個最優秀的將領,一個值得信賴的將領。這樣的將領是君主們最不喜歡的,因為他們身上的棱角會把他身邊的人刺傷,甚至君主。所以君主往往不放心這樣的人,他的同事往往也不喜歡這樣的人,殊不知,就是這樣的人,在你最困難的時候還會幫助你,不會背叛你。


    所謂知人善任,這一點上,三國中任何一位君主都沒有孫權做的好。任何時候,吳國的君臣總是最和諧的,他們對下屬的懷疑總是最少的。最為典型的就是孫權和甘寧,甘寧此人,脾氣倔起來了孫權都製不住,但是即便如此,孫權都是非常信任甘寧,而甘寧也始終未孫權赴湯蹈火,屢立戰功。


    魏延別人不敢放心用,但是唐秀絕對敢放心用的。魏延確實素有反骨,他跟隨過劉表,劉表死後反叛劉表的兒子,不過是他認為此事荊州群龍無首,沒有一個強力人物來整合荊州的資源,這樣下去隻能淪為別人的附庸,隻有劉備才能救荊州。魏延投靠韓玄,而後反殺主子,不過是他認為這個韓玄對他沒有太多恩情,而又要斬殺長沙的保障——黃忠,故而殺了韓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網遊之三國永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賤俠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賤俠客並收藏網遊之三國永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