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秋稅
重生晚唐,從節度使之子開始 作者:逆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今的齊慎,說話一言九鼎。
之後的三日,魏國朝廷暫罷早朝,所有在京大臣,五品以上者,全部都要到大慶殿參與宴席。
甚至被齊慎立為傀儡的皇帝李允,也在出席之列。
齊慎不但要求李允下詔,加封自己的嶽丈王重榮為太師、上柱國,賜功臣號,甚至還讓對方親自給王重榮拜酒。
李允當然不敢拒絕。
“王老大人身陷偽朝、剛毅不屈,不愧為名門重臣,今朝脫離苦海,實乃普天同慶……朕,朕敬老大人一杯。”
“多謝陛下。”
王重榮當年是見過唐昭宗李曄的,一眼就看出這李允是個冒牌貨,心中驚訝之際,對齊慎這個女婿也越發佩服。
敢如此堂而皇之的立一位假皇帝,與真皇帝分庭抗禮,古往今來恐怕也算是獨一份了。
…
三日後,酒宴結束。
由於修建的府邸尚未完工,齊慎於是將王重榮本人,以及隨對方一起前來的養子王珂、原陝虢節度使王重盈、以及王重盈之子王瓚等人,暫時安排到閑置的景福宮居住。
話說此番朱溫也算做得夠意思了,不但放迴王重榮,連其胞兄王重盈一家也一道放了迴來。
齊慎投桃報李,當即命人將當年被楊師厚俘虜,一直關押在天牢裏的朱友恭、張存敬二人,雙雙放迴梁國——
說起來這二人還真是夠倔,被俘數年,無論齊慎如何軟硬兼施,始終不肯歸順魏國。
“主公,那朱友恭與張存敬,乃是梁國驍將,主公今日將他們放迴,難道不擔心他日兩人反過來,再與咱們大魏敵對麽。”
文德殿。得知齊慎放走了兩名梁將,李振是堅決反對的,認為這是放虎歸山,早朝議事時,當眾表示反對。
其餘文武大臣們聞言,立刻議論紛紛,有的認為應該放人,有的認為不應該放。
齊慎端坐禦位,不屑道:“區區兩員梁將,有何懼哉,他們昔日就不是我大魏將士的對手,難道將來還能翻了天不成。”
李振還想出言抗辯,但抬起頭,見齊慎表情中頗有幾分不耐煩,怔了怔,立刻識趣地閉上了嘴——現在的李振,越來越不敢與齊慎爭執。
別說是李振了,哪怕是資曆最老的敬翔,每次若是提出什麽建議與齊慎起衝突,也都盡量以齊慎的意思為主。
沒辦法,王(皇)權與相權相爭,必須要有一方進行讓步。
好在齊慎還是聽得進諫言的,至少每次召集謀臣們議事,他都會讓大夥先開口,各抒己見,等所有人都說完了,他才會權衡利弊,下最後的定論。
不過有時候,對於一些自己認為不重要的事,齊慎也會不與眾臣商議,而是自己直接做決斷——就比如釋放朱友恭和張存敬這件事。
齊慎打心裏就沒把兩人當成什麽心腹大患,畢竟他們在曆史上也不算多麽出眾。
見朝堂上的氣氛有些尷尬,敬翔忙笑著出來打圓場:“殿下的決策不無道理,那朱溫如此大度,咱們若是表現得小氣了,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
“是啊,是啊,敬大人所言有理啊。”
周邊眾臣聞言,連聲附和。
齊慎搖了搖頭,不想聽這些無用的話,轉而開口詢問戶部尚書裴迪道:
“裴卿,今年的秋稅收得如何了?各地藩鎮州郡,應該都繳納得差不多了吧?”
聽到齊慎詢問,裴迪心中整理片刻,拱手出列道:“啟稟殿下,今年入秋後,宣武、泰寧、感化、平盧、天平、義成、奉國、都畿道、昭武、山南東道、義成、義昌諸鎮,共得戶賦三百五十萬貫有奇,田賦約一千三百萬五十貫有奇,青苗地頭錢一百二十五萬貫有奇。”
“糶鹽、酒、茶、醋諸物,得貨稅二百五十萬貫有奇。各地錢監冶銅鑄錢,得九百五十萬貫有奇。征各處城關市集,商戶鋪麵雜稅,得一百五十萬貫有奇。諸州郡富戶商賈,向朝廷納捐,得四百五十萬貫有奇。”
“諸稅合計,共三千六百二十五萬貫有奇。”
“等等……半年的賦稅,三千六百二十五萬貫?”聽到這個數字,齊慎隻覺腦瓜子嗡嗡響。
這已經大大超出他的預料了,之前魏國幾次收兩稅,每次隻能收到一千五百多萬貫,一年的歲入勉強能到三千萬貫。
如今光是秋稅,就能收到三千六百多萬貫……
此時此刻,不止是齊慎,周邊的滿朝文武,都被這個數字所震驚,繼而開始竊竊私語。
“不可能吧,我記得往年夏稅也好,秋稅也罷,能到一千五百萬貫,已經是極限了。”
“難說,咱們大魏打下了那麽多藩鎮,賦稅增加也正常。”
聽著眾人的議論,齊慎沉思了片刻,很快想明白了其中關節。
說起來,魏國這一年多來,確實又征服了很多地盤,包括都畿道、義昌軍、平盧軍,稅源上得到了極大擴張。
再加上先前強力推行的攤丁入畝政策、地方與中央賦稅三七開政策、鑄造折五和折十大錢的政策,以及鼓勵民間富戶,通過捐輸換取地方流官的政策。
重重因素疊加起來,半年能收到三千六百萬貫,也就不足為奇了。
“嘖嘖,不得了啊。”齊慎忍不住咂了咂嘴。
自大唐中頁開始推行“兩稅法”法以來,唐朝中央向全國各地征稅,最高的時候,一年也就勉強能收到三千萬貫。
現在魏國連半壁江山都還沒有打下來,半年就能做到唐朝一年的稅收規模……甚至勉強可以和後世的南宋相提並論。
這樣的成就,不可謂不驚人。
當然,齊慎心裏知道,魏國這半年來的秋稅,其實也是有水分的。
一是鑄大錢行用的政策,大大抬高了貨幣麵值,導致紙麵收入看起來劇增。二是向民間賣官鬻爵,這種事相當於飲鴆止渴,隻可在特殊時期推行,肯定不能成為慣例。
但不管怎麽說,三千六百萬貫,這對當今天下任何一個藩鎮而言,無疑都是一筆巨款。
“裴卿,孤當初讓你主持戶部,實在是用對人了。”
齊慎笑著對裴迪說罷,忽想起曆史上,駱知詳也是以精通賦算聞名,若讓對方到戶部任職,今後大魏的賦稅工作肯定會更加蒸蒸日上。
於是接著開口對裴迪道:“裴卿,新進榜眼駱知詳,孤打算和吏部協商,將他安排到你們戶部任職,今後你要額外提點對方。”
裴迪想了想,迴應道:“既是殿下有命,臣自當遵從,先讓他到戶部擔任倉部員外郎,掌軍儲出納、租稅祿糧之事。”
“善。”齊慎點頭稱是。
之後的三日,魏國朝廷暫罷早朝,所有在京大臣,五品以上者,全部都要到大慶殿參與宴席。
甚至被齊慎立為傀儡的皇帝李允,也在出席之列。
齊慎不但要求李允下詔,加封自己的嶽丈王重榮為太師、上柱國,賜功臣號,甚至還讓對方親自給王重榮拜酒。
李允當然不敢拒絕。
“王老大人身陷偽朝、剛毅不屈,不愧為名門重臣,今朝脫離苦海,實乃普天同慶……朕,朕敬老大人一杯。”
“多謝陛下。”
王重榮當年是見過唐昭宗李曄的,一眼就看出這李允是個冒牌貨,心中驚訝之際,對齊慎這個女婿也越發佩服。
敢如此堂而皇之的立一位假皇帝,與真皇帝分庭抗禮,古往今來恐怕也算是獨一份了。
…
三日後,酒宴結束。
由於修建的府邸尚未完工,齊慎於是將王重榮本人,以及隨對方一起前來的養子王珂、原陝虢節度使王重盈、以及王重盈之子王瓚等人,暫時安排到閑置的景福宮居住。
話說此番朱溫也算做得夠意思了,不但放迴王重榮,連其胞兄王重盈一家也一道放了迴來。
齊慎投桃報李,當即命人將當年被楊師厚俘虜,一直關押在天牢裏的朱友恭、張存敬二人,雙雙放迴梁國——
說起來這二人還真是夠倔,被俘數年,無論齊慎如何軟硬兼施,始終不肯歸順魏國。
“主公,那朱友恭與張存敬,乃是梁國驍將,主公今日將他們放迴,難道不擔心他日兩人反過來,再與咱們大魏敵對麽。”
文德殿。得知齊慎放走了兩名梁將,李振是堅決反對的,認為這是放虎歸山,早朝議事時,當眾表示反對。
其餘文武大臣們聞言,立刻議論紛紛,有的認為應該放人,有的認為不應該放。
齊慎端坐禦位,不屑道:“區區兩員梁將,有何懼哉,他們昔日就不是我大魏將士的對手,難道將來還能翻了天不成。”
李振還想出言抗辯,但抬起頭,見齊慎表情中頗有幾分不耐煩,怔了怔,立刻識趣地閉上了嘴——現在的李振,越來越不敢與齊慎爭執。
別說是李振了,哪怕是資曆最老的敬翔,每次若是提出什麽建議與齊慎起衝突,也都盡量以齊慎的意思為主。
沒辦法,王(皇)權與相權相爭,必須要有一方進行讓步。
好在齊慎還是聽得進諫言的,至少每次召集謀臣們議事,他都會讓大夥先開口,各抒己見,等所有人都說完了,他才會權衡利弊,下最後的定論。
不過有時候,對於一些自己認為不重要的事,齊慎也會不與眾臣商議,而是自己直接做決斷——就比如釋放朱友恭和張存敬這件事。
齊慎打心裏就沒把兩人當成什麽心腹大患,畢竟他們在曆史上也不算多麽出眾。
見朝堂上的氣氛有些尷尬,敬翔忙笑著出來打圓場:“殿下的決策不無道理,那朱溫如此大度,咱們若是表現得小氣了,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
“是啊,是啊,敬大人所言有理啊。”
周邊眾臣聞言,連聲附和。
齊慎搖了搖頭,不想聽這些無用的話,轉而開口詢問戶部尚書裴迪道:
“裴卿,今年的秋稅收得如何了?各地藩鎮州郡,應該都繳納得差不多了吧?”
聽到齊慎詢問,裴迪心中整理片刻,拱手出列道:“啟稟殿下,今年入秋後,宣武、泰寧、感化、平盧、天平、義成、奉國、都畿道、昭武、山南東道、義成、義昌諸鎮,共得戶賦三百五十萬貫有奇,田賦約一千三百萬五十貫有奇,青苗地頭錢一百二十五萬貫有奇。”
“糶鹽、酒、茶、醋諸物,得貨稅二百五十萬貫有奇。各地錢監冶銅鑄錢,得九百五十萬貫有奇。征各處城關市集,商戶鋪麵雜稅,得一百五十萬貫有奇。諸州郡富戶商賈,向朝廷納捐,得四百五十萬貫有奇。”
“諸稅合計,共三千六百二十五萬貫有奇。”
“等等……半年的賦稅,三千六百二十五萬貫?”聽到這個數字,齊慎隻覺腦瓜子嗡嗡響。
這已經大大超出他的預料了,之前魏國幾次收兩稅,每次隻能收到一千五百多萬貫,一年的歲入勉強能到三千萬貫。
如今光是秋稅,就能收到三千六百多萬貫……
此時此刻,不止是齊慎,周邊的滿朝文武,都被這個數字所震驚,繼而開始竊竊私語。
“不可能吧,我記得往年夏稅也好,秋稅也罷,能到一千五百萬貫,已經是極限了。”
“難說,咱們大魏打下了那麽多藩鎮,賦稅增加也正常。”
聽著眾人的議論,齊慎沉思了片刻,很快想明白了其中關節。
說起來,魏國這一年多來,確實又征服了很多地盤,包括都畿道、義昌軍、平盧軍,稅源上得到了極大擴張。
再加上先前強力推行的攤丁入畝政策、地方與中央賦稅三七開政策、鑄造折五和折十大錢的政策,以及鼓勵民間富戶,通過捐輸換取地方流官的政策。
重重因素疊加起來,半年能收到三千六百萬貫,也就不足為奇了。
“嘖嘖,不得了啊。”齊慎忍不住咂了咂嘴。
自大唐中頁開始推行“兩稅法”法以來,唐朝中央向全國各地征稅,最高的時候,一年也就勉強能收到三千萬貫。
現在魏國連半壁江山都還沒有打下來,半年就能做到唐朝一年的稅收規模……甚至勉強可以和後世的南宋相提並論。
這樣的成就,不可謂不驚人。
當然,齊慎心裏知道,魏國這半年來的秋稅,其實也是有水分的。
一是鑄大錢行用的政策,大大抬高了貨幣麵值,導致紙麵收入看起來劇增。二是向民間賣官鬻爵,這種事相當於飲鴆止渴,隻可在特殊時期推行,肯定不能成為慣例。
但不管怎麽說,三千六百萬貫,這對當今天下任何一個藩鎮而言,無疑都是一筆巨款。
“裴卿,孤當初讓你主持戶部,實在是用對人了。”
齊慎笑著對裴迪說罷,忽想起曆史上,駱知詳也是以精通賦算聞名,若讓對方到戶部任職,今後大魏的賦稅工作肯定會更加蒸蒸日上。
於是接著開口對裴迪道:“裴卿,新進榜眼駱知詳,孤打算和吏部協商,將他安排到你們戶部任職,今後你要額外提點對方。”
裴迪想了想,迴應道:“既是殿下有命,臣自當遵從,先讓他到戶部擔任倉部員外郎,掌軍儲出納、租稅祿糧之事。”
“善。”齊慎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