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篇:下一本寫什麽?
平行大唐之吾為世宗威皇帝 作者:風影雲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到有書友還要我寫點天幕什麽的?
抱歉,我這人寫書有個臭脾氣,那就是番外不會多寫。番外劇情能夠寫兩篇,已經是我莫大的努力了。所以,本書就此完結吧。
目前我腦子裏有三個靈感:穿越從邊疆王爺殺迴去的、遊戲裏當個種田城主、劍仙在異界砍光明教會的。
書友們喜歡看哪個?
有現實的朋友問我要不要再寫一本武俠,我翻了個白眼,不太想寫。
寫了兩本都沒有找到感覺,再寫一本絕對是撲街。
起碼世宗威皇帝應該沒有撲。
而且,我以後寫書應該就是八十萬字以內了。劇情節奏基本能控製好,不會水太多,腦子也夠用。
最重要的是,字數越多邏輯越容易崩掉。
會顯得上下文不完整。
我在世宗這本書裏因為幾處劇情沒控製好,都有點崩了。
說句真的,最後我都不知道圓迴來沒有。
在這裏隻能說一句對不起了。
新的書幾個思路都會開一下,看看書友們喜歡看什麽吧。
至於那幾本斷更的,都屬於思路枯竭無力跟上了,等以後思路理清了再去填坑。
《平行大唐之吾為世宗威皇帝》就到這裏結束了吧。
也不會再寫什麽番外了。
結束就徹底結束,再多寫什麽就很水了,書友們自己去想象就好了。
看到評論裏還有書友希望我寫點天幕什麽的?
我開始還有點懵逼的,然後我去番茄裏搜了下天幕……
請原諒我語言的匱乏……
我算是保守的網文小說寫手,係統文都不寫更別提天幕了。
所以,還指望我出個天幕番外,算了。至於地府裏為什麽看不到秦皇漢武楊廣他們,沒看開頭李世民一下來,李淵李建成他們趕緊去投胎了嗎?所以,秦皇漢武他們也是趕緊都走了,不可能和李恪碰麵了。
最開始寫的時候,我是沒打算寫李恪的,打算寫一個沒落的李唐宗室弟子在五代十國重建大唐。但後來我去查了查五代十國的一些曆史人物……
我還是寫初唐人物吧。
因為我前麵寫了一本天策軍了,所以我就從李唐宗室入手。從李唐宗室入手的話,李恪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了。
因為以前上網,就看到很多人吐槽,要是李世民把皇位傳給李恪,說不定都不會出武則天那種糟心事了,所以我就研究了下李恪。
李恪本人到底有多少本事我搜集的史料沒顯示出來,畢竟李恪是真死的早。
但從李恪被冤殺時的官職來看。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陝南地區);尋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遷太子太師;
梁州我沒找到在哪,但是安州,是唐武德初期設立過總管府的。而在武德時期,能夠設立總管府的地方,都有很重的軍事意味。我去查了查安州,就是現在的安陸,正好卡在武漢和襄陽中間。如果有南方割據政權,襄陽和武漢有多重要就明白了。
可以說,不說太子太師,光是梁州和安州這兩都督的任命,就可以看出來,不說李恪的才幹,就說身份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確定,李恪對於李治而言,就相當於貞觀朝的李道宗。
李恪被冤殺,直接導致李唐宗室在朝堂力量的衰減,這不是後來的李元軌、李貞他們可以相比的。李恪雖然是庶出,但他是長,李承乾被廢加上李寬過繼,李世民兒子中年紀最大的就是李恪。再加上被李世民誇過英果類我,這對喜歡權力的長孫無忌威脅多大就不言而喻了,甚至對李治也有威脅。
長孫無忌借助房遺愛謀反案,殺的李淵和李世民兒子中,為什麽挑選了李恪和李元景,而李元軌和李貞這些人沒選,就在於李恪是當時李世民兒子中最長者,而李元景是李淵兒子中最長者。長孫無忌要想大權獨攬,這兩個在當時是絕對繞不過去的。
尤其是李恪,還被李世民念叨過要立太子。
李恪被殺,根本原因就是兩個:年長,英果類李世民。
而且我們翻史料,會發現裏麵記載李恪的過失就是一個遊獵過度,新唐書還記載過李恪和乳母之子賭錢,但新唐書……要知道,李恪是被以涉嫌謀反冤殺的,要想讓罪過坐實,那麽有關於李恪的罪狀,肯定是會大書特書的。
對比下李佑的記載,區別是很明顯的。
這種記載的區別,說出了兩件事:李恪是被冤殺的;李恪基本上就沒太多的大瑕疵。
最後,對李恪的同情,更在於李恪的子孫上。李恪長子李仁和長孫李禧,真的是為了大唐嘔心瀝血,最後是雙雙死難。至於孫子李禕更不用說,信安郡王,奇襲石堡城,拓地千裏。到了曾孫,還有李峘、李峴兩國公。也就是說,李恪是連出了四代賢良子孫,這個質量……
要知道,李治的兒子李顯沒有守住皇位,直接被母親武則天給奪了,而武則天殺了多少忠臣良將,導致那段時間對外戰爭,嗬嗬。李顯好不容易複位,被老婆韋皇後是直接青青草原,然後被老婆女兒聯手毒死,嘖。至於李旦,看看當李旦老婆風險有多高……直到李隆基才算好,但李隆基的那個玄宗……
懂廟號的都知道玄這個廟號,玄之又玄啊。
差一點就可以和靈這個諡號相比了。
可以說,現在人們的不平,就是李治和李恪兩人子孫質量的對比出來的。
就這樣吧。
書友們如果不想看我目前有思路的那三樣,也可以留言說想看我寫什麽,我到時找素材去。
好了,我們下一本書見!
抱歉,我這人寫書有個臭脾氣,那就是番外不會多寫。番外劇情能夠寫兩篇,已經是我莫大的努力了。所以,本書就此完結吧。
目前我腦子裏有三個靈感:穿越從邊疆王爺殺迴去的、遊戲裏當個種田城主、劍仙在異界砍光明教會的。
書友們喜歡看哪個?
有現實的朋友問我要不要再寫一本武俠,我翻了個白眼,不太想寫。
寫了兩本都沒有找到感覺,再寫一本絕對是撲街。
起碼世宗威皇帝應該沒有撲。
而且,我以後寫書應該就是八十萬字以內了。劇情節奏基本能控製好,不會水太多,腦子也夠用。
最重要的是,字數越多邏輯越容易崩掉。
會顯得上下文不完整。
我在世宗這本書裏因為幾處劇情沒控製好,都有點崩了。
說句真的,最後我都不知道圓迴來沒有。
在這裏隻能說一句對不起了。
新的書幾個思路都會開一下,看看書友們喜歡看什麽吧。
至於那幾本斷更的,都屬於思路枯竭無力跟上了,等以後思路理清了再去填坑。
《平行大唐之吾為世宗威皇帝》就到這裏結束了吧。
也不會再寫什麽番外了。
結束就徹底結束,再多寫什麽就很水了,書友們自己去想象就好了。
看到評論裏還有書友希望我寫點天幕什麽的?
我開始還有點懵逼的,然後我去番茄裏搜了下天幕……
請原諒我語言的匱乏……
我算是保守的網文小說寫手,係統文都不寫更別提天幕了。
所以,還指望我出個天幕番外,算了。至於地府裏為什麽看不到秦皇漢武楊廣他們,沒看開頭李世民一下來,李淵李建成他們趕緊去投胎了嗎?所以,秦皇漢武他們也是趕緊都走了,不可能和李恪碰麵了。
最開始寫的時候,我是沒打算寫李恪的,打算寫一個沒落的李唐宗室弟子在五代十國重建大唐。但後來我去查了查五代十國的一些曆史人物……
我還是寫初唐人物吧。
因為我前麵寫了一本天策軍了,所以我就從李唐宗室入手。從李唐宗室入手的話,李恪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了。
因為以前上網,就看到很多人吐槽,要是李世民把皇位傳給李恪,說不定都不會出武則天那種糟心事了,所以我就研究了下李恪。
李恪本人到底有多少本事我搜集的史料沒顯示出來,畢竟李恪是真死的早。
但從李恪被冤殺時的官職來看。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陝南地區);尋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遷太子太師;
梁州我沒找到在哪,但是安州,是唐武德初期設立過總管府的。而在武德時期,能夠設立總管府的地方,都有很重的軍事意味。我去查了查安州,就是現在的安陸,正好卡在武漢和襄陽中間。如果有南方割據政權,襄陽和武漢有多重要就明白了。
可以說,不說太子太師,光是梁州和安州這兩都督的任命,就可以看出來,不說李恪的才幹,就說身份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確定,李恪對於李治而言,就相當於貞觀朝的李道宗。
李恪被冤殺,直接導致李唐宗室在朝堂力量的衰減,這不是後來的李元軌、李貞他們可以相比的。李恪雖然是庶出,但他是長,李承乾被廢加上李寬過繼,李世民兒子中年紀最大的就是李恪。再加上被李世民誇過英果類我,這對喜歡權力的長孫無忌威脅多大就不言而喻了,甚至對李治也有威脅。
長孫無忌借助房遺愛謀反案,殺的李淵和李世民兒子中,為什麽挑選了李恪和李元景,而李元軌和李貞這些人沒選,就在於李恪是當時李世民兒子中最長者,而李元景是李淵兒子中最長者。長孫無忌要想大權獨攬,這兩個在當時是絕對繞不過去的。
尤其是李恪,還被李世民念叨過要立太子。
李恪被殺,根本原因就是兩個:年長,英果類李世民。
而且我們翻史料,會發現裏麵記載李恪的過失就是一個遊獵過度,新唐書還記載過李恪和乳母之子賭錢,但新唐書……要知道,李恪是被以涉嫌謀反冤殺的,要想讓罪過坐實,那麽有關於李恪的罪狀,肯定是會大書特書的。
對比下李佑的記載,區別是很明顯的。
這種記載的區別,說出了兩件事:李恪是被冤殺的;李恪基本上就沒太多的大瑕疵。
最後,對李恪的同情,更在於李恪的子孫上。李恪長子李仁和長孫李禧,真的是為了大唐嘔心瀝血,最後是雙雙死難。至於孫子李禕更不用說,信安郡王,奇襲石堡城,拓地千裏。到了曾孫,還有李峘、李峴兩國公。也就是說,李恪是連出了四代賢良子孫,這個質量……
要知道,李治的兒子李顯沒有守住皇位,直接被母親武則天給奪了,而武則天殺了多少忠臣良將,導致那段時間對外戰爭,嗬嗬。李顯好不容易複位,被老婆韋皇後是直接青青草原,然後被老婆女兒聯手毒死,嘖。至於李旦,看看當李旦老婆風險有多高……直到李隆基才算好,但李隆基的那個玄宗……
懂廟號的都知道玄這個廟號,玄之又玄啊。
差一點就可以和靈這個諡號相比了。
可以說,現在人們的不平,就是李治和李恪兩人子孫質量的對比出來的。
就這樣吧。
書友們如果不想看我目前有思路的那三樣,也可以留言說想看我寫什麽,我到時找素材去。
好了,我們下一本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