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鐵拳
重生晚唐,從節度使之子開始 作者:逆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新年結束,時間來到了中和四年。
開春以後,假期漸漸結束,宣武、泰寧、感化三軍,各大衙門的文武百官,開始重新恢複日常工作。
齊慎也準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趁著境內沒有戰事,積極發展內政。
首先是選賢任能。
經過上次敬翔提議,齊慎從自己的私房錢中拿出了三十萬貫,命人在節度使衙署附近,興建了一片規模龐大的館閣,起名為“崇文館”。
館閣建成,接著他便開始發出榜文,征召四方文士,以校閱儒經、複興禮教的名義,命境內的讀書人到汴州參加考試,由敬翔、杜曉等人充任考官。
齊慎雖然打的是振興儒教的名義,但真正的目的,其實是為自己挑選人才,將來好在自己的轄區內推行新政。因此他設定的考試內容,隻有很少一部分是跟儒學有關,其他大部分皆是偏向策論和算術。
這樣的做法,自然引起了許多儒生的不滿,但齊慎接下來的做法,很快便讓這幫人閉上了嘴。
考慮到推行新政,統計人口數量和田地麵積,需要大量讀書識字的人參與,齊慎大手一揮,直接將第一輪所有前來參與考試的人,大約三百多人,全部錄用,並立即授予官職。
名次最優越的幾人,進入宣武軍節度使府,從級別最低的隨軍、推官、巡官做起;次一等的則被分配到感化軍和泰寧軍,葛從周與謝彥章的手下,同樣出任隨軍、推官、以及巡官;再次一等的,則打發到各州刺史那裏。
發現人人有官可做,儒生們所有的不滿當即便煙消雲散了。
實際上,唐代的讀書人想要通過科舉獲得官職,難度是非常巨大的。科舉雖然起於隋朝,發揚於唐朝,但真正興盛一時,還得是宋朝以後。
科舉製度在唐代,對讀書人的作用其實十分有限,因為朝廷每次科舉,隻取二三十名進士,這比宋朝動不動就取三四百名進士,差距可謂十分明顯。
並且在大唐,一個人就算中了進士,也隻是有了做官資格,不一定能分到官職,登第者還得到朝廷各部繼續參加考試,叫做“銓選”,才能獲得官職,而銓選不合格者,同樣無官可做。
比如韓愈就是中進士後,去各部選官,結果什麽也沒選到,最後隻能去地方藩鎮,從幕僚開始幹起……像白居易和元稹那種,走科舉路子還能分到官的,屬實是人中龍鳳了。
因此中晚唐時期,讀書人想做官,與其去考進士,還不如去給藩鎮節度使當幕僚。有大量讀書人,從來沒參加過科舉,但卻因為給節度使當幕僚,最後通過節度使的關係,從朝廷那裏獲得了高官。
例如唐代宗時期的名臣令狐楚,唐德宗時期的名臣韋皋、唐武宗時期的名臣李德裕,莫不是以節度使幕僚作為起點,最後一路高升。
其實征召讀書人做幕僚的事,齊慎早先在感化軍的時候,便試過幾次,可惜一直沒能征辟到什麽出類拔萃之人。這迴采納敬翔的建議,通過考試甄選,總算讓他得到了不少賢才。
其中還有兩位名人,一位叫韋肇,一位叫裴迪。這兩人曆史上都在朱溫的後梁朝廷任職。
韋肇的能力和李振頗為類似,能言善辯,口才極好,並且性格比較穩重,沒有李振那麽極端。
在原來那個時空,朱溫在擊敗天平軍朱瑄和泰寧軍朱瑾後,打算兼任兩軍節度使,當時長安朝廷並不同意,最後是韋肇前往京城,親自說服唐昭宗,替朱溫索要到了朝廷頒發的憑證,朱溫由此對韋肇非常感激,後來任命對方做了河南府尹;
裴迪也不簡單,曆史上此人在投奔朱溫後,很快受到重用,被封為節度判官。朱溫每次率兵出征,都會把裴迪留在後方,替自己籌措軍費錢糧,處理日常的刑罰訴訟。
此人在後梁無疑充當了“錢袋子”和“大法官”的角色。
這韋肇和裴迪二人,無疑都是賢才,不過考慮到先來後到的關係,齊慎暫時也隻能讓他們從節度使府的低級幕僚做起,等將來時機合適,再慢慢拔擢。
…
招募到三百多名儒生,給他們各自安排好官職後,齊慎終於可以正式推行自己的新政了。
新政第一步,自然還是勘查戶口,清丈土地。
按道理,這一步原本應該阻力最大,但是自從上次的內亂被平定後,各地的牙軍勢力幾乎都被清洗了一遍,如今宣武、泰寧、感化三軍,有能力直接和齊慎對抗的團體,基本不存在。
因此這阻力最大的一步,齊慎很輕鬆便邁了過去。
在麾下一眾屬官、幕僚的協助下,齊慎隻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便將自己治下各州郡,所有民戶、宅邸、田地、山林、鹽池、礦井,甚至山川河流等項目,全部統計完畢。
在此過程中,許多原來隱藏奴仆和土地的豪門世家、商賈富戶,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他的鐵拳——多餘的土地全部被沒收、家中的奴仆被強製解散。此外,齊慎還逼迫他們繳納這麽多年來拖欠的賦稅。
齊慎並不想大動幹戈,因此隻要這些豪門世家、商賈富戶,乖乖地破財免災,從身上割一塊肉下來,他便選擇饒過對方。
不過總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頑固分子,認為自己在當地根基深厚,居然煽動百姓,企圖與新政對抗。
對於這類人,齊慎當然不會客氣,直接調集大軍進攻,一旦攻破對方據守的塢堡莊園,便立刻將對方九族夷滅,連祖墳都給推平。
如此一套組合下來,新政推行的第一步,算是取得圓滿成功;
戶口和土地核實結束,接下來的第二步,便是要重新製定一套合理的收稅方式。
齊慎麾下的屬官、幕僚們,在自家主公的授意下,結合手中居民戶口和田畝數據,分析本年遇到的水旱蝗災,以及往年的稅收情況,很快便給宣武、泰寧、感化三鎮下轄的每個州縣,全都預估出了一個稅收總額,接著再按十畝一丁的方式,計算出各州各縣,百姓們一畝地應該繳納多少賦稅。
如此一來,齊慎治下的各州各縣,土地越多的人家,需要繳納的賦稅就越多,土地越少繳納的就越少。
這樣的結果,與他一開始的初衷簡直完美契合。
開春以後,假期漸漸結束,宣武、泰寧、感化三軍,各大衙門的文武百官,開始重新恢複日常工作。
齊慎也準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趁著境內沒有戰事,積極發展內政。
首先是選賢任能。
經過上次敬翔提議,齊慎從自己的私房錢中拿出了三十萬貫,命人在節度使衙署附近,興建了一片規模龐大的館閣,起名為“崇文館”。
館閣建成,接著他便開始發出榜文,征召四方文士,以校閱儒經、複興禮教的名義,命境內的讀書人到汴州參加考試,由敬翔、杜曉等人充任考官。
齊慎雖然打的是振興儒教的名義,但真正的目的,其實是為自己挑選人才,將來好在自己的轄區內推行新政。因此他設定的考試內容,隻有很少一部分是跟儒學有關,其他大部分皆是偏向策論和算術。
這樣的做法,自然引起了許多儒生的不滿,但齊慎接下來的做法,很快便讓這幫人閉上了嘴。
考慮到推行新政,統計人口數量和田地麵積,需要大量讀書識字的人參與,齊慎大手一揮,直接將第一輪所有前來參與考試的人,大約三百多人,全部錄用,並立即授予官職。
名次最優越的幾人,進入宣武軍節度使府,從級別最低的隨軍、推官、巡官做起;次一等的則被分配到感化軍和泰寧軍,葛從周與謝彥章的手下,同樣出任隨軍、推官、以及巡官;再次一等的,則打發到各州刺史那裏。
發現人人有官可做,儒生們所有的不滿當即便煙消雲散了。
實際上,唐代的讀書人想要通過科舉獲得官職,難度是非常巨大的。科舉雖然起於隋朝,發揚於唐朝,但真正興盛一時,還得是宋朝以後。
科舉製度在唐代,對讀書人的作用其實十分有限,因為朝廷每次科舉,隻取二三十名進士,這比宋朝動不動就取三四百名進士,差距可謂十分明顯。
並且在大唐,一個人就算中了進士,也隻是有了做官資格,不一定能分到官職,登第者還得到朝廷各部繼續參加考試,叫做“銓選”,才能獲得官職,而銓選不合格者,同樣無官可做。
比如韓愈就是中進士後,去各部選官,結果什麽也沒選到,最後隻能去地方藩鎮,從幕僚開始幹起……像白居易和元稹那種,走科舉路子還能分到官的,屬實是人中龍鳳了。
因此中晚唐時期,讀書人想做官,與其去考進士,還不如去給藩鎮節度使當幕僚。有大量讀書人,從來沒參加過科舉,但卻因為給節度使當幕僚,最後通過節度使的關係,從朝廷那裏獲得了高官。
例如唐代宗時期的名臣令狐楚,唐德宗時期的名臣韋皋、唐武宗時期的名臣李德裕,莫不是以節度使幕僚作為起點,最後一路高升。
其實征召讀書人做幕僚的事,齊慎早先在感化軍的時候,便試過幾次,可惜一直沒能征辟到什麽出類拔萃之人。這迴采納敬翔的建議,通過考試甄選,總算讓他得到了不少賢才。
其中還有兩位名人,一位叫韋肇,一位叫裴迪。這兩人曆史上都在朱溫的後梁朝廷任職。
韋肇的能力和李振頗為類似,能言善辯,口才極好,並且性格比較穩重,沒有李振那麽極端。
在原來那個時空,朱溫在擊敗天平軍朱瑄和泰寧軍朱瑾後,打算兼任兩軍節度使,當時長安朝廷並不同意,最後是韋肇前往京城,親自說服唐昭宗,替朱溫索要到了朝廷頒發的憑證,朱溫由此對韋肇非常感激,後來任命對方做了河南府尹;
裴迪也不簡單,曆史上此人在投奔朱溫後,很快受到重用,被封為節度判官。朱溫每次率兵出征,都會把裴迪留在後方,替自己籌措軍費錢糧,處理日常的刑罰訴訟。
此人在後梁無疑充當了“錢袋子”和“大法官”的角色。
這韋肇和裴迪二人,無疑都是賢才,不過考慮到先來後到的關係,齊慎暫時也隻能讓他們從節度使府的低級幕僚做起,等將來時機合適,再慢慢拔擢。
…
招募到三百多名儒生,給他們各自安排好官職後,齊慎終於可以正式推行自己的新政了。
新政第一步,自然還是勘查戶口,清丈土地。
按道理,這一步原本應該阻力最大,但是自從上次的內亂被平定後,各地的牙軍勢力幾乎都被清洗了一遍,如今宣武、泰寧、感化三軍,有能力直接和齊慎對抗的團體,基本不存在。
因此這阻力最大的一步,齊慎很輕鬆便邁了過去。
在麾下一眾屬官、幕僚的協助下,齊慎隻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便將自己治下各州郡,所有民戶、宅邸、田地、山林、鹽池、礦井,甚至山川河流等項目,全部統計完畢。
在此過程中,許多原來隱藏奴仆和土地的豪門世家、商賈富戶,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他的鐵拳——多餘的土地全部被沒收、家中的奴仆被強製解散。此外,齊慎還逼迫他們繳納這麽多年來拖欠的賦稅。
齊慎並不想大動幹戈,因此隻要這些豪門世家、商賈富戶,乖乖地破財免災,從身上割一塊肉下來,他便選擇饒過對方。
不過總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頑固分子,認為自己在當地根基深厚,居然煽動百姓,企圖與新政對抗。
對於這類人,齊慎當然不會客氣,直接調集大軍進攻,一旦攻破對方據守的塢堡莊園,便立刻將對方九族夷滅,連祖墳都給推平。
如此一套組合下來,新政推行的第一步,算是取得圓滿成功;
戶口和土地核實結束,接下來的第二步,便是要重新製定一套合理的收稅方式。
齊慎麾下的屬官、幕僚們,在自家主公的授意下,結合手中居民戶口和田畝數據,分析本年遇到的水旱蝗災,以及往年的稅收情況,很快便給宣武、泰寧、感化三鎮下轄的每個州縣,全都預估出了一個稅收總額,接著再按十畝一丁的方式,計算出各州各縣,百姓們一畝地應該繳納多少賦稅。
如此一來,齊慎治下的各州各縣,土地越多的人家,需要繳納的賦稅就越多,土地越少繳納的就越少。
這樣的結果,與他一開始的初衷簡直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