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收雪域(一)
平行大唐之吾為世宗威皇帝 作者:風影雲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緩緩流逝,來到了貞興十二年。
李恪是一個發現計劃不完備就能迅速推翻原定計劃的人,哪怕為此會延時很久。
攻伐吐蕃之所以一拖再拖,就在於李恪發現三軍大都督府製定的計劃太多漏洞了。當然,不是說三軍大都督府的計劃不可行,而是那個計劃對於後勤太過於忽視了。
真按照那個計劃,大唐攻滅吐蕃,至少需要花費兩千萬銀通寶,六十萬石糧食。
雖說大唐現在年入折合銀通寶已經是六千萬,至於糧食,賦稅和常平倉每年收入達兩千三百萬石,至於民間存糧有多少?
沒人去統計。
反正在洛陽,鬥米不過十一錢,鬥穀不過八錢,糧食想漲點價都難,因為從江南漕運過來的糧食太多了。
正是因為錢糧的充裕,三軍大都督府壓根就沒去想錢糧的事,做得計劃就是怎麽快怎麽狠就怎麽來。後果嘛……計劃很出色,就是讓李恪看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雖然李恪不介意用錢糧砸死敵人,但是,那是正常使用錢糧的情況下。可三軍大都督府攻滅吐蕃的計劃,那是在肆意浪費錢糧!
浪費那就是另一迴事了。
說真的,李恪想起三軍大都督府做的第一個計劃,隻要一迴想就腦仁疼。
五路大軍每一路要配三百門火炮不說,還得配備五十架配重炮車。步兵每人兩匹馬,一匹騎乘一匹馱物資,騎兵每人四匹馬,兩匹馱物資,一匹戰乘馬一匹戰馬,至於別的有的沒的……反正,當時李恪算了下需要動用的馬匹數量,臉就直接黑了。
要知道,三軍大都督府那還隻是給了作戰部隊的馬匹需要數量,兵部那邊後勤保障需要的馬匹數量可還沒算。
典型的過慣了好日子就開始控製不住手腳了!
終於,被李恪一而再再而三打迴作戰計劃,再加上在吐蕃的布置也沒有到位,三軍大都督府終於沉下心認認真真製定了一份作戰計劃。
打仗的部分李恪略過,畢竟三軍大都督府裏那群將軍比自己更懂,李恪重點看的是武備配置。
步兵人手一匹乘馬,然後五人配一輛馬車,馬車上放鎧甲彈藥隨軍口糧帳篷等物資,騎兵一人三馬,一匹馱馬一匹馱乘馬一匹戰馬,一什騎兵配一輛馬車。五路大軍每一路都配一百門三寸口徑火炮,八十門子母炮二十門前膛炮,兩種火炮都可以用來原野陣戰,而前膛炮還可以用來攻堅。
如果不是看到百濟人為了防禦火炮做出的努力,李恪都沒打算給步軍配前膛炮,因為前膛炮的重量是子母炮的兩倍還多。大唐現在配發的三寸子母炮重量不過才一千六百斤,但三寸前膛炮的重量已經上五千了。
至於出征時間,選擇春末夏初。
這個時候,雪域高原的氣候還是挺宜人的。
很快,唐軍迅速動員起來,一隊隊禁軍將士向著預定地方集結。
這次出征雪域高原,一共動員了十五萬大軍,其中多達十萬都在青海輪訓過,對於雪域高原的氣候挺適應的。剩下的士兵雖然沒有參與過青海輪訓,但也都在各自防區的高山上作訓過。
從李恪登基開始進行軍製改革後,唐軍就開始進行青海輪訓作戰,隻不過,那時候因為內外事務繁多,規模並不是很大。直到貞興六年後,唐軍的輪訓規模才開始擴大化,到了貞興八年,除了實在找不到高山的地方,所有有高山地方的唐軍,都要進行高山訓練作戰。
可以說,為了進軍雪域高原,李恪真的是做了很長的準備。
練兵是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是後勤保障。
錢糧不是問題,問題是運輸和道路。運輸的車輛問題隨著大唐工坊的大興也迅速解決,就隻剩道路這個問題了。李恪後來為什麽要暫時接受祿東讚的和談,就是為了解決道路問題。
棄宗弄讚病逝後,祿東讚雖然還是能控製吐蕃朝政,但實際上掌控力是下降的,尤其和蘇烈一戰大敗後,祿東讚的威望下降很多。到了瀘定橋一戰,傑布帶領大軍死活攻不破瀘定橋防線,祿東讚就壓不住吐蕃境內的反對聲音了。
這種情況下,李恪解除對吐蕃的經濟封鎖恢複通商,除了要拉攏吐蕃貴族打造親唐勢力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借著通商來修路。
這幾年的通商下來,大唐默默修建了好幾條道路,雖然都不是寬敞的大道,但每條道路維持三五萬人半年的作戰還是沒什麽問題。由於大唐修路實在低調,還借此拉攏了許多吐蕃貴族,以至於祿東讚都蒙在了鼓裏,壓根就不知道能夠容納唐軍中等規模行軍的道路,都已經修到吐蕃境內深處了。
就像現在,大唐已經開始進行半全麵動員準備收雪域高原了,邏些的祿東讚還是一無所知。通商不僅讓大唐打造了大量的吐蕃親唐勢力,還間接堵死了祿東讚對大唐的了解通道。
畢竟,親唐的吐蕃貴族,都是很不喜歡祿東讚的。這些親唐的吐蕃貴族,他們不願意去天竺的富庶之地,也不願意聽祿東讚的話語行事,那麽投奔大唐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
邏些,祿東讚感覺很苦。
讚普已經不在邏些了,去天竺之地的新都城新邏些了。天竺之地雖然富庶,但祿東讚去了一次後,就發現那裏對吐蕃勇士的腐蝕太強了。
就像唐人說的,溫柔鄉,英雄塚。天竺之地,對於吐蕃勇士而言,就是一個能將英雄氣概腐蝕的一幹二淨的溫柔鄉!
可是,已經遲了。
咳嗽了幾聲,祿東讚走在邏些的街道上,人來人往的繁華,倒是抹平了心中的一點煩悶。
也不知道,唐皇李恪什麽時候會對吐蕃動手,前些日子有商隊傳來消息說,新羅和百濟已經國滅,都已經變成唐人的領土了。就祿東讚對李恪的了解,這麽一個對土地極其執著的帝王,是不可能放棄對雪域高原的覬覦的,就是不知道會選擇什麽時候下手!
李恪是一個發現計劃不完備就能迅速推翻原定計劃的人,哪怕為此會延時很久。
攻伐吐蕃之所以一拖再拖,就在於李恪發現三軍大都督府製定的計劃太多漏洞了。當然,不是說三軍大都督府的計劃不可行,而是那個計劃對於後勤太過於忽視了。
真按照那個計劃,大唐攻滅吐蕃,至少需要花費兩千萬銀通寶,六十萬石糧食。
雖說大唐現在年入折合銀通寶已經是六千萬,至於糧食,賦稅和常平倉每年收入達兩千三百萬石,至於民間存糧有多少?
沒人去統計。
反正在洛陽,鬥米不過十一錢,鬥穀不過八錢,糧食想漲點價都難,因為從江南漕運過來的糧食太多了。
正是因為錢糧的充裕,三軍大都督府壓根就沒去想錢糧的事,做得計劃就是怎麽快怎麽狠就怎麽來。後果嘛……計劃很出色,就是讓李恪看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雖然李恪不介意用錢糧砸死敵人,但是,那是正常使用錢糧的情況下。可三軍大都督府攻滅吐蕃的計劃,那是在肆意浪費錢糧!
浪費那就是另一迴事了。
說真的,李恪想起三軍大都督府做的第一個計劃,隻要一迴想就腦仁疼。
五路大軍每一路要配三百門火炮不說,還得配備五十架配重炮車。步兵每人兩匹馬,一匹騎乘一匹馱物資,騎兵每人四匹馬,兩匹馱物資,一匹戰乘馬一匹戰馬,至於別的有的沒的……反正,當時李恪算了下需要動用的馬匹數量,臉就直接黑了。
要知道,三軍大都督府那還隻是給了作戰部隊的馬匹需要數量,兵部那邊後勤保障需要的馬匹數量可還沒算。
典型的過慣了好日子就開始控製不住手腳了!
終於,被李恪一而再再而三打迴作戰計劃,再加上在吐蕃的布置也沒有到位,三軍大都督府終於沉下心認認真真製定了一份作戰計劃。
打仗的部分李恪略過,畢竟三軍大都督府裏那群將軍比自己更懂,李恪重點看的是武備配置。
步兵人手一匹乘馬,然後五人配一輛馬車,馬車上放鎧甲彈藥隨軍口糧帳篷等物資,騎兵一人三馬,一匹馱馬一匹馱乘馬一匹戰馬,一什騎兵配一輛馬車。五路大軍每一路都配一百門三寸口徑火炮,八十門子母炮二十門前膛炮,兩種火炮都可以用來原野陣戰,而前膛炮還可以用來攻堅。
如果不是看到百濟人為了防禦火炮做出的努力,李恪都沒打算給步軍配前膛炮,因為前膛炮的重量是子母炮的兩倍還多。大唐現在配發的三寸子母炮重量不過才一千六百斤,但三寸前膛炮的重量已經上五千了。
至於出征時間,選擇春末夏初。
這個時候,雪域高原的氣候還是挺宜人的。
很快,唐軍迅速動員起來,一隊隊禁軍將士向著預定地方集結。
這次出征雪域高原,一共動員了十五萬大軍,其中多達十萬都在青海輪訓過,對於雪域高原的氣候挺適應的。剩下的士兵雖然沒有參與過青海輪訓,但也都在各自防區的高山上作訓過。
從李恪登基開始進行軍製改革後,唐軍就開始進行青海輪訓作戰,隻不過,那時候因為內外事務繁多,規模並不是很大。直到貞興六年後,唐軍的輪訓規模才開始擴大化,到了貞興八年,除了實在找不到高山的地方,所有有高山地方的唐軍,都要進行高山訓練作戰。
可以說,為了進軍雪域高原,李恪真的是做了很長的準備。
練兵是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是後勤保障。
錢糧不是問題,問題是運輸和道路。運輸的車輛問題隨著大唐工坊的大興也迅速解決,就隻剩道路這個問題了。李恪後來為什麽要暫時接受祿東讚的和談,就是為了解決道路問題。
棄宗弄讚病逝後,祿東讚雖然還是能控製吐蕃朝政,但實際上掌控力是下降的,尤其和蘇烈一戰大敗後,祿東讚的威望下降很多。到了瀘定橋一戰,傑布帶領大軍死活攻不破瀘定橋防線,祿東讚就壓不住吐蕃境內的反對聲音了。
這種情況下,李恪解除對吐蕃的經濟封鎖恢複通商,除了要拉攏吐蕃貴族打造親唐勢力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借著通商來修路。
這幾年的通商下來,大唐默默修建了好幾條道路,雖然都不是寬敞的大道,但每條道路維持三五萬人半年的作戰還是沒什麽問題。由於大唐修路實在低調,還借此拉攏了許多吐蕃貴族,以至於祿東讚都蒙在了鼓裏,壓根就不知道能夠容納唐軍中等規模行軍的道路,都已經修到吐蕃境內深處了。
就像現在,大唐已經開始進行半全麵動員準備收雪域高原了,邏些的祿東讚還是一無所知。通商不僅讓大唐打造了大量的吐蕃親唐勢力,還間接堵死了祿東讚對大唐的了解通道。
畢竟,親唐的吐蕃貴族,都是很不喜歡祿東讚的。這些親唐的吐蕃貴族,他們不願意去天竺的富庶之地,也不願意聽祿東讚的話語行事,那麽投奔大唐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
邏些,祿東讚感覺很苦。
讚普已經不在邏些了,去天竺之地的新都城新邏些了。天竺之地雖然富庶,但祿東讚去了一次後,就發現那裏對吐蕃勇士的腐蝕太強了。
就像唐人說的,溫柔鄉,英雄塚。天竺之地,對於吐蕃勇士而言,就是一個能將英雄氣概腐蝕的一幹二淨的溫柔鄉!
可是,已經遲了。
咳嗽了幾聲,祿東讚走在邏些的街道上,人來人往的繁華,倒是抹平了心中的一點煩悶。
也不知道,唐皇李恪什麽時候會對吐蕃動手,前些日子有商隊傳來消息說,新羅和百濟已經國滅,都已經變成唐人的領土了。就祿東讚對李恪的了解,這麽一個對土地極其執著的帝王,是不可能放棄對雪域高原的覬覦的,就是不知道會選擇什麽時候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