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〇五三 聚散之一
當女博士重生到民國守舊家庭 作者:唯刀百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樓突然下一陣喧鬧:搬工起早將海上運來的成車啤酒從駁車上卸下搬入兄弟酒吧;從不起早的俄羅斯舞女聽說租界裏有大新聞, 紛紛從夜總會宿舍裏披上大衣, 踩上高跟鞋花枝招展的走到街上,企望能遇上前來肥皂抑或香煙廣告公司的獵頭, 能使她們賺足半年薪水;記者們也一早聚攏會審公廨門外, 等著看這城市將要如何亂套。
而他二人卻在特卡琴科樓上若無其事的聊著天。
她想起自己身處何地,問他:“怎麽這麽早就出來了, 會審結果不盡如人意?”
“多虧謝先生, 這是他站在他的立場上能爭取的最好結果。”
他想起他人形容謝鴻——“不當自己是中國人,也不當自己是英國人,方便遊走於二者之間謀利”。多麽相似?
一如他父親所言。列強直入紫禁城如入無人之境, 曆史文物,珍珠玉石, 成箱成籠;所殺所奪, 也無外“不義之財”,有一日定要償還。不是今日,就是明日, 終究有其時。
所以他以為謝擇益想必是個英國人。他有他的誓死效忠,卻自己頓悟了正義信仰與仇恨的或冷抑或熱的激情。
八十年來不知多少英國人踏足過中國大地,近百萬向往正義的鮮活麵孔被這人間地獄同化為殺豬玀,可從未有過人幡然悔悟立地成佛。
他甚至能想象, 謝擇益何等冒死遊走在各國軍官當中,才能正當其時的謀求這一線希望。
擇益不易,是死易活難,獨醒的不易。
這件事, 非他不能做到。
所以一定是謝擇益,而不是他斯言桑。
很長時間他一直在想,倘若那年在紹興出現在她窗外的是謝擇益,結果定不會如此。
言桑不由一陣發笑。
樓下,三馬路,會審公廨門開了。各式軍裝依序而出,門外記者一擁而上。
他即刻喚仆歐帶來賬單。
轉頭看她仍盯著自己,於是笑了。
她忙問:“什麽時候走?”
他說:“今晚。”
她沒想到這麽突然,但若是不曾碰見,她也會以為他一早就已經離開。
她問:“這個時候,仍舊要走嗎?”
他笑著,答非所問道:“不趁早逃走,還能來參加你的婚禮?”
她盯著他說:“你會有你的愛人,但絕不是我。我不是良配,該落荒而逃是我。你有何不可?”
他仰頭,歎氣,微笑道,“我一直沒走,想同你道個別,可為自己找不到合適理由上門求見,不知不覺拖至今日。也沒想過你會自動出現在我跟前,便無事可做,呆在家中。”
“《舊新娘》我已經讀過。”她又補充:“謝先生帶過給我的。”
呆在家中寫個故事同她道別。
她記得他後來近視了。但他沒有為自己著過自傳,旁人迴憶起他的點滴時亦無人關注他何時起不大看得清東西。但是此刻他在距離自己不到一米的餐桌那頭看過來時,神態自然平常,還有一點淡漠的笑,帶著一點距離感。
那是他知道自己應與她保持的距離。
他又說,“自從宣布我與你的婚約解除,但凡出門,他總會像別的父親一樣質問我約了什麽人。”
她點點頭,“這是好事。”
“我會告訴他我總不會約了一頭牛。”他微笑。
她大笑。
難得見她如此開懷大笑,他也受感染,“第一次見你時是父親帶我前來。你由人抱進屋裏,趁亂從她人懷裏鑽出來。明明都在說你的事,你卻溜到一旁若無其事。小小的個頭,紫襖長袴,一條長長辮子,眼神明亮,洞若觀火。”
她微微閉上眼睛,腦海裏自然而然淌過一段話——
“……父親大約十五歲那年迴到北平。半年月以後二月,祖父收到好友林俞來信,邀他攜帶父親前往紹興老宅去見見林家兩個女兒。父親明白祖父的意思。他還年輕,受了多年國外教育,雖一早便知自己在祖國有這麽一位新娘,卻從未,也不急於戀愛。他與一行人等候在林宅書房中時,仍有些滿不在乎,心不在焉想要禮貌客氣的應付。這時門開了,一個紫襖長袴、略帶稚氣的小姑娘走進門來。她梳一條小辮,雙眸清亮……”
看,課文誠不我欺也,一模一樣。
他說,“其實在那之前,是我先來找你的。在你房間窗外,卻沒讓你看見我來過。”
她沉默。
他歎口氣,笑著說,“後來我從沒有約會過別的任何人。”
口氣卻不是無奈,她答與不答他都無遺憾。
他略一抬頭,示意她往窗外看去。
趁她望向窗外時,他在賬單上簽字,視線在她身上停留片刻,取衣服起身離開。
她迴過神時,忙追上來兩步,叫他名字:“言桑先生!”
他腳步遠大過她,亦不曾作停留的意思,故而她追上去時有些吃力。
終於在特卡琴科樓下扯住他袖子。
她喘兩口氣,“今晚我來送你……與謝先生一同。”
他笑了,“謝先生來找我時,也說過同樣的話。我不想說第二遍來迴絕。”
“為什麽?”
“我怕你同我說再見時,會忍不住問你那會是什麽時候的事。”
她一怔,而後微微仰頭。
這是否形同於“君問歸期”?
言桑見她似乎在忍住眼淚,慌忙著說:“你好像欠我一封信,打算幾時還我?”
仿佛追債。
楚望仰頭倒不是想哭,而是下了很大決心。她深吸一口氣,卻沒頭沒腦的報出一個名字:“沁菲婭·撒赫斯。”
“是個猶太人?”他略一猶豫。
“假如你遇見一個名叫沁菲婭·撒赫斯的人,”她特意強調了這個名字,“到那時,我便將信寄給你。”
無線電公司的福特車迅速駛離。不時,會審公廨裏所有消息將會經由無線電,廣播至上海乃至全世界。
已經有人大聲唿喊道:“十·二五協議!日本海軍陸戰隊即月撤離上海!日本廠商全體遷廠迴國!即日起聯通滬南、租界與閘北交通,《八年條約》生效後廢除六項一百七十餘條不平等條約!撤銷領事裁判權!五國軍隊於民國二十六年撤離上海!歸還租界!”
上海市及工部局派出的大量巡警艱難的維護著秩序。
一條外國人修築的寬廣馬路之隔,這一邊的世界寧靜得宛如另一個世界。
言桑望向麵前少女,睫毛輕輕翁動。心中諸多疑問卻沒有發問,隻將她看著,仿佛能從她堅定神情裏看到答案。
他躬身扶著她的肩,給她一個無比紳士的擁抱。貼近時,輕聲說,“新婚快樂。”
而後,後退兩步,對她緩緩說道:“你看上海,像不像個馬戲團?”
她一愣。
不及她迴答,他已披上手中外套,轉身大步離開。
她一點也不擔心言桑,也不認為會再不相見,因此“新婚快樂”不是作為道別語,她也無需對他說“再見”。
所以他問:“上海像不像個馬戲團?”仿佛提醒她這裏是上海,樓下是會審公廨,門外怪相叢生。
上海很美很富有是不是?這一時期興許也有不明所以的歐洲人與美國人會問:“上海比起溫哥華、金山與柏林半點不遜色,汽車、電影、無線電,應有盡有。”
可是百萬華工在舊金山與溫哥華修築鐵路,死傷無人過問;白人來到中國領土橫行肆掠,不論在哪裏,白人打死中國人,中國人死路一條;而中國人打死白人,仍舊死路一條。
這數日她一直在思考著真真為何不肯一早與切爾斯戀愛。無非是沈小姐那一件事使她明白: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我們卻做著二等公民。
而切爾斯與旁人無異,帶著他的士兵與艦隊從南洋開往黃浦江那一刻,便注定他們是入侵者,他們高人一等。
英國人在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中時,燒毀與搶奪得最多;他們在滿世界開疆拓土,而中國在淪喪自己的主權。
這段戀愛從一開始注定不平等。
即使他願意卑微的追求一位東方的女孩子,她與她的家人仍舊是白人口中的“支那豬”,是亡國奴。
她想,真真十八載人生裏從前無數次在外灘看見外國警察毆打人力車夫,她卻無權上前替車夫還擊,她隻能憤憤不平;而今她也無法向切爾斯訴不平——甚至她也不知切爾斯是否曾經剁掉過鬧事工人的拇指,又是否朝哪一位苦力胸口開過槍。這些她都無法過問,求告無門。假使真的做了這一切,切爾斯又會認為自己有罪嗎?他不過也是千千萬來到英國殖民地後被同化的軍人其中之一,他們早已見怪不怪。
興許他立在那裏,立刻化身“侵略者”三個大字。
八十年前他們闖入我們的家,占據我家院子,在那裏進行一番改造,派人鎮守這方安定。接著說,這裏比你們住的要好多了,如果你願意享受這裏的文明,歡迎來住。
可是文明不是我們的,軍人不是我們的,甚至你告訴他們,這裏是我家,他們也會愕然反問:“誰告訴你的?”
這一類屈辱,沒有任何一個生而自尊且驕傲成長的人能自然而然接受這等不公平;切爾斯更不能懂得。
除非有天真將他們趕出這裏,然後麵對麵坐下,平起平坐。你來我處,以禮相待;我去你處,再無尊卑貴賤之分。
她想起佐久間,偶爾也會感覺誓死效忠的情懷與大義未必不是一場洗腦,大多數人捍衛吾生之地的心情非他人不能明了。
她想起魯迅答大學生:“我們應當先爭取言論自由,然後我才告訴你們,我們應當爭取什麽。”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曆些危險。”
如今自由與危險都在公路那頭。她獨自立在英國人在東方大陸修築的馬路這一頭,隻聽見大時代在公路那頭朝她碾壓過來時隆隆作響,仿佛是崩塌,也像盛大序幕緩緩拉開。
然後人群裏,喧鬧聲中,一個高大身影穿過人群,緩緩朝她走過來。
她抬起頭看到他黑色領帶,想起自己今天來到這裏的目的,僅僅想要替他係一個熬夜學來的溫莎結。
無比混亂的思緒裏,她偶然間捕捉到一個細小的、困頓聲音在問她自己:“他在誓死捍衛什麽?”
作者有話要說: 不出所料,這個係列大約就是正文的最後一個片段吧,到底有多少章,大概7-8章,爭取年內搞完。……當然正文沒交代完的都在番外裏,番外特別多
——
另,前麵那個四萬人,是我偏信資料忘了思考的鍋。那句話想寫的四萬萬中國人,結果少打個萬,使我誤以為是租界內4萬人口。
正確數據為287.3萬人,包括了租界內、吳淞、閘北與滬南。
而他二人卻在特卡琴科樓上若無其事的聊著天。
她想起自己身處何地,問他:“怎麽這麽早就出來了, 會審結果不盡如人意?”
“多虧謝先生, 這是他站在他的立場上能爭取的最好結果。”
他想起他人形容謝鴻——“不當自己是中國人,也不當自己是英國人,方便遊走於二者之間謀利”。多麽相似?
一如他父親所言。列強直入紫禁城如入無人之境, 曆史文物,珍珠玉石, 成箱成籠;所殺所奪, 也無外“不義之財”,有一日定要償還。不是今日,就是明日, 終究有其時。
所以他以為謝擇益想必是個英國人。他有他的誓死效忠,卻自己頓悟了正義信仰與仇恨的或冷抑或熱的激情。
八十年來不知多少英國人踏足過中國大地,近百萬向往正義的鮮活麵孔被這人間地獄同化為殺豬玀,可從未有過人幡然悔悟立地成佛。
他甚至能想象, 謝擇益何等冒死遊走在各國軍官當中,才能正當其時的謀求這一線希望。
擇益不易,是死易活難,獨醒的不易。
這件事, 非他不能做到。
所以一定是謝擇益,而不是他斯言桑。
很長時間他一直在想,倘若那年在紹興出現在她窗外的是謝擇益,結果定不會如此。
言桑不由一陣發笑。
樓下,三馬路,會審公廨門開了。各式軍裝依序而出,門外記者一擁而上。
他即刻喚仆歐帶來賬單。
轉頭看她仍盯著自己,於是笑了。
她忙問:“什麽時候走?”
他說:“今晚。”
她沒想到這麽突然,但若是不曾碰見,她也會以為他一早就已經離開。
她問:“這個時候,仍舊要走嗎?”
他笑著,答非所問道:“不趁早逃走,還能來參加你的婚禮?”
她盯著他說:“你會有你的愛人,但絕不是我。我不是良配,該落荒而逃是我。你有何不可?”
他仰頭,歎氣,微笑道,“我一直沒走,想同你道個別,可為自己找不到合適理由上門求見,不知不覺拖至今日。也沒想過你會自動出現在我跟前,便無事可做,呆在家中。”
“《舊新娘》我已經讀過。”她又補充:“謝先生帶過給我的。”
呆在家中寫個故事同她道別。
她記得他後來近視了。但他沒有為自己著過自傳,旁人迴憶起他的點滴時亦無人關注他何時起不大看得清東西。但是此刻他在距離自己不到一米的餐桌那頭看過來時,神態自然平常,還有一點淡漠的笑,帶著一點距離感。
那是他知道自己應與她保持的距離。
他又說,“自從宣布我與你的婚約解除,但凡出門,他總會像別的父親一樣質問我約了什麽人。”
她點點頭,“這是好事。”
“我會告訴他我總不會約了一頭牛。”他微笑。
她大笑。
難得見她如此開懷大笑,他也受感染,“第一次見你時是父親帶我前來。你由人抱進屋裏,趁亂從她人懷裏鑽出來。明明都在說你的事,你卻溜到一旁若無其事。小小的個頭,紫襖長袴,一條長長辮子,眼神明亮,洞若觀火。”
她微微閉上眼睛,腦海裏自然而然淌過一段話——
“……父親大約十五歲那年迴到北平。半年月以後二月,祖父收到好友林俞來信,邀他攜帶父親前往紹興老宅去見見林家兩個女兒。父親明白祖父的意思。他還年輕,受了多年國外教育,雖一早便知自己在祖國有這麽一位新娘,卻從未,也不急於戀愛。他與一行人等候在林宅書房中時,仍有些滿不在乎,心不在焉想要禮貌客氣的應付。這時門開了,一個紫襖長袴、略帶稚氣的小姑娘走進門來。她梳一條小辮,雙眸清亮……”
看,課文誠不我欺也,一模一樣。
他說,“其實在那之前,是我先來找你的。在你房間窗外,卻沒讓你看見我來過。”
她沉默。
他歎口氣,笑著說,“後來我從沒有約會過別的任何人。”
口氣卻不是無奈,她答與不答他都無遺憾。
他略一抬頭,示意她往窗外看去。
趁她望向窗外時,他在賬單上簽字,視線在她身上停留片刻,取衣服起身離開。
她迴過神時,忙追上來兩步,叫他名字:“言桑先生!”
他腳步遠大過她,亦不曾作停留的意思,故而她追上去時有些吃力。
終於在特卡琴科樓下扯住他袖子。
她喘兩口氣,“今晚我來送你……與謝先生一同。”
他笑了,“謝先生來找我時,也說過同樣的話。我不想說第二遍來迴絕。”
“為什麽?”
“我怕你同我說再見時,會忍不住問你那會是什麽時候的事。”
她一怔,而後微微仰頭。
這是否形同於“君問歸期”?
言桑見她似乎在忍住眼淚,慌忙著說:“你好像欠我一封信,打算幾時還我?”
仿佛追債。
楚望仰頭倒不是想哭,而是下了很大決心。她深吸一口氣,卻沒頭沒腦的報出一個名字:“沁菲婭·撒赫斯。”
“是個猶太人?”他略一猶豫。
“假如你遇見一個名叫沁菲婭·撒赫斯的人,”她特意強調了這個名字,“到那時,我便將信寄給你。”
無線電公司的福特車迅速駛離。不時,會審公廨裏所有消息將會經由無線電,廣播至上海乃至全世界。
已經有人大聲唿喊道:“十·二五協議!日本海軍陸戰隊即月撤離上海!日本廠商全體遷廠迴國!即日起聯通滬南、租界與閘北交通,《八年條約》生效後廢除六項一百七十餘條不平等條約!撤銷領事裁判權!五國軍隊於民國二十六年撤離上海!歸還租界!”
上海市及工部局派出的大量巡警艱難的維護著秩序。
一條外國人修築的寬廣馬路之隔,這一邊的世界寧靜得宛如另一個世界。
言桑望向麵前少女,睫毛輕輕翁動。心中諸多疑問卻沒有發問,隻將她看著,仿佛能從她堅定神情裏看到答案。
他躬身扶著她的肩,給她一個無比紳士的擁抱。貼近時,輕聲說,“新婚快樂。”
而後,後退兩步,對她緩緩說道:“你看上海,像不像個馬戲團?”
她一愣。
不及她迴答,他已披上手中外套,轉身大步離開。
她一點也不擔心言桑,也不認為會再不相見,因此“新婚快樂”不是作為道別語,她也無需對他說“再見”。
所以他問:“上海像不像個馬戲團?”仿佛提醒她這裏是上海,樓下是會審公廨,門外怪相叢生。
上海很美很富有是不是?這一時期興許也有不明所以的歐洲人與美國人會問:“上海比起溫哥華、金山與柏林半點不遜色,汽車、電影、無線電,應有盡有。”
可是百萬華工在舊金山與溫哥華修築鐵路,死傷無人過問;白人來到中國領土橫行肆掠,不論在哪裏,白人打死中國人,中國人死路一條;而中國人打死白人,仍舊死路一條。
這數日她一直在思考著真真為何不肯一早與切爾斯戀愛。無非是沈小姐那一件事使她明白: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我們卻做著二等公民。
而切爾斯與旁人無異,帶著他的士兵與艦隊從南洋開往黃浦江那一刻,便注定他們是入侵者,他們高人一等。
英國人在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中時,燒毀與搶奪得最多;他們在滿世界開疆拓土,而中國在淪喪自己的主權。
這段戀愛從一開始注定不平等。
即使他願意卑微的追求一位東方的女孩子,她與她的家人仍舊是白人口中的“支那豬”,是亡國奴。
她想,真真十八載人生裏從前無數次在外灘看見外國警察毆打人力車夫,她卻無權上前替車夫還擊,她隻能憤憤不平;而今她也無法向切爾斯訴不平——甚至她也不知切爾斯是否曾經剁掉過鬧事工人的拇指,又是否朝哪一位苦力胸口開過槍。這些她都無法過問,求告無門。假使真的做了這一切,切爾斯又會認為自己有罪嗎?他不過也是千千萬來到英國殖民地後被同化的軍人其中之一,他們早已見怪不怪。
興許他立在那裏,立刻化身“侵略者”三個大字。
八十年前他們闖入我們的家,占據我家院子,在那裏進行一番改造,派人鎮守這方安定。接著說,這裏比你們住的要好多了,如果你願意享受這裏的文明,歡迎來住。
可是文明不是我們的,軍人不是我們的,甚至你告訴他們,這裏是我家,他們也會愕然反問:“誰告訴你的?”
這一類屈辱,沒有任何一個生而自尊且驕傲成長的人能自然而然接受這等不公平;切爾斯更不能懂得。
除非有天真將他們趕出這裏,然後麵對麵坐下,平起平坐。你來我處,以禮相待;我去你處,再無尊卑貴賤之分。
她想起佐久間,偶爾也會感覺誓死效忠的情懷與大義未必不是一場洗腦,大多數人捍衛吾生之地的心情非他人不能明了。
她想起魯迅答大學生:“我們應當先爭取言論自由,然後我才告訴你們,我們應當爭取什麽。”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曆些危險。”
如今自由與危險都在公路那頭。她獨自立在英國人在東方大陸修築的馬路這一頭,隻聽見大時代在公路那頭朝她碾壓過來時隆隆作響,仿佛是崩塌,也像盛大序幕緩緩拉開。
然後人群裏,喧鬧聲中,一個高大身影穿過人群,緩緩朝她走過來。
她抬起頭看到他黑色領帶,想起自己今天來到這裏的目的,僅僅想要替他係一個熬夜學來的溫莎結。
無比混亂的思緒裏,她偶然間捕捉到一個細小的、困頓聲音在問她自己:“他在誓死捍衛什麽?”
作者有話要說: 不出所料,這個係列大約就是正文的最後一個片段吧,到底有多少章,大概7-8章,爭取年內搞完。……當然正文沒交代完的都在番外裏,番外特別多
——
另,前麵那個四萬人,是我偏信資料忘了思考的鍋。那句話想寫的四萬萬中國人,結果少打個萬,使我誤以為是租界內4萬人口。
正確數據為287.3萬人,包括了租界內、吳淞、閘北與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