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秦始皇抬入帝王廟,是朱雄英當初對轆轤劍的承諾。
隻是一直不到時機,朱雄英才沒有提起。
拿下倭奴後,就又不同了。
多項實質性證據表明,倭奴的文明確實來自於徐福,和始皇帝關係不小,可以借題發揮。
去年朱雄英便想趁凱旋歸來,提提這茬。
無奈趕上過年,人心浮動,心善的太孫殿下便暫時按捺住了。
到今年,藍玉領兵出征後,朱雄英總感覺皇爺爺和父王好像對自己抱有愧疚之心。
又趕上祭拜帝王廟,天時又至。
朱雄英這才不再遲疑,果斷提出正視始皇帝曆史地位,還天下一個公道。
禮部郎中遲疑了,朱雄英可不會遲疑。
眼前這一幕,他幾年前就在心中預想,早就有應對方案。
直接夾槍帶棒數落道:“這什麽這?說到底,誰都知道長城的用處、好處。
長城是不能拆的,如果可以,多建一些才好。
可是作為長城這一軍事部署的主要設計者和操作者,秦始皇卻被你們借著不合邏輯的旗號罵了幾千年。
這公平嗎?孔夫子老人家是這麽教你們以怨報德的嗎?”
禮部郎中:“這……。”
朱雄英擺了擺手:“沒有爭辯的能力,就別學人家強出頭,入列吧。”
禮部郎中羞紅了臉,弱弱迴到隊列。
見其他人不頂用,禮部尚書劉仲質親自站了出來:“細細想來,殿下的話並非全無道理,始皇帝身上的汙名確實應該洗刷掉一些。
隻是焚書坑儒這樁事,卻是無論如何也洗脫不掉的。
書,承載文化;儒士,教育萬民。被粗魯、血腥對待,實屬不該。”
“是劉先生啊,你也轉不過這個彎?”朱雄英笑道。
“還請殿下解惑。”
“書,有好書壞書,人也有好人壞人。
若是劉先生能拿出始皇帝焚燒的書籍名單,並證明這些書不該燒,那孤立刻離開奉天殿,絕口不再提始皇帝入帝王廟之事。
同理,先生若能證明天下儒士都是好人,並且願意為他們作保,有儒士辦了壞事便一起連坐的話,孤也就此離開。”
“這……。”
沉默了片刻,劉仲質十分有涵養的抱了抱拳,一臉愧疚的退了下去。
眼見堂堂禮部尚書都敗下陣來,那些或各懷心思或榆木腦袋的官兒急了,當即又推出一個代表來。
“秦始皇為了統一六國,造成秦國和六國多少死傷!
為了提供士兵和糧草,他在國內橫征暴斂,使得夫妻離散,家家素縞。
難道殿下也有說辭替他遮掩這些事嗎?”
朱雄英依舊不慌不忙:“孤先來說戰死士兵的事兒。
很顯然,任由諸國混戰,死傷隻會更多,所謂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便是此理。
帝王廟中的漢高祖、漢光武、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不皆是因為結束亂世,開創一個和平朝代而為人傳唱?
何以到了始皇帝這裏,又又又被區別對待?”
“這……。”
“再說橫征暴斂的事兒,就算始皇帝處置操切了些。
可大爭之世,時間不等人,隻有快刀斬亂麻,才能盡快結束戰亂,還百姓以和平。
磨磨唧唧的,等同於鈍刀子殺人。”
“但諸國本可以實行仁道,有事好好談,而不是打來打去,徒增傷亡,子曾經曰過……。”
朱雄英抬起右手,作勢要扇這官員。
官員下意識躲了一下。
朱雄英笑道:“你看吧,孤要扇你,你無法左右孤的決定,更沒法立刻用仁道感化孤,你隻能躲閃。
這不禁讓孤想起儒文化最鼎盛,但也被別國欺負最狠的大宋朝。
同樣是諸國環繞,秦朝選擇打,而宋朝選擇談,結果如何?
秦朝一統天下,結束戰亂,雖出了不孝子,二世而亡,可時至今日,天下仍在用秦朝那一套框架。
而宋朝自太宗以來便屢屢戰敗,損兵折將,飽受屈辱,先有靖康之恥,後有崖山一跳。”
“這……不管怎麽說,動手滅人家國家總是不好的,應該講理,臣……。”
“嗬嗬,照你這樣說,大明先前動手滅掉倭奴也是不對的嘍?
既然你覺得不對,大明發兵前,你為何不勸阻?
這是你身為臣子的本分嗎?孔老夫子是這麽教你忠君愛國的?”
“這……。”
朱雄英撇了撇嘴,袖子一甩,不再多看這官兒一眼。
其他文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是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又沒有守節赴死的決心,一個個弱弱不敢言。
而像是胡惟庸、楊憲這等精於謀事的文官,則壓根不想摻和。
大儒宋濂和國師劉伯溫更不必說,都是得了道的人,早就看透其中關節,沒出來給朱雄英站台就算對得起自己所處群體了。
“既然無人再反對,那這事兒便定下來了,就照太孫的意思吧。”朱元璋很滿意乖孫兒舌戰群儒的氣魄和口才,一錘定音道。
朱標想的要久遠一些,認為一動不如一靜,反正始皇帝都是死了幾千年的人了,翻不翻案又能如何?沒必要得罪那些讀書人。
說到底,帝王中總得有個反麵教材。
不是始皇帝,也得是別的皇帝,沒準別的皇帝更冤呢。
但想到父皇為了維穩,不讓雄英帶兵北伐,心存愧疚的朱標終是沒忍心出麵反對。
這事兒,也就這麽定下來了。
朱雄英抱拳道:“既然始皇帝要入帝王廟,便得有人陪祭。
孫臣主張由秦朝名臣內史騰、王翦、蒙武以及修建都江堰的李冰陪祭。”
朱元璋照準:“下朝後,禮部跟工部協商一番,盡快拿出條陳來。”
從始至終默不作聲的工部尚書這才站了出來:“臣領命。”
劉仲質心中歎了口氣,也站了出來:“遵命。”
朱雄英:o(* ̄︶ ̄*)o
隻是一直不到時機,朱雄英才沒有提起。
拿下倭奴後,就又不同了。
多項實質性證據表明,倭奴的文明確實來自於徐福,和始皇帝關係不小,可以借題發揮。
去年朱雄英便想趁凱旋歸來,提提這茬。
無奈趕上過年,人心浮動,心善的太孫殿下便暫時按捺住了。
到今年,藍玉領兵出征後,朱雄英總感覺皇爺爺和父王好像對自己抱有愧疚之心。
又趕上祭拜帝王廟,天時又至。
朱雄英這才不再遲疑,果斷提出正視始皇帝曆史地位,還天下一個公道。
禮部郎中遲疑了,朱雄英可不會遲疑。
眼前這一幕,他幾年前就在心中預想,早就有應對方案。
直接夾槍帶棒數落道:“這什麽這?說到底,誰都知道長城的用處、好處。
長城是不能拆的,如果可以,多建一些才好。
可是作為長城這一軍事部署的主要設計者和操作者,秦始皇卻被你們借著不合邏輯的旗號罵了幾千年。
這公平嗎?孔夫子老人家是這麽教你們以怨報德的嗎?”
禮部郎中:“這……。”
朱雄英擺了擺手:“沒有爭辯的能力,就別學人家強出頭,入列吧。”
禮部郎中羞紅了臉,弱弱迴到隊列。
見其他人不頂用,禮部尚書劉仲質親自站了出來:“細細想來,殿下的話並非全無道理,始皇帝身上的汙名確實應該洗刷掉一些。
隻是焚書坑儒這樁事,卻是無論如何也洗脫不掉的。
書,承載文化;儒士,教育萬民。被粗魯、血腥對待,實屬不該。”
“是劉先生啊,你也轉不過這個彎?”朱雄英笑道。
“還請殿下解惑。”
“書,有好書壞書,人也有好人壞人。
若是劉先生能拿出始皇帝焚燒的書籍名單,並證明這些書不該燒,那孤立刻離開奉天殿,絕口不再提始皇帝入帝王廟之事。
同理,先生若能證明天下儒士都是好人,並且願意為他們作保,有儒士辦了壞事便一起連坐的話,孤也就此離開。”
“這……。”
沉默了片刻,劉仲質十分有涵養的抱了抱拳,一臉愧疚的退了下去。
眼見堂堂禮部尚書都敗下陣來,那些或各懷心思或榆木腦袋的官兒急了,當即又推出一個代表來。
“秦始皇為了統一六國,造成秦國和六國多少死傷!
為了提供士兵和糧草,他在國內橫征暴斂,使得夫妻離散,家家素縞。
難道殿下也有說辭替他遮掩這些事嗎?”
朱雄英依舊不慌不忙:“孤先來說戰死士兵的事兒。
很顯然,任由諸國混戰,死傷隻會更多,所謂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便是此理。
帝王廟中的漢高祖、漢光武、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不皆是因為結束亂世,開創一個和平朝代而為人傳唱?
何以到了始皇帝這裏,又又又被區別對待?”
“這……。”
“再說橫征暴斂的事兒,就算始皇帝處置操切了些。
可大爭之世,時間不等人,隻有快刀斬亂麻,才能盡快結束戰亂,還百姓以和平。
磨磨唧唧的,等同於鈍刀子殺人。”
“但諸國本可以實行仁道,有事好好談,而不是打來打去,徒增傷亡,子曾經曰過……。”
朱雄英抬起右手,作勢要扇這官員。
官員下意識躲了一下。
朱雄英笑道:“你看吧,孤要扇你,你無法左右孤的決定,更沒法立刻用仁道感化孤,你隻能躲閃。
這不禁讓孤想起儒文化最鼎盛,但也被別國欺負最狠的大宋朝。
同樣是諸國環繞,秦朝選擇打,而宋朝選擇談,結果如何?
秦朝一統天下,結束戰亂,雖出了不孝子,二世而亡,可時至今日,天下仍在用秦朝那一套框架。
而宋朝自太宗以來便屢屢戰敗,損兵折將,飽受屈辱,先有靖康之恥,後有崖山一跳。”
“這……不管怎麽說,動手滅人家國家總是不好的,應該講理,臣……。”
“嗬嗬,照你這樣說,大明先前動手滅掉倭奴也是不對的嘍?
既然你覺得不對,大明發兵前,你為何不勸阻?
這是你身為臣子的本分嗎?孔老夫子是這麽教你忠君愛國的?”
“這……。”
朱雄英撇了撇嘴,袖子一甩,不再多看這官兒一眼。
其他文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是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又沒有守節赴死的決心,一個個弱弱不敢言。
而像是胡惟庸、楊憲這等精於謀事的文官,則壓根不想摻和。
大儒宋濂和國師劉伯溫更不必說,都是得了道的人,早就看透其中關節,沒出來給朱雄英站台就算對得起自己所處群體了。
“既然無人再反對,那這事兒便定下來了,就照太孫的意思吧。”朱元璋很滿意乖孫兒舌戰群儒的氣魄和口才,一錘定音道。
朱標想的要久遠一些,認為一動不如一靜,反正始皇帝都是死了幾千年的人了,翻不翻案又能如何?沒必要得罪那些讀書人。
說到底,帝王中總得有個反麵教材。
不是始皇帝,也得是別的皇帝,沒準別的皇帝更冤呢。
但想到父皇為了維穩,不讓雄英帶兵北伐,心存愧疚的朱標終是沒忍心出麵反對。
這事兒,也就這麽定下來了。
朱雄英抱拳道:“既然始皇帝要入帝王廟,便得有人陪祭。
孫臣主張由秦朝名臣內史騰、王翦、蒙武以及修建都江堰的李冰陪祭。”
朱元璋照準:“下朝後,禮部跟工部協商一番,盡快拿出條陳來。”
從始至終默不作聲的工部尚書這才站了出來:“臣領命。”
劉仲質心中歎了口氣,也站了出來:“遵命。”
朱雄英:o(*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