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宣紙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作者:飄落的記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問問你家大郎不就知道了麽,他都睡好幾天了……”
元胄因為沒撈上仗打,心情不怎麽美麗。
每晚和小皇帝賞賜的陳叔寶妃子瘋狂折騰。
用以排解心中的苦悶。
宇文衍此話一出。
全場哄堂大笑。
性格內斂的元胄鬧了個大紅臉。
“嘿嘿,多謝陛下!”
“藥師,把你麵前的那盤驢鞭給我,反正你也用不上……”
元威喜出望外,開始嘚瑟起來。
逮著各種鞭狂造。
那架式。
晚上不殺他個七進七出絕不善罷甘休。
楊素,王鷹聽後也也是心中暗喜,不動聲色地吃了好幾盤。
郯國公王軌略顯疲態,看樣子這幾天也沒少折騰。
他不能和元威這等“一夜不拔六”的年紀比,畢竟已到花甲之年。
沒有得到女人賞賜的李藥師一點都不以為意,他可是和小皇帝一樣練著道家童子功呢。
“年少不知精子貴,老來對比空流淚……”
小李靖把驢鞭端給元威,俯身將小皇帝說過的話複述了一遍。
“什麽意思,藥師,能不能把話說清楚,對比什麽啊?”
“無量那個壽福,不可說,不可說……”
小李靖神神叨叨地迴了一句,任由元威看著幾盤鞭內心一片淩亂。
……
翌日。
宇文衍接見了數十名從江南道宣城郡涇縣趕來的造紙工匠。
涇縣是宣紙的源產地,“宣紙”之名始於唐玄宗時期。
但涇縣的造紙曆史卻可追溯到東漢。
還與集造紙術於大成的蔡倫有些關係。
相傳蔡倫有一位名叫孔丹的徒弟,一直想造一種精良的白紙,為師尊畫像。
多次失敗後。
他辭別親人,雲遊四方,尋師訪友,切磋交流造紙技藝,以了卻心願。
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涇縣特有的青檀樹皮纖維柔軟、細長,特別適合製造白紙。
山中的溪水也不同一般,水質清澈見底,通過怪石嶙峋的山澗蜿蜒流出後,分成兩股。
一股水適合製漿。
另一股水利於抄紙。
可謂是大自然饋贈的造紙聖地。
自此。
造紙術在涇縣生根發芽。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
造就了曆經千餘年、舉世聞名的紙中聖品——“宣紙”。
宇文衍就是想看看眼下涇縣所造的紙質量如何?
話說元威率軍平定宣城郡後。
親自到涇縣請這些經驗豐富的造紙工匠,可把他們嚇得不輕。
迫於王師威嚴。
隻好帶上自家作坊的上品紙張隨軍來到建康城。
“小民參見大周皇帝!”
麵對攜數十萬大軍威勢而來的北朝皇帝,內心忐忑的同時也有幾分激動。
他們世居涇縣。
見過最大的官,也就是當地的縣老爺。
如今,麵對無比高貴的九五之尊,豈能波瀾不驚?
“諸位鄉親免禮,平身!”
“賜座!”
宇文衍和顏悅色,來到眾人麵前。
墨言緊緊跟在身側,敏銳地注視周圍的一切。
眼見皇帝竟然給他們賜座,數十名工匠都以為自己聽錯了。
“大家不必惶恐,朕就是想見見涇縣造的白紙,坐下聊。”
由宇文衍興起的桌椅板凳已在北地流行開來,南方卻還是跪坐。
提到跪坐。
就不得不說跪坐神器——支踵。
也就是曆史上倭奴從中原引進後,用來擺放壽司、水果的那玩意。
支踵配矮案幾。
是隋唐以前最主流的“正坐”形式。
唐時逐漸流行坐胡床。
胡床不是床,其實就是一種可折疊式的馬紮。
椅子就是在胡床的基礎上,加裝扶手和靠背衍生而來的。
看到少年天子一臉和氣,眾人心中稍定,不敢忤逆,乖乖坐了下來。
宇文衍開始逐一查看他們帶來的紙張。
白色的紙張相比泛黃的麻紙來,確實讓人賞心悅目,眼前一亮。
不過眼下涇縣產的白紙,質量卻是一般。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紙漿不太均勻,略顯粗糙。
“這些紙的主要原料是涇縣特有的青檀樹皮吧?”
“正是,陛下竟然知道這個?”
一個老工匠拱手迴應,疑惑皇帝為什麽知道這些。
要說這也不算什麽秘密,涇縣人都知道。
可從一國之君嘴裏說出來,還是讓他們大為吃驚。
隨後。
小皇帝詳細詢問他們的造紙原料以及相關工藝。
知道了為什麽眼下涇縣的出產的紙,還不是後來宣紙的原因。
那就是少了一種原料,以及一樣“秘方”。
這種原料就是稻草秸杆。
秘方就是楊桃藤汁。
青檀樹皮加稻草纖維按一定比例打製的紙漿,加上神奇的楊桃藤汁
不僅製漿均勻,質地白,出產還更高。
另外,他們的塗布也隻用了石膏一種原料。
最好的塗布材料是白堊土、石膏、石灰、瓷土等細粉混合物。
要是有滑石粉則更佳。
宣紙的名頭太大了。
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宇文衍的靈魂記憶中有不少關於宣紙的內容。
小皇帝娓娓道來。
一眾工匠越聽越驚,個個全神貫注,生怕漏了哪怕一個字。
以他們專業的眼光來看。
皇帝所說這些絕對是有關造紙術的諸多關鍵,必定有大用。
等到宇文衍說完。
大家還是意猶未盡,癡癡地望著端坐上首的少年天子。
好一會才迴過神來。
“吾等叩謝皇上!”
數十名工匠翻身跪地。
“有關造紙種種,朕都寫在這個冊子上了,你們可以每人抄錄一份。”
“迴去後不要閉門造車,應博眾家所長,共同研究,把涇縣造紙工藝發揚光大……”
“謹遵聖命!”
剛剛還在為很多細節沒能記住而悔恨不已的工匠聞言大喜,再次磕頭謝恩。
“等到涇縣造出上品紙張,朕便將其定為貢紙所用!”
末了。
宇文衍還給眾人畫了一個大餅。
工匠們眼裏直冒精光。
這要是成了,他們以後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
宇文衍給每人賞賜了一些財帛,由墨言帶他們下去抄錄冊子上的內容。
隨後。
宇文衍又接見了會稽郡(紹興)慈溪縣越窯,江西道豫章郡陶陽鎮的陶瓷工匠。
在撤州設道,合並郡縣前,會稽稱越州。
因而南朝最有名的一處官窯稱作越窯。
越窯以青瓷聞名天下。
與北地襄國郡(邢台)的白瓷形成了當下“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
越窯青瓷胎質堅致細密,以蓮瓣紋裝飾,釉色類玉似冰,集古樸、精美於一身。
這個陶陽鎮也是南朝的一個陶瓷之鄉。
行政規劃時,宇文衍將其更名為景德鎮。
曆史上,因宋真宗喜好此地出產的瓷器,便將當時的年號景德賜之,故名。
後世聞名世界的“瓷都”,當下卻還名聲不顯。
當那裏的工匠聽聞皇帝召見。
激動的內心隱隱感覺到,賜名後的景德鎮這是要騰飛了。
元胄因為沒撈上仗打,心情不怎麽美麗。
每晚和小皇帝賞賜的陳叔寶妃子瘋狂折騰。
用以排解心中的苦悶。
宇文衍此話一出。
全場哄堂大笑。
性格內斂的元胄鬧了個大紅臉。
“嘿嘿,多謝陛下!”
“藥師,把你麵前的那盤驢鞭給我,反正你也用不上……”
元威喜出望外,開始嘚瑟起來。
逮著各種鞭狂造。
那架式。
晚上不殺他個七進七出絕不善罷甘休。
楊素,王鷹聽後也也是心中暗喜,不動聲色地吃了好幾盤。
郯國公王軌略顯疲態,看樣子這幾天也沒少折騰。
他不能和元威這等“一夜不拔六”的年紀比,畢竟已到花甲之年。
沒有得到女人賞賜的李藥師一點都不以為意,他可是和小皇帝一樣練著道家童子功呢。
“年少不知精子貴,老來對比空流淚……”
小李靖把驢鞭端給元威,俯身將小皇帝說過的話複述了一遍。
“什麽意思,藥師,能不能把話說清楚,對比什麽啊?”
“無量那個壽福,不可說,不可說……”
小李靖神神叨叨地迴了一句,任由元威看著幾盤鞭內心一片淩亂。
……
翌日。
宇文衍接見了數十名從江南道宣城郡涇縣趕來的造紙工匠。
涇縣是宣紙的源產地,“宣紙”之名始於唐玄宗時期。
但涇縣的造紙曆史卻可追溯到東漢。
還與集造紙術於大成的蔡倫有些關係。
相傳蔡倫有一位名叫孔丹的徒弟,一直想造一種精良的白紙,為師尊畫像。
多次失敗後。
他辭別親人,雲遊四方,尋師訪友,切磋交流造紙技藝,以了卻心願。
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涇縣特有的青檀樹皮纖維柔軟、細長,特別適合製造白紙。
山中的溪水也不同一般,水質清澈見底,通過怪石嶙峋的山澗蜿蜒流出後,分成兩股。
一股水適合製漿。
另一股水利於抄紙。
可謂是大自然饋贈的造紙聖地。
自此。
造紙術在涇縣生根發芽。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
造就了曆經千餘年、舉世聞名的紙中聖品——“宣紙”。
宇文衍就是想看看眼下涇縣所造的紙質量如何?
話說元威率軍平定宣城郡後。
親自到涇縣請這些經驗豐富的造紙工匠,可把他們嚇得不輕。
迫於王師威嚴。
隻好帶上自家作坊的上品紙張隨軍來到建康城。
“小民參見大周皇帝!”
麵對攜數十萬大軍威勢而來的北朝皇帝,內心忐忑的同時也有幾分激動。
他們世居涇縣。
見過最大的官,也就是當地的縣老爺。
如今,麵對無比高貴的九五之尊,豈能波瀾不驚?
“諸位鄉親免禮,平身!”
“賜座!”
宇文衍和顏悅色,來到眾人麵前。
墨言緊緊跟在身側,敏銳地注視周圍的一切。
眼見皇帝竟然給他們賜座,數十名工匠都以為自己聽錯了。
“大家不必惶恐,朕就是想見見涇縣造的白紙,坐下聊。”
由宇文衍興起的桌椅板凳已在北地流行開來,南方卻還是跪坐。
提到跪坐。
就不得不說跪坐神器——支踵。
也就是曆史上倭奴從中原引進後,用來擺放壽司、水果的那玩意。
支踵配矮案幾。
是隋唐以前最主流的“正坐”形式。
唐時逐漸流行坐胡床。
胡床不是床,其實就是一種可折疊式的馬紮。
椅子就是在胡床的基礎上,加裝扶手和靠背衍生而來的。
看到少年天子一臉和氣,眾人心中稍定,不敢忤逆,乖乖坐了下來。
宇文衍開始逐一查看他們帶來的紙張。
白色的紙張相比泛黃的麻紙來,確實讓人賞心悅目,眼前一亮。
不過眼下涇縣產的白紙,質量卻是一般。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紙漿不太均勻,略顯粗糙。
“這些紙的主要原料是涇縣特有的青檀樹皮吧?”
“正是,陛下竟然知道這個?”
一個老工匠拱手迴應,疑惑皇帝為什麽知道這些。
要說這也不算什麽秘密,涇縣人都知道。
可從一國之君嘴裏說出來,還是讓他們大為吃驚。
隨後。
小皇帝詳細詢問他們的造紙原料以及相關工藝。
知道了為什麽眼下涇縣的出產的紙,還不是後來宣紙的原因。
那就是少了一種原料,以及一樣“秘方”。
這種原料就是稻草秸杆。
秘方就是楊桃藤汁。
青檀樹皮加稻草纖維按一定比例打製的紙漿,加上神奇的楊桃藤汁
不僅製漿均勻,質地白,出產還更高。
另外,他們的塗布也隻用了石膏一種原料。
最好的塗布材料是白堊土、石膏、石灰、瓷土等細粉混合物。
要是有滑石粉則更佳。
宣紙的名頭太大了。
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宇文衍的靈魂記憶中有不少關於宣紙的內容。
小皇帝娓娓道來。
一眾工匠越聽越驚,個個全神貫注,生怕漏了哪怕一個字。
以他們專業的眼光來看。
皇帝所說這些絕對是有關造紙術的諸多關鍵,必定有大用。
等到宇文衍說完。
大家還是意猶未盡,癡癡地望著端坐上首的少年天子。
好一會才迴過神來。
“吾等叩謝皇上!”
數十名工匠翻身跪地。
“有關造紙種種,朕都寫在這個冊子上了,你們可以每人抄錄一份。”
“迴去後不要閉門造車,應博眾家所長,共同研究,把涇縣造紙工藝發揚光大……”
“謹遵聖命!”
剛剛還在為很多細節沒能記住而悔恨不已的工匠聞言大喜,再次磕頭謝恩。
“等到涇縣造出上品紙張,朕便將其定為貢紙所用!”
末了。
宇文衍還給眾人畫了一個大餅。
工匠們眼裏直冒精光。
這要是成了,他們以後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
宇文衍給每人賞賜了一些財帛,由墨言帶他們下去抄錄冊子上的內容。
隨後。
宇文衍又接見了會稽郡(紹興)慈溪縣越窯,江西道豫章郡陶陽鎮的陶瓷工匠。
在撤州設道,合並郡縣前,會稽稱越州。
因而南朝最有名的一處官窯稱作越窯。
越窯以青瓷聞名天下。
與北地襄國郡(邢台)的白瓷形成了當下“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
越窯青瓷胎質堅致細密,以蓮瓣紋裝飾,釉色類玉似冰,集古樸、精美於一身。
這個陶陽鎮也是南朝的一個陶瓷之鄉。
行政規劃時,宇文衍將其更名為景德鎮。
曆史上,因宋真宗喜好此地出產的瓷器,便將當時的年號景德賜之,故名。
後世聞名世界的“瓷都”,當下卻還名聲不顯。
當那裏的工匠聽聞皇帝召見。
激動的內心隱隱感覺到,賜名後的景德鎮這是要騰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