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的三層祭台之上一切皆已準備就緒,唐國國師負責司儀之事。
太陽東升,時辰已到。
已經響徹了一刻鍾的鍾聲驟然停止,鼓樂聲起,祭天之禮終於開始了。此時闌丘祭壇所在之地,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雲縹緲,氣氛既神秘又肅穆。
圓形的三層祭台之上,一應器具皆是早已備好。
祭台下方,為首的是唐國所有成年、已封了親王的皇子,親王之後,文武百官著冠弁服而立,神情肅穆。
唐皇李言慶身穿大裘,內著袞服,袞服上紋飾著日月星辰、山川與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著大圭,手持鎮圭,麵向西方立於祭台的東南側。
鼓樂齊鳴之後,國師唱起祭文,報知上天降臨享用祭品,唐皇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並將其隨著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一起在柴垛上由其點燃。
這便是祭天之中的燔燎了。
燔燎之後,便意味著天意降臨這個過程相傳在上古的時候天道是會給予迴應的,現在當然沒有了。
祭品仍在燃燒,唐皇立於天之牌位前,長跪叩首,高唱今日祭天之意,一乞瑞雪豐年,二乞百姓安康,三乞皇室萬年,然後又用了極長的篇幅同天之牌位匯報唐國與秦國將於祭台之上交換國書以定邦交之事。
唐皇退下祭台之後,國師繼續唱喏,祭文冗長且生澀,在場能聽懂的大概也不多,幾番之後,終於該寒幾人出場了。
“茲有秦國太子策、聖皇尊長公主,執國書而至闌丘,自右而入!”
“茲有唐國太子鈺、嫡長涇陽公主羽,執國書而至闌丘,自左而入”
凡間以右為尊,秦國是客,客為尊,因此寒和寒天共執秦國國書從祭台的右方即東方台階而上,李承鈺和涇陽公主共執唐國國書自祭台左方即西方台階而上。
適時四人皆穿著祭天服飾,但款式和顏『色』皆有不同之處。
寒天的祭服以暗紫『色』為底,紋繡日月星辰與山川,環繞四爪金龍;寒的祭服與他顏『色』款式皆同,不同之處在於環繞的四爪金龍換成了烈火鳳凰。
在秦國,長公主地位與皇後齊平。
而李承鈺的祭服款式與寒天的倒是相同,卻是以暗紅『色』為底,金絲紋繡。涇陽公主的祭服卻是參照了皇後祭服的款式來做的,同樣是暗紅『色』為底,紋繡圖案又有不同。
四人分別從兩個方向而上,最後在天之牌位前的
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製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
一是三皇子吳王李運,二是與李承鈺一母同胞的四皇子魏王李弘勝,都是風度翩翩,極有君子之風的人,如果寒是普通人的話,恐怕怎麽看也隻能看到兄友弟恭的和諧場麵。
當真是單純的對李承鈺尊敬孺慕的,算起來隻有晉王李瀟,作為文德皇後生下的最後一個兒子,如今不過九歲,但『性』格溫和恭順、謙讓有禮,好學且尊師重道,是個很讓人喜歡的孩子。
如果不是調皮起來非要喝酒被李承鈺一隻手拎著出去交給千牛衛讓帶迴寢宮的,小家夥的出場就沒什麽瑕疵了。
宴席散去時已是深夜。
......
次日天『色』尚暗,所有人仍在龍章台聚集。
唐國和秦國不同,公主沒有特殊的權利,長公主也不過是皇帝長女罷了。但是凡事講究個平衡,同樣上祭台行禮祭天,秦國有寒天和寒二人共執國書,唐國這邊總不能孤零零的李承鈺一人吧?
不僅於理不合,看上去可能也不大好看。
因此唐國這邊上祭台的除了寒天之外,還有嫡公主涇陽公主。涇陽公主在諸多皇帝之女中並非最長,但作為文德皇後所生三子二女中唯一及笄的公主,自然是最適合於李承鈺一同共執國書走上祭台的人。
宣召之後,早已在內宮等候多時的涇陽公主一身盛裝的來到龍章台。若論年齡,涇陽公主不過比寒小了一歲左右,但看上去卻仍顯得稚嫩,在這一百多個國家使臣皆在的場麵下多少是不適應的,雖努力保持鎮定,寒透過她的眼神卻看見些許慌『亂』,配上那副不比她兄長差半分的好顏『色』,讓人不由得心生憐意。
祭天之禮並不設在皇宮之中,而在郊外,因此所有人還需移步祭台所在。
未必所有國家的使臣都樂意留下觀禮,但是高台上辦事的兩位大佬大家都惹不起,所以無論樂不樂意自然都要留下。
禮部尚書恭請大家移步觀禮之後,負責守衛龍章台安全與秩序千牛衛們便按照早已得到的吩咐安排各國使臣登上各家車馬,以方便趕往祭台所在。
高台上的唐皇李言慶和李承鈺父子、寒天和寒兄妹走了下來,涇陽公主挪步到了父兄身邊,心中的無措便少了幾分。
“不要慌,接下來我是如何做的,涇陽跟著我便好。”李承鈺握住涇陽公主的手,安慰道。
涇陽便『露』出歡樂的笑容來,小聲又堅定的道:“有大兄在,我不怕的!”
皇後所出,父兄疼愛,難怪即便長於宮廷之中,眼神依然那般的清澈純粹。
“同樣的出身,永平便過得沒有那麽無憂無慮。”暗暗歎息一聲,寒天傳音同寒道。
寒從寒天此前的講訴中知曉他妹妹永平公主的存在,然而人未見過,便不好多說什麽。
除了各國使臣隻是作為觀禮的客人之外,唐國皇室諸子、文武百官都是要參與祭天的。
祭台位於盛京城南郊,稱為闌丘。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出了承天門之後,於皇城中央經過,而後自朱雀門而出,需得橫穿整條朱雀大道,也就是南北橫穿大半個盛京城,出城去趕往闌丘。
於是寒繼昨日上午與寒天一同乘車馬橫穿整條玄武大道之後,今日又一起乘著同一輛車馬橫穿整條朱雀大道。
太陽東升,時辰已到。
已經響徹了一刻鍾的鍾聲驟然停止,鼓樂聲起,祭天之禮終於開始了。此時闌丘祭壇所在之地,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雲縹緲,氣氛既神秘又肅穆。
圓形的三層祭台之上,一應器具皆是早已備好。
祭台下方,為首的是唐國所有成年、已封了親王的皇子,親王之後,文武百官著冠弁服而立,神情肅穆。
唐皇李言慶身穿大裘,內著袞服,袞服上紋飾著日月星辰、山川與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著大圭,手持鎮圭,麵向西方立於祭台的東南側。
鼓樂齊鳴之後,國師唱起祭文,報知上天降臨享用祭品,唐皇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並將其隨著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一起在柴垛上由其點燃。
這便是祭天之中的燔燎了。
燔燎之後,便意味著天意降臨這個過程相傳在上古的時候天道是會給予迴應的,現在當然沒有了。
祭品仍在燃燒,唐皇立於天之牌位前,長跪叩首,高唱今日祭天之意,一乞瑞雪豐年,二乞百姓安康,三乞皇室萬年,然後又用了極長的篇幅同天之牌位匯報唐國與秦國將於祭台之上交換國書以定邦交之事。
唐皇退下祭台之後,國師繼續唱喏,祭文冗長且生澀,在場能聽懂的大概也不多,幾番之後,終於該寒幾人出場了。
“茲有秦國太子策、聖皇尊長公主,執國書而至闌丘,自右而入!”
“茲有唐國太子鈺、嫡長涇陽公主羽,執國書而至闌丘,自左而入”
凡間以右為尊,秦國是客,客為尊,因此寒和寒天共執秦國國書從祭台的右方即東方台階而上,李承鈺和涇陽公主共執唐國國書自祭台左方即西方台階而上。
適時四人皆穿著祭天服飾,但款式和顏『色』皆有不同之處。
寒天的祭服以暗紫『色』為底,紋繡日月星辰與山川,環繞四爪金龍;寒的祭服與他顏『色』款式皆同,不同之處在於環繞的四爪金龍換成了烈火鳳凰。
在秦國,長公主地位與皇後齊平。
而李承鈺的祭服款式與寒天的倒是相同,卻是以暗紅『色』為底,金絲紋繡。涇陽公主的祭服卻是參照了皇後祭服的款式來做的,同樣是暗紅『色』為底,紋繡圖案又有不同。
四人分別從兩個方向而上,最後在天之牌位前的
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製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
一是三皇子吳王李運,二是與李承鈺一母同胞的四皇子魏王李弘勝,都是風度翩翩,極有君子之風的人,如果寒是普通人的話,恐怕怎麽看也隻能看到兄友弟恭的和諧場麵。
當真是單純的對李承鈺尊敬孺慕的,算起來隻有晉王李瀟,作為文德皇後生下的最後一個兒子,如今不過九歲,但『性』格溫和恭順、謙讓有禮,好學且尊師重道,是個很讓人喜歡的孩子。
如果不是調皮起來非要喝酒被李承鈺一隻手拎著出去交給千牛衛讓帶迴寢宮的,小家夥的出場就沒什麽瑕疵了。
宴席散去時已是深夜。
......
次日天『色』尚暗,所有人仍在龍章台聚集。
唐國和秦國不同,公主沒有特殊的權利,長公主也不過是皇帝長女罷了。但是凡事講究個平衡,同樣上祭台行禮祭天,秦國有寒天和寒二人共執國書,唐國這邊總不能孤零零的李承鈺一人吧?
不僅於理不合,看上去可能也不大好看。
因此唐國這邊上祭台的除了寒天之外,還有嫡公主涇陽公主。涇陽公主在諸多皇帝之女中並非最長,但作為文德皇後所生三子二女中唯一及笄的公主,自然是最適合於李承鈺一同共執國書走上祭台的人。
宣召之後,早已在內宮等候多時的涇陽公主一身盛裝的來到龍章台。若論年齡,涇陽公主不過比寒小了一歲左右,但看上去卻仍顯得稚嫩,在這一百多個國家使臣皆在的場麵下多少是不適應的,雖努力保持鎮定,寒透過她的眼神卻看見些許慌『亂』,配上那副不比她兄長差半分的好顏『色』,讓人不由得心生憐意。
祭天之禮並不設在皇宮之中,而在郊外,因此所有人還需移步祭台所在。
未必所有國家的使臣都樂意留下觀禮,但是高台上辦事的兩位大佬大家都惹不起,所以無論樂不樂意自然都要留下。
禮部尚書恭請大家移步觀禮之後,負責守衛龍章台安全與秩序千牛衛們便按照早已得到的吩咐安排各國使臣登上各家車馬,以方便趕往祭台所在。
高台上的唐皇李言慶和李承鈺父子、寒天和寒兄妹走了下來,涇陽公主挪步到了父兄身邊,心中的無措便少了幾分。
“不要慌,接下來我是如何做的,涇陽跟著我便好。”李承鈺握住涇陽公主的手,安慰道。
涇陽便『露』出歡樂的笑容來,小聲又堅定的道:“有大兄在,我不怕的!”
皇後所出,父兄疼愛,難怪即便長於宮廷之中,眼神依然那般的清澈純粹。
“同樣的出身,永平便過得沒有那麽無憂無慮。”暗暗歎息一聲,寒天傳音同寒道。
寒從寒天此前的講訴中知曉他妹妹永平公主的存在,然而人未見過,便不好多說什麽。
除了各國使臣隻是作為觀禮的客人之外,唐國皇室諸子、文武百官都是要參與祭天的。
祭台位於盛京城南郊,稱為闌丘。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出了承天門之後,於皇城中央經過,而後自朱雀門而出,需得橫穿整條朱雀大道,也就是南北橫穿大半個盛京城,出城去趕往闌丘。
於是寒繼昨日上午與寒天一同乘車馬橫穿整條玄武大道之後,今日又一起乘著同一輛車馬橫穿整條朱雀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