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建元建武
聖人弟子,長生的我奉師命下凡 作者:睡得早也起不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熙寧帝駕崩。
群臣按照事前商定好的,將熙寧帝的陵寢定作是“農陵”。
至於皇位的傳承次序。
他們也已經商量一致,熙寧帝傳位給皇太孫。
可是被夾在中間的皇長子朱尋歡。
他本人並無過錯,直接就跳過去顯然也不合適。
而且,朱尋歡尚在人世。
皇太孫即位的正統性,有相當一部分是來源於他這位出身嫡長的父王。
所以,群臣商量一致。
由朱尋歡率先登基,建元“厚德”,算是走了一趟登基的流程。
他親自擢升“皇太孫”為“皇太子”。
緊接著,朱尋歡再禪位給太子,成為名義上的太上皇。
這前後不過一天的時間。
但大明的帝位已經完成了迭代。
朱尋歡同樣會有自己的皇陵,規製上仍然按照皇帝的禮儀,不過規模上肯定不及其他帝王。
群臣給他也提前定好了皇陵的名字。
不是浪陵,不是花陵,也不是飄陵。
這些字樣用來形容朱尋歡的前二十年,尚且得當。
可他如今好歹也是五品的道修了。
哪怕不是皇帝,他也是道門一位道行深厚的前輩,而且還有著擋下“駝祖”的名分。
如果隻看一麵,著實有失偏頗。
最終,大臣們根據朱尋歡的“玄都”二字,敲定了一個“玄”。
這名字雖然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可是前麵的雨帝、興帝、農帝同樣是不按正常的路數,所以這也算是大明的特色了。
朱尋歡本人並無意見。
他如今心裏想的,更多是如何讓大明平穩過渡。
……
等到朱尋歡退位成了太上皇。
人稱玄皇。
太子朱崇武登基,建元建武,號稱建武帝。
過去的三年裏,熙寧帝已經有意讓建武帝在朝中培養自己的班子。
雖然,他的開局不如當初熙寧帝登基時來得穩固。
但是熙寧帝的餘威猶在。
沒有臣子敢小覷這位年輕的新帝。
建武帝即位之初,立刻按照熙寧帝的遺囑,開始有針對性的掃除二十餘年農政帶來的積弊。
譬如,有大臣借著地利之便,侵吞田產,中飽私囊。
熙寧帝前期出於開墾的名義,隻要做得不太過分,暫時不予計較。
等到了熙寧帝統治的後期,出於維持熙寧朝統治秩序的考慮,沒有直接選擇清算。
正好,現在這可以作為建武帝立威的由頭。
隻要願意配合退還私田的,不做計較。
若有負隅頑抗者,那就隻能成為新帝殺雞儆猴的典型。
為此,建武帝還將目前碩果僅存的第一代國公,時年八十大幾的定國公“李從彧”,以及皇族裏輩分最高的秦王“朱益順”請來。
二人分別代表著勳貴和宗親,以及從這兩條線蔓延出去的一連串關係網。
他們替新帝站台,已經是表明了態度。
誰若不願意順從新帝的命令,便是自絕於原有的團體。
朝臣的更替不如宗親和勳貴平穩。
站在皇族的立場上,他們也不可能明著任由朝臣形成黨羽。
這也導致,真正要“敲山震虎”的對象,反而是在外人看來比較清廉的朝臣。
建武帝已經做好了殺得血流成河的準備。
這就是熙寧帝留給他立威的由頭,沒有心慈手軟的餘地。
……
退田詔書下達當日。
就有超過一百六十萬畝的農田,退迴到了戶部的賬上。
戶部尚書樂開了花。
畢竟,當前大明在西麵作戰,每日消耗的錢糧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雖然經過永興、熙寧帝兩朝的休養生息,積蓄國力。
但坐吃山空肯定是不可取的。
這些收上來的農田,變相是一種開源了。
隻是這一點上。
戶部尚書就立刻挪動了屁股,變成了忠心的新帝派。
他前往宮中麵聖,見到了同樣來拜碼頭的禮部尚書和兵部尚書。
三人相視一笑。
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接下來,以這三部為首,六部之內也開始一場自查。
短短半個月的時間。
退還的官田總數,已經超過了八百萬畝。
退田詔的期限將至。
餘下仍然心存僥幸的臣子,再等下去也不會有結果。
但建武帝仍然耐著性子。
即使到最後,每日退還的田畝隻有不到一萬畝,他也沒有顯露出任何的喜怒。
這般喜怒不顯的修為,又震懾住了餘下臣子裏麵,決心沒有那麽堅定的。
於是——
等到退田詔將滿的幾日。
又有一波退田的高峰期湧來,最終共計增加官田一千五百餘萬畝。
熙寧帝麵對下方朝臣,早已準備好的金吾衛走上朝堂。
戶部尚書“王端友”出列。
他按照一張名單念名字,每叫到一個人,就有朝臣臉色刷白,然後被金吾衛給拖了出去。
拷問,畫押,抄家……
鎮撫司,東廠,金吾衛這皇族手中的三駕馬車,如今一起出動。
宛如餓狼一樣,開啟了他們成為大明臣子夢魘的征程。
麵對越來越多被拉走的臣子。
下方群臣膽戰心驚,凡是有準備趁機出威風,說公道話的。
不等人開口。
前方負責宣讀名單的王端友,就像是背後長出眼睛一樣,都會適時轉過頭,隻靠那雙已經埋葬了無數同僚的眼睛,就足以震懾住朝堂。
這一刻,朝臣們明白了。
王端友和戶部就是建武帝馴養的餓狼。
他負責遞刀子。
至於建武帝自己,則漫不經心坐在龍椅上,目光不時掃過群臣,仿佛事不關己一樣。
這張年輕的臉龐,站在屠刀的背麵,自上而下形成了大片的陰影。
這一刻。
朝臣們看到的不是一位年輕的新帝。
而是大明皇位傳承到第五代,一位完全長在皇宮裏,終日浸泡在帝王心術之下的皇權完全體形態。
隻怕——
那些覺得熙寧帝駕崩,臣子就能出頭的想法,還是太天真了。
他們在熙寧帝活著的時候就翻不了身。
如今麵對熙寧帝全力培養的繼承人,同樣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兵權,財權,乃至大義。
此刻全部站在了建武帝的一邊。
結果不言而喻。
……
那一日,緹騎踏破北平高門,直接粉碎了藏在朝堂之下的算計。
建武帝以雷霆之勢,奠定了自己的皇者威嚴。
群臣按照事前商定好的,將熙寧帝的陵寢定作是“農陵”。
至於皇位的傳承次序。
他們也已經商量一致,熙寧帝傳位給皇太孫。
可是被夾在中間的皇長子朱尋歡。
他本人並無過錯,直接就跳過去顯然也不合適。
而且,朱尋歡尚在人世。
皇太孫即位的正統性,有相當一部分是來源於他這位出身嫡長的父王。
所以,群臣商量一致。
由朱尋歡率先登基,建元“厚德”,算是走了一趟登基的流程。
他親自擢升“皇太孫”為“皇太子”。
緊接著,朱尋歡再禪位給太子,成為名義上的太上皇。
這前後不過一天的時間。
但大明的帝位已經完成了迭代。
朱尋歡同樣會有自己的皇陵,規製上仍然按照皇帝的禮儀,不過規模上肯定不及其他帝王。
群臣給他也提前定好了皇陵的名字。
不是浪陵,不是花陵,也不是飄陵。
這些字樣用來形容朱尋歡的前二十年,尚且得當。
可他如今好歹也是五品的道修了。
哪怕不是皇帝,他也是道門一位道行深厚的前輩,而且還有著擋下“駝祖”的名分。
如果隻看一麵,著實有失偏頗。
最終,大臣們根據朱尋歡的“玄都”二字,敲定了一個“玄”。
這名字雖然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可是前麵的雨帝、興帝、農帝同樣是不按正常的路數,所以這也算是大明的特色了。
朱尋歡本人並無意見。
他如今心裏想的,更多是如何讓大明平穩過渡。
……
等到朱尋歡退位成了太上皇。
人稱玄皇。
太子朱崇武登基,建元建武,號稱建武帝。
過去的三年裏,熙寧帝已經有意讓建武帝在朝中培養自己的班子。
雖然,他的開局不如當初熙寧帝登基時來得穩固。
但是熙寧帝的餘威猶在。
沒有臣子敢小覷這位年輕的新帝。
建武帝即位之初,立刻按照熙寧帝的遺囑,開始有針對性的掃除二十餘年農政帶來的積弊。
譬如,有大臣借著地利之便,侵吞田產,中飽私囊。
熙寧帝前期出於開墾的名義,隻要做得不太過分,暫時不予計較。
等到了熙寧帝統治的後期,出於維持熙寧朝統治秩序的考慮,沒有直接選擇清算。
正好,現在這可以作為建武帝立威的由頭。
隻要願意配合退還私田的,不做計較。
若有負隅頑抗者,那就隻能成為新帝殺雞儆猴的典型。
為此,建武帝還將目前碩果僅存的第一代國公,時年八十大幾的定國公“李從彧”,以及皇族裏輩分最高的秦王“朱益順”請來。
二人分別代表著勳貴和宗親,以及從這兩條線蔓延出去的一連串關係網。
他們替新帝站台,已經是表明了態度。
誰若不願意順從新帝的命令,便是自絕於原有的團體。
朝臣的更替不如宗親和勳貴平穩。
站在皇族的立場上,他們也不可能明著任由朝臣形成黨羽。
這也導致,真正要“敲山震虎”的對象,反而是在外人看來比較清廉的朝臣。
建武帝已經做好了殺得血流成河的準備。
這就是熙寧帝留給他立威的由頭,沒有心慈手軟的餘地。
……
退田詔書下達當日。
就有超過一百六十萬畝的農田,退迴到了戶部的賬上。
戶部尚書樂開了花。
畢竟,當前大明在西麵作戰,每日消耗的錢糧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雖然經過永興、熙寧帝兩朝的休養生息,積蓄國力。
但坐吃山空肯定是不可取的。
這些收上來的農田,變相是一種開源了。
隻是這一點上。
戶部尚書就立刻挪動了屁股,變成了忠心的新帝派。
他前往宮中麵聖,見到了同樣來拜碼頭的禮部尚書和兵部尚書。
三人相視一笑。
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接下來,以這三部為首,六部之內也開始一場自查。
短短半個月的時間。
退還的官田總數,已經超過了八百萬畝。
退田詔的期限將至。
餘下仍然心存僥幸的臣子,再等下去也不會有結果。
但建武帝仍然耐著性子。
即使到最後,每日退還的田畝隻有不到一萬畝,他也沒有顯露出任何的喜怒。
這般喜怒不顯的修為,又震懾住了餘下臣子裏麵,決心沒有那麽堅定的。
於是——
等到退田詔將滿的幾日。
又有一波退田的高峰期湧來,最終共計增加官田一千五百餘萬畝。
熙寧帝麵對下方朝臣,早已準備好的金吾衛走上朝堂。
戶部尚書“王端友”出列。
他按照一張名單念名字,每叫到一個人,就有朝臣臉色刷白,然後被金吾衛給拖了出去。
拷問,畫押,抄家……
鎮撫司,東廠,金吾衛這皇族手中的三駕馬車,如今一起出動。
宛如餓狼一樣,開啟了他們成為大明臣子夢魘的征程。
麵對越來越多被拉走的臣子。
下方群臣膽戰心驚,凡是有準備趁機出威風,說公道話的。
不等人開口。
前方負責宣讀名單的王端友,就像是背後長出眼睛一樣,都會適時轉過頭,隻靠那雙已經埋葬了無數同僚的眼睛,就足以震懾住朝堂。
這一刻,朝臣們明白了。
王端友和戶部就是建武帝馴養的餓狼。
他負責遞刀子。
至於建武帝自己,則漫不經心坐在龍椅上,目光不時掃過群臣,仿佛事不關己一樣。
這張年輕的臉龐,站在屠刀的背麵,自上而下形成了大片的陰影。
這一刻。
朝臣們看到的不是一位年輕的新帝。
而是大明皇位傳承到第五代,一位完全長在皇宮裏,終日浸泡在帝王心術之下的皇權完全體形態。
隻怕——
那些覺得熙寧帝駕崩,臣子就能出頭的想法,還是太天真了。
他們在熙寧帝活著的時候就翻不了身。
如今麵對熙寧帝全力培養的繼承人,同樣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兵權,財權,乃至大義。
此刻全部站在了建武帝的一邊。
結果不言而喻。
……
那一日,緹騎踏破北平高門,直接粉碎了藏在朝堂之下的算計。
建武帝以雷霆之勢,奠定了自己的皇者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