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國隱居了一段時間,孔子的名聲越來越大,引起了陳國君臣的注意。迫於輿論的壓力,陳國君王也就是後來的陳湣公隻得派使臣去尋找孔子,把他請去。跟當年衛國一樣,給予官職,但並沒有實權,當成擺設,賺一個重用賢才的聲名。
孔子也已經習慣了,一點也不計較。相反!還很樂意。借助這個機會,他又可以給陳公和陳國的大臣們講學。
在陳國的情況跟當年在衛國衛靈公手下時一樣:他講他的,陳國君臣聽不聽是另外一迴事。
不過!不同地是!此時的他,講解的內容有所變動。雖然還講周禮,還講他的那一套表麵上的東東,可其質已經變了。不再教條於禮,禮隻是出於表麵形式的需要。禮!隻是表麵形式,做做樣子,儀式而已。
在以前!特別是在他去東周洛邑見老子之前,他是很在意禮的方方麵麵,拘泥於禮。後來才慢慢地改變認識,在非公共場合,可以隨意、任意,要不要禮無所謂。
本來就是!禮隻是表麵形式而已,內心對別人尊重、對神靈尊重才是真。
表麵上,他在陳國做官。其實上,他經常離開陳國去周邊其他小國講學。更多地時候,是以講學為名,出去旅遊。
陳國的這個官,他是需要的。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聲譽,還可以領取一份可觀的俸祿。陳國是個小國,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窮國。所以!俸祿不是很多,沒有按照衛國的俸祿給。
再則!許諾給他在魯國、衛國時一樣的俸祿,孔子沒有接受。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別人請你出仕,就已經很給麵子了,你也不能過分。要的俸祿太多,陳國的國力是可以接受,不在乎一個兩個或者幾個人的俸祿多少。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必然會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滿。
要知道!你是一個掛牌的官職,一個虛職,一個不辦實事的官職。所以!你的俸祿過高了,那些辦實事的官員必然會不滿。
在陳國期間,在子貢等人的建議下,自然是要辦學堂的。
孔子的流動大學人數也越來越多,可學堂是基礎教育,一樣重要。不過!辦學堂的事,是不需要他過問的。以他的一貫作風辦起來的學堂,是不掙錢的。所以!幹脆不問算了。
在陳國期間,孔子還是聽從了方基石的建議,隻要有機會,都會到民間去尋找隱士,學習道學。不!是請教那些隱士,指點他的學說思想,看看哪裏還存在問題。
跟隨那位隱士學習了《易》,孔子的收獲不小。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學了《易》,更是那位隱士對他的點撥。
那位隱士傳授給他《易》隻是一個方麵,隻是戲耍他而已。不過!《易》不僅僅是占卜用的,其中蘊含著深奧的哲理。在那位隱士的點撥下,他學的不是占卜而是“《易》理”,是對事物更深刻地理解。
在老子的點撥下,所有道家都改變了思維模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易》,而不是把《易》當成一本占卜的書。
當換了一種思維模式後,我們再去占卜,得出來的結果才是科學的。不!才是理性的,而不是迷信的。因為!我們在占卜之前,就已經想清楚了,對各種結果的應對方法。
而迷信的占卜,是相信和依賴於占卜出來的結果,聽天由命。
還有!正確地占卜不是“神算”,它是建立在:知道為什麽事占卜,而不是瞎猜。需要占卜人向占卜師說明為什麽占卜,占卜師必須先與占卜人商討事情的經過與應對方法,然後!才去占卜。
其實!占卜師通過與占卜人商討事情的經過與應對方法之後,占卜不占卜都無所謂了。占卜人已經從占卜師的分析中,預測到了可能的結果。
因為!在占卜師的分析下,我們怎樣地行動就可能出現不同地結果。也就是說!占卜人心裏已經有了結果。占卜!隻是最後給占卜人一個心理安慰,或者說是堅定一下信念而已。
智者占卜,就跟現代社會的高級心理諮詢師一樣,去做心理諮詢的人向諮詢師講解心理的困惑,尋找解決方案。而心理諮詢師根據諮詢者所講的內容進行分析,然後分析出各種可能。通過這一互動過程,做心理諮詢的人就已經知道答案了,無需心理諮詢師再廢話。
當然!如果做諮詢的人不願意配合,心理諮詢的效果就差。甚至!一點作用都沒有。
占卜也一樣!占卜人不告訴占卜師真實情況,占卜的結果絕對是不可能靈驗的。
傳說的“神算”,都隻能是傳說。就算是“神算”,也一定是建立在了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
在陳國“出仕”這幾年,可以說是孔子人生又一次轉折點。不!是孔子學說思想的又一次成熟時期。從表象思維到類比邏輯思維,從重視禮、拘泥於禮到注重禮的實質,是孔子思想成熟的起點。
正如老子當初罵他那樣:不懂人,又如何懂禮呢?
你都不知道什麽是人?你又如何懂得什麽是禮呢?
在後世,莊子在《莊子》一書內篇中,也提到了這一點。莊子借虛名人物來罵子貢,也是這樣罵的:不懂人,又如何懂禮呢?
不解決哲學根本問題,就無法解決社會問題。不然!都是治標不治本。都是庸醫治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可是!好景不長!在陳國孔子又呆不下去了,戰爭來了。
就算陳國君王答應他,按照他的學說理論去治理陳國,也是無法改變陳國的命運。因為!陳國隻是一個小國,在國際大環境中,陳國算個毛?
大國可以隨時毀滅你的一切!沒有天理!沒有人跟你講天理!更沒有人跟你講道德。這才是一個真實的社會!人類社會。
所以!為了活著,為了傳播自己的學說思想,當陳國的戰爭來了,無法阻止戰爭的時候,孔子隻得帶著他的學生離開陳國,準備去衛國。
衛國換了新君後,曾經多次派人來請他。現在!他可以借這個機會,去衛國。
孔子也已經習慣了,一點也不計較。相反!還很樂意。借助這個機會,他又可以給陳公和陳國的大臣們講學。
在陳國的情況跟當年在衛國衛靈公手下時一樣:他講他的,陳國君臣聽不聽是另外一迴事。
不過!不同地是!此時的他,講解的內容有所變動。雖然還講周禮,還講他的那一套表麵上的東東,可其質已經變了。不再教條於禮,禮隻是出於表麵形式的需要。禮!隻是表麵形式,做做樣子,儀式而已。
在以前!特別是在他去東周洛邑見老子之前,他是很在意禮的方方麵麵,拘泥於禮。後來才慢慢地改變認識,在非公共場合,可以隨意、任意,要不要禮無所謂。
本來就是!禮隻是表麵形式而已,內心對別人尊重、對神靈尊重才是真。
表麵上,他在陳國做官。其實上,他經常離開陳國去周邊其他小國講學。更多地時候,是以講學為名,出去旅遊。
陳國的這個官,他是需要的。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聲譽,還可以領取一份可觀的俸祿。陳國是個小國,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窮國。所以!俸祿不是很多,沒有按照衛國的俸祿給。
再則!許諾給他在魯國、衛國時一樣的俸祿,孔子沒有接受。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別人請你出仕,就已經很給麵子了,你也不能過分。要的俸祿太多,陳國的國力是可以接受,不在乎一個兩個或者幾個人的俸祿多少。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必然會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滿。
要知道!你是一個掛牌的官職,一個虛職,一個不辦實事的官職。所以!你的俸祿過高了,那些辦實事的官員必然會不滿。
在陳國期間,在子貢等人的建議下,自然是要辦學堂的。
孔子的流動大學人數也越來越多,可學堂是基礎教育,一樣重要。不過!辦學堂的事,是不需要他過問的。以他的一貫作風辦起來的學堂,是不掙錢的。所以!幹脆不問算了。
在陳國期間,孔子還是聽從了方基石的建議,隻要有機會,都會到民間去尋找隱士,學習道學。不!是請教那些隱士,指點他的學說思想,看看哪裏還存在問題。
跟隨那位隱士學習了《易》,孔子的收獲不小。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學了《易》,更是那位隱士對他的點撥。
那位隱士傳授給他《易》隻是一個方麵,隻是戲耍他而已。不過!《易》不僅僅是占卜用的,其中蘊含著深奧的哲理。在那位隱士的點撥下,他學的不是占卜而是“《易》理”,是對事物更深刻地理解。
在老子的點撥下,所有道家都改變了思維模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易》,而不是把《易》當成一本占卜的書。
當換了一種思維模式後,我們再去占卜,得出來的結果才是科學的。不!才是理性的,而不是迷信的。因為!我們在占卜之前,就已經想清楚了,對各種結果的應對方法。
而迷信的占卜,是相信和依賴於占卜出來的結果,聽天由命。
還有!正確地占卜不是“神算”,它是建立在:知道為什麽事占卜,而不是瞎猜。需要占卜人向占卜師說明為什麽占卜,占卜師必須先與占卜人商討事情的經過與應對方法,然後!才去占卜。
其實!占卜師通過與占卜人商討事情的經過與應對方法之後,占卜不占卜都無所謂了。占卜人已經從占卜師的分析中,預測到了可能的結果。
因為!在占卜師的分析下,我們怎樣地行動就可能出現不同地結果。也就是說!占卜人心裏已經有了結果。占卜!隻是最後給占卜人一個心理安慰,或者說是堅定一下信念而已。
智者占卜,就跟現代社會的高級心理諮詢師一樣,去做心理諮詢的人向諮詢師講解心理的困惑,尋找解決方案。而心理諮詢師根據諮詢者所講的內容進行分析,然後分析出各種可能。通過這一互動過程,做心理諮詢的人就已經知道答案了,無需心理諮詢師再廢話。
當然!如果做諮詢的人不願意配合,心理諮詢的效果就差。甚至!一點作用都沒有。
占卜也一樣!占卜人不告訴占卜師真實情況,占卜的結果絕對是不可能靈驗的。
傳說的“神算”,都隻能是傳說。就算是“神算”,也一定是建立在了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
在陳國“出仕”這幾年,可以說是孔子人生又一次轉折點。不!是孔子學說思想的又一次成熟時期。從表象思維到類比邏輯思維,從重視禮、拘泥於禮到注重禮的實質,是孔子思想成熟的起點。
正如老子當初罵他那樣:不懂人,又如何懂禮呢?
你都不知道什麽是人?你又如何懂得什麽是禮呢?
在後世,莊子在《莊子》一書內篇中,也提到了這一點。莊子借虛名人物來罵子貢,也是這樣罵的:不懂人,又如何懂禮呢?
不解決哲學根本問題,就無法解決社會問題。不然!都是治標不治本。都是庸醫治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可是!好景不長!在陳國孔子又呆不下去了,戰爭來了。
就算陳國君王答應他,按照他的學說理論去治理陳國,也是無法改變陳國的命運。因為!陳國隻是一個小國,在國際大環境中,陳國算個毛?
大國可以隨時毀滅你的一切!沒有天理!沒有人跟你講天理!更沒有人跟你講道德。這才是一個真實的社會!人類社會。
所以!為了活著,為了傳播自己的學說思想,當陳國的戰爭來了,無法阻止戰爭的時候,孔子隻得帶著他的學生離開陳國,準備去衛國。
衛國換了新君後,曾經多次派人來請他。現在!他可以借這個機會,去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