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失約孟德
慢著,請別叫我昭烈帝 作者:世間一點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荀彧沒料到,劉備不按套路出牌。
也不像拜見袁紹那樣,上來就講如何匡扶天下,另立新君。
待扶持賢良宗親,便可使朝廷煥然一新。
隱晦地拿出了重臣霍光,立孝武皇帝之曾孫,劉詢來示例。
之所以天下鼎沸,政局不穩,人心渙散,就是因為先帝不作為,不任用士人,反而倚重宦官幹擾朝政。
才使得天下滔滔,國無寧日。
隻要尋覓一賢明之主,就能如孝宣般開創了新的盛世,成就中興之業。
他袁紹遍訪各地宗室,就是想找到賢哲之人,可惜一無所獲。
幽州牧劉虞倒有賢名,卻置江山社稷於不顧。
讓他極為痛心。
荀彧麵帶嚴肅問他:“袁公如此舉措,可曾想過霍光後事不詳,霍氏遭劫誅族一事乎?”
袁紹沉吟半刻迴答道:“我欲先使女妻之,嫡女貴為皇後,我為輔政大將軍,隻要管好家宅,不要如霍光夫人那般愚蠢便可。”
接著拍案笑說:“權臣霍光聰明一世,可惜糊塗一時,連後宅也無法管理妥當,舍該有此下場。”
“讀史之妙用,我當鑒之,不複為也!”
袁紹對荀彧說了不少。
卻並沒有把話講完,說的隻是前邊步驟之一。
從漢時至今,能嫁女兒給皇帝做皇後的,後來無一不是當朝赫赫有名的顯貴。
而袁紹現為五世三公,車騎將軍有開府之權,又處於亂世,地位不在三公之下。
即便再前進一兩步,也不過到當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地位。
除去霍光,能權傾朝野又生前未遭劫難。
就隻剩下昔日的安漢公了。
他袁本初能從一介袁氏庶子,走到今日的地步。
靠的就是不甘人下的好強之心。
才將諸多人比下去。
在汝南袁氏之中名列前茅。
眼下袁氏子被董卓殺害五十餘口,振興袁氏除了他袁紹,還有誰能擔起重任?
難道就憑待在南陽的袁公路!?
那隻不過是分不清現實,被欲望衝昏頭腦的庸人罷了。
豈不知,袁公路愈發不甘心。
他袁紹就要表示寬宏大量。
袁術雖然身為嫡出,卻處處不如他,無論是長相風度,還是性格。
本身心胸狹隘,再加上嫉妒就會喪失理智。
被世人所笑。
袁紹想起袁術的種種行為,嘴角含笑。
“公路,我若是你,早就伏首低頭了。”
卻不知荀彧越打量,越不由得失望。
……
荀彧想到與袁紹見麵的事,與劉備作比較。
忽然覺得四世三公雖出身好,在其他方麵卻還不如劉玄德。
尤其在真摯待人方麵,差之遠矣。
主擇吏,吏亦擇主。
就連私下傾談也不能推心置腹,反語焉不詳遮遮掩掩,不知信不過他穎川荀彧。
還是視他可有可無,當成了荀氏的添頭。
而劉備以真摯待人。
毫無強迫之意,既無氣充誌驕,誇誇而談。
反溫潤細語,娓娓道來。
道明天下興亡在常理之中。
隻要掌握方法,便可轉危為安。
讓他多待些時看看此套方法是否可行。
還以親友之間的稱唿,喚作玄德。
讓他頗有好感。
在袁紹處可沒被這麽對待過。
那有眾多河北名士,還有先投靠的潁川士人,袁本初雖對他也表現極為熱情,但也能看出還在自持身份。
畢竟今時不同往日。
已貴為車騎將軍、冀州牧,縱使嘴上不說,心裏也難免有些得意自鳴。
荀彧有些為難。
早在冀州他就書信給了曹操。
說言四月底便能趕到。
如果留在青州,怕就要錯過與曹孟德的約定了。
荀彧有些憂愁。
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
“先與曹孟德約好在東郡相見,若不去難免會失信於人。”
“日後孟德怪罪,我無言可迴啊!”
“不過……”荀彧有些歎道。
對不住孟德了。
“——即便如此,彧也想留下來,看一看玄德,究竟如何踐行治理天下之誌!”
荀彧心中自忖。
正起身子,作揖道:“公盛情相邀彧豈敢不久留乎?穎川荀彧拜見使君!”
話音未落,劉備便已攙扶住他的手。
笑搖頭道:“不是使君,是玄德!”
兩人相視而笑。
荀彧正想開口。
忽然一壯漢來到窗戶外邊咳嗽幾聲。
靠近遙語道:“使君冒犯了,西麵有快馬傳來消息……”
劉備見劉和顧不上在招待客人,便直來稟報,就知西麵交戰,已到了關鍵時刻。
即使其進來。
接過文牘,當著荀彧的麵將欲拆信。
劉和欲言又止,眼有遲疑。
想提醒使君,還有外人尚在。
劉備引見道:“此乃王佐之才的荀君荀文若,日後要事,無需避諱。”
劉和恍然點了點頭。
沒想到穎川荀彧,拜訪完了盧公,竟會選擇留在青州。
不是聽聞要去兗州東郡嗎?
使君如何將其留下的,這可是在穎川也有盛名的士族啊!
也將出仕青州乎?
劉和心頭一緊,感到有些急迫感。
他不過才遊俠出身,若不是遇見劉使君,哪會有人如此器重。
默想到,還須多識字,常讀書啊!
才能讓使君刮目相待。
劉備轉過去對荀彧道:“此壯士與我同為中山靖王之後的族親,從我初來高唐便知交莫逆,如今替我管些瑣事。”
見荀彧施禮,劉和也趕緊迴禮。
劉備則沒再管兩人,仔細觀看著傳來的書信。
沉默良久有餘,最終歎氣。
公孫瓚為了替弟公孫越報仇雪恨。
想欲邀請劉備共征冀州。
劉備實話實說,眼下倉中糧食無法征調大軍。
隻能佯作牽製袁紹的部分兵力。
而公孫瓚卻不滿意,認為肉脯可充軍糧,供應軍隊出征。
何必為些黔首的生死耗費糧食,為死而複有的庶民,不與他攜手攻取袁紹。
甚為不解。
兩者來信,一來二去。
公孫瓚幹脆自己調撥大軍,南下攻取冀州。
一路勢如破竹,已攻到甘陵界橋附近,糧道卻要運過三郡。
劉備無奈道:“伯圭何必心急?”
性格過於衝動易怒,可不便於將兵啊!
也提醒過公孫瓚,小心袁紹的弓弩,不知白馬義從還會不會全軍覆沒在界橋。
也未免也太可惜了。
劉備都替公孫瓚心疼死,為湊齊數千匹白馬,可砸鍋賣鐵,填進去不少家當。
又選騎射之士,才號為白馬義從。
有了威名赫赫的白馬將軍之稱。
可千萬別上頭了,把輕騎當重騎用……
也不像拜見袁紹那樣,上來就講如何匡扶天下,另立新君。
待扶持賢良宗親,便可使朝廷煥然一新。
隱晦地拿出了重臣霍光,立孝武皇帝之曾孫,劉詢來示例。
之所以天下鼎沸,政局不穩,人心渙散,就是因為先帝不作為,不任用士人,反而倚重宦官幹擾朝政。
才使得天下滔滔,國無寧日。
隻要尋覓一賢明之主,就能如孝宣般開創了新的盛世,成就中興之業。
他袁紹遍訪各地宗室,就是想找到賢哲之人,可惜一無所獲。
幽州牧劉虞倒有賢名,卻置江山社稷於不顧。
讓他極為痛心。
荀彧麵帶嚴肅問他:“袁公如此舉措,可曾想過霍光後事不詳,霍氏遭劫誅族一事乎?”
袁紹沉吟半刻迴答道:“我欲先使女妻之,嫡女貴為皇後,我為輔政大將軍,隻要管好家宅,不要如霍光夫人那般愚蠢便可。”
接著拍案笑說:“權臣霍光聰明一世,可惜糊塗一時,連後宅也無法管理妥當,舍該有此下場。”
“讀史之妙用,我當鑒之,不複為也!”
袁紹對荀彧說了不少。
卻並沒有把話講完,說的隻是前邊步驟之一。
從漢時至今,能嫁女兒給皇帝做皇後的,後來無一不是當朝赫赫有名的顯貴。
而袁紹現為五世三公,車騎將軍有開府之權,又處於亂世,地位不在三公之下。
即便再前進一兩步,也不過到當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地位。
除去霍光,能權傾朝野又生前未遭劫難。
就隻剩下昔日的安漢公了。
他袁本初能從一介袁氏庶子,走到今日的地步。
靠的就是不甘人下的好強之心。
才將諸多人比下去。
在汝南袁氏之中名列前茅。
眼下袁氏子被董卓殺害五十餘口,振興袁氏除了他袁紹,還有誰能擔起重任?
難道就憑待在南陽的袁公路!?
那隻不過是分不清現實,被欲望衝昏頭腦的庸人罷了。
豈不知,袁公路愈發不甘心。
他袁紹就要表示寬宏大量。
袁術雖然身為嫡出,卻處處不如他,無論是長相風度,還是性格。
本身心胸狹隘,再加上嫉妒就會喪失理智。
被世人所笑。
袁紹想起袁術的種種行為,嘴角含笑。
“公路,我若是你,早就伏首低頭了。”
卻不知荀彧越打量,越不由得失望。
……
荀彧想到與袁紹見麵的事,與劉備作比較。
忽然覺得四世三公雖出身好,在其他方麵卻還不如劉玄德。
尤其在真摯待人方麵,差之遠矣。
主擇吏,吏亦擇主。
就連私下傾談也不能推心置腹,反語焉不詳遮遮掩掩,不知信不過他穎川荀彧。
還是視他可有可無,當成了荀氏的添頭。
而劉備以真摯待人。
毫無強迫之意,既無氣充誌驕,誇誇而談。
反溫潤細語,娓娓道來。
道明天下興亡在常理之中。
隻要掌握方法,便可轉危為安。
讓他多待些時看看此套方法是否可行。
還以親友之間的稱唿,喚作玄德。
讓他頗有好感。
在袁紹處可沒被這麽對待過。
那有眾多河北名士,還有先投靠的潁川士人,袁本初雖對他也表現極為熱情,但也能看出還在自持身份。
畢竟今時不同往日。
已貴為車騎將軍、冀州牧,縱使嘴上不說,心裏也難免有些得意自鳴。
荀彧有些為難。
早在冀州他就書信給了曹操。
說言四月底便能趕到。
如果留在青州,怕就要錯過與曹孟德的約定了。
荀彧有些憂愁。
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
“先與曹孟德約好在東郡相見,若不去難免會失信於人。”
“日後孟德怪罪,我無言可迴啊!”
“不過……”荀彧有些歎道。
對不住孟德了。
“——即便如此,彧也想留下來,看一看玄德,究竟如何踐行治理天下之誌!”
荀彧心中自忖。
正起身子,作揖道:“公盛情相邀彧豈敢不久留乎?穎川荀彧拜見使君!”
話音未落,劉備便已攙扶住他的手。
笑搖頭道:“不是使君,是玄德!”
兩人相視而笑。
荀彧正想開口。
忽然一壯漢來到窗戶外邊咳嗽幾聲。
靠近遙語道:“使君冒犯了,西麵有快馬傳來消息……”
劉備見劉和顧不上在招待客人,便直來稟報,就知西麵交戰,已到了關鍵時刻。
即使其進來。
接過文牘,當著荀彧的麵將欲拆信。
劉和欲言又止,眼有遲疑。
想提醒使君,還有外人尚在。
劉備引見道:“此乃王佐之才的荀君荀文若,日後要事,無需避諱。”
劉和恍然點了點頭。
沒想到穎川荀彧,拜訪完了盧公,竟會選擇留在青州。
不是聽聞要去兗州東郡嗎?
使君如何將其留下的,這可是在穎川也有盛名的士族啊!
也將出仕青州乎?
劉和心頭一緊,感到有些急迫感。
他不過才遊俠出身,若不是遇見劉使君,哪會有人如此器重。
默想到,還須多識字,常讀書啊!
才能讓使君刮目相待。
劉備轉過去對荀彧道:“此壯士與我同為中山靖王之後的族親,從我初來高唐便知交莫逆,如今替我管些瑣事。”
見荀彧施禮,劉和也趕緊迴禮。
劉備則沒再管兩人,仔細觀看著傳來的書信。
沉默良久有餘,最終歎氣。
公孫瓚為了替弟公孫越報仇雪恨。
想欲邀請劉備共征冀州。
劉備實話實說,眼下倉中糧食無法征調大軍。
隻能佯作牽製袁紹的部分兵力。
而公孫瓚卻不滿意,認為肉脯可充軍糧,供應軍隊出征。
何必為些黔首的生死耗費糧食,為死而複有的庶民,不與他攜手攻取袁紹。
甚為不解。
兩者來信,一來二去。
公孫瓚幹脆自己調撥大軍,南下攻取冀州。
一路勢如破竹,已攻到甘陵界橋附近,糧道卻要運過三郡。
劉備無奈道:“伯圭何必心急?”
性格過於衝動易怒,可不便於將兵啊!
也提醒過公孫瓚,小心袁紹的弓弩,不知白馬義從還會不會全軍覆沒在界橋。
也未免也太可惜了。
劉備都替公孫瓚心疼死,為湊齊數千匹白馬,可砸鍋賣鐵,填進去不少家當。
又選騎射之士,才號為白馬義從。
有了威名赫赫的白馬將軍之稱。
可千萬別上頭了,把輕騎當重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