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清穿同人]我和四爺互穿後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氏聽了這番冠冕堂皇的話,礙於身份,隻能將抱怨都咽迴肚子裏。真是想質問福晉,如果弘暉是女孩子,福晉會讓弘暉整天玩泥巴嗎?
茉雅琪搞這不著調的事對她將來有什麽好處,還容易把臉給曬黑、皮膚給弄差了。
雖然郡王的女兒都是皇上指婚,幾乎不存在被拒婚的可能性,但男方肯定會更喜歡相貌漂亮的妻子。
宋氏越想越氣,又是很委屈。茉雅琪是她生的孩子,雖說談不上為女兒豁出命去,但也是為女兒著想。四爺現在慣著茉雅琪,任由孩子種田玩泥巴,將來要怎麽辦?
想到四爺,不能說的抱怨就又多了一層。
前些年,四爺不常涉足後院,忙著前朝的事務,也至少是忙著刑部的正經差事。今年就不一樣了,先是去搞風險未知的牛痘,最近又去了玻璃廠。
去玻璃廠能翻出什麽花來?!
宋氏不免嘀咕,茉雅琪的不著調是不是隨了她的阿瑪?
**
**
康熙四十年,十月初九。
這本該是平平無奇的一天。卻在絕大多數人不知情時,玻璃廠爆出了一個大驚喜,大塊平麵玻璃居然真的被成功製作出來了!
清朝沒有本土製作玻璃窗的記錄就此被刷新。
在此之上,還有罕為人知的喜上加喜。奇貨可居隻能依靠零星進口的大玻璃,在四阿哥將配方與工藝改良後,是造價奇低,堪稱一本萬利。
康熙最初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是老四是不是沒有睡醒?
但知道不可能,而老四也沒能力造假謊報。因為玻璃廠的一道道工序都可以派人去檢驗的,大塊玻璃能不能做出來,是能夠眼見為實。
於是,皇上一下朝就去了玻璃廠。
親眼旁觀了工匠如何煉製出一扇窗戶大小的平麵玻璃。其品質通透澄澈,比冰凍的湖麵要幹淨數十倍。
原來,天上真的會掉黃金。
即便是康熙也被砸暈了,看著老四的眼神也發生了變化。倒不是真的認為老四是財神爺轉世,而是覺得兒子福澤深厚。
當場先給予了讚美與肯定,又是加派人手確保這個技術務必嚴格保密。
一通忙碌後,康熙迴到了幹清宮。
吩咐梁九功把雍郡王七月裏獻上的英吉利文手劄給找出來,這就開始讀起了牛頓的《原理》英譯本,還一字不漏地看了上麵的批註。
這本書行文晦澀,並不容易閱讀。
康熙看了幾節,再迴神已經是半個時辰後。抬頭,殿內鴉雀無聲。這場景似乎有點眼熟,想起來自己不是第一次事後翻出老四獻書。
上一次出於好奇練了練《煉體術》,卻也沒有繼續下去。
這一次不同,更為認真想知道西洋技術究竟發展到了什麽程度,那些傳教士是否有所隱瞞。
書,是自己心甘情願去讀的。
不過,康熙冒出一股哭笑不得的感覺,這頭挑燈夜讀的模樣有點角色錯位。
當年教導兒子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今自己認真琢磨著兒子的獻書。
老四啊老四,不僅讓胤禎深刻體會了學海無涯苦做舟,這會把他的汗阿瑪給無意中卷了進去。
能怎麽辦?
康熙瞧了眼天色,今天不去後宮了,再看一節牛頓的《原理》。他就不信了,自己會讀不懂一個英吉利人的文章。
第四十三章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 哪怕你是皇帝,世上也總會有一本你讀不明白的書。
這就是康熙近期的內心真實寫照。
他每天的日程排得很滿,除去了上朝、批摺子、視察皇子學習進度等等例行事務, 半個月來的休閑時間都耗在了牛頓《原理》英譯本上。
書,已經從頭到尾讀過了, 但頗有雲山霧罩之感。
這本書超出了以往所學數理的範疇, 隱約察覺它開創了某一種新的學說。
牛頓,這個英吉利人有點意思。
康熙越是無法完全讀懂, 越是想要搞個明白。
他都擺平了鰲拜、三藩、噶爾丹,難道還無法搞定一個牛頓?
尤其還有一個前提,這書是老四獻上來的,有理由推測老四已經真正理解了。
老四突破技術限製搞出了大塊玻璃,可不就是比歐羅巴來的傳教士更懂西洋之術。哪怕玻璃製作與牛頓《原理》沒有直接關聯, 但或許存在觸類旁通的思考方式?
康熙暗中做此推測,但沒有立刻直接召老四前來當麵詢問。
雖然做學問應該不恥下問,但讓兒子教導父親, 他還想再做一番掙紮。
是不是把《原理》這本書背誦一百二十遍,就有可能搞清楚它究竟在寫些什麽?
時間不知不覺就到了十一月中旬。
後宮發現了一件「大事」,皇上一個多月沒翻綠頭牌或到某一宮內就寢了。
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這種情況也不是前所未有。
宮內老人都知道, 二十多年前平定三藩之亂, 皇上根本沒有空來管後宮。幸而那時太皇太後健在, 能鎮住暗流洶湧。
不過,今非昔比。
近期也沒聽說哪裏要打仗, 前朝似乎也挺平靜沒有鬥得不可開交, 皇上怎麽就不來後宮了?那不符合他一貫的做派。
是什麽絆住了皇上的腳步?
是金屋藏嬌,在幹清宮裏有誰被看中了嗎?總不能是皇上四十七歲就不行了吧?
茉雅琪搞這不著調的事對她將來有什麽好處,還容易把臉給曬黑、皮膚給弄差了。
雖然郡王的女兒都是皇上指婚,幾乎不存在被拒婚的可能性,但男方肯定會更喜歡相貌漂亮的妻子。
宋氏越想越氣,又是很委屈。茉雅琪是她生的孩子,雖說談不上為女兒豁出命去,但也是為女兒著想。四爺現在慣著茉雅琪,任由孩子種田玩泥巴,將來要怎麽辦?
想到四爺,不能說的抱怨就又多了一層。
前些年,四爺不常涉足後院,忙著前朝的事務,也至少是忙著刑部的正經差事。今年就不一樣了,先是去搞風險未知的牛痘,最近又去了玻璃廠。
去玻璃廠能翻出什麽花來?!
宋氏不免嘀咕,茉雅琪的不著調是不是隨了她的阿瑪?
**
**
康熙四十年,十月初九。
這本該是平平無奇的一天。卻在絕大多數人不知情時,玻璃廠爆出了一個大驚喜,大塊平麵玻璃居然真的被成功製作出來了!
清朝沒有本土製作玻璃窗的記錄就此被刷新。
在此之上,還有罕為人知的喜上加喜。奇貨可居隻能依靠零星進口的大玻璃,在四阿哥將配方與工藝改良後,是造價奇低,堪稱一本萬利。
康熙最初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是老四是不是沒有睡醒?
但知道不可能,而老四也沒能力造假謊報。因為玻璃廠的一道道工序都可以派人去檢驗的,大塊玻璃能不能做出來,是能夠眼見為實。
於是,皇上一下朝就去了玻璃廠。
親眼旁觀了工匠如何煉製出一扇窗戶大小的平麵玻璃。其品質通透澄澈,比冰凍的湖麵要幹淨數十倍。
原來,天上真的會掉黃金。
即便是康熙也被砸暈了,看著老四的眼神也發生了變化。倒不是真的認為老四是財神爺轉世,而是覺得兒子福澤深厚。
當場先給予了讚美與肯定,又是加派人手確保這個技術務必嚴格保密。
一通忙碌後,康熙迴到了幹清宮。
吩咐梁九功把雍郡王七月裏獻上的英吉利文手劄給找出來,這就開始讀起了牛頓的《原理》英譯本,還一字不漏地看了上麵的批註。
這本書行文晦澀,並不容易閱讀。
康熙看了幾節,再迴神已經是半個時辰後。抬頭,殿內鴉雀無聲。這場景似乎有點眼熟,想起來自己不是第一次事後翻出老四獻書。
上一次出於好奇練了練《煉體術》,卻也沒有繼續下去。
這一次不同,更為認真想知道西洋技術究竟發展到了什麽程度,那些傳教士是否有所隱瞞。
書,是自己心甘情願去讀的。
不過,康熙冒出一股哭笑不得的感覺,這頭挑燈夜讀的模樣有點角色錯位。
當年教導兒子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今自己認真琢磨著兒子的獻書。
老四啊老四,不僅讓胤禎深刻體會了學海無涯苦做舟,這會把他的汗阿瑪給無意中卷了進去。
能怎麽辦?
康熙瞧了眼天色,今天不去後宮了,再看一節牛頓的《原理》。他就不信了,自己會讀不懂一個英吉利人的文章。
第四十三章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 哪怕你是皇帝,世上也總會有一本你讀不明白的書。
這就是康熙近期的內心真實寫照。
他每天的日程排得很滿,除去了上朝、批摺子、視察皇子學習進度等等例行事務, 半個月來的休閑時間都耗在了牛頓《原理》英譯本上。
書,已經從頭到尾讀過了, 但頗有雲山霧罩之感。
這本書超出了以往所學數理的範疇, 隱約察覺它開創了某一種新的學說。
牛頓,這個英吉利人有點意思。
康熙越是無法完全讀懂, 越是想要搞個明白。
他都擺平了鰲拜、三藩、噶爾丹,難道還無法搞定一個牛頓?
尤其還有一個前提,這書是老四獻上來的,有理由推測老四已經真正理解了。
老四突破技術限製搞出了大塊玻璃,可不就是比歐羅巴來的傳教士更懂西洋之術。哪怕玻璃製作與牛頓《原理》沒有直接關聯, 但或許存在觸類旁通的思考方式?
康熙暗中做此推測,但沒有立刻直接召老四前來當麵詢問。
雖然做學問應該不恥下問,但讓兒子教導父親, 他還想再做一番掙紮。
是不是把《原理》這本書背誦一百二十遍,就有可能搞清楚它究竟在寫些什麽?
時間不知不覺就到了十一月中旬。
後宮發現了一件「大事」,皇上一個多月沒翻綠頭牌或到某一宮內就寢了。
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這種情況也不是前所未有。
宮內老人都知道, 二十多年前平定三藩之亂, 皇上根本沒有空來管後宮。幸而那時太皇太後健在, 能鎮住暗流洶湧。
不過,今非昔比。
近期也沒聽說哪裏要打仗, 前朝似乎也挺平靜沒有鬥得不可開交, 皇上怎麽就不來後宮了?那不符合他一貫的做派。
是什麽絆住了皇上的腳步?
是金屋藏嬌,在幹清宮裏有誰被看中了嗎?總不能是皇上四十七歲就不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