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清穿同人]我和四爺互穿後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扯遠了,話說迴來。
商人威廉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員。
或該說,這年頭從英格蘭來亞洲做生意的人,基本都是東印度公司的。
因為海上貿易最基本的是你得有一艘船。
海船從哪裏來?
造價不菲,小商人造不起船,那就要找能租船的組織。
東印度公司,全名實則為「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的公司」。
顧名思義,威廉作為倫敦的商人可以去東印度公司搞船。
根據船隻大小、租賃時間、貨物種類等等不同情況,租金不同。
或是出資買下船隻所有權的部分股份,成為船東也能夠實際使用船隻。
船從歐洲開到了印度,卻不一定會繼續開往大清。在亞洲海域,有些商人會選擇換一批體型較小的船。
較小的船從哪裏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有據點,這就是在當地給造的。
威廉以前與朋友合夥經商,從歐洲開大船到印度,再換小船到廣東。
別看租兩次,卻能節約成本。計算船隻維修保養、船員傭金與日常開銷等等,分段租賃比長途租賃要劃算。
直至去年,合作經商的合約到期。
本來想是最後一次出海,當時沒料到珍珠粉化妝品橫空出世,更沒想到它賣得如此火爆。
但朋友不想繼續遠航,威廉獨自承租,他換了租賃船隻的規格。也不在印度換船了,直接從倫敦開來廣州。
船也不是新船,威廉卻第一次用。
胤禟憑著過人的口才,說動威廉找道士搞一場船隻祈福,因為到什麽廟就要燒什麽香。這就有了正月初一,胤禛、溫憲、茉雅琪三道士組合上船。
武拂衣肯定要同行。所謂給海船祈福是假,暗中觀察倫敦造的船才是真。
幾年前,她拆過一艘海船。
如今才知道那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造的亞洲海域貨船,而非歐洲製造的大貨船。
這要去觀察兩種船有哪些區別,而著重觀察一個要點——船上的武器裝備。
從歐洲來的海船,不論戰艦與商船都有大炮,誰叫歐羅巴諸國之間相互打劫是習慣操作了。
商人威廉怎麽會大方到敞開商船?
當然不隻是迷信思想作祟,也是被胤禟給灌了迷湯。
胤禟許諾了珍珠粉化妝品三年獨家經營權,又透露以後想買高額船票。想搭乘威廉的船隻去歐羅巴轉一轉,那麽必須了解船隻是否安全。
從歐洲來亞洲的船是會搭載少量乘客,主要是富商與神父。
威廉有點詫異,從亞洲主動往歐洲去的有錢人很少見,但他還是沒有拒絕這筆買賣。
比起逛除夕花市,初一白天去刺探情報重要很多。是該早點迴府,養精蓄銳。
胤禛對於所謂作法祈福,操作起來沒有壓力。
考察團一路行來,自從胤禟最先給介紹了為趙老爺子畫遺像的工作,就似打開一扇新世界的窗戶。
行路兩年,假道士三人組已經以假亂真。
給人算過命,給人驅過邪,給人送過殯,甚至因為業務紛爭與和尚打過擂台。
反正江湖術士能做的活,因為考察需要都給兼職了一番。越是深入,越是了解所謂高深秘法似乎從未真實存在。
胤禛有時迴想,六年前判言他會「以身相報」的老道逯仁,是不是自己記憶錯亂的幻象?
天意從來高難問,還是仔細觀察英吉利製造的商船更實際些,他也想一起遠行歐羅巴。
正月初一,海船祈福順利進行。
武拂衣摸清了整體船隻構造,也在對英吉利船員的旁敲側擊中了解了其他國家海船的情況。
她先看了最關心的火炮數量。
總的來說,出海是為賺錢,承載足夠利潤的貨物是第一位。如果大炮裝多了,控炮的船員數量也要對應增加,否則裝了也白裝。為取得平衡,一艘船的大炮數量基本在二十至三十門。
再說船隻大小,在近幾年有了一點變化。
十七世紀,船隻排水量一般在三百到六百頓,也就是說規格基本不超過長40米、寬10米。
進入了十八世紀,船隻越發追求載貨量,越來越多的船排水量超過六百噸,往八百、九百、上千去了。
康熙四十六年,以公曆計算也就是1707年。威廉租用的海船不是新船,規格停留在了上個世紀。
再說船的內部結構,除去火炮部分之外,主要就是貨艙與客艙。
貨艙包括了淡水儲存、貨物倉庫、火藥與貴金屬庫等等。船上肯定會有食物儲藏室,也有飼養肉羊的羊圈等等。
歐洲其他國家或地區,與倫敦造的商船都是大同小異。
最後,武拂衣以一句話概括,這船大清能造。
其實,大清有海船,支持航行到東瀛、南洋貿易。也有水師,否則怎麽可能跨海去台灣攻打鄭氏。但目前沒有遠行到歐洲的大商船,因為從前沒人想過要去。
如今不說一口氣造船去歐洲,搭載別人的船去見識一番總是可以的。
哪怕不先去歐洲,也得去印度洋瞧一瞧了。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是個什麽光景了?讓英吉利人在那裏設立據點大搞東印度公司。
這就又給康熙寫信了,主要說了訪英國商船,然後順理成章問了另一件事。
商人威廉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員。
或該說,這年頭從英格蘭來亞洲做生意的人,基本都是東印度公司的。
因為海上貿易最基本的是你得有一艘船。
海船從哪裏來?
造價不菲,小商人造不起船,那就要找能租船的組織。
東印度公司,全名實則為「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的公司」。
顧名思義,威廉作為倫敦的商人可以去東印度公司搞船。
根據船隻大小、租賃時間、貨物種類等等不同情況,租金不同。
或是出資買下船隻所有權的部分股份,成為船東也能夠實際使用船隻。
船從歐洲開到了印度,卻不一定會繼續開往大清。在亞洲海域,有些商人會選擇換一批體型較小的船。
較小的船從哪裏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有據點,這就是在當地給造的。
威廉以前與朋友合夥經商,從歐洲開大船到印度,再換小船到廣東。
別看租兩次,卻能節約成本。計算船隻維修保養、船員傭金與日常開銷等等,分段租賃比長途租賃要劃算。
直至去年,合作經商的合約到期。
本來想是最後一次出海,當時沒料到珍珠粉化妝品橫空出世,更沒想到它賣得如此火爆。
但朋友不想繼續遠航,威廉獨自承租,他換了租賃船隻的規格。也不在印度換船了,直接從倫敦開來廣州。
船也不是新船,威廉卻第一次用。
胤禟憑著過人的口才,說動威廉找道士搞一場船隻祈福,因為到什麽廟就要燒什麽香。這就有了正月初一,胤禛、溫憲、茉雅琪三道士組合上船。
武拂衣肯定要同行。所謂給海船祈福是假,暗中觀察倫敦造的船才是真。
幾年前,她拆過一艘海船。
如今才知道那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造的亞洲海域貨船,而非歐洲製造的大貨船。
這要去觀察兩種船有哪些區別,而著重觀察一個要點——船上的武器裝備。
從歐洲來的海船,不論戰艦與商船都有大炮,誰叫歐羅巴諸國之間相互打劫是習慣操作了。
商人威廉怎麽會大方到敞開商船?
當然不隻是迷信思想作祟,也是被胤禟給灌了迷湯。
胤禟許諾了珍珠粉化妝品三年獨家經營權,又透露以後想買高額船票。想搭乘威廉的船隻去歐羅巴轉一轉,那麽必須了解船隻是否安全。
從歐洲來亞洲的船是會搭載少量乘客,主要是富商與神父。
威廉有點詫異,從亞洲主動往歐洲去的有錢人很少見,但他還是沒有拒絕這筆買賣。
比起逛除夕花市,初一白天去刺探情報重要很多。是該早點迴府,養精蓄銳。
胤禛對於所謂作法祈福,操作起來沒有壓力。
考察團一路行來,自從胤禟最先給介紹了為趙老爺子畫遺像的工作,就似打開一扇新世界的窗戶。
行路兩年,假道士三人組已經以假亂真。
給人算過命,給人驅過邪,給人送過殯,甚至因為業務紛爭與和尚打過擂台。
反正江湖術士能做的活,因為考察需要都給兼職了一番。越是深入,越是了解所謂高深秘法似乎從未真實存在。
胤禛有時迴想,六年前判言他會「以身相報」的老道逯仁,是不是自己記憶錯亂的幻象?
天意從來高難問,還是仔細觀察英吉利製造的商船更實際些,他也想一起遠行歐羅巴。
正月初一,海船祈福順利進行。
武拂衣摸清了整體船隻構造,也在對英吉利船員的旁敲側擊中了解了其他國家海船的情況。
她先看了最關心的火炮數量。
總的來說,出海是為賺錢,承載足夠利潤的貨物是第一位。如果大炮裝多了,控炮的船員數量也要對應增加,否則裝了也白裝。為取得平衡,一艘船的大炮數量基本在二十至三十門。
再說船隻大小,在近幾年有了一點變化。
十七世紀,船隻排水量一般在三百到六百頓,也就是說規格基本不超過長40米、寬10米。
進入了十八世紀,船隻越發追求載貨量,越來越多的船排水量超過六百噸,往八百、九百、上千去了。
康熙四十六年,以公曆計算也就是1707年。威廉租用的海船不是新船,規格停留在了上個世紀。
再說船的內部結構,除去火炮部分之外,主要就是貨艙與客艙。
貨艙包括了淡水儲存、貨物倉庫、火藥與貴金屬庫等等。船上肯定會有食物儲藏室,也有飼養肉羊的羊圈等等。
歐洲其他國家或地區,與倫敦造的商船都是大同小異。
最後,武拂衣以一句話概括,這船大清能造。
其實,大清有海船,支持航行到東瀛、南洋貿易。也有水師,否則怎麽可能跨海去台灣攻打鄭氏。但目前沒有遠行到歐洲的大商船,因為從前沒人想過要去。
如今不說一口氣造船去歐洲,搭載別人的船去見識一番總是可以的。
哪怕不先去歐洲,也得去印度洋瞧一瞧了。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是個什麽光景了?讓英吉利人在那裏設立據點大搞東印度公司。
這就又給康熙寫信了,主要說了訪英國商船,然後順理成章問了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