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新政
重生晚唐,從節度使之子開始 作者:逆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王重榮給王楚卿準備了那麽多陪嫁,齊慎這邊也沒什麽好說的了,隻能默認了趙霖準備的聘禮。
實話說,就齊慎目前的占有的地盤以及收取的賦稅而言,其實已經足以傲視周邊無數藩鎮了,不過他還是感覺遠遠不夠。
打仗就是打後勤,如果短時間內沒有充裕的財富,那就隻能慢慢地積累——自己的年紀已經有二十四,讓自己花個六七年慢慢發展,等三十而立了再向周邊用兵,那實在是有些太漫長了。
曆來穿越者迴到古代,大都會利用本身擁有的知識,想辦法對周邊環境做出改變。
作為一個非理科專業出身的穿越者,齊慎感覺自己能記住黑火藥的配方,已是非常難得。要自己像其他穿越者那樣,造什麽火槍、大炮、煉鋼高爐、水泥、玻璃……純粹是在為難自己。
自己如果真想對這個時代做出什麽改變,大概也就隻有從政治、經濟兩方麵入手了。
政治方麵,官製和軍製,齊慎覺得暫時還沒有改革的必要,畢竟自己隻是一個郡王,並沒有正式封邦建國,還不到考慮這一步的時候。
經濟方麵倒是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尤其是稅收製度。
大唐自唐德宗建中元年開始,廢除隋代以來的“租庸調”製度,推行“兩稅法”,在全國範圍內征收賦稅,收稅不再以糧食、布匹等實物為主,而是以銅錢為主、實物為輔,於夏、秋兩季,分別收取戶稅和地稅。
應該說這種收稅方式,在推行初期確實是行之有效的,一度讓大唐朝廷的稅收翻倍。
但隨著唐末以來土地兼並加重,無數世家大族開始隱瞞人口和土地,各大藩鎮又私自截留賦稅,不再向唐廷輸送,導致兩稅法開始漸漸失效。
在齊慎看來,自己完全可以把後世那些行之有效的賦稅製度,例如明代的“一條鞭法”,清代的“攤丁入畝”製度,斟酌參用,拿到這個時代,當作新政推行。
隻要推行的力度足夠,將來想快速積累財富,讓自身的整體實力超越甚至碾壓周邊藩鎮,肯定都不在話下。
“好不容易穿越一趟,總要在這個時代做出點什麽與眾不同的事,才算不枉此生吧?”
…
推行新政之事,畢竟牽扯太深,肯定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做到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齊慎在慎重考慮多日,初步擬好施行方案後,立刻將帳下重要的屬官、幕僚,包括已經被貶為參謀的李振,甚至連遠在徐州的敬翔,全都召集到了自己的衙署後堂,準備和眾人商議具體細則。
“怎麽樣,各位,方才這些內容,就是孤打算推行的新政,各位可還有什麽想要補充的建議麽?”
衙署後堂,為了表示對此事的看重,齊慎特地換上了紫色官袍,端坐主位。
先是將自己對賦稅製度的改進方案,深入淺出、意簡言賅地說了一遍,隨後望著周邊一眾屬官、幕僚,笑著道:
“大家有什麽話都可以說,哪怕說得不合孤的心意,孤也不會怪罪。”
“主公學究天人,腹中韜略遠勝我輩,卑職深感佩服。方才您所說的這些新政內容,卑職認為,每一條都很切中時弊……”
聽罷齊慎的方案,敬翔起身合袖,向他行了一禮,由衷地稱讚,接著眉頭緊鎖道:
“隻是主公,真要按這些辦法去做的話,咱們往後要得罪的人可不在少數啊……主公剛剛獲得泰寧、宣武兩軍,時間才剛剛過去半年,現在就立刻推行新政,恐怕會阻力重重,甚至出現動亂。”
“屬下建議,咱們不如先暫緩一兩年,等到主公將所控之州縣徹底穩固下來,無人敢違背您號令的時候,再推行也不遲。”
其實齊慎所要施行的新政,說起來主要有這麽幾點內容。
首先是清丈土地、核查民間人口、百姓家產。
唐朝自中葉以來,因為推行“兩稅法”,按家產多寡和土地數量征收戶稅、地稅,導致大量官僚世家、商賈富戶,刻意隱瞞自己的財產和土地數量、虛報佃戶人口,進而導致土地兼並現象越來越嚴重,民間出現大量破產流民。
這種現象不僅在唐朝存在,後世幾乎每個朝代都存在。因此不論是宋朝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變法,還是清朝施行“攤丁入畝”製度,第一步都離不開清丈土地、核實民間人口和財產。
而這一步恰恰是阻力最大,最難推行的。
宋朝王安石變法的時候,由於大量守舊派官員集體反對,宋神宗本身也搖擺不定,導致這一步沒能在全國推行成功,新法的後續施行也開始虎頭蛇尾,最終功虧一簣。
明朝張居正則成功了,明朝在張居正改革前,登記在冊的田畝隻有四百二十二萬頃,在張居正清查土地後,這個數字變成了七百零一萬三千頃,幾乎給明朝多弄出了將近一半的稅源,也給明朝的國壽延長了半個世紀。
有鑒於這些後世經驗,齊慎鐵了心要將此事執行下去,要是第一步都做不到,其他全都是放屁;
除了清丈土地、核實人口與財產,其次就是製定新的收稅製度。
無論是唐代兩稅法、明代一條鞭法,還是清代攤丁入畝製度,收稅都是統一折成製錢或者銀兩,幾乎不收實物。這是因為實物既不容易儲藏,也不方便統計。
關於這個製度,齊慎自然是打算繼承的。
不過這樣做也就意味著,自己今後必須到處去開礦,不斷鑄造新的貨幣流通到市場,否則民間繳稅要用製錢,貨幣流通量一旦不足,很快就會出現“錢荒”,也就是傳說中的“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對古代百姓來說是非常要命的,由於缺少貨幣,市麵上錢比貨貴,老百姓需要用更多糧食去換錢,才能繳納賦稅。有時候明明是豐收的年份,卻還是有很多百姓為了繳稅,不得不典妻鬻子。
曆史上大唐、大宋,大明,都出現過這種“錢荒”現象。
針對這種現象,宋朝一開始的做法是拚命鑄錢,發行折二錢,折五錢、折十錢,後來發現不夠,又在銅錢的基礎上鑄造“鐵錢”,到後來還是不夠用,於是創造性地發明出了“交子”和“會子”兩種紙幣。
實話說,就齊慎目前的占有的地盤以及收取的賦稅而言,其實已經足以傲視周邊無數藩鎮了,不過他還是感覺遠遠不夠。
打仗就是打後勤,如果短時間內沒有充裕的財富,那就隻能慢慢地積累——自己的年紀已經有二十四,讓自己花個六七年慢慢發展,等三十而立了再向周邊用兵,那實在是有些太漫長了。
曆來穿越者迴到古代,大都會利用本身擁有的知識,想辦法對周邊環境做出改變。
作為一個非理科專業出身的穿越者,齊慎感覺自己能記住黑火藥的配方,已是非常難得。要自己像其他穿越者那樣,造什麽火槍、大炮、煉鋼高爐、水泥、玻璃……純粹是在為難自己。
自己如果真想對這個時代做出什麽改變,大概也就隻有從政治、經濟兩方麵入手了。
政治方麵,官製和軍製,齊慎覺得暫時還沒有改革的必要,畢竟自己隻是一個郡王,並沒有正式封邦建國,還不到考慮這一步的時候。
經濟方麵倒是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尤其是稅收製度。
大唐自唐德宗建中元年開始,廢除隋代以來的“租庸調”製度,推行“兩稅法”,在全國範圍內征收賦稅,收稅不再以糧食、布匹等實物為主,而是以銅錢為主、實物為輔,於夏、秋兩季,分別收取戶稅和地稅。
應該說這種收稅方式,在推行初期確實是行之有效的,一度讓大唐朝廷的稅收翻倍。
但隨著唐末以來土地兼並加重,無數世家大族開始隱瞞人口和土地,各大藩鎮又私自截留賦稅,不再向唐廷輸送,導致兩稅法開始漸漸失效。
在齊慎看來,自己完全可以把後世那些行之有效的賦稅製度,例如明代的“一條鞭法”,清代的“攤丁入畝”製度,斟酌參用,拿到這個時代,當作新政推行。
隻要推行的力度足夠,將來想快速積累財富,讓自身的整體實力超越甚至碾壓周邊藩鎮,肯定都不在話下。
“好不容易穿越一趟,總要在這個時代做出點什麽與眾不同的事,才算不枉此生吧?”
…
推行新政之事,畢竟牽扯太深,肯定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做到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齊慎在慎重考慮多日,初步擬好施行方案後,立刻將帳下重要的屬官、幕僚,包括已經被貶為參謀的李振,甚至連遠在徐州的敬翔,全都召集到了自己的衙署後堂,準備和眾人商議具體細則。
“怎麽樣,各位,方才這些內容,就是孤打算推行的新政,各位可還有什麽想要補充的建議麽?”
衙署後堂,為了表示對此事的看重,齊慎特地換上了紫色官袍,端坐主位。
先是將自己對賦稅製度的改進方案,深入淺出、意簡言賅地說了一遍,隨後望著周邊一眾屬官、幕僚,笑著道:
“大家有什麽話都可以說,哪怕說得不合孤的心意,孤也不會怪罪。”
“主公學究天人,腹中韜略遠勝我輩,卑職深感佩服。方才您所說的這些新政內容,卑職認為,每一條都很切中時弊……”
聽罷齊慎的方案,敬翔起身合袖,向他行了一禮,由衷地稱讚,接著眉頭緊鎖道:
“隻是主公,真要按這些辦法去做的話,咱們往後要得罪的人可不在少數啊……主公剛剛獲得泰寧、宣武兩軍,時間才剛剛過去半年,現在就立刻推行新政,恐怕會阻力重重,甚至出現動亂。”
“屬下建議,咱們不如先暫緩一兩年,等到主公將所控之州縣徹底穩固下來,無人敢違背您號令的時候,再推行也不遲。”
其實齊慎所要施行的新政,說起來主要有這麽幾點內容。
首先是清丈土地、核查民間人口、百姓家產。
唐朝自中葉以來,因為推行“兩稅法”,按家產多寡和土地數量征收戶稅、地稅,導致大量官僚世家、商賈富戶,刻意隱瞞自己的財產和土地數量、虛報佃戶人口,進而導致土地兼並現象越來越嚴重,民間出現大量破產流民。
這種現象不僅在唐朝存在,後世幾乎每個朝代都存在。因此不論是宋朝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變法,還是清朝施行“攤丁入畝”製度,第一步都離不開清丈土地、核實民間人口和財產。
而這一步恰恰是阻力最大,最難推行的。
宋朝王安石變法的時候,由於大量守舊派官員集體反對,宋神宗本身也搖擺不定,導致這一步沒能在全國推行成功,新法的後續施行也開始虎頭蛇尾,最終功虧一簣。
明朝張居正則成功了,明朝在張居正改革前,登記在冊的田畝隻有四百二十二萬頃,在張居正清查土地後,這個數字變成了七百零一萬三千頃,幾乎給明朝多弄出了將近一半的稅源,也給明朝的國壽延長了半個世紀。
有鑒於這些後世經驗,齊慎鐵了心要將此事執行下去,要是第一步都做不到,其他全都是放屁;
除了清丈土地、核實人口與財產,其次就是製定新的收稅製度。
無論是唐代兩稅法、明代一條鞭法,還是清代攤丁入畝製度,收稅都是統一折成製錢或者銀兩,幾乎不收實物。這是因為實物既不容易儲藏,也不方便統計。
關於這個製度,齊慎自然是打算繼承的。
不過這樣做也就意味著,自己今後必須到處去開礦,不斷鑄造新的貨幣流通到市場,否則民間繳稅要用製錢,貨幣流通量一旦不足,很快就會出現“錢荒”,也就是傳說中的“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對古代百姓來說是非常要命的,由於缺少貨幣,市麵上錢比貨貴,老百姓需要用更多糧食去換錢,才能繳納賦稅。有時候明明是豐收的年份,卻還是有很多百姓為了繳稅,不得不典妻鬻子。
曆史上大唐、大宋,大明,都出現過這種“錢荒”現象。
針對這種現象,宋朝一開始的做法是拚命鑄錢,發行折二錢,折五錢、折十錢,後來發現不夠,又在銅錢的基礎上鑄造“鐵錢”,到後來還是不夠用,於是創造性地發明出了“交子”和“會子”兩種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