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清穿同人]我和四爺互穿後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更詳細的後續,於家兄弟也不清楚了。隻能肯定隔壁村子說鄭家發生了是鬼船勾魂,並沒有傳出謀殺之類的傳聞。
夜色更深了。
鄭家兄妹遇難讓眾人也沒興致在談天說地,索性早些睡覺,希望一覺醒來能是一個晴天。
入睡前,卻也各有思量。
武拂衣掃了一眼胤禛,這人似乎在想著什麽事,但現在不是問話的好時機。
另一邊,蒲鬆齡也做了決定,反正也是閑著不妨去貝殼村走一趟。
以他多年搜羅誌怪故事的經驗,鬼船傳說有點不同尋常。其中最可疑的就是鄭小妹為什麽突然瘋了?
翌日,天蒙蒙亮,嘰嘰喳喳的鳥叫響起。
暴雨停了,空氣清新,地上的水坑深深淺淺。眾人隨便吃了幾口就開始趕路。
大魚小魚直接迴於家村。
武拂衣聽到蒲鬆齡提出要一起往膠州灣方向去,為了打聽鄭家兄妹的具體情況。
辰巳交接,抵達下一個能落腳的客棧。
武拂衣決定在此休整一天,她對鄭家兄妹的遭遇也心存疑問,但要不要前往貝殼村仍待評估。必須考慮到安全問題,弘暉、弘昐是否適合同行?
「我認為必須去貝殼村,確定鄭小妹的死因究竟是什麽。「
胤禛將武拂衣單獨叫來客房,一反平日的謹慎行事,語氣堅決表示想法。
他沒有故弄玄虛,直接說,「那艘鬼船不正常,以前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武拂衣迴想了一圈,在閱覽的刑部卷宗裏沒有記載類似事情,卻也知道胤禛不會信口開河。「請說。」
「那是崇禎十五年,也就是六十年前的前明舊案。」
胤禛說起了一段被記在內檔裏的隱秘,也是他小時候閱覽醫書時無意中讀到的。
「那一年,在江南的嘉興江麵上,明朝官員截獲了一艘詭異的船隻。它來自東瀛,卻裝滿了東北人參。」
東北人參好,世人都知道。
但它怎麽會出現在東瀛船上?東瀛又不產東北人參,而且這一船人參還被運到江南。1
迴溯以往,明朝與女真族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人參交易買賣。
購買數量之大,以萬曆十二年的記載舉例。僅鎮北關一個關口,在三月一個月的交易就有一百六十九斤,價值兩千多兩白銀。
人參成了女真族的重要收入來源。
這樣的互市貿易,因為戰爭結束了。
崇禎十五年,後金與明朝在山海關的戰爭已經非常激烈,原本的商路斷了就要找新的辦法。
「那艘船裝的人參價值十萬兩白銀,當年明廷的一年財政也就三百萬兩白銀。」
胤禛說到,「如此巨額的交易,後金作為賣方得到了太宗皇帝默許,打仗需要錢。明朝方麵也是有人要買,對人參的需求不能斷。於是暗中形成了一條三角路線。」
後金從東北走海路,將人參交給東瀛。東瀛轉運,把貨船開到了江南。這就能解釋為什麽東北人參在東瀛的貨船上。
這樣一條走私貿易線路,終結於明亡之日。
六十年過去了,那些舊事幾乎沒什麽人知曉。
胤禛卻在聽聞鬼船故事後,冒出一個不詳的猜測,有一條不知情的海上運輸線悄悄出現了。
如果真像於家兄弟說的,沒有對事實添油加醋,鄭小妹是親口說了那些瘋話,那麽真相很可能藏在瘋話中。
「故事裏出現了侏儒禿頂鬼,而東瀛人長得矮,東瀛武士的發型又是中間都剃光的月代頭。所謂說著詭異的音調,正是沒能聽懂的東瀛話。」
胤禛將故事與現實一一對照,「至於奇異的香味,我猜測很可能是大批量的人參散發參香。最關鍵是鬼船的模樣。寶船很大,漁民們買不起,那更像是大商人用的渡海海船,還點著東瀛人喜歡的白燈籠。」
武拂衣聽了這番分析確實符合邏輯,也認同胤禛的猜想。
「鄭小妹撞破秘密,對方想要殺人滅口,死亡的威脅讓她瘋了。哪怕跳海逃了出來,但神誌變得不清醒。」
這事卻沒到此為止,因為隻有死人才能不泄密。
對方沒有明目張膽地直接提刀殺入村子。趁著暴雨連天沒有目擊者,潛伏在鄭家附近,當看護離開就把高燒的鄭小妹擄走沉了海。
武拂衣推測下去,「當夜,村民們也去海邊看過,暴雨天沒能發現鬼船蹤跡,因為海船早就開走了。
加之鄭小妹神誌瘋癲,大家認為她失去了哥哥後過度悲傷而自我了斷,最終隻留下了鬼船的傳聞。」
鄭家兄妹就是普通百姓,相依為命也沒其他親人。而很多情況下,民不舉官不究。
即便是縣衙給驗了屍體,隻要沒發現鄭小妹身上有溺水之外的傷勢,那也就不會再深入調查這起案子。
縣衙對於所謂鬼船一無所知?
大批貨物入境,總需要有人對接,又不是瞬移到倉房內。
於家村與貝殼村所隸屬的縣衙也許不知情,因為鄭家兄妹出事前後幾年都沒有另一則鬼船傳說。
如果真的存在東瀛商船,可能是由於飈風,也就是後來說的颱風天氣影響,船隻偏了航道,意外出現在了貝殼村沿海被鄭家兄妹撞破秘密。
貝殼村所歸屬的縣衙不知情,原定的卸貨點卻說不準是否存在官商勾結。
夜色更深了。
鄭家兄妹遇難讓眾人也沒興致在談天說地,索性早些睡覺,希望一覺醒來能是一個晴天。
入睡前,卻也各有思量。
武拂衣掃了一眼胤禛,這人似乎在想著什麽事,但現在不是問話的好時機。
另一邊,蒲鬆齡也做了決定,反正也是閑著不妨去貝殼村走一趟。
以他多年搜羅誌怪故事的經驗,鬼船傳說有點不同尋常。其中最可疑的就是鄭小妹為什麽突然瘋了?
翌日,天蒙蒙亮,嘰嘰喳喳的鳥叫響起。
暴雨停了,空氣清新,地上的水坑深深淺淺。眾人隨便吃了幾口就開始趕路。
大魚小魚直接迴於家村。
武拂衣聽到蒲鬆齡提出要一起往膠州灣方向去,為了打聽鄭家兄妹的具體情況。
辰巳交接,抵達下一個能落腳的客棧。
武拂衣決定在此休整一天,她對鄭家兄妹的遭遇也心存疑問,但要不要前往貝殼村仍待評估。必須考慮到安全問題,弘暉、弘昐是否適合同行?
「我認為必須去貝殼村,確定鄭小妹的死因究竟是什麽。「
胤禛將武拂衣單獨叫來客房,一反平日的謹慎行事,語氣堅決表示想法。
他沒有故弄玄虛,直接說,「那艘鬼船不正常,以前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武拂衣迴想了一圈,在閱覽的刑部卷宗裏沒有記載類似事情,卻也知道胤禛不會信口開河。「請說。」
「那是崇禎十五年,也就是六十年前的前明舊案。」
胤禛說起了一段被記在內檔裏的隱秘,也是他小時候閱覽醫書時無意中讀到的。
「那一年,在江南的嘉興江麵上,明朝官員截獲了一艘詭異的船隻。它來自東瀛,卻裝滿了東北人參。」
東北人參好,世人都知道。
但它怎麽會出現在東瀛船上?東瀛又不產東北人參,而且這一船人參還被運到江南。1
迴溯以往,明朝與女真族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人參交易買賣。
購買數量之大,以萬曆十二年的記載舉例。僅鎮北關一個關口,在三月一個月的交易就有一百六十九斤,價值兩千多兩白銀。
人參成了女真族的重要收入來源。
這樣的互市貿易,因為戰爭結束了。
崇禎十五年,後金與明朝在山海關的戰爭已經非常激烈,原本的商路斷了就要找新的辦法。
「那艘船裝的人參價值十萬兩白銀,當年明廷的一年財政也就三百萬兩白銀。」
胤禛說到,「如此巨額的交易,後金作為賣方得到了太宗皇帝默許,打仗需要錢。明朝方麵也是有人要買,對人參的需求不能斷。於是暗中形成了一條三角路線。」
後金從東北走海路,將人參交給東瀛。東瀛轉運,把貨船開到了江南。這就能解釋為什麽東北人參在東瀛的貨船上。
這樣一條走私貿易線路,終結於明亡之日。
六十年過去了,那些舊事幾乎沒什麽人知曉。
胤禛卻在聽聞鬼船故事後,冒出一個不詳的猜測,有一條不知情的海上運輸線悄悄出現了。
如果真像於家兄弟說的,沒有對事實添油加醋,鄭小妹是親口說了那些瘋話,那麽真相很可能藏在瘋話中。
「故事裏出現了侏儒禿頂鬼,而東瀛人長得矮,東瀛武士的發型又是中間都剃光的月代頭。所謂說著詭異的音調,正是沒能聽懂的東瀛話。」
胤禛將故事與現實一一對照,「至於奇異的香味,我猜測很可能是大批量的人參散發參香。最關鍵是鬼船的模樣。寶船很大,漁民們買不起,那更像是大商人用的渡海海船,還點著東瀛人喜歡的白燈籠。」
武拂衣聽了這番分析確實符合邏輯,也認同胤禛的猜想。
「鄭小妹撞破秘密,對方想要殺人滅口,死亡的威脅讓她瘋了。哪怕跳海逃了出來,但神誌變得不清醒。」
這事卻沒到此為止,因為隻有死人才能不泄密。
對方沒有明目張膽地直接提刀殺入村子。趁著暴雨連天沒有目擊者,潛伏在鄭家附近,當看護離開就把高燒的鄭小妹擄走沉了海。
武拂衣推測下去,「當夜,村民們也去海邊看過,暴雨天沒能發現鬼船蹤跡,因為海船早就開走了。
加之鄭小妹神誌瘋癲,大家認為她失去了哥哥後過度悲傷而自我了斷,最終隻留下了鬼船的傳聞。」
鄭家兄妹就是普通百姓,相依為命也沒其他親人。而很多情況下,民不舉官不究。
即便是縣衙給驗了屍體,隻要沒發現鄭小妹身上有溺水之外的傷勢,那也就不會再深入調查這起案子。
縣衙對於所謂鬼船一無所知?
大批貨物入境,總需要有人對接,又不是瞬移到倉房內。
於家村與貝殼村所隸屬的縣衙也許不知情,因為鄭家兄妹出事前後幾年都沒有另一則鬼船傳說。
如果真的存在東瀛商船,可能是由於飈風,也就是後來說的颱風天氣影響,船隻偏了航道,意外出現在了貝殼村沿海被鄭家兄妹撞破秘密。
貝殼村所歸屬的縣衙不知情,原定的卸貨點卻說不準是否存在官商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