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封藩之事
聖人弟子,長生的我奉師命下凡 作者:睡得早也起不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聽到奉旨內容的那一刻,便是李靈運這個當事人都覺得意外。
國師位列超品,本身隻相當於一個特殊的勳貴。
算不上多麽出格的事情。
隻是,接下來的王爵與封邑,讓李靈運有點想不明白。
異姓王的存在,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不是好事。
但眾目睽睽之下,李靈運不好拆了朱平安的台,隻得受封。
從他之後,又有四位國公。
正是蘇遲、常勝、李胡以及前任鎮南大將軍“上官慶”。
這國公的位置並非取決於功勞,而是出於朱平安需要他們在朝廷上扮演的角色。
舊部裏的文臣武將各有一席國公之位,以示文武不分高下,同時還給了剩下之人一個念想。
至於李胡與上官慶。
如今大明的疆域就是昔日“鎮南軍”與“平西軍”的總和,冊封兩位大將軍有著安撫人心,收攏軍心的作用。
所以真正按照功勞來算的,其實要從封侯開始。
李從彧,周瑞安,以及其他歸順的反王,基本都在這一列。
……
一場浩浩蕩蕩的稱帝大典,用了一整日的時間。
從那之後。
朱平安特意撥了一座寬敞的國師府,給李靈運做下榻之所。
李靈運欣然入住,但是又不太適應。
你要說他命賤,沒有住過大宅子,那麽劍池的山頂可比這國公府大多了,閉著眼睛半天都走不到頭。
可他活了四十多年,早就習慣了凡事都自己來做,於是把朱平安賜給他的仆從都打發了。
自己成日就在國公府裏修建林木,清理魚池,栽種花朵。
隻有閑不下來的時候,心裏才覺得充實。
他本意是打算迴劍池的,可是馬皇後肚子裏的小徒弟又要降世。
所以,得先把師徒的名分確立了再走。
正好如今李從彧也在金陵。
他獲封“武信侯”,平日裏時常登門,師徒倆試劍比武,這日子都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
這日,皇宮中。
到了小公主的預產之期。
李靈運來到宮中,與朱平安一同在側旁的宮殿中等著。
至於太子朱益明和秦王朱益順。
朱平安對他們寄予厚望,所以打從大明立國之後,這兩小子就閑不下來了。
朱平安將一份與拜火聖子締結的盟誓取來,遞給李靈運。
這盟誓上寫著,拜火聖子以及拜火教,將會舉全教之力幫助大明收複西域,但在西域之地需以拜火教為國教。
等將來拜火教反攻波斯與天竺時,大明需要在後方給予支持。
李靈運仔細翻讀過後,大致看懂了朱平安的用意。
他對西域未必有多大的征服興趣。
即便,這塊土地在過去的久遠曆史中,一度是中土王朝版圖的一部分。
可問題在於。
如今西域小國林立,教派相爭,始終沒有真正成了氣候的大國。
一旦狼庭對其施加壓力,整個西域沒有任何反抗力量,就會直接變成狼庭侵犯邊境的爪牙。
朱平安誌在天下,當然不會留下這麽一個隱患。
最理想的方案。
其實就是讓西域整合成一股力量,然後與燕家統治下的定北軍一起,形成一條人為阻擋狼庭與中土王朝直接接壤的漫長邊界。
兩個龐然大物通過這條邊界進行博弈與試探,可以避免大規模的直接交鋒。
李靈運看到這裏,又想起了燕守戰曾經表露出的野心。
——裂土封王
彼時,天下還是大元的王土,他可以理所當然的慷他人之慨。
可如今大明建立,他本人也與大明的國運聯係在一起,立場的變化,就會帶來態度的轉變。
因為有燕雲歌的存在,李靈運打心底是不希望與燕家撕破臉的。
但這最終的決定權是要落在朱平安身上。
“陛下打算如何對待燕家?”
朱平安察覺到師兄話裏有話,笑著道:“師兄去過漠北,知道的事情肯定比我清楚。既然這樣,我想先聽師兄的意見。”
李靈運於是如他所言,將自己前往漠北的經曆講述出來。
尤其是與當代大將軍“燕守戰”的談話,以及他與下一任燕家領袖“燕三”往來的點滴。
早在當初,燕守戰就對平西軍和鎮南軍有過定論。
他說李金堂的子孫青黃不接,然後西南之地就爆發了多年的內亂。
他說上官慶與元廷勾結,必遭反噬。
雖然,這反噬最終不是來自鎮南軍的內部。
但朱平安得以壯大,上官慶的養虎為患是不小的原因。
這都證明了,那位遠在漠北的老將,不僅軍法謀略過人,而且還能洞徹天下大勢。
朱平安從這隻字片語的事跡,就感受到了一種極其難纏的征兆。
從帝王的角度。
他當然是不想對燕家人妥協的。
尤其是裂土封王,這不就是要在北方培養出一個手握重兵的世襲軍閥麽?
他們固守國門是一方麵。
可長此以往,中土王朝的邊境被他人掌握,一旦燕家後人以開關放人作為要挾,想要朝廷做出各種讓步。
那麽朝廷就會陷入被動的局麵。
隻是,現在又出現了另外一種情形。
那就是北方的大元未滅,熙寧帝與雍王仍然保存著不容小覷的力量。
若是他們率先拉攏了燕家,並且說服燕家下場。
那麽大明將會陷入舉世皆敵的境地。
相比之下。
如果燕家可以與大明南北夾擊,那麽覆滅大元的難度也將容易許多。
李靈運同樣想到了這些關節。
但他並不出聲,隻等朱平安自己給出答案。
沉默了許久。
朱平安這才開口:“師兄,燕家之事關涉重大,我需要與臣下商議再做打算。若是要拉攏燕家,屆時還要勞駕師兄走一趟。”
“應該的。”
就在這時,朱平安的心腹太監急匆匆趕來。
他見到李靈運和朱平安,麵上頓時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朱平安眉頭一皺,催促道。
“國師不是外人。”
聞言,太監彎著腰,小心翼翼:“迴陛下,皇後誕下了一位小公主。隻是,小公主銜劍而生。娘娘沒有聲張,想請陛下來做決斷。”
聽到這話,李靈運與朱平安同時愣住了。
銜劍而生?
這是什麽情況。
他們是有聽過銜玉而生的,那是代表著極佳的富貴命。
銜劍而生,又代表著什麽?
這東西再典雅,那也是貨真價實的殺器,要是被解釋成大兇之象就不妙了。
李靈運心知這個問題會直接決定小徒弟的命運,立即開口。
“公主與我有師徒之緣,當為仙劍。”
國師位列超品,本身隻相當於一個特殊的勳貴。
算不上多麽出格的事情。
隻是,接下來的王爵與封邑,讓李靈運有點想不明白。
異姓王的存在,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不是好事。
但眾目睽睽之下,李靈運不好拆了朱平安的台,隻得受封。
從他之後,又有四位國公。
正是蘇遲、常勝、李胡以及前任鎮南大將軍“上官慶”。
這國公的位置並非取決於功勞,而是出於朱平安需要他們在朝廷上扮演的角色。
舊部裏的文臣武將各有一席國公之位,以示文武不分高下,同時還給了剩下之人一個念想。
至於李胡與上官慶。
如今大明的疆域就是昔日“鎮南軍”與“平西軍”的總和,冊封兩位大將軍有著安撫人心,收攏軍心的作用。
所以真正按照功勞來算的,其實要從封侯開始。
李從彧,周瑞安,以及其他歸順的反王,基本都在這一列。
……
一場浩浩蕩蕩的稱帝大典,用了一整日的時間。
從那之後。
朱平安特意撥了一座寬敞的國師府,給李靈運做下榻之所。
李靈運欣然入住,但是又不太適應。
你要說他命賤,沒有住過大宅子,那麽劍池的山頂可比這國公府大多了,閉著眼睛半天都走不到頭。
可他活了四十多年,早就習慣了凡事都自己來做,於是把朱平安賜給他的仆從都打發了。
自己成日就在國公府裏修建林木,清理魚池,栽種花朵。
隻有閑不下來的時候,心裏才覺得充實。
他本意是打算迴劍池的,可是馬皇後肚子裏的小徒弟又要降世。
所以,得先把師徒的名分確立了再走。
正好如今李從彧也在金陵。
他獲封“武信侯”,平日裏時常登門,師徒倆試劍比武,這日子都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
這日,皇宮中。
到了小公主的預產之期。
李靈運來到宮中,與朱平安一同在側旁的宮殿中等著。
至於太子朱益明和秦王朱益順。
朱平安對他們寄予厚望,所以打從大明立國之後,這兩小子就閑不下來了。
朱平安將一份與拜火聖子締結的盟誓取來,遞給李靈運。
這盟誓上寫著,拜火聖子以及拜火教,將會舉全教之力幫助大明收複西域,但在西域之地需以拜火教為國教。
等將來拜火教反攻波斯與天竺時,大明需要在後方給予支持。
李靈運仔細翻讀過後,大致看懂了朱平安的用意。
他對西域未必有多大的征服興趣。
即便,這塊土地在過去的久遠曆史中,一度是中土王朝版圖的一部分。
可問題在於。
如今西域小國林立,教派相爭,始終沒有真正成了氣候的大國。
一旦狼庭對其施加壓力,整個西域沒有任何反抗力量,就會直接變成狼庭侵犯邊境的爪牙。
朱平安誌在天下,當然不會留下這麽一個隱患。
最理想的方案。
其實就是讓西域整合成一股力量,然後與燕家統治下的定北軍一起,形成一條人為阻擋狼庭與中土王朝直接接壤的漫長邊界。
兩個龐然大物通過這條邊界進行博弈與試探,可以避免大規模的直接交鋒。
李靈運看到這裏,又想起了燕守戰曾經表露出的野心。
——裂土封王
彼時,天下還是大元的王土,他可以理所當然的慷他人之慨。
可如今大明建立,他本人也與大明的國運聯係在一起,立場的變化,就會帶來態度的轉變。
因為有燕雲歌的存在,李靈運打心底是不希望與燕家撕破臉的。
但這最終的決定權是要落在朱平安身上。
“陛下打算如何對待燕家?”
朱平安察覺到師兄話裏有話,笑著道:“師兄去過漠北,知道的事情肯定比我清楚。既然這樣,我想先聽師兄的意見。”
李靈運於是如他所言,將自己前往漠北的經曆講述出來。
尤其是與當代大將軍“燕守戰”的談話,以及他與下一任燕家領袖“燕三”往來的點滴。
早在當初,燕守戰就對平西軍和鎮南軍有過定論。
他說李金堂的子孫青黃不接,然後西南之地就爆發了多年的內亂。
他說上官慶與元廷勾結,必遭反噬。
雖然,這反噬最終不是來自鎮南軍的內部。
但朱平安得以壯大,上官慶的養虎為患是不小的原因。
這都證明了,那位遠在漠北的老將,不僅軍法謀略過人,而且還能洞徹天下大勢。
朱平安從這隻字片語的事跡,就感受到了一種極其難纏的征兆。
從帝王的角度。
他當然是不想對燕家人妥協的。
尤其是裂土封王,這不就是要在北方培養出一個手握重兵的世襲軍閥麽?
他們固守國門是一方麵。
可長此以往,中土王朝的邊境被他人掌握,一旦燕家後人以開關放人作為要挾,想要朝廷做出各種讓步。
那麽朝廷就會陷入被動的局麵。
隻是,現在又出現了另外一種情形。
那就是北方的大元未滅,熙寧帝與雍王仍然保存著不容小覷的力量。
若是他們率先拉攏了燕家,並且說服燕家下場。
那麽大明將會陷入舉世皆敵的境地。
相比之下。
如果燕家可以與大明南北夾擊,那麽覆滅大元的難度也將容易許多。
李靈運同樣想到了這些關節。
但他並不出聲,隻等朱平安自己給出答案。
沉默了許久。
朱平安這才開口:“師兄,燕家之事關涉重大,我需要與臣下商議再做打算。若是要拉攏燕家,屆時還要勞駕師兄走一趟。”
“應該的。”
就在這時,朱平安的心腹太監急匆匆趕來。
他見到李靈運和朱平安,麵上頓時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朱平安眉頭一皺,催促道。
“國師不是外人。”
聞言,太監彎著腰,小心翼翼:“迴陛下,皇後誕下了一位小公主。隻是,小公主銜劍而生。娘娘沒有聲張,想請陛下來做決斷。”
聽到這話,李靈運與朱平安同時愣住了。
銜劍而生?
這是什麽情況。
他們是有聽過銜玉而生的,那是代表著極佳的富貴命。
銜劍而生,又代表著什麽?
這東西再典雅,那也是貨真價實的殺器,要是被解釋成大兇之象就不妙了。
李靈運心知這個問題會直接決定小徒弟的命運,立即開口。
“公主與我有師徒之緣,當為仙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