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屬於後起的列強,能吃到的殖民地,都是英法德遺留的殘羹剩飯。
所以在南太平洋隻有1個小地方構建戰略支撐點。
這個地方就是東薩摩亞。
此時的第二艦隊司令部和華商會總部都搬遷到了這裏。
這裏與西薩摩亞的區別還是相當的大,開發程度極高。
因為是戰略支撐點,它的重視程度其實是和瓦胡島的構建模式一模一樣。
二戰前夕,美國有三大海軍。
一個是平平無奇的亞洲艦隊,司令部設立在菲律賓的馬尼拉。
主要負責亞洲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需求。
一個是大西洋艦隊,司令部設立在諾福克,主要負責東海岸的防禦。
同時大西洋艦隊也是美國最重要的核心,新式的戰列艦第一件事都是在這裏服役。
比如二戰前的約克城號航母,大黃蜂號航母,華盛頓號戰列艦等都是屬於大西洋艦隊。
隻是因為太平洋戰爭,臨時抽調入太平洋艦隊。
珍珠港一戰,是真的把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給全部殲滅了。
二戰前的太平洋艦隊其實是比較尷尬的存在。
在亞洲有一支耀武揚威的亞洲艦隊存在。
所以司令部是在美國的聖地亞哥,而不是大家熟知的珍珠港。
後來隨著美日摩擦加劇,才有了司令部遷移夏威夷的操作。
隨後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可以說無論日本人怎麽轟炸珍珠港,都無法摧毀美軍的後勤維修點。
因為太平洋艦隊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在聖地亞哥(某亞特蘭大3號艦的同名城市)。
瓦胡島和薩摩亞一樣,都隻是具備有初級的艦艇維修能力,和修複小型艦艇的船廠。
設置有大型軍火庫和和永備工事同款防禦的油庫。
這個造船廠小型是相對而言的。
對於江南造船所而言,這個地方比起國內的任何船廠還要先進。
港內還設有2個艦船修造廠,一個潛艇基地。
有幹船塢3座,也有大型的龍門吊。
這裏有有造船需要配套的各種企業。
理論上可以建造接近萬噸級別的巡洋艦。
修複不高於3萬噸的大型軍艦的能力。
這個配置在關島和瓦胡島都是一模一樣的。
放在一戰時期,這水平是不錯的。
但是放到二戰就不夠看了。
美國在南太平洋的潛在對手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太平洋艦隊的一個分艦隊都能夠把他們碾壓。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薩摩亞看似有作用,其實還是尷尬的地位。
距離所羅門群島相對較遠,明顯地位不如努美阿。
而且英國人對他們開放了斐濟。
那裏的條件更加的優越。
主要還是薩摩亞的戰略縱深太小了。
薩摩亞軍港並不能給美軍帶去什麽資源補給,反而要吃掉美國海軍一部分資源。
所以這個“寶貴”的戰略要地,就白送給王默言。
作為代價,在戰爭期間,寧海艦抽調入美軍太平洋艦隊,交付美國將領協調指揮。
直到美國新式的航母服役為止。
這就是陳文昌發現的尷尬局麵。
說好的形式大好呢?
結果上任後發現自己就剩下一艘聯美號驅逐艦可以指揮。
這也能叫做艦隊司令?
玩呢?
第一艦隊空有兩艘航母的編製,兩艘護航驅逐艦的編製,剩下的什麽配套的艦艇都沒有了。
本來此前也沒有的,都是美國人幫忙弄的後勤補給。
自從東薩摩亞也交給王默言接管後,王默言火速接手了美國人遺留的這個小型近海艦隊。
同時將它們編入華商會或者薩摩亞海軍管理協和的名下。
還有一部分掛在吳錫九的海防司令的名下。
總之就是不掛在海軍部的名下。
這樣省的上麵總是各種打秋風。
第二艦隊其實就是一個空殼寧海艦。
被編入第一艦隊後,就什麽也沒有了。
至於損失改造的戰列艦,並沒有加入具體的作戰序列。
包括3艘馬漢級驅逐艦,更名為“鎮海”、“威海”、“定海”。
他們也沒有加入具體的艦隊中。
而是編入了某個民間運輸公司手中。
陳文昌看著文件,直皺眉頭。
所有名頭都在華商會下麵,大大小小的軍艦,以及待維修的軍艦都掛在中美航運公司手裏。
而這個公司的背後就是宋家和王家,而且還有美國和新西蘭的相關機構的關係。
那還搞個屁啊!
他就算能搞定王默言和宋文義,還能擺平外國人不成?
不管怎麽樣,至少寧海和平海兩艦,他必須要牢牢地把握住。
其實陳文昌想多了。
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可看不上這點零頭,最多就看中寧海艦攜帶飛機的能力。
美國人自然不可能當冤大頭,包攬鎮海艦的維修費用。
這艘軍艦又不是在尼米茲手裏受損的。
要錢?
找麥老板去。
這樣一來,隻剩下一條驅逐艦的第一艦隊自然就被冷落了。
新西蘭海軍,他們看中的隻是這條利益鏈可以搭上美國的路子,為將來擺脫英國的控製打下基礎。
什麽樣的家底,玩什麽樣的艦隊。
以國府的實力,其實努力維持一艘航母編隊的開銷,就已經很難了。
現在企圖維持兩艘航母,還想著把戰列艦拉過去。
典型的蛇吞大象。
你養得起嗎?
...
東薩摩亞,江南造船廠太平洋分廠正式掛牌。
而他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給中美航運公司建造兩艘試驗性的千噸護衛艦。
護衛艦和驅逐艦一般來講很難區分。
就像是重巡洋艦,袖珍戰列艦,大型巡洋艦一樣,其實各國的定義有所不一樣。
但是在1941,英國人給出了護航驅逐艦的基本界定。
配置小口徑艦炮,中等航速,配備一定的反潛武器,最重要的是價格一定要便宜。
這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級輕型護衛艦。
量大管飽。
這種圖紙白送給其它國家,都沒什麽人看得上。
巧了,葉廠長看上了。
他也反思了自己在逸仙號上的設計不足,對二者加以修改。
主武器變成2座雙聯裝51倍徑的127毫米艦炮,4門主炮負責打擊遠距離的目標。
副武器則是4門雙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和8門單管厄利孔機關炮.輔助對空防禦。
此外還有配備反潛深水炸彈80枚。
配置上簡單的雷達係統,主動和聲呐探測設備。
設計總噸位也不過是1200噸。
動力係統采用護航航母同款的8500馬力的動力係統(價格便宜)。
雙軸螺旋槳設計。
設計航速可以達到26節左右。
對標的就是日軍的護航驅逐艦鬆級。
各種配置也是縮水版本。
沒有了魚雷,動力係統也被大砍一刀。
但是給寧海艦航母護航基本上足夠了。
給修複的戰列艦護航,也是可以的。
所以在南太平洋隻有1個小地方構建戰略支撐點。
這個地方就是東薩摩亞。
此時的第二艦隊司令部和華商會總部都搬遷到了這裏。
這裏與西薩摩亞的區別還是相當的大,開發程度極高。
因為是戰略支撐點,它的重視程度其實是和瓦胡島的構建模式一模一樣。
二戰前夕,美國有三大海軍。
一個是平平無奇的亞洲艦隊,司令部設立在菲律賓的馬尼拉。
主要負責亞洲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需求。
一個是大西洋艦隊,司令部設立在諾福克,主要負責東海岸的防禦。
同時大西洋艦隊也是美國最重要的核心,新式的戰列艦第一件事都是在這裏服役。
比如二戰前的約克城號航母,大黃蜂號航母,華盛頓號戰列艦等都是屬於大西洋艦隊。
隻是因為太平洋戰爭,臨時抽調入太平洋艦隊。
珍珠港一戰,是真的把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給全部殲滅了。
二戰前的太平洋艦隊其實是比較尷尬的存在。
在亞洲有一支耀武揚威的亞洲艦隊存在。
所以司令部是在美國的聖地亞哥,而不是大家熟知的珍珠港。
後來隨著美日摩擦加劇,才有了司令部遷移夏威夷的操作。
隨後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可以說無論日本人怎麽轟炸珍珠港,都無法摧毀美軍的後勤維修點。
因為太平洋艦隊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在聖地亞哥(某亞特蘭大3號艦的同名城市)。
瓦胡島和薩摩亞一樣,都隻是具備有初級的艦艇維修能力,和修複小型艦艇的船廠。
設置有大型軍火庫和和永備工事同款防禦的油庫。
這個造船廠小型是相對而言的。
對於江南造船所而言,這個地方比起國內的任何船廠還要先進。
港內還設有2個艦船修造廠,一個潛艇基地。
有幹船塢3座,也有大型的龍門吊。
這裏有有造船需要配套的各種企業。
理論上可以建造接近萬噸級別的巡洋艦。
修複不高於3萬噸的大型軍艦的能力。
這個配置在關島和瓦胡島都是一模一樣的。
放在一戰時期,這水平是不錯的。
但是放到二戰就不夠看了。
美國在南太平洋的潛在對手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太平洋艦隊的一個分艦隊都能夠把他們碾壓。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薩摩亞看似有作用,其實還是尷尬的地位。
距離所羅門群島相對較遠,明顯地位不如努美阿。
而且英國人對他們開放了斐濟。
那裏的條件更加的優越。
主要還是薩摩亞的戰略縱深太小了。
薩摩亞軍港並不能給美軍帶去什麽資源補給,反而要吃掉美國海軍一部分資源。
所以這個“寶貴”的戰略要地,就白送給王默言。
作為代價,在戰爭期間,寧海艦抽調入美軍太平洋艦隊,交付美國將領協調指揮。
直到美國新式的航母服役為止。
這就是陳文昌發現的尷尬局麵。
說好的形式大好呢?
結果上任後發現自己就剩下一艘聯美號驅逐艦可以指揮。
這也能叫做艦隊司令?
玩呢?
第一艦隊空有兩艘航母的編製,兩艘護航驅逐艦的編製,剩下的什麽配套的艦艇都沒有了。
本來此前也沒有的,都是美國人幫忙弄的後勤補給。
自從東薩摩亞也交給王默言接管後,王默言火速接手了美國人遺留的這個小型近海艦隊。
同時將它們編入華商會或者薩摩亞海軍管理協和的名下。
還有一部分掛在吳錫九的海防司令的名下。
總之就是不掛在海軍部的名下。
這樣省的上麵總是各種打秋風。
第二艦隊其實就是一個空殼寧海艦。
被編入第一艦隊後,就什麽也沒有了。
至於損失改造的戰列艦,並沒有加入具體的作戰序列。
包括3艘馬漢級驅逐艦,更名為“鎮海”、“威海”、“定海”。
他們也沒有加入具體的艦隊中。
而是編入了某個民間運輸公司手中。
陳文昌看著文件,直皺眉頭。
所有名頭都在華商會下麵,大大小小的軍艦,以及待維修的軍艦都掛在中美航運公司手裏。
而這個公司的背後就是宋家和王家,而且還有美國和新西蘭的相關機構的關係。
那還搞個屁啊!
他就算能搞定王默言和宋文義,還能擺平外國人不成?
不管怎麽樣,至少寧海和平海兩艦,他必須要牢牢地把握住。
其實陳文昌想多了。
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可看不上這點零頭,最多就看中寧海艦攜帶飛機的能力。
美國人自然不可能當冤大頭,包攬鎮海艦的維修費用。
這艘軍艦又不是在尼米茲手裏受損的。
要錢?
找麥老板去。
這樣一來,隻剩下一條驅逐艦的第一艦隊自然就被冷落了。
新西蘭海軍,他們看中的隻是這條利益鏈可以搭上美國的路子,為將來擺脫英國的控製打下基礎。
什麽樣的家底,玩什麽樣的艦隊。
以國府的實力,其實努力維持一艘航母編隊的開銷,就已經很難了。
現在企圖維持兩艘航母,還想著把戰列艦拉過去。
典型的蛇吞大象。
你養得起嗎?
...
東薩摩亞,江南造船廠太平洋分廠正式掛牌。
而他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給中美航運公司建造兩艘試驗性的千噸護衛艦。
護衛艦和驅逐艦一般來講很難區分。
就像是重巡洋艦,袖珍戰列艦,大型巡洋艦一樣,其實各國的定義有所不一樣。
但是在1941,英國人給出了護航驅逐艦的基本界定。
配置小口徑艦炮,中等航速,配備一定的反潛武器,最重要的是價格一定要便宜。
這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級輕型護衛艦。
量大管飽。
這種圖紙白送給其它國家,都沒什麽人看得上。
巧了,葉廠長看上了。
他也反思了自己在逸仙號上的設計不足,對二者加以修改。
主武器變成2座雙聯裝51倍徑的127毫米艦炮,4門主炮負責打擊遠距離的目標。
副武器則是4門雙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和8門單管厄利孔機關炮.輔助對空防禦。
此外還有配備反潛深水炸彈80枚。
配置上簡單的雷達係統,主動和聲呐探測設備。
設計總噸位也不過是1200噸。
動力係統采用護航航母同款的8500馬力的動力係統(價格便宜)。
雙軸螺旋槳設計。
設計航速可以達到26節左右。
對標的就是日軍的護航驅逐艦鬆級。
各種配置也是縮水版本。
沒有了魚雷,動力係統也被大砍一刀。
但是給寧海艦航母護航基本上足夠了。
給修複的戰列艦護航,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