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培養十個最優秀的學生:顏子、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遊、子夏。
這十人,被後人稱為“孔門十哲”。
不過!這十人其中有人不是孔子隱忍這十五年內培養出來的,有幾個是後來培養出來的。
還有一說法:孔門七十二賢人。其實!不止七十二賢人。
孔門賢人如下:子騫、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子遊、子夏、子張、曾參、澹台滅明、宓不齊、子思、公冶長、南宮括、公皙哀、曾蒧、顏無繇、商瞿、高柴、漆雕開、子周、司馬耕、樊須、子有、公西赤、巫馬施、梁鱣、冉孺、曹恤、伯虔、子產、公祖句茲、秦祖、漆雕哆、顏高、漆雕徒父、壤駟赤、商澤、石作蜀、任不齊、公良孺、後處、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顏祖、鄡單、句井疆、罕父黑、秦商、申黨、顏之仆、榮旗、縣成、左人郢、燕伋、鄭邦、秦非、施之常、顏噲、步叔乘、原亢籍、樂欬、廉絜、叔仲會、顏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輿如……
弟子三千,方基石的兩個兒子,方忠、方恕,都是孔子的學生。另外!子念、張山風、河蓮等人,也跟隨孔子學習過。
孔門十哲簡介:
孔門十哲之顏迴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讚他“賢哉,迴也”、“迴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
公元前481年,顏迴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歎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迴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複聖”。
孔門十哲之閔子騫
公元前536--前487年,名損,字子騫,尊稱閔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迴並稱,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祖籍魯國,後居宋國相邑。其先祖是魯國的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
閔子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
孔門十哲之伯牛
冉耕,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孔子弟子,為孔門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後患惡疾,孔子親往探望,見其垂危,深為歎惜。
冉求(子有)、冉雍(仲弓)與冉耕(伯牛)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
孔門十哲之仲弓
冉雍,前522-?,中國春秋末期魯國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載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與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
孔門十哲之子有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冉堌鎮冉堌集村)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
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迴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冉求(子有)、冉雍(仲弓)與冉耕(伯牛)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
孔門十哲之子貢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
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
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
孔門十哲之子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人。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衛出公姬輒,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君子死,冠不免的故事:
仲由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相,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弑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仲由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係好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
孔門十哲之子我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麵。
《大成通誌》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曆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
子我好學深思,善於提問,是孔門弟子中唯一一個曾正麵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喪”的製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因此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被孔子批評為“不仁”。(見《論語?陽貨》)。
孔門十哲之子遊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遊,又稱叔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孔門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讚。孔子曾雲:“吾門有偃,吾道其南。
孔門十哲之子夏
卜(bu)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性格陰鬱,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
在孔門弟子中,子夏並不像顏迴、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性的思想家。
他的學生禽滑厘,後為墨家首席大弟子。由些可見,子夏的思想與孔門相去甚遠。
這十人,被後人稱為“孔門十哲”。
不過!這十人其中有人不是孔子隱忍這十五年內培養出來的,有幾個是後來培養出來的。
還有一說法:孔門七十二賢人。其實!不止七十二賢人。
孔門賢人如下:子騫、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子遊、子夏、子張、曾參、澹台滅明、宓不齊、子思、公冶長、南宮括、公皙哀、曾蒧、顏無繇、商瞿、高柴、漆雕開、子周、司馬耕、樊須、子有、公西赤、巫馬施、梁鱣、冉孺、曹恤、伯虔、子產、公祖句茲、秦祖、漆雕哆、顏高、漆雕徒父、壤駟赤、商澤、石作蜀、任不齊、公良孺、後處、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顏祖、鄡單、句井疆、罕父黑、秦商、申黨、顏之仆、榮旗、縣成、左人郢、燕伋、鄭邦、秦非、施之常、顏噲、步叔乘、原亢籍、樂欬、廉絜、叔仲會、顏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輿如……
弟子三千,方基石的兩個兒子,方忠、方恕,都是孔子的學生。另外!子念、張山風、河蓮等人,也跟隨孔子學習過。
孔門十哲簡介:
孔門十哲之顏迴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讚他“賢哉,迴也”、“迴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
公元前481年,顏迴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歎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迴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複聖”。
孔門十哲之閔子騫
公元前536--前487年,名損,字子騫,尊稱閔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迴並稱,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祖籍魯國,後居宋國相邑。其先祖是魯國的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
閔子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
孔門十哲之伯牛
冉耕,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孔子弟子,為孔門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後患惡疾,孔子親往探望,見其垂危,深為歎惜。
冉求(子有)、冉雍(仲弓)與冉耕(伯牛)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
孔門十哲之仲弓
冉雍,前522-?,中國春秋末期魯國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載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與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
孔門十哲之子有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冉堌鎮冉堌集村)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
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迴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冉求(子有)、冉雍(仲弓)與冉耕(伯牛)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
孔門十哲之子貢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
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
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
孔門十哲之子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人。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衛出公姬輒,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君子死,冠不免的故事:
仲由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相,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弑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仲由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係好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
孔門十哲之子我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麵。
《大成通誌》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曆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
子我好學深思,善於提問,是孔門弟子中唯一一個曾正麵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喪”的製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因此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被孔子批評為“不仁”。(見《論語?陽貨》)。
孔門十哲之子遊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遊,又稱叔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孔門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讚。孔子曾雲:“吾門有偃,吾道其南。
孔門十哲之子夏
卜(bu)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性格陰鬱,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
在孔門弟子中,子夏並不像顏迴、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性的思想家。
他的學生禽滑厘,後為墨家首席大弟子。由些可見,子夏的思想與孔門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