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首戰告捷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作者:飄落的記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千帆重重。
戰鼓聲聲。
號角長鳴。
十萬水軍誓師出征。
戰船經過兩側山壁如刀劈斧削般的夔門。
通過十餘裏地勢險峻的瞿塘峽。
百餘裏後。
長江水道再次進入一道幽深峽穀——巫峽。
巫峽長八十裏。
峽長穀深,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層巒疊嶂,雲騰霧繞。
江流曲折,百轉千迴。
峽江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
唐朝詩人元稹。
留下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絕唱。
過了巫峽。
船行數十裏後,到達香溪匯入長江的河口。
這裏有個很好聽的地名——秭歸。
此處人傑地靈,風景秀麗,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
再往東,就進入了西陵峽。
大軍航行至峽穀中的狼尾灘。
陳將戚昕率軍數千,青龍戰船百餘艘駐守於此,擋住了去路。
狼尾灘位於長江中間,地勢險峭,水流湍急,易守難攻。
元帥府司馬李安獻策:
“將軍,陳軍據險而守,必然輕敵,我軍若是夜襲,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一舉破之!”
楊素深以為然。
為了保險起見,決定水陸配合,三路並進的策略實施夜襲。
令李安率步兵登陸長江南岸,攻擊戚昕別柵。
令副將周法尚率兵從北岸攻擊。
楊素親率水軍利用夜色掩護,實施正麵突破。
是夜。
月隱長河,暗黑無光!
三路人馬水陸並進,三箭齊發,突襲狼尾灘江麵的陳朝戰船。
同時。
一部分軍隊攻擊其南岸的營壘。
陳軍被打得猝不及防,顧此失彼。
激戰一夜,敵軍大敗。
主將戚昕狼狽逃走,部屬大多被俘。
自古南船北馬,北方軍士天生不善水戰,對於渡江信心不足。
此戰打破了陳軍水戰不敗的神話。
伐陳首戰告捷!
大周軍心大振!
“哈哈,陳軍潰敗,正如陛下所言,陳朝就是紙老虎,氣數已盡……”
楊素旗開得勝,心情大好。
當初被小皇帝啟用,於永安三峽苦心經營多年。
如今總算守得雲開見明月,建功立業就在當下。
“陛下紙老虎的說法當真新穎,也形象,嘿嘿!”
李安是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孫子,唐國公李淵的堂兄。
“將軍,這些俘虜怎麽處理?”
楊素身後站著一個翩翩少年。
聽著二人談論天子,嘴角揚起一道美妙的弧度。
問話的是19歲的荊王宇文元,已經在楊素帳下做記事近三年。
記事平時就是抄抄寫寫,草擬奏章,通告之類的文書之職。
戰時負責記錄戰爭經過,軍隊傷亡,殺敵、俘虜、繳獲之數等等。
除了楊素,軍中無人知道他王爺的身份。
“此次伐陳,陛下嚴令三軍,務必善待南朝百姓和俘虜,不準有趁火搶掠之舉,不準毀壞百姓財物……”
“全都放了吧!”
對於此項軍令,大家早已知曉,但沒想到元帥要把俘虜直接放了。
宇文元也沒猶豫,當即走上一處高地。
手持一個簡易喇叭筒,對著一眾俘虜喊道:
“都聽好了,陳叔寶昏庸無道,百姓民不聊生,陳朝氣數已盡。”
“今大周天子行天道,舉兵伐陳,念爾等均是華夏子民,不忍同胞相殘。”
“現給諸位自由,不要再為昏君賣命了,都迴家去吧……”
宇文元擲地有聲的話語在一眾俘虜耳邊迴蕩。
沉寂數息後,現場嘩然。
要知道,兩國交戰,戰俘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
就算不被殺,也會淪為最低賤的奴役。
送往工地、礦山從事苦力勞作,直到生命耗盡的最後一刻。
楊素看著眼神中泛著光彩的荊王,不由地暗暗點頭。
現場一片嘈雜喧嘩後,很快又安靜了下來。
但卻沒有一個人離開。
顯然。
大家都不太敢相信站在高處的這個少年所說之言。
“本將乃大周天子麾下,行軍元帥楊素!”
“吾皇憐惜同胞,所言句句屬實,選擇迴家的,每人發一貫錢,願意加入大周軍隊者亦可,本將一視同仁……”
“當然,若是有人心存異誌,那就休怪不念同胞之情,一律格殺勿論!”
楊素接過宇文元手中的喇叭筒,如是說道。
“敢問將軍,你們發的錢我等拿迴去也使不了,要來何用?”
“就是,陳朝根本就不認北朝的天元通寶!”
人群中有膽大不怕死的,對於周軍所說發錢一事不屑一顧。
“我說你們這幾個小子是不是傻?”
“陳朝很快就要完蛋了,等南北統一,全天下都得用天元通寶……”
楊素話音剛落,之前說話的幾人頓時一愣,好像還真是那麽迴事。
見周軍主帥信誓旦旦,再看大周軍隊士氣高昂,威風凜凜,勇猛不凡,陳朝怕是真的玩完了。
“既然如此,要一貫錢有何用,我祖上就是關中人士,願加入大周軍隊!”
“在下也願為南北統一略盡綿力!”
“吾亦如此……”
“我已離鄉五年,還是迴家吧,餘生為父母盡孝!”
……
公元316年。
西晉滅亡。
北方大量貴族,百姓舉族遷往長江以南躲避戰亂。
在隨後的幾十上百年間。
足有近千萬人南下,史稱“衣冠南渡”。
也正是因為這次人口大遷徙,使得長江以南地區繼三國東吳之後,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農業,經濟,文化等方麵,在東晉、宋、齊、梁、陳五朝統治的兩百多年時間裏飛速發展。
因而。
當下陳朝的許多百姓,祖籍都是北方,其中以關隴,山西,河南,河北居多。
有人帶頭後,所有俘虜很快做出選擇,有一半多加入了大周軍隊。
另外三千餘人也很感激周軍的仁義,領了一貫錢以及一些幹糧,各自散去。
迴去指不定在家鄉父老麵前說些大周的好話。
對於收服南朝民心,比之刀兵威懾效果更佳!
四千降軍被打散安排到各隊,由隊正專門負責進行考察,訓教。
大軍收拾戰場,重新登船,繼續向東而去。
船行西陵峽口。
這裏是陳朝緊守西麵敵對勢力東出的咽喉門戶。
“下令停船!”
楊素立於五牙戰艦船首,手持單筒望遠鏡觀察江麵的情況。
遂看到先鋒戰船傳迴的旗語:
有敵阻江!
原來。
陳軍呂仲肅率軍屯於岐亭,在西陵峽口北岸鑿石,於江麵拉了三道鐵索。
鐵索橫江。
阻斷大周船隊東出西陵峽。
楊素下令戰船靠岸。
派出斥候小隊登陸南、北兩岸,打探軍情。
戰鼓聲聲。
號角長鳴。
十萬水軍誓師出征。
戰船經過兩側山壁如刀劈斧削般的夔門。
通過十餘裏地勢險峻的瞿塘峽。
百餘裏後。
長江水道再次進入一道幽深峽穀——巫峽。
巫峽長八十裏。
峽長穀深,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層巒疊嶂,雲騰霧繞。
江流曲折,百轉千迴。
峽江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
唐朝詩人元稹。
留下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絕唱。
過了巫峽。
船行數十裏後,到達香溪匯入長江的河口。
這裏有個很好聽的地名——秭歸。
此處人傑地靈,風景秀麗,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
再往東,就進入了西陵峽。
大軍航行至峽穀中的狼尾灘。
陳將戚昕率軍數千,青龍戰船百餘艘駐守於此,擋住了去路。
狼尾灘位於長江中間,地勢險峭,水流湍急,易守難攻。
元帥府司馬李安獻策:
“將軍,陳軍據險而守,必然輕敵,我軍若是夜襲,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一舉破之!”
楊素深以為然。
為了保險起見,決定水陸配合,三路並進的策略實施夜襲。
令李安率步兵登陸長江南岸,攻擊戚昕別柵。
令副將周法尚率兵從北岸攻擊。
楊素親率水軍利用夜色掩護,實施正麵突破。
是夜。
月隱長河,暗黑無光!
三路人馬水陸並進,三箭齊發,突襲狼尾灘江麵的陳朝戰船。
同時。
一部分軍隊攻擊其南岸的營壘。
陳軍被打得猝不及防,顧此失彼。
激戰一夜,敵軍大敗。
主將戚昕狼狽逃走,部屬大多被俘。
自古南船北馬,北方軍士天生不善水戰,對於渡江信心不足。
此戰打破了陳軍水戰不敗的神話。
伐陳首戰告捷!
大周軍心大振!
“哈哈,陳軍潰敗,正如陛下所言,陳朝就是紙老虎,氣數已盡……”
楊素旗開得勝,心情大好。
當初被小皇帝啟用,於永安三峽苦心經營多年。
如今總算守得雲開見明月,建功立業就在當下。
“陛下紙老虎的說法當真新穎,也形象,嘿嘿!”
李安是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孫子,唐國公李淵的堂兄。
“將軍,這些俘虜怎麽處理?”
楊素身後站著一個翩翩少年。
聽著二人談論天子,嘴角揚起一道美妙的弧度。
問話的是19歲的荊王宇文元,已經在楊素帳下做記事近三年。
記事平時就是抄抄寫寫,草擬奏章,通告之類的文書之職。
戰時負責記錄戰爭經過,軍隊傷亡,殺敵、俘虜、繳獲之數等等。
除了楊素,軍中無人知道他王爺的身份。
“此次伐陳,陛下嚴令三軍,務必善待南朝百姓和俘虜,不準有趁火搶掠之舉,不準毀壞百姓財物……”
“全都放了吧!”
對於此項軍令,大家早已知曉,但沒想到元帥要把俘虜直接放了。
宇文元也沒猶豫,當即走上一處高地。
手持一個簡易喇叭筒,對著一眾俘虜喊道:
“都聽好了,陳叔寶昏庸無道,百姓民不聊生,陳朝氣數已盡。”
“今大周天子行天道,舉兵伐陳,念爾等均是華夏子民,不忍同胞相殘。”
“現給諸位自由,不要再為昏君賣命了,都迴家去吧……”
宇文元擲地有聲的話語在一眾俘虜耳邊迴蕩。
沉寂數息後,現場嘩然。
要知道,兩國交戰,戰俘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
就算不被殺,也會淪為最低賤的奴役。
送往工地、礦山從事苦力勞作,直到生命耗盡的最後一刻。
楊素看著眼神中泛著光彩的荊王,不由地暗暗點頭。
現場一片嘈雜喧嘩後,很快又安靜了下來。
但卻沒有一個人離開。
顯然。
大家都不太敢相信站在高處的這個少年所說之言。
“本將乃大周天子麾下,行軍元帥楊素!”
“吾皇憐惜同胞,所言句句屬實,選擇迴家的,每人發一貫錢,願意加入大周軍隊者亦可,本將一視同仁……”
“當然,若是有人心存異誌,那就休怪不念同胞之情,一律格殺勿論!”
楊素接過宇文元手中的喇叭筒,如是說道。
“敢問將軍,你們發的錢我等拿迴去也使不了,要來何用?”
“就是,陳朝根本就不認北朝的天元通寶!”
人群中有膽大不怕死的,對於周軍所說發錢一事不屑一顧。
“我說你們這幾個小子是不是傻?”
“陳朝很快就要完蛋了,等南北統一,全天下都得用天元通寶……”
楊素話音剛落,之前說話的幾人頓時一愣,好像還真是那麽迴事。
見周軍主帥信誓旦旦,再看大周軍隊士氣高昂,威風凜凜,勇猛不凡,陳朝怕是真的玩完了。
“既然如此,要一貫錢有何用,我祖上就是關中人士,願加入大周軍隊!”
“在下也願為南北統一略盡綿力!”
“吾亦如此……”
“我已離鄉五年,還是迴家吧,餘生為父母盡孝!”
……
公元316年。
西晉滅亡。
北方大量貴族,百姓舉族遷往長江以南躲避戰亂。
在隨後的幾十上百年間。
足有近千萬人南下,史稱“衣冠南渡”。
也正是因為這次人口大遷徙,使得長江以南地區繼三國東吳之後,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農業,經濟,文化等方麵,在東晉、宋、齊、梁、陳五朝統治的兩百多年時間裏飛速發展。
因而。
當下陳朝的許多百姓,祖籍都是北方,其中以關隴,山西,河南,河北居多。
有人帶頭後,所有俘虜很快做出選擇,有一半多加入了大周軍隊。
另外三千餘人也很感激周軍的仁義,領了一貫錢以及一些幹糧,各自散去。
迴去指不定在家鄉父老麵前說些大周的好話。
對於收服南朝民心,比之刀兵威懾效果更佳!
四千降軍被打散安排到各隊,由隊正專門負責進行考察,訓教。
大軍收拾戰場,重新登船,繼續向東而去。
船行西陵峽口。
這裏是陳朝緊守西麵敵對勢力東出的咽喉門戶。
“下令停船!”
楊素立於五牙戰艦船首,手持單筒望遠鏡觀察江麵的情況。
遂看到先鋒戰船傳迴的旗語:
有敵阻江!
原來。
陳軍呂仲肅率軍屯於岐亭,在西陵峽口北岸鑿石,於江麵拉了三道鐵索。
鐵索橫江。
阻斷大周船隊東出西陵峽。
楊素下令戰船靠岸。
派出斥候小隊登陸南、北兩岸,打探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