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爺把北朝使臣叫進宮,當然不是就為了嘲諷一番。
嘲諷過後,朱元璋圖窮匕見。
“就在今日,太子與偽王會晤,商談歸順一事,若事成,你們手中的籌碼越發沒分量。
既然你們陽奉陰違在前,可就別怪咱不講道義。
迴去告訴你們大將軍,雲南收複之日,即出兵倭奴之日!若他不想死,趁早投降。
對了,後龜山好像是南朝儲君吧?
此人倒是有勇有謀,若放歸南朝,想來也能給你們添些阻礙。
你們若不想他迴去,那就看你們誠意了。”
北朝使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什麽誠意?”
“妖精,拿妖精來換人。”
“微臣明白了,微臣即刻派人傳信迴國內,詢問大將軍。”
朱元璋擺了擺手。
北朝使臣雖不甘心,也隻好退下。
朱元璋轉而喊來禮部尚書劉仲質。
“劉愛卿,派人去倭奴南朝問罪一聲,告訴他們,若想他們的儲君安全迴去,拿妖精來換。”
劉仲質雖正氣凜然,兩袖清風,可不是迂腐老學究,不然也不會得老朱寵愛。
瞬間明白皇帝意圖的他,嘿嘿一笑,抱拳道:“臣明白了,這就下去安排。”
朱元璋:o(* ̄︶ ̄*)o
又過了幾日,北朝使臣再次請見。
朱元璋十分疑惑。
“算算日子,足利義滿的迴信應該還沒到,此時請見卻是為何?”
“宣他入內,咱倒想聽聽他要說什麽。”
片刻後,北朝使臣踏入奉天殿,規規矩矩行了大禮。
朱元璋並不忙著讓其起來,居高臨下道:“有何目的,直說。”
“微臣打算說出上次參拜時沒有說出口的話。”
“哦?”
“雲南之局沒那麽容易破,既然雙方已簽訂國書,當互幫互助。
隻要皇帝陛下派出足數人馬幫助我北朝一統倭奴,倭奴一統之日,即雲南收複之日。
皇帝陛下請放心,我倭奴國不過彈丸之地,就算有幾個高手,有幾位智者,對大明也構不成威脅。
隻要大明日後不要逼人太甚,就算倭奴一統,也不會對大明生出不臣之心。”
朱元璋眉頭緊皺。
不過幾日而已,這就硬氣起來了?
發生何事了?
“啟稟皇上,太子那邊有軍報傳來。”太監總管匆匆而來,雙手舉起一封奏書。
朱元璋深深看了北朝使臣一眼,這才接過奏書。
展開一瞧,皇帝眉頭皺的更深了。
“皇帝陛下,可願出兵相助?”北朝使臣嗬嗬笑問。
朱元璋殺意凜然的又看了北朝使臣一眼,嚇得對方直接伏地磕頭。
“哈哈哈,出兵相助有何難?
這不都是國書上約定好的嗎?
隻是時間倉促了些,你且等上一些時日。”臉色急速變換了一下,朱元璋皮笑肉不笑。
“不知具體需要幾日?”
“一個月吧。”
“好,微臣便再等皇帝陛下一個月。”
北朝使臣離開後,朱元璋再也忍不住脾氣,一掌將龍案拍成兩段。
“好個段功,咱小瞧你了!”
……
說迴朱標和梁王會晤那日。
“段寶我確實不會殺,但也不會還給你。”
“如何才能將他送還?你隻管開條件吧。”
朱標正要開口,一道甕聲甕氣的聲音忽然傳來。
“梁王不必委曲求全,身為段家子弟,少主早已有為國捐軀之決心。”
朱標眉頭微皺,看向聲音傳來方向。
山穀入口處,昂首闊步走來三男一女。
為首者約莫五六十歲,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兩邊太陽穴各鼓出一個板栗那麽大的包。
隻一眼,朱標便斷定此人武藝不凡,且十有八九練的是類似金剛不壞功的硬功。
為首者左邊那人四五十歲,穿著一身秀才服,看起來文質彬彬,弱不禁風。
為首者右邊那人三十多歲,瘦的像根長竹竿。
其背後背著一把劍,神色冷漠,左眼處有一道由上至下的一指長疤痕,約莫像是劍痕。
四人中唯一的女子則是個六十歲左右的老嬤嬤。
她穿著大紅色鳳冠霞帔,臉上化著很濃的妝,似乎是以此來說服自己還年輕。
但實則就她這溝壑密布的臉和誇張打扮,膽小的人見了怕是要嚇出病來。
梁王明顯認識四人,驚喜的站了起來。
“你們居然還活著?”
為首的壯漢哈哈一笑:“梁王爺,不僅我們活著,老家主也活得好好的。
少主的兒子傳信說少主被抓了,老家主當即把我們派了出來。”
“是嗎?賢婿也活著?”
賢婿二字,立即引起朱標警惕。
“把匝剌瓦爾密的女婿裏,值得一提的隻有段寶之父段功。”
“當年這位可是打敗過明玉珍,力保雲南在元末亂世下的安穩局麵。”
“可他不是二十年前就因為太能打,把匝剌瓦爾密猜忌他要複立大理王國,而被把匝剌瓦爾密殺了嗎?”
“所以他其實並沒有死?難怪段寶仍舊對把匝剌瓦爾密忠心耿耿。”
“好端端的,段功卻以假死方式脫身,看把匝剌瓦爾密這架勢,應也不了解段功近況,甚至不知他是生是死,這其中是否涉及到某些機密?”
“有此人在,雲南收複難度成倍增加啊!”
一番與梁王的寒暄後,四人麵色不善盯上朱標。
壯漢冷冷問道:“大明太子朱標?”
朱標溫和一笑:“閣下有何指教?”
“你父皇朱元璋,我們當年就聽說過,沒想到他一個臭要飯的,最終卻坐上了皇帝位。
不過嘛,倒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當年跟他爭天下的都是些臭打魚的、賣私鹽的出身,沒一個正經貨色。”
鐵金剛和心米和尚大怒,就要動手。
朱標攔下二人,依舊笑的十分溫和。
“閣下說的一點不錯,我父皇幼時家貧,親人離散,曾以乞討為生,還在皇覺寺當過和尚,這事兒雖然現在沒什麽人敢提,但知道的人為數不少。
其實大家過於為尊者諱,我父皇豈是刻意掩蓋過往事跡之人?
我父皇常對人說,‘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可見其心胸。”
嘲諷過後,朱元璋圖窮匕見。
“就在今日,太子與偽王會晤,商談歸順一事,若事成,你們手中的籌碼越發沒分量。
既然你們陽奉陰違在前,可就別怪咱不講道義。
迴去告訴你們大將軍,雲南收複之日,即出兵倭奴之日!若他不想死,趁早投降。
對了,後龜山好像是南朝儲君吧?
此人倒是有勇有謀,若放歸南朝,想來也能給你們添些阻礙。
你們若不想他迴去,那就看你們誠意了。”
北朝使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什麽誠意?”
“妖精,拿妖精來換人。”
“微臣明白了,微臣即刻派人傳信迴國內,詢問大將軍。”
朱元璋擺了擺手。
北朝使臣雖不甘心,也隻好退下。
朱元璋轉而喊來禮部尚書劉仲質。
“劉愛卿,派人去倭奴南朝問罪一聲,告訴他們,若想他們的儲君安全迴去,拿妖精來換。”
劉仲質雖正氣凜然,兩袖清風,可不是迂腐老學究,不然也不會得老朱寵愛。
瞬間明白皇帝意圖的他,嘿嘿一笑,抱拳道:“臣明白了,這就下去安排。”
朱元璋:o(* ̄︶ ̄*)o
又過了幾日,北朝使臣再次請見。
朱元璋十分疑惑。
“算算日子,足利義滿的迴信應該還沒到,此時請見卻是為何?”
“宣他入內,咱倒想聽聽他要說什麽。”
片刻後,北朝使臣踏入奉天殿,規規矩矩行了大禮。
朱元璋並不忙著讓其起來,居高臨下道:“有何目的,直說。”
“微臣打算說出上次參拜時沒有說出口的話。”
“哦?”
“雲南之局沒那麽容易破,既然雙方已簽訂國書,當互幫互助。
隻要皇帝陛下派出足數人馬幫助我北朝一統倭奴,倭奴一統之日,即雲南收複之日。
皇帝陛下請放心,我倭奴國不過彈丸之地,就算有幾個高手,有幾位智者,對大明也構不成威脅。
隻要大明日後不要逼人太甚,就算倭奴一統,也不會對大明生出不臣之心。”
朱元璋眉頭緊皺。
不過幾日而已,這就硬氣起來了?
發生何事了?
“啟稟皇上,太子那邊有軍報傳來。”太監總管匆匆而來,雙手舉起一封奏書。
朱元璋深深看了北朝使臣一眼,這才接過奏書。
展開一瞧,皇帝眉頭皺的更深了。
“皇帝陛下,可願出兵相助?”北朝使臣嗬嗬笑問。
朱元璋殺意凜然的又看了北朝使臣一眼,嚇得對方直接伏地磕頭。
“哈哈哈,出兵相助有何難?
這不都是國書上約定好的嗎?
隻是時間倉促了些,你且等上一些時日。”臉色急速變換了一下,朱元璋皮笑肉不笑。
“不知具體需要幾日?”
“一個月吧。”
“好,微臣便再等皇帝陛下一個月。”
北朝使臣離開後,朱元璋再也忍不住脾氣,一掌將龍案拍成兩段。
“好個段功,咱小瞧你了!”
……
說迴朱標和梁王會晤那日。
“段寶我確實不會殺,但也不會還給你。”
“如何才能將他送還?你隻管開條件吧。”
朱標正要開口,一道甕聲甕氣的聲音忽然傳來。
“梁王不必委曲求全,身為段家子弟,少主早已有為國捐軀之決心。”
朱標眉頭微皺,看向聲音傳來方向。
山穀入口處,昂首闊步走來三男一女。
為首者約莫五六十歲,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兩邊太陽穴各鼓出一個板栗那麽大的包。
隻一眼,朱標便斷定此人武藝不凡,且十有八九練的是類似金剛不壞功的硬功。
為首者左邊那人四五十歲,穿著一身秀才服,看起來文質彬彬,弱不禁風。
為首者右邊那人三十多歲,瘦的像根長竹竿。
其背後背著一把劍,神色冷漠,左眼處有一道由上至下的一指長疤痕,約莫像是劍痕。
四人中唯一的女子則是個六十歲左右的老嬤嬤。
她穿著大紅色鳳冠霞帔,臉上化著很濃的妝,似乎是以此來說服自己還年輕。
但實則就她這溝壑密布的臉和誇張打扮,膽小的人見了怕是要嚇出病來。
梁王明顯認識四人,驚喜的站了起來。
“你們居然還活著?”
為首的壯漢哈哈一笑:“梁王爺,不僅我們活著,老家主也活得好好的。
少主的兒子傳信說少主被抓了,老家主當即把我們派了出來。”
“是嗎?賢婿也活著?”
賢婿二字,立即引起朱標警惕。
“把匝剌瓦爾密的女婿裏,值得一提的隻有段寶之父段功。”
“當年這位可是打敗過明玉珍,力保雲南在元末亂世下的安穩局麵。”
“可他不是二十年前就因為太能打,把匝剌瓦爾密猜忌他要複立大理王國,而被把匝剌瓦爾密殺了嗎?”
“所以他其實並沒有死?難怪段寶仍舊對把匝剌瓦爾密忠心耿耿。”
“好端端的,段功卻以假死方式脫身,看把匝剌瓦爾密這架勢,應也不了解段功近況,甚至不知他是生是死,這其中是否涉及到某些機密?”
“有此人在,雲南收複難度成倍增加啊!”
一番與梁王的寒暄後,四人麵色不善盯上朱標。
壯漢冷冷問道:“大明太子朱標?”
朱標溫和一笑:“閣下有何指教?”
“你父皇朱元璋,我們當年就聽說過,沒想到他一個臭要飯的,最終卻坐上了皇帝位。
不過嘛,倒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當年跟他爭天下的都是些臭打魚的、賣私鹽的出身,沒一個正經貨色。”
鐵金剛和心米和尚大怒,就要動手。
朱標攔下二人,依舊笑的十分溫和。
“閣下說的一點不錯,我父皇幼時家貧,親人離散,曾以乞討為生,還在皇覺寺當過和尚,這事兒雖然現在沒什麽人敢提,但知道的人為數不少。
其實大家過於為尊者諱,我父皇豈是刻意掩蓋過往事跡之人?
我父皇常對人說,‘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可見其心胸。”