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又反覆看了劉從諫的疏章,沉吟道:「劉從諫的幾次奏章,雖然有些重複,但寫得有力量,『清君側』的決心非常大,足使閹豎聞風喪膽。」
「一點不假,仇士良一聽這奏章,臉色煞白,一聲不吱,兩眼垂下,看著地。」
李商隱看看七郎和八郎,遲疑半晌,道:「我剛才吟了兩首詩《有感二首》,現在看了劉從諫的疏章,又即興想好一首。
我念出來,請兩位兄長賜教,好不好?」
「好!怎麽不好,快吟吧,我洗耳恭聽。」
八郎覺得李商隱好賣弄小聰明,人家正在議論劉從諫的疏章,他卻來吟詩,譁眾取寵!不耐煩地接著七郎的話,問道:
「是排律嗎?如果太長,就算了,以後再聽。」
「不是排律。是首七言律詩,隻有八句,我快點吟,你們聽著啊。」
李商隱有些急不可待。寫詩,到了非瀉而不快的時候,就像十月懷胎,到時候不把孩子生下來,那種滋味是難以描述的。他開口道:
玉帳牙旂得上遊,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這首即興詩,我看比《有感二首》好!一氣嗬成,憤慨之情溢於言表。首聯是說劉從諫占據著有利的形勢。昭義節度使轄潞、澤、邢、洺、磁五州,兵強馬壯,為一方雄藩,況且又鄰近京城長安,軍事上占有極便利的形勢。這表明劉從諫的實力雄厚,條件優越,完全有平定閹宦之亂的條件。對不對?義山賢弟。」
李商隱點點頭,笑著。七郎確實是自己的知心知己。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他講得多麽清楚。但是,為什麽不繼續講第二句呢?作為一方雄藩,理應與君主共憂患,尤其在危難時刻,應該分擔君王的憂慮。用這個「須」字,正是要強調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七郎低沉地吟詠著第二句:「安危須共主君憂。」他表情嚴肅,聲音哀傷。「滿朝文武百官,誰人能做到呢?劉從諫雖然上了章疏,能夠付之行動嗎?」
李商隱漸漸明白了七郎的意思。
八郎不願意探討商隱的詩,但是不談意見,又怕七郎和商隱看不起自己,於是應付道:
「頷聯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東漢大將竇融,主動上表請求出兵伐西北軍閥隗囂;一個是東晉大將陶侃,率眾討伐蘇峻叛亂。一聯竟用兩個相同的典故,似有堆垛重複之嫌,用得欠妥貼。義山作詩好堆砌典故,好用生冷典故,別人很難讀通讀懂,不像白公樂天之作。他那些新樂府詩,明白如話,連老太太都能讀懂,都願意給白公提意見。白公也願意聽那些老人家的意見。」
「八弟,你這話就欠公允啦。白公的詩是好是壞,咱們不能妄加評論,他是前輩大詩人,我們隻有學習的義務,無批評的權利。就商隱詩的第二聯,兩句用了兩個典故,我說用得好。前一句是用竇融來指劉從諫。『表已來關右』,『關右』是指函穀關以西地區,是竇融的駐地。這是說劉從諫聲討宦豎的表章已經從昭義鎮發來了。後一句,是表達義山弟的期望。因為劉從諫尚未出兵伐宦豎,所以希望他能向陶侃學習,率兵直抵京師,斬殺宦豎!這一聯裏的『已』和『宜』兩個虛詞,是銜連唿應的。意思是說,劉從諫已經上表,聲言要『清君側』,但還沒有行動,那就應該盡快地付諸行動。這個『宜』字裏,充滿了義山弟的希望、鼓勵和敦促,也隱含著一定的批評和責備。義山弟用詞下字極有分寸,極為恰當。我說第二聯寫得好。」
八郎臉色變得難看,生氣了。
商隱深怕兄弟倆因自己而吵嘴,歉疚地道:「七哥,八哥說得也對。我寫詩喜歡用典故,有時是故意多用典故,故意多用生僻典故。每當這時,我心裏很亂,對一件事拿不定主意,深怕因此而得罪,招來禍患,是故意不讓別人看明白,故意讓別人去猜,願意怎麽理解就怎麽理解。我心想,總會有知己知音能夠理解我的真意,明白我的真意。這樣做,有時我自己也覺得不好,但是……」
「看看吧,義山就是這麽個人。他是個難以讀懂的人!不像白公樂天,讀其詩便知其人,一讀就懂,那有多好。」八郎聽了商隱的自責,馬上高興了,繼續解詩道,「頸聯,是用比興手法。對不對?用蛟龍失水比喻皇上受宦官挾持,失去權力;用鷹隼比喻忠於朝廷的那些猛將,一定能奮起搏擊宦官,打擊這些惡勢力。尾聯,『幽』指陰間,『顯』指陽世,這兩句是說,眼下京城仍然晝夜人哭鬼號,什麽時候才能收複被閹宦盤踞的宮闕,抹去眼淚歡慶呢?」
七郎聽罷,笑道:「八弟,不是為兄說你。你幹什麽事總是淺嚐輒止。尾聯說得尚可,頸聯講錯了,你忘記兩個關鍵的虛詞,把意思解錯了。『豈有』和『更無』是一開一合,開合相應。上句用『豈有』,說明『蛟龍愁失水』的現象根本不會存在;皇上受製於宦官,失去自由和權力,根本不可能,然而卻成了事實!『豈有』二字充分表達了強烈的義憤,和對這種現象的不能容忍。下句是說,在『蛟龍愁失水』情況下,理應出現『鷹隼與高秋』的局麵,然而竟沒有出現!『更無』二字,則表達了深切的憂憤和強烈的失望。八弟,你對下句的解釋,正好和詩的原意相反。」
「一點不假,仇士良一聽這奏章,臉色煞白,一聲不吱,兩眼垂下,看著地。」
李商隱看看七郎和八郎,遲疑半晌,道:「我剛才吟了兩首詩《有感二首》,現在看了劉從諫的疏章,又即興想好一首。
我念出來,請兩位兄長賜教,好不好?」
「好!怎麽不好,快吟吧,我洗耳恭聽。」
八郎覺得李商隱好賣弄小聰明,人家正在議論劉從諫的疏章,他卻來吟詩,譁眾取寵!不耐煩地接著七郎的話,問道:
「是排律嗎?如果太長,就算了,以後再聽。」
「不是排律。是首七言律詩,隻有八句,我快點吟,你們聽著啊。」
李商隱有些急不可待。寫詩,到了非瀉而不快的時候,就像十月懷胎,到時候不把孩子生下來,那種滋味是難以描述的。他開口道:
玉帳牙旂得上遊,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這首即興詩,我看比《有感二首》好!一氣嗬成,憤慨之情溢於言表。首聯是說劉從諫占據著有利的形勢。昭義節度使轄潞、澤、邢、洺、磁五州,兵強馬壯,為一方雄藩,況且又鄰近京城長安,軍事上占有極便利的形勢。這表明劉從諫的實力雄厚,條件優越,完全有平定閹宦之亂的條件。對不對?義山賢弟。」
李商隱點點頭,笑著。七郎確實是自己的知心知己。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他講得多麽清楚。但是,為什麽不繼續講第二句呢?作為一方雄藩,理應與君主共憂患,尤其在危難時刻,應該分擔君王的憂慮。用這個「須」字,正是要強調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七郎低沉地吟詠著第二句:「安危須共主君憂。」他表情嚴肅,聲音哀傷。「滿朝文武百官,誰人能做到呢?劉從諫雖然上了章疏,能夠付之行動嗎?」
李商隱漸漸明白了七郎的意思。
八郎不願意探討商隱的詩,但是不談意見,又怕七郎和商隱看不起自己,於是應付道:
「頷聯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東漢大將竇融,主動上表請求出兵伐西北軍閥隗囂;一個是東晉大將陶侃,率眾討伐蘇峻叛亂。一聯竟用兩個相同的典故,似有堆垛重複之嫌,用得欠妥貼。義山作詩好堆砌典故,好用生冷典故,別人很難讀通讀懂,不像白公樂天之作。他那些新樂府詩,明白如話,連老太太都能讀懂,都願意給白公提意見。白公也願意聽那些老人家的意見。」
「八弟,你這話就欠公允啦。白公的詩是好是壞,咱們不能妄加評論,他是前輩大詩人,我們隻有學習的義務,無批評的權利。就商隱詩的第二聯,兩句用了兩個典故,我說用得好。前一句是用竇融來指劉從諫。『表已來關右』,『關右』是指函穀關以西地區,是竇融的駐地。這是說劉從諫聲討宦豎的表章已經從昭義鎮發來了。後一句,是表達義山弟的期望。因為劉從諫尚未出兵伐宦豎,所以希望他能向陶侃學習,率兵直抵京師,斬殺宦豎!這一聯裏的『已』和『宜』兩個虛詞,是銜連唿應的。意思是說,劉從諫已經上表,聲言要『清君側』,但還沒有行動,那就應該盡快地付諸行動。這個『宜』字裏,充滿了義山弟的希望、鼓勵和敦促,也隱含著一定的批評和責備。義山弟用詞下字極有分寸,極為恰當。我說第二聯寫得好。」
八郎臉色變得難看,生氣了。
商隱深怕兄弟倆因自己而吵嘴,歉疚地道:「七哥,八哥說得也對。我寫詩喜歡用典故,有時是故意多用典故,故意多用生僻典故。每當這時,我心裏很亂,對一件事拿不定主意,深怕因此而得罪,招來禍患,是故意不讓別人看明白,故意讓別人去猜,願意怎麽理解就怎麽理解。我心想,總會有知己知音能夠理解我的真意,明白我的真意。這樣做,有時我自己也覺得不好,但是……」
「看看吧,義山就是這麽個人。他是個難以讀懂的人!不像白公樂天,讀其詩便知其人,一讀就懂,那有多好。」八郎聽了商隱的自責,馬上高興了,繼續解詩道,「頸聯,是用比興手法。對不對?用蛟龍失水比喻皇上受宦官挾持,失去權力;用鷹隼比喻忠於朝廷的那些猛將,一定能奮起搏擊宦官,打擊這些惡勢力。尾聯,『幽』指陰間,『顯』指陽世,這兩句是說,眼下京城仍然晝夜人哭鬼號,什麽時候才能收複被閹宦盤踞的宮闕,抹去眼淚歡慶呢?」
七郎聽罷,笑道:「八弟,不是為兄說你。你幹什麽事總是淺嚐輒止。尾聯說得尚可,頸聯講錯了,你忘記兩個關鍵的虛詞,把意思解錯了。『豈有』和『更無』是一開一合,開合相應。上句用『豈有』,說明『蛟龍愁失水』的現象根本不會存在;皇上受製於宦官,失去自由和權力,根本不可能,然而卻成了事實!『豈有』二字充分表達了強烈的義憤,和對這種現象的不能容忍。下句是說,在『蛟龍愁失水』情況下,理應出現『鷹隼與高秋』的局麵,然而竟沒有出現!『更無』二字,則表達了深切的憂憤和強烈的失望。八弟,你對下句的解釋,正好和詩的原意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