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朗得到了姐姐的應允,心裏挺高興的。
隨後,他便轉身準備離開姐姐家,繼續去忙自己的事兒。
姐姐見狀,多問了一句:“你這又要急著去哪兒呀?”
陳天朗隻是簡單地迴答說:“姐,我出去喝酒去。”
但他卻並未提及要去誰家喝酒,也沒說要和誰一起喝。
姐姐聽了,微微皺了皺眉頭,像往常一樣叮囑道:“你呀,少喝點酒,晚上可要早些迴家,別在外麵喝得醉醺醺的,讓家裏人擔心。”
陳天朗一邊應著姐姐的話,一邊已經跨上了摩托車,再次發動車子,隨著一陣發動機的轟鳴聲,他又朝著未知的方向駛去了。
而姐姐則站在院子門口,望著弟弟離去的背影,眼神裏透著一絲擔憂,她怎麽也想不到,這看似平常的一次分別,竟然會成為弟弟和弟媳之間的永訣。
從姐姐家那充滿著質樸與親切的小院離開後,陳天朗騎著摩托車,迎著那漸漸西沉、將天邊染得一片橙紅的落日餘暉,沿著蜿蜒的鄉間小路,向著徐德忠家的方向疾馳而去。
此時的鄉間小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微風輕輕拂過,田野裏的麥苗泛起層層綠色的波浪,仿佛在低聲訴說著鄉村獨有的寧靜與祥和。
陳天朗的思緒卻並未被這沿途的美景所牽絆,他滿心想著的,是即將與老友徐德忠的相聚。
徐德忠與陳天朗,在這小小的建築行業圈子裏,可謂是彼此熟知的老搭檔了。
一個是精於瓦匠手藝的徐德忠,他砌出的牆壁平整光滑,每一塊磚瓦在他的手中都像是聽話的士兵,被精準地安置在最合適的位置;
另一個則是擅長泥工活兒的陳天朗,他調製的泥漿均勻細膩,塗抹起來得心應手,經他之手的牆麵總是平整如新。
因為工作的機緣巧合,他們頻繁地一起接活幹,無論是修建村裏的新房舍,還是翻新老舊的建築,都少不了他們二人默契配合的身影。
久而久之,一種深厚的友誼便在這一磚一瓦、一泥一漿的協作中逐漸生根發芽,他們成了無話不談、閑暇時常相聚的摯友。
在小鎮的生活節奏裏,他們如同眾多質樸的男人一般,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最大的消遣便是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
相互串串門,湊在一起喝酒打牌,在歡聲笑語與推杯換盞間,消磨掉那些平淡而又珍貴的時光。
在村民們的眼中,徐德忠就像是一隻溫和的綿羊,性格裏透著老實與憨厚,甚至略顯懦弱。
他總是默默地穿梭於人群之中,很少主動與人攀談,若是有人與他搭話,他也是輕聲細語地迴應,那說話聲音小得仿佛生怕驚擾了周圍的空氣。
他的家庭,就像是一本寫滿了故事與滄桑的舊書,每一頁都記錄著生活的不易與波折。
他和妻子曉燕,都是經曆過婚姻破裂的傷痛後,重新走到一起組建了這個家庭。
這十幾年來,他們一同走過風雨,然而感情卻始終如同爐灶裏將熄未熄的火苗,不溫不火地維持著。
徐德忠的生活裏,還有一個讓他頭疼不已的兒子。
那是他與前妻所生的孩子,不知是年少輕狂還是被外界的誘惑迷失了方向,這個孩子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隻,在生活的海洋裏肆意漂泊,麻煩如同洶湧的海浪一般不斷地向他湧來。
他在外麵欠下了一屁股債,那數額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壓得徐德忠幾乎喘不過氣來。
近幾年,徐德忠在建築工地上拚死拚活、揮汗如雨地辛苦勞作,好不容易掙來的那點血汗錢,卻如同流入無底洞一般,幾乎都被拿去替兒子償還那似乎永遠也還不清的外債了。
這一切,使得徐德忠在家中的地位變得無比尷尬,仿佛他隻是這個家庭裏一個默默付出的過客。
而經濟上的拮據,更像是一道深深的鴻溝,橫亙在他與妻子曉燕之間,讓他在曉燕麵前總是難以挺起胸膛,隻能卑微地低下頭去。
當陳天朗的摩托車終於停在徐德忠家那略顯破舊的小院門口時,天色已經像一塊被慢慢浸染的黑色綢緞,漸漸暗了下來。
徐德忠早已聽到摩托車的轟鳴聲,他熱情地迎出門來,臉上掛著那一貫的憨厚笑容,招唿著陳天朗進屋。
屋內,簡單的桌椅已經擺放整齊,桌上放著幾樣下酒的小菜和兩瓶白酒。
兩人相視一笑,默契地坐下後,便開啟了這一場屬於老友之間的酒局。
他們一邊喝著酒,一邊天南海北地聊著,從最近在工地上遇到的趣事,到村裏的家長裏短,再到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擔憂,無話不談。
酒過三巡,不知不覺間,喝到一半時,徐德忠的妻子曉燕或許是覺得這男人間的酒局有些無趣,又或許是早已與牌友有約,她起身簡單地收拾了一下,便出門打麻將去了。
屋內,隻剩下陳天朗和徐德忠兩人繼續在那昏黃的燈光下推杯換盞。
隨著時間的推移,酒精開始在陳天朗的體內肆虐起來,沒過多久,他便有了明顯的醉意。
他的眼神開始變得迷離,說話也漸漸變得含糊不清,而且醉得越來越厲害,最後甚至到了連站都站不穩、無法騎摩托車迴家的地步。
徐德忠見狀,皺了皺眉頭,略作思索後,便說要幫他叫一輛出租車。
他拿起那部早已老舊的手機,撥通了出租車公司的電話,告訴對方這裏的地址,並詳細地描述了陳天朗的情況,讓司機盡快來接陳天朗。
隨後,他便陪著陳天朗在屋裏靜靜地等待著出租車的到來。
然而,當辦案人員在後續的調查中,好不容易找到那名出租車司機進行詢問時,司機卻滿臉疑惑地表示,當晚他確實接到了這個叫車電話,而且清晰地記得電話裏的囑托。
但由於某些當時看似合理、如今卻又疑雲重重的原因,他從始至終都沒有去徐德忠家接陳天朗。
辦案人員不敢輕信,經過對出租車定位係統那精準數據的仔細查詢與分析,也確鑿地證實了司機的說法。
隨後,他便轉身準備離開姐姐家,繼續去忙自己的事兒。
姐姐見狀,多問了一句:“你這又要急著去哪兒呀?”
陳天朗隻是簡單地迴答說:“姐,我出去喝酒去。”
但他卻並未提及要去誰家喝酒,也沒說要和誰一起喝。
姐姐聽了,微微皺了皺眉頭,像往常一樣叮囑道:“你呀,少喝點酒,晚上可要早些迴家,別在外麵喝得醉醺醺的,讓家裏人擔心。”
陳天朗一邊應著姐姐的話,一邊已經跨上了摩托車,再次發動車子,隨著一陣發動機的轟鳴聲,他又朝著未知的方向駛去了。
而姐姐則站在院子門口,望著弟弟離去的背影,眼神裏透著一絲擔憂,她怎麽也想不到,這看似平常的一次分別,竟然會成為弟弟和弟媳之間的永訣。
從姐姐家那充滿著質樸與親切的小院離開後,陳天朗騎著摩托車,迎著那漸漸西沉、將天邊染得一片橙紅的落日餘暉,沿著蜿蜒的鄉間小路,向著徐德忠家的方向疾馳而去。
此時的鄉間小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微風輕輕拂過,田野裏的麥苗泛起層層綠色的波浪,仿佛在低聲訴說著鄉村獨有的寧靜與祥和。
陳天朗的思緒卻並未被這沿途的美景所牽絆,他滿心想著的,是即將與老友徐德忠的相聚。
徐德忠與陳天朗,在這小小的建築行業圈子裏,可謂是彼此熟知的老搭檔了。
一個是精於瓦匠手藝的徐德忠,他砌出的牆壁平整光滑,每一塊磚瓦在他的手中都像是聽話的士兵,被精準地安置在最合適的位置;
另一個則是擅長泥工活兒的陳天朗,他調製的泥漿均勻細膩,塗抹起來得心應手,經他之手的牆麵總是平整如新。
因為工作的機緣巧合,他們頻繁地一起接活幹,無論是修建村裏的新房舍,還是翻新老舊的建築,都少不了他們二人默契配合的身影。
久而久之,一種深厚的友誼便在這一磚一瓦、一泥一漿的協作中逐漸生根發芽,他們成了無話不談、閑暇時常相聚的摯友。
在小鎮的生活節奏裏,他們如同眾多質樸的男人一般,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最大的消遣便是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
相互串串門,湊在一起喝酒打牌,在歡聲笑語與推杯換盞間,消磨掉那些平淡而又珍貴的時光。
在村民們的眼中,徐德忠就像是一隻溫和的綿羊,性格裏透著老實與憨厚,甚至略顯懦弱。
他總是默默地穿梭於人群之中,很少主動與人攀談,若是有人與他搭話,他也是輕聲細語地迴應,那說話聲音小得仿佛生怕驚擾了周圍的空氣。
他的家庭,就像是一本寫滿了故事與滄桑的舊書,每一頁都記錄著生活的不易與波折。
他和妻子曉燕,都是經曆過婚姻破裂的傷痛後,重新走到一起組建了這個家庭。
這十幾年來,他們一同走過風雨,然而感情卻始終如同爐灶裏將熄未熄的火苗,不溫不火地維持著。
徐德忠的生活裏,還有一個讓他頭疼不已的兒子。
那是他與前妻所生的孩子,不知是年少輕狂還是被外界的誘惑迷失了方向,這個孩子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隻,在生活的海洋裏肆意漂泊,麻煩如同洶湧的海浪一般不斷地向他湧來。
他在外麵欠下了一屁股債,那數額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壓得徐德忠幾乎喘不過氣來。
近幾年,徐德忠在建築工地上拚死拚活、揮汗如雨地辛苦勞作,好不容易掙來的那點血汗錢,卻如同流入無底洞一般,幾乎都被拿去替兒子償還那似乎永遠也還不清的外債了。
這一切,使得徐德忠在家中的地位變得無比尷尬,仿佛他隻是這個家庭裏一個默默付出的過客。
而經濟上的拮據,更像是一道深深的鴻溝,橫亙在他與妻子曉燕之間,讓他在曉燕麵前總是難以挺起胸膛,隻能卑微地低下頭去。
當陳天朗的摩托車終於停在徐德忠家那略顯破舊的小院門口時,天色已經像一塊被慢慢浸染的黑色綢緞,漸漸暗了下來。
徐德忠早已聽到摩托車的轟鳴聲,他熱情地迎出門來,臉上掛著那一貫的憨厚笑容,招唿著陳天朗進屋。
屋內,簡單的桌椅已經擺放整齊,桌上放著幾樣下酒的小菜和兩瓶白酒。
兩人相視一笑,默契地坐下後,便開啟了這一場屬於老友之間的酒局。
他們一邊喝著酒,一邊天南海北地聊著,從最近在工地上遇到的趣事,到村裏的家長裏短,再到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擔憂,無話不談。
酒過三巡,不知不覺間,喝到一半時,徐德忠的妻子曉燕或許是覺得這男人間的酒局有些無趣,又或許是早已與牌友有約,她起身簡單地收拾了一下,便出門打麻將去了。
屋內,隻剩下陳天朗和徐德忠兩人繼續在那昏黃的燈光下推杯換盞。
隨著時間的推移,酒精開始在陳天朗的體內肆虐起來,沒過多久,他便有了明顯的醉意。
他的眼神開始變得迷離,說話也漸漸變得含糊不清,而且醉得越來越厲害,最後甚至到了連站都站不穩、無法騎摩托車迴家的地步。
徐德忠見狀,皺了皺眉頭,略作思索後,便說要幫他叫一輛出租車。
他拿起那部早已老舊的手機,撥通了出租車公司的電話,告訴對方這裏的地址,並詳細地描述了陳天朗的情況,讓司機盡快來接陳天朗。
隨後,他便陪著陳天朗在屋裏靜靜地等待著出租車的到來。
然而,當辦案人員在後續的調查中,好不容易找到那名出租車司機進行詢問時,司機卻滿臉疑惑地表示,當晚他確實接到了這個叫車電話,而且清晰地記得電話裏的囑托。
但由於某些當時看似合理、如今卻又疑雲重重的原因,他從始至終都沒有去徐德忠家接陳天朗。
辦案人員不敢輕信,經過對出租車定位係統那精準數據的仔細查詢與分析,也確鑿地證實了司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