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度使,是對外作戰的產物!
大秦:先生別擔心,朕不是皇帝! 作者:毛神大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他短命朝代,甚至是隋朝這個短暫的大一統王朝,很多時候,都隻有一兩個敵人政權而已。
但唐朝不是,唐朝不光是在和突厥作戰,同時,在滅了突厥之後,還一直在對付迴紇人,契丹人,奚人,吐蕃人。
後來征服西域,設置了安西都護府之後,還和西亞的一幫方國作戰。
他的戰線非常的長,敵人非常的多。
鼎盛的時候,唐朝疆域麵積達一千兩百多萬平方千米。
而這,是一直不包括吐蕃那兩百多萬的疆域麵積,以及,東北地區兩百多萬疆域麵積的。
清朝的鼎盛疆域麵積是一千三百多疆域麵積,是包括原吐蕃的疆域的,自然更包括東北地區兩百多萬疆域。
所以雙方重疊的疆域,大約九百多萬平方千米。
而不重疊的地方,就在於,清朝包括了東北和青藏高原,但唐朝的,卻是一直在往西打,往北打。
北麵,將貝加爾湖融為內海,西邊,突入伊朗高原,深入當時的黑衣大食帝國腹地。
所以當時唐朝對外和邊境作戰的壓力非常大,天天打,天天揍,揍完了你,還要讓人稱你一聲天可汗。
所以,用兵壓力能小嗎?
而等到武周之後,稍稍放棄的對外用兵壓力,讓契丹族奚族這些邊境民族再次翻身起來,並且幾次襲擾內地,正是這種背景下,唐玄宗感覺到對外用兵的壓力不夠了,感覺原先用各種方式來形成並限製的節度使製度,不夠靈光了。
因為原本節度使的權力,隻在打仗,地方的行政和稅收,以及非常大的監察壓力,讓節度使無法完全應戰。
所以唐玄宗就給了地方節度使各種各樣的特權實權。
當然,唐玄宗這麽做,其實一開始一點都不怕,因為他同時得到了李林甫這一類人給的假象,那就是中央囤積的財富太多了,好像用一百年不在地方征稅,朝廷都是富不可敵,他也根本不擔心朝廷會被區區地方威脅。
更何況,地方還是一盤散沙……
但實際上,那都是李林甫這幫人為了邀功,而故意做出來的假象,然後玄宗大喜,就更願意放權地方。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積攢了實力,又因為楊國忠過於著急的不容他,想要用玄宗下令除掉他,所以,安祿山反了。
揮兵幾十萬,直取長安城。
一場浩劫來臨,毀滅了華夏文明更進一步的可能,更是無限可能,這一毀,影響堪稱千年,乃至更久。
“結果安祿山幾十萬大軍揮兵,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勤王,唐玄宗一開始沒當迴事,但後來看清楚了,也已經晚了。”
趙龍繼續說道,“然後,吃了幾個敗仗,他就不得不出逃蜀地去避禍了。結果剛出了鹹陽城,剛到了馬嵬驛,天寒地凍饑寒交迫之下,軍隊就嘩變了。”
“軍隊嘩變?”
嬴政聽了一驚。
“對,不過……”
趙龍說道,“其實不完全算是軍隊自下而上的嘩變,這其實是太子李亨一黨,和禁軍將軍陳玄禮聯手發動的兵變。”
“什麽?太子,和禁軍將軍?”
聽到趙龍的話,嬴政又是一驚。
“對啊,是有圖謀的。”
趙龍笑著說道。
“竟然是如此?”
嬴政聽了,麵色複雜,心情沉重的言道,“太子和禁軍將軍都能勾結在一起,這皇帝,當的糊塗啊!”
沒錯,太子,那是幹嘛的?
等著你皇帝死,然後繼承皇位的。
可以說,在很大的程度上,太子和皇帝是父子關係,但,更是競爭關係。
既然是競爭關係,那當然就是敵對關係了。
所以,這是古代王朝曆史裏最為微妙的關係。
說太子不想當皇帝的,自古以來,也沒幾個太子會這樣!
你不當,你手下的人,可一定會想著讓你當啊!
你是小集團利益的領袖,整個集團的人,都是要爭奪大利益的,你就算偶爾有時候不想爭,你也得爭!
所以,太子和皇帝,就是不可避免的敵對競爭關係。
可皇帝,終究也是沒辦法。
天命有時,皇帝再不想讓權,那早晚也有衰老歸去的一天。
歸去的時候,比起別人,終究是自己的血脈繼承最好。
而這個人,就算不是當下的太子,那早晚也得當太子。
因為隻有太子,才是在身份和法理上,最為合適,最為有資格的。
但,皇帝也有自己的政治集團,利益集團。
這個集團,是不會想著,更不會甘心,讓太子的小團隊,把自己的利益給奪走的。
所以,他們自然也會鬥爭。
他們的鬥爭,就是皇帝和太子,關於頂尖利益的鬥爭。
當然也有人會耍小聰明,既然太子早晚會繼位,那原本屬於皇帝的那一黨,提前投靠太子的麾下,不就妥了?
可以說,曆史上,這樣自以為是的蠢才還真不少。
但,基本都沒什麽好下場。
因為從古至今,任何一個皇帝,都絕對不會讓太子威權,提前超過自己,或者強大到能左右自己威權的地步。
這時候你還提前轉投太子?
你這不是妥妥的叛徒嗎?
太子朕一著急都能殺,更何況你一個小小的叛徒?
殺!
死在這上麵的“聰明人”從古至今可真不少……
更何況,皇帝不死,太子頂多是太子。
甚至有一半左右的太子,最後都沒辦法成功繼位。
立國太子更慘,幾乎沒幾個能順利到繼位的,因為立國的皇帝和皇權,還沒有非常成熟的程度,他們是非常不能適應一個太子實力集團的存在和擴充的。
雙方都是蠻荒成長,那就總有碰撞和摩擦的時候。
這時候,皇權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且隻能會碾壓太子。
當然,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雖然不是太子,但卻有著太子能擁有的一切。
換句話說,唐初的實際太子是李世民,名義太子才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兄弟之爭是表,和李淵的地位之爭才是實際。
李淵並不適應這個強勢的想要奪權的兒子,兩人最終劍拔弩張。
李建成,不過是個夾在中間的犧牲品罷了。
但唐朝不是,唐朝不光是在和突厥作戰,同時,在滅了突厥之後,還一直在對付迴紇人,契丹人,奚人,吐蕃人。
後來征服西域,設置了安西都護府之後,還和西亞的一幫方國作戰。
他的戰線非常的長,敵人非常的多。
鼎盛的時候,唐朝疆域麵積達一千兩百多萬平方千米。
而這,是一直不包括吐蕃那兩百多萬的疆域麵積,以及,東北地區兩百多萬疆域麵積的。
清朝的鼎盛疆域麵積是一千三百多疆域麵積,是包括原吐蕃的疆域的,自然更包括東北地區兩百多萬疆域。
所以雙方重疊的疆域,大約九百多萬平方千米。
而不重疊的地方,就在於,清朝包括了東北和青藏高原,但唐朝的,卻是一直在往西打,往北打。
北麵,將貝加爾湖融為內海,西邊,突入伊朗高原,深入當時的黑衣大食帝國腹地。
所以當時唐朝對外和邊境作戰的壓力非常大,天天打,天天揍,揍完了你,還要讓人稱你一聲天可汗。
所以,用兵壓力能小嗎?
而等到武周之後,稍稍放棄的對外用兵壓力,讓契丹族奚族這些邊境民族再次翻身起來,並且幾次襲擾內地,正是這種背景下,唐玄宗感覺到對外用兵的壓力不夠了,感覺原先用各種方式來形成並限製的節度使製度,不夠靈光了。
因為原本節度使的權力,隻在打仗,地方的行政和稅收,以及非常大的監察壓力,讓節度使無法完全應戰。
所以唐玄宗就給了地方節度使各種各樣的特權實權。
當然,唐玄宗這麽做,其實一開始一點都不怕,因為他同時得到了李林甫這一類人給的假象,那就是中央囤積的財富太多了,好像用一百年不在地方征稅,朝廷都是富不可敵,他也根本不擔心朝廷會被區區地方威脅。
更何況,地方還是一盤散沙……
但實際上,那都是李林甫這幫人為了邀功,而故意做出來的假象,然後玄宗大喜,就更願意放權地方。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積攢了實力,又因為楊國忠過於著急的不容他,想要用玄宗下令除掉他,所以,安祿山反了。
揮兵幾十萬,直取長安城。
一場浩劫來臨,毀滅了華夏文明更進一步的可能,更是無限可能,這一毀,影響堪稱千年,乃至更久。
“結果安祿山幾十萬大軍揮兵,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勤王,唐玄宗一開始沒當迴事,但後來看清楚了,也已經晚了。”
趙龍繼續說道,“然後,吃了幾個敗仗,他就不得不出逃蜀地去避禍了。結果剛出了鹹陽城,剛到了馬嵬驛,天寒地凍饑寒交迫之下,軍隊就嘩變了。”
“軍隊嘩變?”
嬴政聽了一驚。
“對,不過……”
趙龍說道,“其實不完全算是軍隊自下而上的嘩變,這其實是太子李亨一黨,和禁軍將軍陳玄禮聯手發動的兵變。”
“什麽?太子,和禁軍將軍?”
聽到趙龍的話,嬴政又是一驚。
“對啊,是有圖謀的。”
趙龍笑著說道。
“竟然是如此?”
嬴政聽了,麵色複雜,心情沉重的言道,“太子和禁軍將軍都能勾結在一起,這皇帝,當的糊塗啊!”
沒錯,太子,那是幹嘛的?
等著你皇帝死,然後繼承皇位的。
可以說,在很大的程度上,太子和皇帝是父子關係,但,更是競爭關係。
既然是競爭關係,那當然就是敵對關係了。
所以,這是古代王朝曆史裏最為微妙的關係。
說太子不想當皇帝的,自古以來,也沒幾個太子會這樣!
你不當,你手下的人,可一定會想著讓你當啊!
你是小集團利益的領袖,整個集團的人,都是要爭奪大利益的,你就算偶爾有時候不想爭,你也得爭!
所以,太子和皇帝,就是不可避免的敵對競爭關係。
可皇帝,終究也是沒辦法。
天命有時,皇帝再不想讓權,那早晚也有衰老歸去的一天。
歸去的時候,比起別人,終究是自己的血脈繼承最好。
而這個人,就算不是當下的太子,那早晚也得當太子。
因為隻有太子,才是在身份和法理上,最為合適,最為有資格的。
但,皇帝也有自己的政治集團,利益集團。
這個集團,是不會想著,更不會甘心,讓太子的小團隊,把自己的利益給奪走的。
所以,他們自然也會鬥爭。
他們的鬥爭,就是皇帝和太子,關於頂尖利益的鬥爭。
當然也有人會耍小聰明,既然太子早晚會繼位,那原本屬於皇帝的那一黨,提前投靠太子的麾下,不就妥了?
可以說,曆史上,這樣自以為是的蠢才還真不少。
但,基本都沒什麽好下場。
因為從古至今,任何一個皇帝,都絕對不會讓太子威權,提前超過自己,或者強大到能左右自己威權的地步。
這時候你還提前轉投太子?
你這不是妥妥的叛徒嗎?
太子朕一著急都能殺,更何況你一個小小的叛徒?
殺!
死在這上麵的“聰明人”從古至今可真不少……
更何況,皇帝不死,太子頂多是太子。
甚至有一半左右的太子,最後都沒辦法成功繼位。
立國太子更慘,幾乎沒幾個能順利到繼位的,因為立國的皇帝和皇權,還沒有非常成熟的程度,他們是非常不能適應一個太子實力集團的存在和擴充的。
雙方都是蠻荒成長,那就總有碰撞和摩擦的時候。
這時候,皇權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且隻能會碾壓太子。
當然,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雖然不是太子,但卻有著太子能擁有的一切。
換句話說,唐初的實際太子是李世民,名義太子才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兄弟之爭是表,和李淵的地位之爭才是實際。
李淵並不適應這個強勢的想要奪權的兒子,兩人最終劍拔弩張。
李建成,不過是個夾在中間的犧牲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