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伴君如伴虎
古代做官到這份上,我也是服了! 作者:彩雲歸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到玉案前,劉憲輕輕拿起桌上堆成山的奏折,雙手輕微顫抖的打開。
看著上麵寫著的內容,劉憲心中一萬匹馬奔騰而過,這些傻逼言官彈劾他的說辭,簡直不要太犀利。
什麽貪汙受賄!
排除異己!
甚至擁兵自重準備謀反雲雲。
越看手越抖,這特麽簡直是無腦噴。
“陳公公,這……”劉憲看向旁邊的陳方,欲言又止。
“劉大人,無需多心,要是萬歲爺真的要怪罪你,現在你就不能站在這裏了,放寬心沒事!”陳方含笑說道。
劉憲頓時鬆了一口氣。
沒事就好!
接著繼續往下看。
這時候,精舍內忽然響起一道聲音。
“別看了,在看下去你這個浙州巡撫就要幹不下去了。”
聽到皇帝的聲音,劉憲急忙放下手中奏折,快步走迴原位跪好,心中措辭一番後,急忙說道。
“臣百口莫辯,臣隻想說,臣不愧對聖上,不愧對大乾黎民百姓,至於彈劾臣的奏折,臣無力辯解。”
“望聖上明鑒!”
說罷,劉憲深深拜了下去,額頭緊貼地板,大氣都不敢喘一聲,靜候接下來皇帝的出牌。
目前為止!
他還沒摸清楚皇帝想表達什麽!
不過……
從陳方口中那句楊和能進你也能進,不難看出是想警告自己,做的是大乾的官,皇上的官,而不是他楊和的官。
“朕不是昏君,不用你來提醒朕,那奏折裏麵有多少真真假假,朕心裏一清二楚。”
“現在朕問你一句,去年金華府百姓造反,到底怎麽迴事?”
此時此刻,劉憲額頭已經冷汗如雨,設計讓金華江河道監管李華背黑鍋的事情,是他一手策劃的。
為的就是保住當時的浙州布政使兼按察使李天運。
如今,皇帝將這事情搬出來,究竟意欲何為。
當即劉憲挺直腰板,雙眼目視地板,一字一頓的說道。
“前金華江河道監管李華有供詞在,報朝廷。”
“李華的供詞不足信,朕在問你,金華江決堤和金華府百姓造反有沒有直接關係,是地方衙門貪墨賑災糧導致造反,還是說真的是金華江沒有攔住洪水,百姓活不下去了才造的反?”
劉憲咽了咽唾沫。
這特麽送命題?
一個迴答不好可能就得玩完。
接下來他每說的一句話,都決定著整個浙州地方衙門的生死。
“皇上,臣已經上奏過了,具體情況已經闡明,臣絕不敢欺瞞皇上,那裏麵的每一句話都是臣的肺腑之言”
“那金華府百姓造反的原因,就是金華江決堤導致,此事也經過朝廷內閣派人核實,絕不會有問題。”
“如今,大乾東南沿海倭寇猖獗,浙州又是對外貿易重省,國策也才落實下去,皇上絕不可興起大獄啊。”
“治大國如烹小鮮,金華府百姓造反才剛平息,北方草原又虎視眈眈,東南倭寇又未平息。”
“國事艱難至此,如果浙州在亂,牽扯到內閣與九司,我大乾朝就真的要天下大亂了。”
看著上麵寫著的內容,劉憲心中一萬匹馬奔騰而過,這些傻逼言官彈劾他的說辭,簡直不要太犀利。
什麽貪汙受賄!
排除異己!
甚至擁兵自重準備謀反雲雲。
越看手越抖,這特麽簡直是無腦噴。
“陳公公,這……”劉憲看向旁邊的陳方,欲言又止。
“劉大人,無需多心,要是萬歲爺真的要怪罪你,現在你就不能站在這裏了,放寬心沒事!”陳方含笑說道。
劉憲頓時鬆了一口氣。
沒事就好!
接著繼續往下看。
這時候,精舍內忽然響起一道聲音。
“別看了,在看下去你這個浙州巡撫就要幹不下去了。”
聽到皇帝的聲音,劉憲急忙放下手中奏折,快步走迴原位跪好,心中措辭一番後,急忙說道。
“臣百口莫辯,臣隻想說,臣不愧對聖上,不愧對大乾黎民百姓,至於彈劾臣的奏折,臣無力辯解。”
“望聖上明鑒!”
說罷,劉憲深深拜了下去,額頭緊貼地板,大氣都不敢喘一聲,靜候接下來皇帝的出牌。
目前為止!
他還沒摸清楚皇帝想表達什麽!
不過……
從陳方口中那句楊和能進你也能進,不難看出是想警告自己,做的是大乾的官,皇上的官,而不是他楊和的官。
“朕不是昏君,不用你來提醒朕,那奏折裏麵有多少真真假假,朕心裏一清二楚。”
“現在朕問你一句,去年金華府百姓造反,到底怎麽迴事?”
此時此刻,劉憲額頭已經冷汗如雨,設計讓金華江河道監管李華背黑鍋的事情,是他一手策劃的。
為的就是保住當時的浙州布政使兼按察使李天運。
如今,皇帝將這事情搬出來,究竟意欲何為。
當即劉憲挺直腰板,雙眼目視地板,一字一頓的說道。
“前金華江河道監管李華有供詞在,報朝廷。”
“李華的供詞不足信,朕在問你,金華江決堤和金華府百姓造反有沒有直接關係,是地方衙門貪墨賑災糧導致造反,還是說真的是金華江沒有攔住洪水,百姓活不下去了才造的反?”
劉憲咽了咽唾沫。
這特麽送命題?
一個迴答不好可能就得玩完。
接下來他每說的一句話,都決定著整個浙州地方衙門的生死。
“皇上,臣已經上奏過了,具體情況已經闡明,臣絕不敢欺瞞皇上,那裏麵的每一句話都是臣的肺腑之言”
“那金華府百姓造反的原因,就是金華江決堤導致,此事也經過朝廷內閣派人核實,絕不會有問題。”
“如今,大乾東南沿海倭寇猖獗,浙州又是對外貿易重省,國策也才落實下去,皇上絕不可興起大獄啊。”
“治大國如烹小鮮,金華府百姓造反才剛平息,北方草原又虎視眈眈,東南倭寇又未平息。”
“國事艱難至此,如果浙州在亂,牽扯到內閣與九司,我大乾朝就真的要天下大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