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英文radar。
是一種用無線電的方法,去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因此雷達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無線電定位設備。
而無線電定位設備,其實遠在二戰前,就發明了。
並且早期運用在艦載機迴歸航母上。
工作原理就是:1.航空母艦會對著天空發出不間斷的無線電電波信號。
2.飛機上特有的天線會發現並且接收這些信號。
3.飛機機載設備會得出一個信號強度差。
4.調整飛機飛行姿態,比如順著信號發射源頭就可以找到航空母艦。
5.飛機可以目視航空母艦,隨後根據訓練要求,開始著艦。
這個也是地麵機場最早的引導台的相關工作原理。
這是最簡陋的版本,也是特別容易出現烏龍的版本。
必然a航母的飛行員誤以為b航母是自己的母艦,錯誤的降落。
尤其是早期的列克星敦級兩姐妹,在合並訓練的時候經常被飛行員搞錯了。
現實中還出現日軍飛機企圖降落美軍航母的記錄。
這就引發了美日航母的不同用法。
日軍選擇是航空母艦集中編隊,起碼飛行員找目標更加容易。
既然飛行員容易看錯航母,那麽我把航母一個艦橋放在左邊,一個放在右邊。
如此一來,大家是不是不會弄錯了?
至於左側艦橋理論上會造成更多事故,實際上這種概率和出現著艦事故的概率一樣高。
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左側島艦會必然導致飛機撞上去。
至於美國人則是統一選擇右側島上建築,完全就是抄襲英國人的。
同時兩艘航母一模一樣的配置,其實就是美國工業化模版的寫照。
右側島上建築,在艦艇設計前就好在左側安裝更多配重物。
比如鍋爐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樣,沿著中軸線完美對稱布局。
所以現實中列克星敦級航母,或者現代航母並不會因為一邊的上層建築過重,導致航母歪向一側。
網上那種列克星敦級因為203毫米主炮,會導致列克星敦航母嚴重右傾斜的說法。
無非就是看著圖片,自我腦補理解的。
還有人認為左側傾斜甲板的出現,是為了平衡島上右側建築的作用。
這種人大概連船隻基本的平衡配重圖都不知道,就在那裏瞎咧咧。
簡單理解,船隻上麵安裝什麽東西,都是早期設計的時候就定好了的。
不會存在複原性不足問題。
除非像是日本龍驤號那種。
艦政本部設計定稿後,同時開工建造了。
後麵快要完工的時候,又被軍令部要求多加一層機庫。
最後,才導致配重不平衡。
迴歸雷達問題。
無線電這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都知道怎麽玩。
但是要玩更多的花樣那就需要看各國的狠活。
日本人發明了一套逆電。
說白了就是接受別人的雜亂信號,從而判斷對手在大致的方位。
此外這個技術還可以給艦隊提前預警。
這個黑科技在戰時很有用。
比如大和號就曾經在中途島海戰前接收到美軍的大量信號,從而判斷美軍在中途島附近海域是有軍艦活動的。
但最終還是沒有向南雲發出警告。
電影解釋是無線電靜默。
現實是美國人也有同樣攔截的技術設備。
鎮海艦就在暴風雨中攔截了日本人的通訊,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逆探。
這種思路下去,就變成了最原始的雷達警告係統。
與之對應的就是一套主動雷達係統的搜索功能。
航母不是要不間斷的向著天空發射大量的無線電嗎?
這種信號可以被飛機接收,從而實現無線電定位。
那麽能不能我發射信號,隨後我自己接收。
然後根據波長反饋,識別出哪一部分的信號被屏蔽或者被折返幹擾。
這樣就可以判定對方的目標軌跡。
1922年美國開始了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用來實驗搜索敵艦。
一下子就到了世界的科技前沿。
但是這套設備問題極大。
1935年,法國人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信號,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
這算是最早的,有效的使用案例。
同年英國羅伯特·沃特森·瓦特發明第一台實用雷達。
並不是說雷達是英國人發明的,而是他更加實用。
這就和瓦特(兩個瓦特不是同一個人)發明蒸汽機一樣。
準確的說法是英國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從而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誰最早發明的蒸汽機?
不知道。
因為英國人和法國人是同年實用化,很多人也搞不清楚兩個國家誰先誰後。
大部分人都是默認英國人最先實用(不是使用)軍用雷達。
也有人認為是美國人的最先用的雷達。
反正各種說法都對。
隨後各國都加入研究,包括日本,德國。
因為各國的科技水平和研發的目的都不一樣,所以現實中的科技方向都是各種點歪了。
德國,美國著重強調軍艦對軍艦的搜索。
英國人則是強調陸地和天空的配合。
日本人覺得我都追不上你們,那就逆探發揚光大。
到了二戰中,就各種歪樓了。
很多人一廂情願的認為齊柏林號航空母艦更加適合德國,卻無法直指核心問題。
就是德國的雷達更加實用化,而二戰前歐洲飛機的航程問題依舊困擾各國。
我軍艦都可以安裝更加靠譜的雷達設備了,為啥還要弄一艘航母呢?
而且飛行員在天空看的才多遠?
十公裏極限了吧。
雷達一掃,英國人的船隊位置就暴露了。
到時候破交艦衝上去嘎嘎亂殺即可。
隨後根據雷達,完美的規避英國人的追擊。
我有航速優勢,不怕。
最重要的是,戰列艦本身就可以攜帶水上偵察機,可靠性比起艦載機穩定多了。
英國人的思路很簡單。
航空母艦不是打擊力量,而是偵察之眼。
我飛機+陸地雙重雷達監控。
歐洲法國,德國,意大利,或者是蘇聯的軍艦一出來,我全部都知道了。
迴頭調集主力艦隊圍追堵截。
七八條主力艦打你一兩個,不是輕鬆拿捏?
美國人的思路也是差不多。
軍艦多的離譜,太平洋小島上全是各類型號的雷達。
就大西洋方麵麻煩一點,缺少足夠多的島嶼建設雷達站。
所以在一戰後,就有了在美國人就開始有意識的管控某些歐洲沒落列強的島嶼。
這樣可以完美的保護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美國人利益。
這就是所謂的門羅計劃。
是一種用無線電的方法,去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因此雷達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無線電定位設備。
而無線電定位設備,其實遠在二戰前,就發明了。
並且早期運用在艦載機迴歸航母上。
工作原理就是:1.航空母艦會對著天空發出不間斷的無線電電波信號。
2.飛機上特有的天線會發現並且接收這些信號。
3.飛機機載設備會得出一個信號強度差。
4.調整飛機飛行姿態,比如順著信號發射源頭就可以找到航空母艦。
5.飛機可以目視航空母艦,隨後根據訓練要求,開始著艦。
這個也是地麵機場最早的引導台的相關工作原理。
這是最簡陋的版本,也是特別容易出現烏龍的版本。
必然a航母的飛行員誤以為b航母是自己的母艦,錯誤的降落。
尤其是早期的列克星敦級兩姐妹,在合並訓練的時候經常被飛行員搞錯了。
現實中還出現日軍飛機企圖降落美軍航母的記錄。
這就引發了美日航母的不同用法。
日軍選擇是航空母艦集中編隊,起碼飛行員找目標更加容易。
既然飛行員容易看錯航母,那麽我把航母一個艦橋放在左邊,一個放在右邊。
如此一來,大家是不是不會弄錯了?
至於左側艦橋理論上會造成更多事故,實際上這種概率和出現著艦事故的概率一樣高。
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左側島艦會必然導致飛機撞上去。
至於美國人則是統一選擇右側島上建築,完全就是抄襲英國人的。
同時兩艘航母一模一樣的配置,其實就是美國工業化模版的寫照。
右側島上建築,在艦艇設計前就好在左側安裝更多配重物。
比如鍋爐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樣,沿著中軸線完美對稱布局。
所以現實中列克星敦級航母,或者現代航母並不會因為一邊的上層建築過重,導致航母歪向一側。
網上那種列克星敦級因為203毫米主炮,會導致列克星敦航母嚴重右傾斜的說法。
無非就是看著圖片,自我腦補理解的。
還有人認為左側傾斜甲板的出現,是為了平衡島上右側建築的作用。
這種人大概連船隻基本的平衡配重圖都不知道,就在那裏瞎咧咧。
簡單理解,船隻上麵安裝什麽東西,都是早期設計的時候就定好了的。
不會存在複原性不足問題。
除非像是日本龍驤號那種。
艦政本部設計定稿後,同時開工建造了。
後麵快要完工的時候,又被軍令部要求多加一層機庫。
最後,才導致配重不平衡。
迴歸雷達問題。
無線電這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都知道怎麽玩。
但是要玩更多的花樣那就需要看各國的狠活。
日本人發明了一套逆電。
說白了就是接受別人的雜亂信號,從而判斷對手在大致的方位。
此外這個技術還可以給艦隊提前預警。
這個黑科技在戰時很有用。
比如大和號就曾經在中途島海戰前接收到美軍的大量信號,從而判斷美軍在中途島附近海域是有軍艦活動的。
但最終還是沒有向南雲發出警告。
電影解釋是無線電靜默。
現實是美國人也有同樣攔截的技術設備。
鎮海艦就在暴風雨中攔截了日本人的通訊,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逆探。
這種思路下去,就變成了最原始的雷達警告係統。
與之對應的就是一套主動雷達係統的搜索功能。
航母不是要不間斷的向著天空發射大量的無線電嗎?
這種信號可以被飛機接收,從而實現無線電定位。
那麽能不能我發射信號,隨後我自己接收。
然後根據波長反饋,識別出哪一部分的信號被屏蔽或者被折返幹擾。
這樣就可以判定對方的目標軌跡。
1922年美國開始了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用來實驗搜索敵艦。
一下子就到了世界的科技前沿。
但是這套設備問題極大。
1935年,法國人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信號,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
這算是最早的,有效的使用案例。
同年英國羅伯特·沃特森·瓦特發明第一台實用雷達。
並不是說雷達是英國人發明的,而是他更加實用。
這就和瓦特(兩個瓦特不是同一個人)發明蒸汽機一樣。
準確的說法是英國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從而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誰最早發明的蒸汽機?
不知道。
因為英國人和法國人是同年實用化,很多人也搞不清楚兩個國家誰先誰後。
大部分人都是默認英國人最先實用(不是使用)軍用雷達。
也有人認為是美國人的最先用的雷達。
反正各種說法都對。
隨後各國都加入研究,包括日本,德國。
因為各國的科技水平和研發的目的都不一樣,所以現實中的科技方向都是各種點歪了。
德國,美國著重強調軍艦對軍艦的搜索。
英國人則是強調陸地和天空的配合。
日本人覺得我都追不上你們,那就逆探發揚光大。
到了二戰中,就各種歪樓了。
很多人一廂情願的認為齊柏林號航空母艦更加適合德國,卻無法直指核心問題。
就是德國的雷達更加實用化,而二戰前歐洲飛機的航程問題依舊困擾各國。
我軍艦都可以安裝更加靠譜的雷達設備了,為啥還要弄一艘航母呢?
而且飛行員在天空看的才多遠?
十公裏極限了吧。
雷達一掃,英國人的船隊位置就暴露了。
到時候破交艦衝上去嘎嘎亂殺即可。
隨後根據雷達,完美的規避英國人的追擊。
我有航速優勢,不怕。
最重要的是,戰列艦本身就可以攜帶水上偵察機,可靠性比起艦載機穩定多了。
英國人的思路很簡單。
航空母艦不是打擊力量,而是偵察之眼。
我飛機+陸地雙重雷達監控。
歐洲法國,德國,意大利,或者是蘇聯的軍艦一出來,我全部都知道了。
迴頭調集主力艦隊圍追堵截。
七八條主力艦打你一兩個,不是輕鬆拿捏?
美國人的思路也是差不多。
軍艦多的離譜,太平洋小島上全是各類型號的雷達。
就大西洋方麵麻煩一點,缺少足夠多的島嶼建設雷達站。
所以在一戰後,就有了在美國人就開始有意識的管控某些歐洲沒落列強的島嶼。
這樣可以完美的保護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美國人利益。
這就是所謂的門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