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會在老鐵山駐紮一支兵馬,李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此時,竇樂說讓他駐守幽州,同時也會讓他明白,為什麽要駐紮那支兵馬。
這讓李藝內心極是感動。
他還是受信任的。
同時,也證實了平陽公主所擁有的軍權,不可小覷。
獨孤十三守在屋外。
屋內,地圖鋪在地上。
竇樂說道:“得此地者,便可掌控咽喉之地。”
“咽喉!”
李秀寧盯著地圖看了足足一炷香時間,再轉頭看看李藝。
李藝施禮:“末將愚鈍。”
李秀寧再看向竇樂:“舅舅,能不能說的直接一些,我當真看不出,這裏有何戰略價值。”
竇樂坐了下來,端上茶杯:“你心中的兵法,被限製在自古以來的傳承。幽州的戰略價值呢?”
說到幽州,李秀寧能講一天,價值太大了。
竇樂這時說了一句:“你隻看到地,卻沒有看到海。未來,還有天。”
地!
海!
天!
竇樂說道:“從萊州到金州海岸,雖然有二百裏,但小島、礁石眾多,真正的水路隻有兩處,老鐵山所處的位置,掌控著最重要的水路,最窄處隻有三十丈寬,當然那種小木板在我眼中,算不上船,十萬石巨艦,才算。”
李秀寧悟了。
從這一秒,李秀寧的思想產生了巨變。
從陸地防禦,開始轉換到了海洋防禦的戰略性轉彎。
李秀寧手中長杆滑過地圖:“若建安城在手,掃平金州至建安城的高句麗兵馬,將這一處攬入大唐之手,那麽這個地點,對於大唐的幽州海防而言,堪比周朝末期秦國的函穀關!”
李秀寧接著說:“餘杭那邊,全新的海船正在試製。就算失敗,用隋水師之前的海船,也足以封鎖這裏,將這一處海,變成大唐的內海。”
竇樂品了一口茶:“想掌控大海,首先是點,最完美的軍港必須拿下。而後是線,以軍港為點,連接我大唐戰艦的控製範圍,這才能畫出一麵美麗的風景。”
聽到這裏,李藝單膝跪地:“末將請戰,願死守此地。”
竇樂輕輕的搖了搖頭。
李秀寧知道竇樂的想法,也推算過竇樂的戰略。之前想不明白,因為她不理解,也想不到海防這個詞。
此時,她已經領悟。
李秀寧說道:“李將軍,無須為此地勞心。與其思考這裏如何防禦,不如想一想,如何在我唐軍不出兵的情況下,拿下建安城。當建安城在手,高句麗便顧及不到此處,這便是最好的防禦。”
竇樂認同。
李藝是整個腦袋都疼。
因為,拿下建安城,若是帶唐軍,他願死戰,想來也是有機會的。
可是,靠契丹、室韋,這種弱小的外族。
李藝感覺他們麵對高句麗,就像是羊群衝擊狼群,弱小不堪。
李藝又說道:“末將自請別處駐防,幽州城防禦完善之後,末將永不迴幽州。”這話,也是李藝認真思考過的,他曾經是幽州王,如果他負責幽州,難免會讓有心人利用。
想走的更遠,升的更高,就不能留在幽州。
誰來駐守幽州並不重要。
隻要這個人能貫徹國舅竇樂對高句麗製訂的戰略。
李秀寧迴去。
李世民還在地圖上發呆。
右腦疼,炸開一樣的疼。
他已經想破了腦袋,卻想不出來,為什麽要那麽一個地方駐紮一支兵馬,雖然以山勢,可以守得住,但憑什麽去攻打大黑山要塞。
那可是一個防禦力相當高的堅固要塞。
見到李秀寧迴來,李世民立即迎上去:“姐姐。”
李秀寧將外袍放在架子上,走到了地圖前。
“姐姐,舅舅怎麽說。”
李秀寧伸手指著地圖:“舅舅說,我們心中的地圖,隻有陸地。他講的海洋防禦戰略,擁有大海才有資格擁有天下。”
海洋。
李世民之前真的沒想過。
海戰,往前算真的沒誰會在意的。
隋攻打高句麗的時候,有兩次都用到了船。
最多還是當運輸工具。
船的戰鬥,也是到了高句麗的江麵上開戰,並沒有在茫茫大海中作戰過。
船,價值何在?
李世民有點疑惑。
李秀寧給李世民講解:“在餘杭,舅舅已經安排人在研究新船。試製的船都不大,一半為咱們使用船隻的改進型,另一半則在使用了從來沒有人見過的方式,不行商、不運人,隻作戰。”
李世民是一個好學的人。
立即開始學習水軍的一些知識,可當他找到許多書籍之後,突然發現,以往的書籍講述的都是河、江麵作戰。
完全沒有海。
大唐沒有海戰的資料可查。
就詢問漁民,漁民們也隻知道離岸邊十數裏的海,再遠他們也不敢去。
隻說,海上兇險無比。
而海有多大。
沒人說的清。
李世民研究了兩天,又找到了李秀寧:“姐姐,可否再去問問舅舅,關於海戰的事情。”
李秀寧答應下來。
可當李秀寧去往竇樂住所的時候,卻聽說竇樂出行。
也沒說去了哪裏,隻帶了二百山營的親兵。
竇樂去哪裏了。
武邑縣。
身邊隻帶著獨孤十三,還有打扮成小太監的燕夏,以及二百山營的親兵。
就這二百山營,尋常的匪類,沒個萬八千人,很難傷到竇樂。
竇樂先坐船到海鄉,然後再轉陸行。
武邑縣。
好地方,水多,地平。
多條河流經過,水渠也有不少,耕地多為良田水澆地。
竇樂一行人化裝成商隊,似乎從幽州南下的。
到了武邑縣停下,獨孤十三帶人去打聽了一天,迴來報告:“國舅,找到人了。”
“恩。”
竇樂示意獨孤十三帶路,親自前往。
田間地頭,一個正在勞作的男子,看到竇樂之後,打量了一下,便繼續開始在田間勞作。
竇樂站在田邊:“可否有意入仕為官?”
男子起身擦了一把汗。
先是很鄭重了施了一禮,這才說道:
“當年,我年少的時候,隨父征討當地賊寇,安定鄉裏。所圖,便是這份可以安居樂業。天下大亂,天下便無安定之處,前有竇建德,後有劉黑闥,征戰數年,立下許多戰功,至今卻依舊想不明白,為何而戰。”
此時,竇樂說讓他駐守幽州,同時也會讓他明白,為什麽要駐紮那支兵馬。
這讓李藝內心極是感動。
他還是受信任的。
同時,也證實了平陽公主所擁有的軍權,不可小覷。
獨孤十三守在屋外。
屋內,地圖鋪在地上。
竇樂說道:“得此地者,便可掌控咽喉之地。”
“咽喉!”
李秀寧盯著地圖看了足足一炷香時間,再轉頭看看李藝。
李藝施禮:“末將愚鈍。”
李秀寧再看向竇樂:“舅舅,能不能說的直接一些,我當真看不出,這裏有何戰略價值。”
竇樂坐了下來,端上茶杯:“你心中的兵法,被限製在自古以來的傳承。幽州的戰略價值呢?”
說到幽州,李秀寧能講一天,價值太大了。
竇樂這時說了一句:“你隻看到地,卻沒有看到海。未來,還有天。”
地!
海!
天!
竇樂說道:“從萊州到金州海岸,雖然有二百裏,但小島、礁石眾多,真正的水路隻有兩處,老鐵山所處的位置,掌控著最重要的水路,最窄處隻有三十丈寬,當然那種小木板在我眼中,算不上船,十萬石巨艦,才算。”
李秀寧悟了。
從這一秒,李秀寧的思想產生了巨變。
從陸地防禦,開始轉換到了海洋防禦的戰略性轉彎。
李秀寧手中長杆滑過地圖:“若建安城在手,掃平金州至建安城的高句麗兵馬,將這一處攬入大唐之手,那麽這個地點,對於大唐的幽州海防而言,堪比周朝末期秦國的函穀關!”
李秀寧接著說:“餘杭那邊,全新的海船正在試製。就算失敗,用隋水師之前的海船,也足以封鎖這裏,將這一處海,變成大唐的內海。”
竇樂品了一口茶:“想掌控大海,首先是點,最完美的軍港必須拿下。而後是線,以軍港為點,連接我大唐戰艦的控製範圍,這才能畫出一麵美麗的風景。”
聽到這裏,李藝單膝跪地:“末將請戰,願死守此地。”
竇樂輕輕的搖了搖頭。
李秀寧知道竇樂的想法,也推算過竇樂的戰略。之前想不明白,因為她不理解,也想不到海防這個詞。
此時,她已經領悟。
李秀寧說道:“李將軍,無須為此地勞心。與其思考這裏如何防禦,不如想一想,如何在我唐軍不出兵的情況下,拿下建安城。當建安城在手,高句麗便顧及不到此處,這便是最好的防禦。”
竇樂認同。
李藝是整個腦袋都疼。
因為,拿下建安城,若是帶唐軍,他願死戰,想來也是有機會的。
可是,靠契丹、室韋,這種弱小的外族。
李藝感覺他們麵對高句麗,就像是羊群衝擊狼群,弱小不堪。
李藝又說道:“末將自請別處駐防,幽州城防禦完善之後,末將永不迴幽州。”這話,也是李藝認真思考過的,他曾經是幽州王,如果他負責幽州,難免會讓有心人利用。
想走的更遠,升的更高,就不能留在幽州。
誰來駐守幽州並不重要。
隻要這個人能貫徹國舅竇樂對高句麗製訂的戰略。
李秀寧迴去。
李世民還在地圖上發呆。
右腦疼,炸開一樣的疼。
他已經想破了腦袋,卻想不出來,為什麽要那麽一個地方駐紮一支兵馬,雖然以山勢,可以守得住,但憑什麽去攻打大黑山要塞。
那可是一個防禦力相當高的堅固要塞。
見到李秀寧迴來,李世民立即迎上去:“姐姐。”
李秀寧將外袍放在架子上,走到了地圖前。
“姐姐,舅舅怎麽說。”
李秀寧伸手指著地圖:“舅舅說,我們心中的地圖,隻有陸地。他講的海洋防禦戰略,擁有大海才有資格擁有天下。”
海洋。
李世民之前真的沒想過。
海戰,往前算真的沒誰會在意的。
隋攻打高句麗的時候,有兩次都用到了船。
最多還是當運輸工具。
船的戰鬥,也是到了高句麗的江麵上開戰,並沒有在茫茫大海中作戰過。
船,價值何在?
李世民有點疑惑。
李秀寧給李世民講解:“在餘杭,舅舅已經安排人在研究新船。試製的船都不大,一半為咱們使用船隻的改進型,另一半則在使用了從來沒有人見過的方式,不行商、不運人,隻作戰。”
李世民是一個好學的人。
立即開始學習水軍的一些知識,可當他找到許多書籍之後,突然發現,以往的書籍講述的都是河、江麵作戰。
完全沒有海。
大唐沒有海戰的資料可查。
就詢問漁民,漁民們也隻知道離岸邊十數裏的海,再遠他們也不敢去。
隻說,海上兇險無比。
而海有多大。
沒人說的清。
李世民研究了兩天,又找到了李秀寧:“姐姐,可否再去問問舅舅,關於海戰的事情。”
李秀寧答應下來。
可當李秀寧去往竇樂住所的時候,卻聽說竇樂出行。
也沒說去了哪裏,隻帶了二百山營的親兵。
竇樂去哪裏了。
武邑縣。
身邊隻帶著獨孤十三,還有打扮成小太監的燕夏,以及二百山營的親兵。
就這二百山營,尋常的匪類,沒個萬八千人,很難傷到竇樂。
竇樂先坐船到海鄉,然後再轉陸行。
武邑縣。
好地方,水多,地平。
多條河流經過,水渠也有不少,耕地多為良田水澆地。
竇樂一行人化裝成商隊,似乎從幽州南下的。
到了武邑縣停下,獨孤十三帶人去打聽了一天,迴來報告:“國舅,找到人了。”
“恩。”
竇樂示意獨孤十三帶路,親自前往。
田間地頭,一個正在勞作的男子,看到竇樂之後,打量了一下,便繼續開始在田間勞作。
竇樂站在田邊:“可否有意入仕為官?”
男子起身擦了一把汗。
先是很鄭重了施了一禮,這才說道:
“當年,我年少的時候,隨父征討當地賊寇,安定鄉裏。所圖,便是這份可以安居樂業。天下大亂,天下便無安定之處,前有竇建德,後有劉黑闥,征戰數年,立下許多戰功,至今卻依舊想不明白,為何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